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聚焦研究
聚焦(focalization)概念的产生与多个学科有关。经JSTOR数据库检索,最早可以追溯到1856年。在其诞生的25年间,与之相关的4篇研究论文,就已经涉及艺术[1]、哲学[2]、光学[3]和物理学[4]等多个学科。
一个半世纪之后,聚焦这一概念不仅继续与视觉感知紧密结合,成为叙事学的重要概念,同时,被广泛地运用于意识形态研究、女性主义研究、文化研究等多个研究领域,在后经典叙事学研究、质性研究等多学科、跨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聚焦概念在多个学科的扩展,体现了人类解读自身认知奥秘的渴望,也是学术研究中,叙事学从结构分析走向认知分析的延伸。
热奈特在1972年的《叙事话语》中阐释了聚焦,区分出“谁说”和“谁看”两个不同层面。[5]之后,米克·巴尔等人分析“聚焦”,区分出视觉感知的主客体,也就是“看”与“被看”两个要素的关系,而且进一步用“谁感知”取代了“谁看”,明确指向了隐藏在叙述层面之后的感知层面。聚焦研究至此基本摆脱了聚焦概念是否存在的讨论,专注于聚焦分类标准的研究,试图梳理聚焦对于叙述层面与聚焦层面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聚焦研究承认聚焦依附于叙事文本而存在。聚焦主体和聚焦客体与叙事文本其他层面的主客体之间既有联系,更有区别。所以,聚焦研究必须尊重其与叙事文本其他层面的关联。基于上述原因,热奈特将聚焦类型的区分标准部分设定为人物与叙述者之间的不同关系。而沃尔夫·施密德所归纳的视点的五种参量,皆是与行动层面的人物有关。[6]
而另一方面,聚焦不仅依附于客观存在的文本,而且超越其上,以感知行为作为其存在标志。因此,感知行为的发送和接受双方不能简单地对应于文本叙述行为的主客双方。与叙述行为的关键不同在于,感知行为的主体并非某种实体存在,而是一种抽象存在。按照伯克哈德·尼德霍夫(Burkhard Niederhoff)的说法,是与臆想实体(hypothetical entities)有关的概念。[7]埃德蒙斯顿(W.F.Edmiston)也较为谨慎地使用了臆想旁观者、臆想目击者以及臆想理解等来指称聚焦者和聚焦的功能。[8]而戴维·赫尔曼就直接认为聚焦(主体)是臆想实体。[9]这些关于聚焦主体的讨论实际上都指向了聚焦行为超越文本存在的本质特征。更进一步,因为聚焦行为感知主体的抽象存在,所以其行为所指向的内容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感官所获得的具体感知,而是以文本为连接,复合了感官、感知、情感等在内的信息综合体。因此,聚焦研究需要尊重以下两点:
首先,叙事文本并不能带来直接感知,而是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各种感知及其综合,唤起复杂情感,完成对虚构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基于文本信息承载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叙述方式的差异,聚焦的类型也就与叙述者的类型等问题交叉在一起,聚焦研究成为超越叙事文本多层面的混合研究。
其次,聚焦研究通过还原文本接受,关注信息承载的不同方式,着手于经过感知加工、视点接受与选择所呈现的想象空间。所以,包括叙事文本的聚焦呈现方式与时代因素、叙事模式、隐含作者乃至读者在内的诸多要素就成为聚焦研究的相关重点。这也是聚焦概念成为后经典叙事学中意识形态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的重点研究概念的根本原因。
基于聚焦的客观存在和聚焦与文本其他层面的复杂关系,本书的聚焦研究选择媒介载体差异作为切入点,比较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之下,聚焦呈现的差异,以叙事文本分析为基础,以还原抽象存在的虚构世界的构建规律为目标,寻求作品、叙事文本、虚构世界不同层次的关联,开展口头文本、书面文本、影视文本和不同媒介载体叙事文本的比较研究,探究多媒体时代的叙事聚焦发展趋向,回归聚焦的本质存在,同时通过逻辑推演,探求可能出现的聚焦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