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章 楼梯回响,近乡情怯
厚重的木质楼门在身后“哐当”一声沉闷地合拢,将外面解放路上的喧嚣与夕阳最后的余晖彻底隔绝。陆扬像是被瞬间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胶囊里。
阴暗,潮湿,混合着一股无法言喻的复杂气味——这是老式筒子楼独有的“芬芳”。有劣质煤燃烧后残留的呛人硫磺味,有各家厨房里飘出的油烟和饭菜香(此刻似乎是葱爆肉和炖豆角的气味占了上风),还有公共水槽附近常年累月积攒下来的、若有似无的霉味与皂角味。光线昏暗,只有楼梯拐角处一盏孤零零的15瓦白炽灯泡,散发着有气无力的、昏黄的光晕,勉强勾勒出水泥楼梯斑驳的轮廓和两侧布满污渍的墙壁。
“呼……”陆扬站在楼梯口,再次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胸腔里却依然翻腾着难以平复的情绪。明明是再熟悉不过的环境,熟悉到闭着眼睛都能摸到二楼自家门的位置,可此刻,他的心脏却像揣了只兔子,不争气地怦怦直跳,甚至比刚才在物理课上被老师点名时跳得还要厉害几分。
“真是没出息。”他在心底自嘲,带着五十岁灵魂的苦涩,“不过是上个楼,回个家,三十年前每天都要走上几遍的路,现在居然……居然有点腿软。”
他抬起脚,踏上了第一级台阶。水泥台阶的边缘已经被磨得有些光滑,留下无数脚步的印记。他的动作很轻,几乎没有发出声音,但在这寂静的楼道里,任何细微的声响似乎都会被无限放大。
“启智,”他在意识深处呼唤,“我的心率是不是有点过快了?”
【当前心率112次/分,呼吸频率24次/分,皮质醇水平轻度升高。生理指标显示宿主正处于中等强度的应激状态。】启智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冷静客观,像是在播报天气预报。
“废话,我当然知道是应激状态。”陆扬没好气地腹诽,脚步却没有停下,继续向上,“有没有什么……呃,来自未来的,快速平复情绪的科学方法?最好别是深呼吸,我试过了,效果不彰。”
【根据数据库资料,快速缓解急性应呈激反应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认知重评、注意力转移、肌肉放松训练、特定频率声波引导……检测到宿主当前环境与条件限制,建议尝试‘4-7-8呼吸法’或进行积极心理暗示。】
“4-7-8?跟深呼吸有区别吗?”陆扬一边吐槽,一边已经走到了二楼和一楼之间的拐角平台。这里堆放着邻居家的几颗大白菜和一辆破旧的儿童三轮车,散发着淡淡的土腥味。墙上用粉笔歪歪扭扭地写着“收废品”和一个模糊的电话号码。
【‘4-7-8呼吸法’强调特定的呼吸节律:用鼻子吸气4秒,屏住呼吸7秒,用嘴完全呼气8秒。此节律被认为能更有效地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促进放松。是否需要为您提供节拍引导?】
“免了。”陆扬摇摇头,感觉让一个AI在脑子里打拍子指挥自己呼吸有点过于……诡异。他尝试着自己调整了一下呼吸节奏,心跳似乎稍微平稳了一些,但那种沉甸甸压在心口的复杂情绪,却丝毫没有减轻。
他知道,这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近乡情怯”。这“乡”,不仅是地理上的家,更是时间长河里那个他拼命想要回溯、想要改变的过去。
楼梯继续向上延伸。二楼传来了更清晰的声响。
东头王阿姨家似乎在吵架,女人的声音尖锐而激动,隐约能听到“工资”、“孩子学费”、“就知道喝酒”之类的字眼,间或夹杂着男人含混不清的辩解。这声音,和前世记忆里的片段惊人地重合。陆扬记得,王阿姨家好像一直不太和睦,为了钱和孩子的事,三天两头闹别扭。
西头李师傅家则传来了收音机的声音,是单田芳那独特而富有磁性的嗓音,正在播讲评书,抑扬顿挫,引人入胜。陆扬小时候很喜欢趴在李师傅家门口听评书,为此没少挨母亲的唠叨。
这些声音,像是一把把生了锈的钥匙,插入他记忆的锁孔,“咔哒”一声,打开了一扇扇尘封已久的大门。无数属于这个年代、这座楼、这些邻居的鲜活画面争先恐后地涌现出来。
他的脚步不由得放得更慢了。
“启智,调取一下我前世关于父母的主要记忆片段,特别是……那些争吵和不愉快的时刻。”陆扬的声音在意识里有些干涩。他需要提前做点心理建设,提醒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以及自己为何要回来。
【正在检索并筛选相关记忆数据……检索到高频冲突事件共计37次,主要诱因包括:学业成绩不佳(占比45%)、家庭经济压力(占比28%)、生活习惯差异(占比15%)、沟通方式问题(占比12%)……】
启智冰冷的数据汇报,却像针一样刺痛了陆扬的心。
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昏暗的夜晚,父亲陆卫国拿着他那张惨不忍睹的物理试卷,手微微颤抖,脸色铁青,嘴唇紧抿,想说什么最终却只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和他那句反复重复的话:“你怎么就……不争气呢?”
他仿佛又听到了母亲赵淑兰絮絮叨叨的抱怨,一边在厨房里忙碌,一边数落着柴米油盐的昂贵,数落着他又把新买的球鞋弄破了洞,数落着隔壁老谁家的孩子又考了第一名,话语里充满了焦虑和恨铁不成钢。
那时的他,要么是低着头沉默不语,用冷漠和叛逆武装自己;要么就是梗着脖子顶撞几句,然后摔门而出,留下父母在身后无奈的叹气和争执。
他从未真正理解过他们。从未想过,父亲那严厉斥责背后,是害怕他重蹈自己平凡命运的深切担忧;也从未体会到,母亲那日复一日的唠叨里,蕴含着多少对家庭未来的沉重压力和对儿子前途的殷切期盼。
直到他自己也经历了人生的起落沉浮,品尝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直到父母都已老去甚至离世,他才在午夜梦回时, belatedly (迟来地)明白了那一切。可那时,一切都晚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了他心中永远无法弥补的痛。
“够了,启智,停止播放。”陆扬打断了AI的“汇报”,感觉眼眶有些发热。他猛地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将那些汹涌的情绪压下去。
不能沉溺在过去。他对自己说。现在不是伤感和后悔的时候。他回来了,他有机会改变这一切。他要让父亲不再因为他的“不争气”而叹息,要让母亲不再为了柴米油盐和他的未来而日夜忧愁。
想到这里,他的脚步重新变得坚定起来。
二楼到了。
楼道比下面稍微亮堂一点,但也有限。空气中弥漫着更浓郁的饭菜香,还夹杂着淡淡的肥皂味,大概是哪家刚洗完衣服。
他看到了西边李师傅家门上贴着的褪色春联,看到了东边王阿姨家门口随意堆放的蜂窝煤,看到了楼道中间那扇积满灰尘、玻璃破了一角的窗户……一切都和记忆中的样子严丝合缝。
然后,他的目光落在了中间那扇门上。
那是一扇极其普通的木门,刷着一层早已失去光泽的绿色油漆,边缘处有些起皮,露出了底下木头的本色。门板上有一些陈年的划痕,门锁是老式的弹子锁,黄铜锁芯周围留下了一圈钥匙摩擦的印记。门的正上方,用白色油漆潦草地写着门牌号:203。
就是这里了。
他的家。
陆扬停下了脚步,站在门前大约一米远的地方。
明明只有一步之遥,却仿佛隔着三十年的光阴,隔着生与死的距离,隔着无尽的悔恨与期盼。
他能听到门里面传来的隐约动静。似乎是母亲在厨房里切菜的声音,笃笃笃,很有节奏;还有父亲……好像在咳嗽,声音不大,但很清晰。
他们就在里面。比他记忆中年轻得多,也鲜活得多的父母。
他该说什么?
是像往常一样,推门进去,没精打采地喊一声“我回来了”,然后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就钻进自己的小屋?
还是……他应该表现得更热情、更懂事一点?主动帮母亲做点什么?或者和父亲聊聊今天学校发生的事?
可是,他这突如其来的转变,会不会让他们觉得奇怪?会不会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无数的念头在他脑海中翻腾、碰撞,让他一时间竟有些手足无措。那份刚刚建立起来的决心,似乎又开始动摇了。
“启智,”他又一次在心底呼唤,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帮我分析一下,此刻,以我目前的身份和他们对我的固有认知,什么样的‘回家’方式,最不容易引起警惕,又能为后续改善关系打下基础?”
【数据分析中……基于现有信息及心理学模型推演,建议采取‘轻微正向偏离’策略。即:保持大部分行为习惯与过往一致,避免颠覆性改变。但在细节处可适度展现积极变化,例如:进门主动问候,语气比平时略显积极;眼神接触增加,避免习惯性躲闪;对父母的问话给予更清晰、耐心的回应;可尝试在晚餐时主动提及一两件学校发生的、能体现正面变化的趣事(如某道难题的解法思路,但避免过度炫耀)。核心原则:循序渐进,润物无声。】
“轻微正向偏离……润物无声……”陆扬默默咀嚼着这几个字,觉得很有道理。不能操之过急。修复关系,弥补遗憾,都需要时间,更需要智慧。
他再次深吸一口气,这一次,胸中的滞涩感似乎消散了不少。他抬起头,目光重新聚焦在那扇斑驳的绿漆木门上。眼神中的迷茫和忐忑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沉稳和坚定的光芒。
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领——虽然那身洗得发白的校服实在没什么好整理的。他挺直了有些佝偻的脊背,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一些。
然后,他抬起手,朝着那扇既熟悉又陌生的家门伸去。指尖,距离那冰凉粗糙的木质门板,只有几厘米的距离。
他能感觉到自己指尖的轻微颤抖,也能听到自己如擂鼓般的心跳。
但这一次,他没有再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