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我们恼怒于他人的一切,都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卡尔·荣格
当我们把别人的观点看得比自己的想法更重要时,我们就会遵循他人的意见,而不是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垒球明星劳伦·雷古拉在参加2020年东京奥运会之前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一难题。退役11年后,雷古拉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再次代表加拿大国家队,参加世界上最大的运动赛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她在铜牌争夺战中遗憾失利,只获得第4名,离获得奖牌仅一步之遥。12年后,雷古拉已经39岁了,是3个孩子的母亲,她和丈夫一起经营生意。加拿大教练打电话给她,劝她告别退役生活,为赢得奥运会奖牌做最后的努力。
如果这是一部电影,主角雷古拉可能会开心地尖叫起来。她的反应会是影片的情绪高潮,是激动人心的兴奋瞬间。但在现实里,她犹豫了。
在她的内心深处,她知道自己想这样做,但这件事充满挑战和怀疑。她曾参加过两届奥运会,她很清楚这可不是简单训练两周就能回家的事。[1]她的3个孩子分别才8岁、10岁和11岁,追求奥运梦想意味着她要离开孩子们很长一段时间。更难的是,在奥运会开始前的6个月里,运动员只能离开隔离训练中心一次。
“我是一名母亲,答应参加奥运会并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她告诉我,“在过去的12年里,我待在球场上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几个月,更别提我还跟丈夫一起经营着生意。”
但最终,让她想要放弃参加东京奥运会的不是年龄,不是长时间的退役生活,也不是她与产后抑郁的多年斗争,而是她对其他人的想法的焦虑和担忧。
这是雷古拉自己说的。
当我分享我的训练生活和我为梦想所做的努力时,我收到了这样一些评论。
天哪,我绝对没法这样……我绝对不能离开家庭那么长时间。(母亲失职审判)
你以为你还能行?我是说,你就不怕再也不可能达到以前的水平吗?(“你以为你是谁?”审判)
你不是史上最老的球员吗?(年龄审判)
你丈夫不介意你跑去打球吗?(妻子失职审判)
这些消极的话语带给我巨大的压力。我担心别人如何看我,如何看待我的决定,担心他们认为我是个不负责任的母亲和妻子,认为我太老了,认为我不可能做到。这让我陷入犹豫,我的世界围绕着别人的看法旋转。
现在,我收到的积极意见比消极意见更多,但我发现消极意见更能引人注意,并且在那时对我的影响更大。现在看来,当时的我被那些消极意见困住了,这让我想起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一棵树可以做成1 000根火柴,一根火柴也可以点燃1 000棵树。”
雷古拉在自我评价和别人对她的评价之间挣扎。她的困境是我们所有人都会面临的挑战,这一挑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指示,还是遵从社会规范与外界期望?
换句话说,雷古拉患有FOPO(fear of people's opinions,恐惧他人的看法),这差点儿让她失去实现梦想的最后一次机会。
无形的限制
FOPO是一种隐形的流行病,它可能是人类潜力的最大束缚。[2]在现代社会,我们过度关注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几乎形成了一种非理性、无意义且不健康的痴迷,其负面影响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我们陷入对他人看法的恐惧时,我们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各方面表现也会受到影响。这是人的天性。
如果我们不多加注意,FOPO就会占据我们的思维,慢慢毒害我们,让我们不再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开始纠结于他人的看法和观点,包括他人明确提出的意见和我们感知到的他人可能会有的看法。这种对他人看法的过度担心会影响我们的决定和行动,还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想想雷古拉吧。如果她让消极的想法占据上风,让自己受困于对他人看法的恐惧,她就会错过最后的去实现她毕生追求的机会。
FOPO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因为我们还用着古老的大脑。几千年前,对社会认可的渴望使我们的祖先变得谨慎而精明。如果狩猎失败的责任落在你身上,那么你在部落中的地位可能会受到威胁。但今天,随着社交媒体日益普及,年轻人面对的成功压力越来越大,以及我们对外部奖励、指标和认可的依赖越发严重,导致FOPO猖獗泛滥,难以控制。
领导者不敢果断发声、做出决策,公司总裁将股东们的短期利益置于公司长期健康的发展之上,政客们因为政党立场而不是道德良知投出选票,我们从这一切行为中都能看见FOPO在发挥作用。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你与他人看法之间的关系,你才能获得自由——无论何时何地都让你舒服自在的自由。
FOPO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其后果十分严重。我们行事谨慎低调,只因为害怕可能出现的批评。当受到挑战时,我们要么像豪猪一样,竖起尖刺保护自己的自尊,要么放弃自己的观点,为获得认可而扭曲真实的自我。当无法控制结果时,我们就沉默退缩。我们解读他人,只是为了融入,而不是出于友爱。笑话明明不好笑,我们也配合地大笑;被他人言语冒犯,我们却保持沉默,一边听一边计划自己该如何回应。我们追求权力,而非专注于目标。我们只知取悦他人,不敢挑战、质疑。我们追随别人的期待,却没有勇气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们向外寻求自尊与自我价值,透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通过观察自己以外的事物来决定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如果有人认可我们或支持我们的决定,我们就会感觉很棒。如果有人反对我们或不支持我们的选择,我们就会感觉很糟糕。我们四处奔走,试图取悦他人,扮演着我们自以为他们所期待的样子,而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或是在追寻价值感的过程中忽视了自己的需求。我们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星球,却将短暂的时光花费在扮演角色、维护身份、遵从他人可能的期望上。我们永远也不会发现,自己真正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现在,想想你在生活中做过的决定。你选择你的职业道路,是因为你对这个领域充满热情吗?你选择法律、商业或其他专业,是否只因为那是别人期待你去做的?或者,你是否曾有过想改变生活的冲动,或想大胆地迎接新的挑战,却因为担心他人可能会有的想法而最终放弃了?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刻,但问题是,当你逐渐不再关注“你”自己,忽视自己的才能、信念和价值观,开始遵从别人或有或无的想法时,你就会极大地限制自己的潜力和掌控力。
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品质和优势。我们总是挣扎在“成为谁”的困境之中,拼命争取成为那个我们认为更能被外界认可和接纳的人,但这种状态脆弱不堪,在日常生活的内外压力之下,我们很容易迷失。要想改变这种状态,你需要藏在内心深处的决心和远见。[3]
如果你过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他人的看法或社会压力,它们会困住你,限制你的可能性。[4]你可能会告诉自己“胜算不大”或“我不够聪明”,而不采取切实行动;你可能纠结于“我年龄太大了”,而不敢转换职业。你如果因恐惧而放弃,不用行动去检验,那这些担忧便可能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
对融入群体的渴望,对不受欢迎的恐惧,削弱了我们追求的创造理想生活的能力。
我们古老的大脑让FOPO成为生活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非要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让它阻止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
坚持自我
伍迪·霍伯格的故事表明,当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屈从于他人的看法时,人生才会展开无限可能。霍伯格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人之一。他情感充沛、身心健康、才智卓越,可以说全面发展。他谦逊的性格和旺盛的好奇心与他的冒险精神相得益彰。他从小就喜欢登山,梦想着有一天进入太空。霍伯格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了航空航天学士学位,然后去伯克利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霍伯格喜欢解决技术难题,但他的兴趣不止于此。在伯克利,他周末常去学校附近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登山,还会自己驾驶飞机,但他总希望自己的冒险能更专业、更有意义。他想把自己的技能用在一份有意义的工作上。为此,他想取得EMT(救护技术指导)证书,并申请加入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搜救队。
进行山地救援与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完全无关,所以霍伯格向他的导师们寻求建议。霍伯格非常尊敬他们,直到今天,他们仍然是他的良师益友。许多人都劝阻他,告诉他:“我觉得这不太合适,我不确定这对你追求的目标能有什么帮助。”
在学术道路上,导师们的意见很有分量。正如霍伯格所言:“他们都是我非常信任和尊重的人,我想听听他们的意见。”但霍伯格并没有顺从大多数人的意见。“最后,我必须做出选择……我知道我要这样做,我很开心自己做了这件事,这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经历之一。”
霍伯格在伯克利获得博士学位后,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一天,他在攀岩馆训练时,一位好友告诉他,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中断4年后又开始接受宇航员的申请了。霍伯格在网上填了一份申请表,点了提交,他以为自己入选的概率为零。一年半之后,他从18 000多名合格的申请者中,被选中成为宇航员班的12名候选人之一。当我撰写本书时,霍伯格博士正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为期6个月的任务,他刚刚和我一起录制了第一个来自外太空的播客。
霍伯格为什么会被选中?他认为正是加入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搜救队的经历,让他在申请者中脱颖而出。他坚持自我,拒绝向他人意见所施加的压力低头,这为他打开了通往太空的大门,让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掌控的本质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我有幸与一些世界上最杰出的个人和团队合作。当西雅图海鹰队战胜丹佛野马队赢得第18届超级碗冠军时,我就在场边。我曾坐在任务控制中心,看着奥地利定点跳伞运动员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在距离地球表面24英里[5]的高空,以超过800英里/小时的速度自由落体,创造了太空跳跃纪录。我在东京的海滩上,见证了美国冲浪队赢得这项运动历史上的第一枚奥运金牌。克里·沃尔什·詹宁斯和米斯蒂·梅-特雷纳堪称有史以来最好的女子沙滩排球组合,当她们在连续三届奥运会上获得该项目的金牌时,我也在场。当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确定将基于思维模式、同理心与目标感建立企业文化之时,我跟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坐在同一间办公室里。
世界上最杰出的执行者不断突破人类潜力的极限,拓展了我们对可能性的认知。
根据我的经验,他们的优秀不仅仅在于技能出众。他们非凡表现的动力,不仅来自为做到最好而坚持努力,也来自对内在卓越的不懈追求。他们不断追求对自己的掌控。
这并不容易。我们总是把运动员、演员、领导者和音乐家视为天赋异禀的超人,认为他们拥有天生的身体技能和精神韧性,但现实要复杂许多。
事实上,成功,尤其是万众瞩目的成功,会让人更容易患上FOPO。
想象一下,你每时每刻都被各方评价包围,来自粉丝、媒体、其他网民的批评和赞扬,24小时不断地向你涌来。想象你是一个歌手或演员,要不断接收各种对你的声音、外貌和能力的评论。这对你也会是一种折磨吗?
想象你是一名运动员,为了达到巅峰辛苦训练,奉献一生,却意识到权力与声名的诱惑可能会让你陷入孤独和抑郁。
想象你人生的成功只有单一的衡量标准:胜利。这对奥运选手尤其艰难,他们一生都在为一项赛事训练,而比赛时间有时甚至不到1分钟。想象你以第4名的成绩结束比赛,离奖牌只有一步之遥,却失之交臂。
这些情况在职场上同样存在。你在职业阶梯上爬得越高,就越容易受到监督和公众舆论的影响。领导者有权做出决策,他们的决策会对员工、客户、股东和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产生重大影响,因而他们的决定和行动更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引起大家的讨论。媒体报道会进一步放大公众舆论,给领导者施加额外的压力,迫使他们注意有效管理自己的公众形象。这就是为什么领导层充斥着FOPO问题。
我的观点是,专注于外在事物,将注意力放在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上,这一情况十分普遍,它并不会随着成功而神奇地消失。因此,重要的是,我们要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我们可以控制的事物上来。无论是艺术、商业、体育,还是子女的养育,要想掌握生活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有能力区分自己能控制什么和不能控制什么。
当我们关注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时,我们就无法真正专注于自己能够控制的事物。因此,掌控人生的第一准则要求我们专注自我,审视自己的内心,从根本上掌控完全处于你控制范围内的事物,此外,一切事情都不在掌握范围之内。这是通往掌控之路的本质。
靠近FOPO
在高水平的运动中,运动员会预先进行意识和心理技能建设,这让他们在面临挑战时,拥有应对并驾驭挑战的内在工具。要改变我们与他人的评价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
本书的目标是阐明隐藏于表面之下的心理过程,并让它成为你最好的老师。将FOPO视作训练机会,在生活中找到它,认识到自己在面对他人可能的评判时,会如何回应,如何思考和行动,并以自己的反应作为跳板,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
这本书的每一章都会从一个方面教你思考并学习如何利用FOPO释放自己的潜能。
与其逃避或忽视FOPO,不如将它看作一个学习的机会,一个释放你潜能的垫脚石,利用它来发现自己隐藏的一面。当FOPO出现时,勇敢地靠近它,去探索恐惧背后的东西。
例如,在客户会议上,你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却没有举手提出来。认真探究这是为什么。你是想充分考虑后再分享这个想法吗?你是害怕自己表达能力不足,不能说清楚吗?你是担心自己的观点不会被接受吗?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么别人不接受你的观点又会怎么样?这能代表你没有能力吗?这能说明你不够好吗?继续思考,找出你恐惧的根源。你给自己的理由是什么?
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看法的恐惧,是战胜恐惧、摆脱他人的看法对我们的影响的第一步。意识是改变的起点,这可不是什么新奇的观点。每一本关于自我发展的专著、每一个新年前夕的决心、每一份12步计划,无一不是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意识到我们要应对的挑战,我们才会开始考虑做出改变。
但意识只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培养心理技能。有些人可能会恐慌发作,并敏锐地意识到是自己的想法导致了恐慌,但缺乏处理这些想法的技能。
雷古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没有让FOPO支配她的生活。2020年东京奥运会因疫情推迟了一年。2021年,雷古拉随加拿大队前往东京,39岁的她获得了一枚铜牌,站上了奥运会领奖台。然而,雷古拉并没有忘记,她差点儿就偏离了通往梦想的轨道。
FOPO,它真的存在。
我差点儿就让它阻挡了我前进的道路。
还好我没有。
还好,我有信心聆听自己的心声。
所以,问问你自己:
你是否被FOPO阻碍?[6]
[1]Cal Callahan, “Lauren Bay-Regula: Life as an Olympian, Mom, and Entrepreneur,”January 28,2020,The Great Unlearn podcast,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the-great-unlearn/id1492460338?i=1000463898379.
[2]当我们说人类潜在的最大制约因素时,我们承认,对死亡、饥饿和失业的恐惧是更大的制约因素。这本书讲述的是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不是生存。
[3]Scott Barry Kaufman, “Sailboat Metaphor,” https://scottbarrykaufman.com/sailboat-metaphor.
[4]Michael Gervais, “How to Stop Worrying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of You,” hbr.org, May 2, 2019, https://hbr.org/2019/05/how-to-stop-worrying-about-what-other-people-think-of-you.
[5]1英里≈1.609千米。——编者注
[6]Lauren Regula, Instagram post, September 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