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星闪耀:人类战争史的军事巨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诸葛亮:智慧与遗憾交织的传奇人生

琅琊年少隐隆中,三顾筹谋霸业雄。

赤壁火攻摧劲敌,南荒智纵定边戎。

祁山六出心犹壮,渭水相持运渐穷。

星陨五原功业杳,千秋遗恨映苍穹。

一、早年岁月:蛰伏隆中,心怀天下

诸葛亮,字孔明,于公元 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的一个官宦世家。他的家族在当地颇具声望,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然而,命运弄人,在诸葛亮年幼时,父母相继离世,他和弟弟诸葛均只得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

当时,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兄弟前往豫章赴任太守,但不久后朝廷另派他人接任,诸葛玄只好带着他们前往荆州投靠刘表。在荆州,诸葛亮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光,他开始在隆中隐居,一边耕种农田,维持生计,一边刻苦研读经史子集,关注天下局势的变化。

隆中时期的诸葛亮,虽然身处乡野,但却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宏伟的志向。他常常自比管仲、乐毅,渴望有朝一日能够辅佐明主,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他与当地的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交往密切,这些人对他的才华和见识都十分赞赏,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与这些名士的交流中,诸葛亮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和阅历,对天下大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必须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找到一位能够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明主。而这个时机,终于在公元 207年到来了。

二、隆中对策:三分天下,初露锋芒

公元 207年,刘备在荆州屡遭挫折,势单力薄,急需一位有才能的谋士来辅佐自己。在司马徽和徐庶的极力推荐下,刘备亲自前往隆中,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刘备向诸葛亮请教兴复汉室的大计,诸葛亮为他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策”。他指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策”为刘备制定了一个明确的战略规划,即先夺取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然后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这一战略规划充分显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也让刘备对他刮目相看,从此将他视为自己的重要谋士和得力助手。

三、赤壁之战:联吴抗曹,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隆中对策”之后,诸葛亮跟随刘备来到荆州,开始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努力。然而,此时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势力日益强大,他率领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统一全国。

在曹操大军的压力下,刘备和孙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诸葛亮审时度势,认为只有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于是,他主动请缨,前往东吴,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

在东吴,诸葛亮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和智慧,成功地说服了孙权。他分析了曹操的弱点和孙权的优势,指出曹操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而且不习水战;而孙权据有江东,地势险要,军队战斗力强。如果孙刘联军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孙权被诸葛亮的分析所打动,决定与刘备结盟,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率领东吴军队与刘备的军队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公元 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操的军队展开了一场决战。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与周瑜密切配合,采用火攻的战术,大败曹操的军队。赤壁之战的胜利,不仅使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也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协助刘备夺取了荆州的部分地区,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在荆州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和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刘备的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入蜀之战: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退回了北方,但仍然对南方虎视眈眈。为了实现“隆中对策”中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刘备决定向益州进军。公元 211年,刘备应益州牧刘璋的邀请,率领军队进入益州。诸葛亮则留在荆州,负责镇守后方。

在益州,刘备与刘璋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爆发了战争。公元 214年,诸葛亮率领张飞、赵云等将领溯江而上,增援刘备。他们一路上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了巴东、犍为、巴西等地,与刘备的军队会师于成都。在诸葛亮等人的帮助下,刘备顺利地夺取了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刘备占领益州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负责处理国家的政务。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和综合实力。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和将领,为蜀汉政权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经济方面,诸葛亮积极推行屯田制度,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他还加强了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农田的灌溉能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他还发展了商业和手工业,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军事方面,诸葛亮注重军队的训练和建设,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制定了一系列的军事战略和战术,多次率领军队出征,与曹魏和东吴的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他还发明了一些军事器械,如木牛流马、连弩等,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率。

五、南征孟获:攻心为上,稳定后方

蜀汉政权建立后,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时常发生叛乱,严重威胁着蜀汉政权的稳定。为了消除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亲自率领军队南征孟获。

公元 225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南下,进入南中地区。他采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方针,对孟获实行了七擒七纵的策略。每次擒获孟获后,诸葛亮都不杀他,而是向他展示自己的军队和实力,然后放他回去继续组织军队抵抗。经过七次擒纵,孟获终于被诸葛亮的诚意和智慧所打动,他心悦诚服地投降了诸葛亮,并表示愿意永远臣服于蜀汉政权。

南征孟获的胜利,不仅稳定了蜀汉政权的后方,也加强了蜀汉政权与南中地区少数民族部落的联系和交流。诸葛亮在南中地区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他还选拔了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官职,让他们参与到地方的治理和管理中来,提高了少数民族的地位和参与度。

六、北伐中原:壮志未酬,星落五丈原

南征孟获的胜利,为诸葛亮北伐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宏伟目标,诸葛亮先后五次率领军队北伐中原。

公元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他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派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扬言由斜谷道取郿,吸引魏军;自己则亲率大军攻祁山。由于诸葛亮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再加上他的指挥得当,蜀军很快就攻占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关中震动。然而,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在街亭之战中大败,导致蜀军失去了战略要地,诸葛亮不得不下令撤军。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并没有气馁,他总结了经验教训,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和训练,准备再次北伐。公元 228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中原。他率领军队出散关,围陈仓。由于陈仓守将郝昭坚守城池,蜀军久攻不下,再加上粮草供应困难,诸葛亮不得不再次下令撤军。在撤军途中,他设伏斩杀了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给魏军以一定的打击。

公元 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中原。他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自己则率军屯于建威,以牵制魏军。魏雍州刺史郭淮率领军队前来救援,诸葛亮亲自率军迎击,郭淮不敢应战,引军退回。蜀军顺利占领了武都、阴平二郡,诸葛亮因功被后主刘禅晋封为武乡侯。

公元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他再次出祁山,以木牛运输粮草。魏明帝曹叡派遣司马懿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率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将领前往抵御。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于上邽,他采用割麦计,解决了部分粮草问题。随后,双方在卤城展开激战,诸葛亮大破司马懿的军队,取得了重大胜利。然而,此时负责粮草运输的李严因大雨运粮不继,却假传后主刘禅旨意,要求诸葛亮撤军。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好退兵,在撤军途中,他设计射杀了前来追击的魏将张郃。

尽管多次北伐都未能取得全面的胜利,但诸葛亮并没有放弃兴复汉室的理想。公元 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他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对峙。为了实现长期作战的目标,诸葛亮在渭滨分兵屯田,作长期驻屯打算。

在这场对峙中,诸葛亮深知司马懿坚守不出是想拖垮蜀军,于是他多次派人挑战,甚至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妇人的服饰,以此来激怒他,但司马懿始终不为所动。双方就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

长期的劳累和巨大的压力让诸葛亮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日夜操劳,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不仅要处理军政大事,还要关心士兵的生活和训练。在五丈原的军营中,诸葛亮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身体逐渐被拖垮。最终,他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后主刘禅得知诸葛亮病重的消息后,赶忙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往五丈原探望,并询问国家大事的安排。诸葛亮在病榻上向李福交代了身后之事,他推荐蒋琬和费祎作为自己的继任者,希望他们能够继续辅佐后主,维持蜀汉政权的稳定。

公元 234年八月,诸葛亮在五丈原的军营中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四岁。临终前,他留下遗嘱,要求葬于汉中定军山,依山为坟,墓穴只需能容纳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他器物陪葬。

诸葛亮的去世,让蜀汉军民悲痛万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政权,为了兴复汉室的理想,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智慧、忠诚和敬业精神,成为了后世人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诸葛亮的军事成就

战略规划的高瞻远瞩

诸葛亮的军事成就首先体现在他卓越的战略规划能力上。“隆中对策”为刘备集团制定了清晰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夺取荆州、益州,联吴抗曹,进而兴复汉室的目标。这一战略规划具有极高的前瞻性和可行性,为刘备集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准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促成孙刘联盟,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后,他又协助刘备夺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实现了“隆中对策”的阶段性目标。

军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诸葛亮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他重视军队的训练和纪律,制定了严格的军事法规,使蜀军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他还发明了一些军事器械,如木牛流马和连弩。木牛流马解决了蜀军在山区运输粮草的难题,提高了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连弩则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诸葛亮还改进了八阵图,使其更加灵活多变,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南征与北伐的军事实践

南征孟获是诸葛亮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要实践。他采用“攻心为上”的战略方针,七擒七纵孟获,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地投降,稳定了蜀汉政权的后方。在北伐中原的过程中,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诸葛亮多次指挥蜀军与强大的魏军作战,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他善于运用各种战术,如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等,给魏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他的北伐行动不仅展示了蜀汉政权的实力和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魏军的兵力,为蜀汉政权的生存和发展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诸葛亮的用兵特点

谨慎持重

诸葛亮用兵十分谨慎,他在制定作战计划时,会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力求做到万无一失。在北伐中原的过程中,他每次出兵都经过精心的准备和策划,不会轻易冒险。例如,在第一次北伐时,他选择了较为稳妥的路线,先攻占陇右地区,以扩大蜀汉的势力范围。同时,他对军队的部署和调度也非常谨慎,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和配合,避免出现漏洞和失误。

灵活多变

虽然诸葛亮用兵谨慎,但并不意味着他墨守成规。他善于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和敌人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在与司马懿对峙时,他根据司马懿坚守不出的特点,采用了屯田的策略,既解决了粮草问题,又对魏军形成了长期的压力。在战场上,他还会根据敌人的动向,及时调整作战计划,如在卤城之战中,他抓住司马懿军队的弱点,果断出击,取得了胜利。

重视后勤

诸葛亮深知后勤保障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在北伐中原的过程中,他始终将后勤保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他发明木牛流马,改进运输方式,确保了粮草的供应。同时,他还在前线地区实行屯田制度,让士兵在作战之余进行农业生产,既解决了粮草问题,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此外,他还注重对后勤物资的管理和保护,避免被敌人抢夺和破坏。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忠诚敬业

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刘备父子忠心耿耿,始终不渝。自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以来,他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蜀汉事业。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他不辞辛劳,日夜操劳,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方面,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即使在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时,他也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和退缩。他的忠诚敬业精神,深受后人的敬仰和赞誉。

足智多谋

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他的聪明才智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在“隆中对策”中,他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预测准确无误,为刘备集团制定了长远的发展战略。在赤壁之战、南征孟获和北伐中原等战役中,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和策略,取得了许多胜利。他的足智多谋不仅为蜀汉政权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智慧的象征。

严于律己

诸葛亮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生活简朴,从不贪图享受。在处理政务和军事事务时,他公正无私,赏罚分明,无论是对自己的亲信还是对犯错的将领,都能够做到依法处理。他的严于律己精神,为蜀汉政权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赢得了广大军民的尊敬和爱戴。

诸葛亮存在的不足和弱点

用人方面的失误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存在一些失误。例如,他在第一次北伐时,任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实际作战经验,且刚愎自用,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失败。此外,他对魏延等将领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魏延是蜀汉的一员猛将,他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但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冒险,没有采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魏延才能的发挥,也可能错失了一次北伐成功的机会。

战略上的局限性

诸葛亮的战略规划虽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隆中对策”中提出的两路北伐战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荆州和益州之间距离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实现两路军队的有效配合。而且,随着荆州的丢失,这一战略的可行性受到了更大的挑战。此外,诸葛亮在北伐中原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正面进攻,缺乏对曹魏政权内部矛盾的利用和分化,导致战争陷入了长期的僵持局面。

过于事必躬亲

诸葛亮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他对蜀汉政权的事务事必躬亲,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亲自过问和处理。这种工作方式虽然体现了他对蜀汉事业的高度负责和敬业精神,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过度的操劳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使他过早地积劳成疾,最终英年早逝。他在五丈原病重时,身体已经被长期的劳累拖垮,即便有着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也无法抵挡身体的衰败。

另一方面,事必躬亲也不利于培养和锻炼蜀汉的后备人才。由于诸葛亮总是亲自处理各种事务,使得蜀汉的其他官员和将领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和能力。在他去世后,蜀汉政权在人才储备上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后继无人。例如,在军事指挥方面,姜维虽然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遗志,但在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上与诸葛亮相比仍有差距,难以支撑起蜀汉的军事大局。而且,长期依赖诸葛亮的决策和领导,导致蜀汉的官员们在面对复杂的局势时,缺乏主动思考和应对的能力,这对蜀汉政权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历史评价与影响

当世及后世的高度赞誉

诸葛亮在世时,就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蜀汉百姓对他爱戴有加,他治理下的蜀汉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他的智慧和谋略也让敌人敬畏,司马懿在巡视蜀军退兵后的营垒时,不禁感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在后世,诸葛亮更是成为了智慧和忠诚的象征,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高度赞扬。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和惋惜之情,也让诸葛亮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对中国文化和军事思想的深远影响

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智慧对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隆中对策”成为了中国古代战略规划的经典范例,为后世军事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他发明的八阵图、木牛流马等军事器械和运输工具,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和科技智慧,对后世军事装备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文化方面,诸葛亮的故事和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忠诚、智慧、敬业等品质,激励着无数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事业的成功。许多文学作品、戏曲、影视等都以诸葛亮为题材,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对蜀汉政权命运的复杂作用

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帮助刘备从一个四处漂泊的军阀,建立起了蜀汉政权,与曹魏、东吴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他的治理下,蜀汉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维持了相对稳定的统治。

然而,尽管诸葛亮为蜀汉政权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但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他的北伐行动虽然给曹魏政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也消耗了蜀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蜀汉的国力逐渐衰弱。而且,由于他在用人和战略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蜀汉政权的发展和延续。但总体而言,诸葛亮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一生是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的一生。

结语

诸葛亮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从隆中草庐走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了蜀汉的丞相。在他的领导下,蜀汉政权在乱世中得以立足和发展。他在军事上的成就、用兵特点以及独特的性格特点,都成为了后人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虽然他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弱点,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的伟大。他的忠诚、智慧和敬业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天空。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尽管他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但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