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我考上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终)

毕业季的校园弥漫着栀子花的香气。陈晓阳站在教育科学学院公告栏前,凝视着“优秀毕业生“名单上自己的名字。四年前那个站在网吧查分、手足无措的县城少年,如今即将以专业第五的成绩毕业,还获得了省级教育创新大赛的一等奖。

“发什么呆呢?“苏晴从背后拍了拍他的肩膀。她今天穿着淡蓝色的连衣裙,头发松松地挽起,比四年前初遇时多了几分成熟韵味,但眼睛依然明亮如星。

“就是有点...不真实。“陈晓阳指了指公告栏,“从没想过能走到今天。“

苏晴微笑着递给他一个信封:“那这个会让你更觉得不真实。“

信封里是一张印有湖南师范大学信笺的邀请函,邀请陈晓阳作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我?“陈晓阳瞪大眼睛,“不是应该由第一名发言吗?“

“院长和教授们一致推选你。“苏晴的眼睛闪闪发亮,“他们说你的成长经历最能体现师大的教育理念。“

陈晓阳的手微微发抖。四年间,他从怯于开口到能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但毕业典礼——面对全校师生和家长的场合,依然是个巨大的挑战。

“你可以的。“苏晴似乎看穿了他的犹豫,“想想四年前刚入学的你,再看看现在的你。“

回到宿舍,陈晓阳开始起草发言稿。赵家豪正忙着收拾行李,他创办的教育科技公司已经获得第二轮融资,即将搬入正式的办公室。

“真决定去农村教书了?“赵家豪停下手中的活,认真地问,“我们公司可是给你留了COO的位置。“

陈晓阳点点头:“我想先去基层积累些实际经验。再说,我们的APP不正是为乡村教师设计的吗?我去一线使用反馈,对公司也有帮助。“

“就知道说服不了你。“赵家豪笑着摇头,“不过说真的,你这四年变化太大了。刚入学时连PPT都不会做,现在居然拒绝年薪二十万的工作。“

陈晓阳望向窗外。初夏的阳光洒在校园的梧桐树上,斑驳的影子随风摇曳。四年间,他在这里经历了太多——初到城市的惶恐,学业上的挫折,家庭变故的考验,还有与苏晴从相识到相知的点点滴滴...

“对了,你和苏晴怎么样了?“赵家豪突然问,“全宿舍楼都等着你们官宣呢。“

陈晓阳耳根一热:“我们...就是好朋友。“

“得了吧!“赵家豪夸张地翻了个白眼,“你俩那眼神,瞎子都看得出来。毕业前再不表白,我看不起你。“

毕业典礼前夜,陈晓阳约苏晴去爬岳麓山。凌晨三点,他们在校门口会合,打着手电筒沿着熟悉的小路向上攀登。这是他们大二那年偶然发现的秘密——在日出前登顶,能看到长沙最美的晨光。

“小心这里。“陈晓阳自然地牵起苏晴的手,帮她跨过一段陡峭的石阶。苏晴的手温暖而柔软,让他舍不得松开。

山顶观景台空无一人。他们找了一处平坦的石头坐下,远处城市的灯火如星辰般闪烁。陈晓阳从背包里拿出保温杯,倒了两杯热茶。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爬山吗?“苏晴接过茶杯,热气氤氲中她的面容格外柔和。

“当然,大一联谊那次。“陈晓阳微笑,“你当时问我家乡什么样,我说要带你去看看。“

“这个承诺还有效吗?“苏晴转头看他,眼睛在晨曦微光中闪闪发亮。

陈晓阳的心跳加速:“当然。其实...我有个想法。“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小心翼翼地展开。那是一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申请表,他已经填好了大部分内容,服务地点选在了家乡所在的县级市。

“我申请了这个,上周已经通过了面试。“陈晓阳轻声说,“去离青岩镇不远的红旗中学教书。“

苏晴接过表格,手指轻轻抚过上面的字迹:“你想清楚了?工资不高,条件也艰苦。“

“我想给像刘强那样的孩子一个机会。“陈晓阳望向远方,“再说,现在有网络,我可以把你们的优质资源带过去,也能把当地的需求反馈给像赵家豪这样的创业者。“

东方渐渐泛白,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两人身上。陈晓阳深吸一口气,转向苏晴:“其实...我还有件事想说。“

苏晴静静地看着他,等待下文。

“这四年,如果没有你,我可能早就退学了。“陈晓阳的声音有些颤抖,“你教会我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如何坚持真正重要的东西...“

晨光中,苏晴的睫毛上沾着细小的露珠,像星星一样闪烁。

“我想说的是...我...“陈晓阳鼓起勇气,“我喜欢你,不是作为朋友或学姐的那种喜欢。“

时间仿佛静止了。远处传来早起的鸟鸣,山风轻拂过两人的发梢。

苏晴突然笑了,那笑容比初升的太阳还要明亮:“你知道吗?从你在读书会上第一次发言,说乡村老师需要'留下来的理由'那一刻起,我就喜欢上你了。“

陈晓阳呆住了,大脑一片空白。

“笨蛋。“苏晴轻轻靠在他肩上,“我等这句话等了三年。“

阳光彻底跃出地平线,将整个长沙城染成金色。陈晓阳小心翼翼地搂住苏晴的肩膀,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圆满。

毕业典礼当天,阳光明媚。陈晓阳穿着学士服站在主席台侧边,看着座无虚席的体育馆。当他被叫到名字时,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走上讲台,刺眼的灯光让他一时看不清台下。深吸一口气,他拿出准备好的讲稿,却突然决定脱稿发言。

“四年前,我站在长沙火车站,被这座城市的庞大吓得不知所措。“他的声音在场馆中回荡,“那时我不知道,接下来的四年将如何彻底改变我的人生...“

他讲述了初到大学的迷茫,讲述了自己如何从自卑到自信,讲述了父亲受伤时的绝望和苏晴、赵家豪、周教授等人的帮助。最后,他谈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师大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是,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相互照亮。我来自偏远的山村,有幸得到无数人的帮助走到今天。现在,我要回到基层,去照亮更多像我曾经一样的孩子。“

掌声雷动。陈晓阳看到前排的周教授在微笑点头,赵家豪夸张地吹着口哨,而苏晴——苏晴正用手帕擦拭眼角,脸上的骄傲让他心头一热。

典礼结束后,陈晓阳的父母拘谨地站在校园里拍照。父亲走路还有些跛,但气色好了很多;母亲则不停地抚摸他学士服上的校徽,眼里含着泪花。

“叔叔阿姨好!“苏晴大方地走过来问好。陈晓阳注意到父母惊讶的表情——他们从没听他提起过这个城市女孩。

“这就是...帮你很多的苏同学?“母亲小声问。

陈晓阳点点头,鼓起勇气补充道:“也是我的女朋友。“

父母的表情从惊讶变成惊喜,又变成一丝忧虑。陈晓阳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能有未来吗?

午餐时,苏晴主动谈起自己毕业后将去省教育学院读研,未来想从事教育政策研究。她还特意提到陈晓阳的特岗教师计划,以及两人如何规划将来。

“三年后,等晓阳服务期满,我也硕士毕业了。到时候我们可以一起申请教育部的乡村振兴人才计划...“苏晴说得头头是道,显然已经考虑了很久。

陈晓阳看着苏晴耐心向父母解释各种政策的样子,胸口涌起一股暖流。她不仅接受了他的选择,还为此规划了共同的未来。

离校前一天,陈晓阳和苏晴在未名湖边散步。四年来,他们无数次走过这条路,但明天之后,将各奔东西——苏晴留在长沙读研,陈晓阳则前往红旗中学。

“会想我吗?“苏晴踢着路边的小石子。

“每天。“陈晓阳握住她的手,“好在红旗中学有网络,我们可以视频。“

“我周末会去看你的。“苏晴停下脚步,从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毕业礼物。“

盒子里是一支精致的钢笔,笔身上刻着两行小字:“教育即生长——杜威“。

“这是...“陈晓阳认出了这句话,正是大一第一节教育原理课上,周教授写在黑板上的。

“我在二手书店淘到的,1950年代的限量版。“苏晴的眼睛闪闪发亮,“用它写出更多好文章,好教案。“

陈晓阳小心地收好钢笔,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简陋的小布包:“我的礼物没这么贵重...“

苏晴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枚用山核桃雕刻的小书签,做工粗糙但能看出用心。书签一面刻着“晴“字,另一面是“岳麓山 2023.6.20“——他们正式在一起的日子。

“我爸教我的,小时候经常雕着玩。“陈晓阳有些不好意思,“等以后手艺好了,再给你做个更好的。“

苏晴却如获至宝,立刻把它夹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这是我收到过最用心的礼物。“

夕阳西下,湖面泛起金色的波光。陈晓阳想起四年前初到师大时的惶恐,想起每一次挫折和成长,想起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以及即将被他帮助的孩子们...

“准备好了吗?未来的陈老师。“苏晴微笑着问。

陈晓阳望向远方,点了点头。他准备好了,去书写人生的下一个篇章,去点亮更多像曾经的自己一样渴望光明的年轻心灵。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