
二 知识
1.汉字六书
汉代和后世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统称“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下面按《汉书·艺文志》所列六书顺序举例说明:
(1)象形。
这是描绘实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方法,所表示的一般是常见的事物。例如“”字像一弯明月,“
”字像一只龟的侧面,“
”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
”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
”(草的本字)是两束草,“
”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
”字是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常见的象形字有:门、户、高、广、床、几、家、勺、人、儿、子、女、斗、木、禾、米、竹、韭、田、天、云、雨、山、石、玉、瓦、土、火、风、水、永、川、州、洲、泉、井、手、口、舌、牙、齿、目、发、耳、足、心、眉、网、乌、鸟、卵、飞、燕、贝、龙、虎、爪、犬、羊、兔、牛、象、鹿、巴、毛、干、戈、刀、盾、弓、斤、书、册、舟、车、曲、臼、丝、丁、力。
(2)指事。
用象征性的符号或者在图形上加些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所表示的一般是抽象的概念。
常见指事字有:上、下、本、末、兮、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刃、寸、元、丹、曰、尺、甘、亦、血、中。
(3)会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
常见会意字有:森、林、逐、牧、明、旦、好、休、从、众、采、苗、信、集、炎、秋、尖、尘、拿、笔、磊、楞、莫、步、歪、看、即、武、凭、男、既、斗。
既然会意字由字的结合而来,以下罗列几个常见会意字的解析:
|析|从木从斤。斤为斧的象形。本义是破木,即劈开木头。
|伐|从戈从人,表以戈刃砍人的头。本义是砍杀。
|及|从人从又,表一只手把前边的人抓住。本义是赶上逮住。
|光|从火在人上,表人头顶上有火光照耀。本义是光辉。
|只|繁体为“隻”,从又持隹,表捕鸟在手。本义是猎得禽兽。
|秉|从又持禾。本义是执持。
|宗|从宀从示,表室内置示(即神主)。本义是宗庙。
|毓|从女从倒子,表妇女生小孩。本义是生育。为“育”字之初文。
|妇|从女持帚,表从事家务劳动、持箕帚的女性。本义为妇女。
(4)形声。
用一个形旁和一个声旁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现今使用的汉字,形声字占85%以上。声旁表音,形旁表意。
略举常见形声字结构:
踩(左形右声) 功(右形左声) 零(上形下声)
架(下形上声) 园(外形内声) 闷(内形外声)
(5)转注。
不是造字法,是用字法。历来没有明确的解释。比如,“颠”“顶”。
(6)假借。
古代汉字的数量比较少,于是在使用中常常借用其他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所谓的“通假”。古汉字的借用,实质上是古汉字的兼用。
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常见的通假字,在《词源》《辞海》或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都可以查到。通假字的数量很多,尤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中更是频繁出现。通假字的梳理切记不能脱离语境。字和字之间形成通假关系往往是由具体的语言环境造成的,离开环境的两个字一般并没有什么固定的通假关系。
2.汉字书体
“中国书法,华夏所独。”几千年来,中国书法艺术,始终以汉字为表现形式,运用简练的点画形态和结构造型,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散发出无穷的魅力。经过长期的书写实践,人们总结和探索出一整套汉字书写的技术法则和艺术规律。总的说来是由繁入简,使人们用起来更为方便,但从书法技巧来说,却是变化越来越大,风格也日趋多样化,经过几千年的创新与发展,汇成了我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宝藏和优秀传统。
从古以来的书体,大体说来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
篆书:篆书分大篆和小篆,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的,由李斯等人创立。
小篆是古文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官方标准字体。
小篆在古文字中属纯线条化的字体,笔画无论横竖,都是粗细均等的线条,且藏头护尾,不露锋芒,圆润中含筋骨,且均匀对称,字整体呈长方形。
李斯的《泰山刻石》是小篆的代表。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较重,现存《泰山刻石》的最早拓本,仅存165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泰山刻石
隶书:相传由秦国的狱吏程邈所创。隶书是对小篆的简化,把圆转改为方折,以便于书写。
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两种,汉隶又叫汉碑体。隶书创建于秦,而盛行于汉,到东汉中期,点画波磔(zhé)显明,已将篆意脱尽,变为纯粹的汉隶。《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华山碑》是隶书的传世名作。
隶书的主要特点是:点画方直,兼有挑法,结体方扁而飞动,形体舒展、分张、飞扬。

《曹全碑》部分
隶书的发明创造是汉文字发展的一次飞跃。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所谓隶变,是指汉字形体由秦以前的篆书演变到秦以后的隶书,这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质的变化。隶变以前的字统称为古文字,隶变以后的字称为今文字。汉字经过隶书的变革,使汉字象形味慢慢减少,结构日趋简化,但点画形态却逐渐丰富,艺术表现能力越来越强。这一繁一简的变化,使我国书法艺术告别“书画同源”的原始时代,升华到高度抽象的艺术境界。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史载楷书为三国曹魏时钟繇(yáo,字元常)所创,他被誉为“楷书之祖”。

钟繇《宣示表》
楷书始于汉魏,流行于晋,而盛于唐。特点是:笔画清楚,彻底笔画化,结构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这种书体严肃大方,稳健庄重。
行书:始于汉末,相传为东汉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刘德升所创,唐张怀瓘云:“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到晋代最为盛行。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以《兰亭集序》最为有名,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兰亭集序》
行书是楷书的流动与快写,点画(实)之间,强调牵丝联系(虚)。行书伸缩性较大,变体也多,比楷书放纵,比草书收敛,写得规矩一些,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些,接近草书的叫“行草”。行书的一般特点是:沉着痛快,书写速度快,生动活泼,姿态灵活,日常书写最为便利。它不像楷书那样拘板,也不像草书那样潦草,近楷近草,非楷非草,不拘不放,笔画连绵,字字独立,古人曾说“写行草要用楷书法,写楷书要用行草意”,正是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绝好写照。由于行书像楷书而不呆,似草书而不浮,写起来自然轻快,所以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用。
草书:有章草、今草(小草)、大草(狂草)之别。
章草相传是汉元帝刘奭(shì)时黄门令史游所创,他作章草体《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故名章草。其特点是:保留隶书笔意,驻笔带有波磔(即字末笔画多作雁尾形),字字区别、清晰。章草也适用于今日,如《光明日报》副刊“史学”二字即章草书体。

汉代《急就章》局部
今草(小草)始于东汉,通行于晋代。今草是由章草演变而来的,它省去了章草的波磔,趋于笔势连绵,笔意奔放,人们称为“一笔书”,意即连绵不断,一笔写成。据传,东汉张芝即今草之创始人,他的草书精劲绝伦,后世称之为“草圣”。

张旭狂草
大草(狂草),创始于东汉,盛行于唐代,由今草进一步简化而成。其特点是:笔势连绵奔放,点画钩连,笔意放纵洒脱,往往一笔写成一字或数字,如江河奔流。狂草不易写,也不易辨认。但如掌握纯熟,与其他书体相比较,更能体现人的感情。到了唐代的张旭、怀素,狂草才独树一帜,进入成熟期。
再以汉字“美”来看书体区别: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草书
3.汉字要素
形、音、义是我国汉字的三要素。
汉字字形不变,但有繁简区分,需要写简识繁。不懂繁体,难解书法。
国家要求中学生要具有“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同时也指出,由于我国方言区的语音差异很大,所以,语音的考查重识记而不重拼写。再具体一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就是指在掌握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基础上正确地拼读汉字,确定汉字字音,兼有考查汉字识字量的意义。从考查内容看,集中在两类词上:多音字与形声字,其中形声字的考查又以读音不同于声旁的部分形声字为主。
一般来说,应对考查,复习三类字音即可。
(1)识记常见多音字的读音。
就识记方法讲,主要是多读多练。但在读练的过程中,也要讲究一定技巧,不要把识记变成死记。一般来说,多音字的识记重在掌握其规律。字的读音是跟它代表的字义一致的,也就是常说的“音随义转”规律。规律性情形主要有如下几类:
①在单音词和合成词中分别有不同读音,如剥、嚼、削等。
②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分别有不同读音,如血、露等。
③在不同词性中读音不同,如处、恶、藏、畜等。
④在不同的字义中读音不同,如累、辟、暴等。
(2)识记常见易读错的形声字,尤其是读音和声旁不一致的形声字。
这类字词,读音本来特殊,既无规律可循,只有“死记硬背”,在记忆时可以把这些词集中在一起,以加强记忆。
(3)注意区别字形相近词的读音。
个别字形相近的词,有时也被纳入考查范围。如“饮鸩止渴”的“鸩”,经常写作“鸠”来迷惑考生;“不落窠臼”的“窠”,经常写作“巢”,等等。
其实,一个汉字的音形因字义而确定。因此,在语境意义确定的情况下,汉字的音形才可以据此区分出对与错来。反过来讲,汉字音形的错误必然会影响字义的表达。
①以义辨形,区别同音字。
例如:“杆”的一个义项是“器物的像棍子的细长部分”,组成词可有“枪杆”“笔杆”;“秆”的意思是“某些植物的茎”,组成词可有“麦秆”“麻秆”,因为过去的旱烟袋烟嘴和烟窝外的中间部分是植物的茎做成的,所以有“烟秆”一词,而不能写成“烟杆”。
②以音辨形,区分形近字。
例如:“赝”读“yàn”,意为“假的、伪造的”,组词有“赝品”“赝币”等。“膺”读“yīng”,意为“胸、承受”,组词有“义愤填膺”“荣膺”等。熟记字音,有利于辨别形近字。
③能根据语境辨形。
有的同音词,单独出现均成立,但在具体的语境下,就只能有一种选择。比如,“侦察”和“侦查”在单独出现时都是正确的,但在“立案侦查”中,就不能写作“侦察”。这种类型还很多,平时要注意积累。
以上所举,其实在不断证明一个规律,单个汉字的音形义的正误,离不开它所处的小语境:词语。
4.笔顺、结构、部首
汉字作为交流工具,必然就会涉及一个问题:效率。如何能快速地书写、写好并简捷地查阅工具书?这就需要对笔顺、结构和部首作必要的了解。
(1)笔顺。
所谓笔顺,就是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
汉字笔顺规则表

续表

容易写错的笔顺:


点在上边或左上边的要先写,如“门、斗”等;点在右边或字里面的要后写,如“玉、瓦”等。

匚形字先写“匚”上面的横,然后写“匚”里面的部分,最后才写“匚”的折,例如“匹、臣、匠、匣、匿”等。

(2)结构。
明了汉字结构,能改善汉字书写的质量。
汉字12种结构

(3)部首。
所谓部首,就是字典、词典等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如山、口、火等。
了解汉字部首,明白它在汉字表意表声上的功能以及组合规律,对于学习汉字来说,有事半功倍之效。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叙”里说:“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简而言之,“文”指独体字,也就是不能分为两个或几个偏旁的汉字。“字”指“合体字”,也就是由两个或更多的独体字合成的。比如“解”由“角、刀、牛”合成。
现行汉字中合体字占大约90%,所以对汉字部首偏旁的判断必不可少。一般来讲:
形声取形不奇怪,包围结构都取外。
左右相等左边找,左右不等常取少。
上分下合取下面,其余取上不取下。
独体字形按整体,部首不明取起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