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饭馆通北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我上早八

吴建军忽然眯起眼睛盯着吴铭的粗布衣裤,压低声音问:“所以你这身衣服其实是宋朝的古物?”

“别惦记了。”吴铭知道他打的什么主意,“试过百八十回,只有饭菜、贴身衣物和常见的餐具能过那道门,就算带个宋瓷过来,也只会被当成新烧的假货,值不了几个钱。”

“谁跟你谈钱了?”吴建军同志一脸的正气凛然,“我的意思是,厨房里总该有几个宋朝的土碗、土坛子之类的吧?”

“有是有……”

“走!”吴建军一把拽住儿子的胳膊,“让你爹开开眼!”

宋朝饮食文化的兴盛也带动了制瓷业尤其是民窑瓷的发展进步,现代人惯用的碗碟杯盘,早在一千年前便已配套齐全,只是器型有所不同。

吴建军虽非古玩行家,但作为鉴宝类节目的忠实观众,随便给他一件宝贝,他都能掰着手指头给你说出个一二三四来,对不对另当别论,起码像是那么回事。

此刻他捧着这只青釉莲瓣纹瓷碗,哈喇子都快落到釉面上了。

“这玩意儿值好几百万!”

还说不是谈钱!

吴铭没好气道:“都说了倒腾古董行不通,我劝你早点打消这个念头。”

“吴掌柜!”

李二郎恰在这时推门而入,乍看见那胖汉跪舔空碗的迷惑行为,不禁一愣。

不该问的不要问。

深谙职场潜规则的二郎立时收回目光,说道:“三碗鸡汤面!两个二两,一个三两!”

吴铭轻轻踢吴建军一脚:“交给你了爸。”

煮面这种小事,无须主厨亲自出手。

可算能歇一会儿了。

歇不到十分钟,吴建军便端着两碗面出来:“没吃饭吧?整碗面条垫垫肚子。”

吴铭的确没有正经吃饭,可炒菜的时候总得尝尝咸淡,杂七杂八的也吃了不少,所以并不太饿。

老爸刚把碗放下,他便又端了起来。

“你干嘛去?”

“把我这碗给二郎端去,他也忙活一天了。”

“你吃你的!”吴建军拉着儿子坐下,“我也给那小子煮了一碗,还捞了只鸡架给他。刚才和他唠了两句,唉,也是不容易,二十好几的人了,连个媳妇都没有!”

吴铭怀疑老爸在点他,可他没有证据。

“你没跟他瞎聊吧?”

“哪能啊,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心里有数。”

这话没毛病,吴建军同志懒归懒,为人处世这块没得说。

吴铭正色道:“不止李二郎,这秘密得烂在咱爷俩肚子里。”

“连你妈也瞒?”

“让她知道,明早整条街都得传遍。”

“那你爷爷呢?”

“老爷子要是晓得了,今晚就得重出江湖!他那身子骨禁不起折腾,还是让他安心养病吧。”

吴铭嗦两口面,接着说:“爸,人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我一个人两头跑实在周转不开,外人终究隔层肚皮,思来想去唯有亲爹最可靠。另一边我照看着,这一头就要劳您……”

“跟你老子打什么官腔?”吴建军抢过话头,“从明儿起,我上早八!”

说罢捧起碗咕咚咕咚将鸡汤一饮而尽。

吴铭这才注意到,老爸用来盛面的碗正是他口中那只价值几百万的青釉碗。

吴建军就着袖口抹了把嘴,手指头来回摩挲釉面:“你别说,用这宋朝的碗喝汤真叫一个香!往后这碗归我,别拿混了!”

或许是因为吃饱喝足有了气力,也可能是得知真相后受了刺激,老吴竟然不玩斗地主了,转而跑到店门口招徕起客人来。

招徕客人也是个技术活,老爸的水平比之李二郎,只能说:还得练!

临近七点,总算来了第一桌客人,还是一桌回头客:体院生于得水带来了另外两个同伴。

“小于啊,又带朋友来吃饭?”

隔着老远,吴建军就冲于得水打起了招呼,中午唠了几句,对社牛来说便算是熟人了。

于得水问候一声,笑道:“中午那俩是我同学,吃东西不太讲究,这二位可不一样,嘴刁得很,听说你家食材新鲜,味道也不错,非得今晚就来。”

“里面请!”

吴建军迎三人进屋,大声喊:“三位!”

在后厨恶补宋史的吴铭听见喊,连忙收起手机,准备开工。

吴建军递上菜单,不动声色地打量二人。

挨着于得水那位戴一副黑框眼镜,说话慢条斯理的,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书卷气。

坐他对面那位显然是长期坐办公室的,年纪轻轻就有小肚腩了,磨出毛边的公文包斜挎在肩,一副刚从写字楼旋转门里挤出来的模样。

两人瞧着得有三十岁出头,不像是体院的学生或职工,倒像是于得水在网上认识的网友。

这便是吴铭找老爸帮忙的另一个原因:他看人是真准,天生就是干服务行业的料。

吴建军猜的一点没错。

挨着于得水坐的女人叫刘盈希,是一名中学老师;坐他对面的男人叫陈桂彦,是一个朝九晚六的上班族。

三人的确是在网上认识的,准确地说,是在一个叫“好吃嘴”的论坛里认识的。

这个论坛就是一个美食江湖,活跃着一批自诩老饕、舌头比米其林评委还刁的吃货,常在论坛里分享新发现的“宝藏饭馆”,交流烹饪心得。

中午在川味饭馆这一顿给于得水吃爽了,果断拍了照分享到论坛里,洋洋洒洒写了篇五六百字的攻略将这家无名小店吹上了天。

立刻便有饭友跃跃欲试,自发地组队来探店,其中刘盈希和陈桂彦的工作单位离这最近,于是主动请缨,甘当饭友的先头部队,下了班第一时间就来了。

但说实话,此时的两人是有些失望的。

店面破败老旧就不说了,这菜单一眼看下来,也没什么特色,都是些常见的家常菜。这些菜随便去一家川菜馆都能吃到,做得好的师傅虽然不多,但也没有少到值得跨区打卡的地步。

至于于得水声称的“食材新鲜”,两人持怀疑态度,这价格相比同类小店确实偏贵,但要说拿土猪肉来炒,绝无可能!

一定是于得水道行不够,吃不出好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