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超脱与缺憾
2013.09.29
数年前听过一次演讲,主旨是“以儒处事,以道养心,以佛养身”。说的是人的脸上本来就写了个“苦”字:眉宇是“艹”,鼻梁是“十”,嘴巴就是“口”了。人一生下来就会“哭”,注定人是要进入“苦海”的。这种解释令我震撼不已,那里面的确带着某些神秘的期许。我不由得想起了顾随,他对佛的见解往往具有禅外的哲思,能够看到其内在的清寂与冲淡。他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学佛要信;参禅须疑。”可谓悟道之语。
张中行与杨沫婚姻失败后写了篇《度苦》,述说他在绝境里与佛学的一次意外相逢,读了《心经》,从此理解了“度一切苦厄”,打破烦恼障。他由此提出“顺生”,意即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保持一种自然的心态,从容设计自己,清醒地顺着人生的路走。
二十多年前,在一场人生的逆难之后,我写了篇文章《超脱》,谈到弘一法师。弘一在享尽人间该享受到的快乐之后,那一尊酹波的“浓酒”终究淡了,终于悟入“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的另一番境界,从此斩断世情尘缘,青鞋布衲,拖钵空门。他从瑜亮一时的风流才子,到一心系佛的云水高僧,这一极具戏剧性的转换,当然不仅仅是说人生的消极或积极,大抵是一样的意思。问题在于李叔同之所以为弘一,正由于他有着与别种消极完全不同的“看透”,索性求个彻底。“往生之我”的蹉跎、业障、无明、烦恼、劣根,全在自我的究诘中被怀疑、被遗弃,从而获得了超脱。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超脱,无非是一种超验,一种由一而多、由多而一的心理轮回;然而它实际上是一种指向内在超越的人生定位,一种追求真实生命和终极意义的情怀。超脱需要静默,只要不执着于掌声,一切都将是美丽的。记得有人说过:“真正的美除了静默之外,不可能有别的效果……每当你看到落日的灿烂景色时,你可曾想到过鼓掌?”
人生难免有缺憾。活到现在,我算是稍稍明白有缺憾的人生才是享受的人生、真实的人生。龚自珍有诗云:“万事都从缺憾好。”我想这种“缺憾”,大概是要支配我的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