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社会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时序数量

自咸丰三年(天历癸好三年,1853)四月太平军西征开始,至同治三年(天历甲子十四年,1864)六月天京被湘军攻破止,太平天国主要在安徽、江西、湖北、江苏、浙江五个省份建立地方政权,在三百多个郡县设治。19世纪50年代,太平军主要活动在湖北、安徽、江西三个省份,各城市军事占领的色彩浓重,对乡村地区的控制力极为薄弱,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并且在多数地区与清军进行拉锯战;19世纪60年代,太平军政治军事重心东向,开辟了苏福省和浙江天省两片比较稳定的基地,各占领区之间形成了有机结合,特别是加强了对乡村地区的管理,太平天国也因苏浙清军的暂时溃退和东西两条战线的保守势态获得了一段较稳定的建设时期来推行和实践各项政略。因此,苏南和浙江实际构成了太平天国的主要控制区。

据“太平天国统治区主要民变表”,太平天国统治区的民变主要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苏南和浙江。所以,以下关于太平天国民变的研究,以19世纪40—50年代清朝统治下的苏南(苏州、常州、松江、太仓)和浙江地区发生的民变事件为参照和比对对象。这样在空间上与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战争的主要发生区吻合,[1]在时间上也形成了该地域在鸦片战争后民变事件的连接和连贯,以便对鸦片战争后至太平天国失败前的近代中国在该区域所发生的民变进行概观和定量分析。

以目前掌握的史料,统计有太平天国辖区70起民众自发的以抗粮抗租抗税为主要形式的集体行动。一方面受掌握史料的数量、类型所限,另一方面与战争本身造成的社会影响等因素有关,1860年之前太平天国统治区的民变在各种史料中基本处于缺载状态。再者,数据的资料来源缺乏统计学要求的完整连贯性,因此这一统计仍然是不完全统计,无法精准地反映太平天国统治区民变的全部情形。但是,已列民变实例,可以构成太平天国民变的主体,勾勒出各类民变的比例、趋势和民变情形的大致轮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宏观把握这一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