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章 历史第二课
“张居正的出现,将即将覆灭的大明挽救了一下,但也只是一下,为大明续了几十年的命,然而阻止不了大厦将倾。”
“张居正制定了最接近现代社会的官员考核制度,后世的一些考核制度也是根据张居正制定的制度结合本国国情修改的,所以张居正在我们那里也是非常有名的。”
“张居正的改革是全面的,不但抑制了当时的土地兼并,更使得朝廷税收显著增加,改良了军事装备,使得当时军队的战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等等....”
“如果再给张居正二十年的时间,相信大明就会恢复过来,可惜,天妒英才。”
“张居正死后,那些受到打压的氏族开始反扑朝堂,把他留下的政治遗产毁灭了个干净,为此大明开始进入死亡倒计时。”
“明朝末年,东北女真又一次崛起,然而女真人少,如果明朝在张居正时期,这种崛起可以轻而易举的灭掉,但是这一次再也没有人救得了大明。”
“明朝最后的皇帝,虽然即位后,铲除了阉党,但朝堂已经千疮百孔,直到清军兵临北京城下他才痛哭着说道:朕非亡国之君。”
“随后尊崇皇族的责任与媒山自缢,并写下血书:自己愿意让出天下,只希望能善待百姓。”
“至此明朝结束。”
“至于后世为何喜欢明朝,这是因为,唐代以后,汉人一直被欺负,而朱元璋的出现使得汉人才得以恢复过来。”
“最主要的是,朱元璋的子孙其实都不差的,出过好多个好的君王。直到后期世家大族控制了朝堂,把朱元璋的后代锁在深宫各种诱导才相继出现让人感到昏庸的君主。”
“更是因为大明最后的皇帝以身殉道的那份责任感,宁愿殉国也不投降的那份气魄更是让后世很多人为此叫好。”
“老夫大概懂了,李小郎的意思。”房玄龄说道,随后继续补充道
“也就是说,如果明朝汉人团结一致对外,也就不会有其悲惨的命运,而那些世家大族为了存活则投降了后来的清军?”
“房爷爷厉害,阅历丰富,见识高超。”
“其实清军没有多少人,却可以征服一国人,难道是朝廷的问题嘛?”李宇反问。
“这次朕懂了,李小郎是说那朱元璋以一介寒门走向帝位,一心为了百姓,就是希望以后当他站在国门时,他身后是一群百姓,然而世家大族却裹挟着百姓?所以明朝最后的皇帝才说了那句话?”
“陛下聪慧,朱元璋只是个缩影,战争发生时,真正痛的先是哪些寒百姓,寒门,其次才是哪些大族,而哪些大族不到痛的时候是体会不到百姓,寒门之人的艰辛和理想。”
“而明朝历史更加深奥的问题,这需要更加详细的历史了,比如明朝期间的党争问题,为何会党争,皇帝为何被锁死在深宫,等很多问题。这些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小子的历史也就一般,详细的历史我也不清楚。”
“所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天子得到百姓的爱戴,当天子站在国门面前时,身后一定会有一群百姓,他们是天子最坚强的后盾。”
“受教了。”长孙无忌也弄明白了怎么回事。
“那后来呢?”李世民继续询问。
“自然建立了清朝了,不过也艰辛。”
“哦?为何?”房玄龄疑惑。在他看来,都投降了为何还建立的那么艰辛?
“因为女真人少,清军入关后,虽也杀了很多人,然而他们发现越杀,反抗的越激烈,各处起义不断,最后不得不认老子为祖宗。”
“哈哈哈,这祖宗都改了?”房玄龄显然没想到,在他看来连祖宗都改了,这多憋屈。
“是的,清朝的前几年各地依旧起义不断,因为中原各族经过几百年的融合,百年前的外族早已经同化,而加上我国一直都有历史连续性,汉族对于外来民族有着很强的排外性,使得外族如果得不到支持很难统治。”
“最后没办法,只能任用中原各地的氏族选出来的人吸收进朝堂,并认老子为祖宗,学习儒家汉学,各地才接连接受,清朝建立经过一段时间,百姓也认可了统治,而入关的女真也慢慢的被同化,百姓也过上了好日子。”
“我饿了”
“哎呀,你这小娃,”房玄龄急的方言都飚出来了。
“陛下啊,我早上都没吃饭呢,这都多久了。虽然我看不见,但是我肚子能感受到。”李宇也无奈。
“现在什么时辰了?”李世民也问道,显然他也没感觉过多快。
“回陛下,已经午时了”外面传来贴身太监的声音。
“哦这么快,这才讲一会儿”房玄龄也惊讶。
“让人备午膳吧”李世民也吩咐起来。
“是,奴才这就去”随身的太监转头去吩咐了。
厅房,长孙皇后也惊觉时间过得如此快,长孙皇后转头看向长乐,这孩子也一直陪着自己到现在,实在是不容易。
随即发现,长乐眼睛看向里屋,嘴角带着笑意,并没有发现自己在看她,长孙皇后这时哪还不懂,嘴角也带着笑意,转过头继续等着里面的讲解。
“好了,李小郎快讲,已经在准备午膳了”房玄龄督促道。
“女真入关建立清朝,经历了三代的治理,国家整体实力强盛,又因为海外贸易,大量白银流向清朝,船队还带来了外国的大量技术以及高产粮食种子并在国内培育,随后推行全国。”
“使得当时的百姓大部分都能吃饱饭了,所以人口急剧膨胀,到鼎盛时期人口高达四万万人,知道四万万人是什么概念吗?当时整个世界的人口,清朝占了三分之一。”
“斯。”
“呀。”
“期间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全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南达南沙群岛。”
“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国内医学,经济,商业,金融,手工,制造,等技术繁荣。”
“然而,富贵不过三啊,到第三代末年时,皇帝逐渐好大喜功,广修园林,政治日渐腐败,破坏了吏治,开始封关锁国,再一次错过了和世界文明的对接。”
“直到第四代皇帝即位,然而由于吏治的腐败,导致海关走私严重,加上国内土地兼并严重,贪官污吏横行,官兵战备松弛,战力急剧下降,这时外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然而清朝战败,被迫求和。”
“自此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
“各地趁机纷纷起事,其中以太平天国起义为最大,由此急剧消耗了清朝的国力。这个时候清朝如果单单是内患,清朝还能解决,奈何外患更是严重。”
“还记得我说过明朝时候,错过了与世界文明的对接吧。”
“那时候西方文明,还很弱小,各国混战,加上蒙古帝国的当年的西征为他们带来了大量先进的东方技术,使得他们接收到了东方的大量技术,而蒙古帝国消亡后他们依然为此颤抖了将近百年,直到明朝才摆脱蒙古帝国的阴影。”
“西方人口少,没法为了战争填补大量人口空缺,所以西方改进东方获取的技术。又因为战争的紧迫,使得开始了技术大爆炸,大量技术优先用于军事,自此西方开始真正发展起来。”
“直到清朝时期已经发展了百年,技术水平远超当时,但是因为清朝前期还是和世界对接的因此,清朝的前期也从外国获得了大量先进技术和理念,直到清朝闭关锁国。”
“而在这期间,西方已经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向第二次工业革命迈进。”
“这个时候发现东方有一个巨大的市场,那可是四万万人,占据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于是乎,西方各国为了自己的产品能有一个市场,纷纷开始向东方进军,就这样清朝的外患来了。”
“这时清朝已经经历了第五位皇帝,然而国家开始衰退,加上太平天国起义极其剧烈,全国有近三分之一的地方接连起义,内乱不止。”
“这时候,外国列强为了清朝的巨大市场,开始找各种理由,如果不同意就开始发动战争,因为清朝战力急剧下滑,加上国外的很多技术优先用于军事,使得国外的军事技术代差开始显现,往往几百人就能打败清朝几千人甚至上万人。”
“斯。”房玄龄惊讶
“当真?”李世民也惊恐问道。
“当然,因为代差已经不能用人数来衡量了,就比如现代社会的军队,只需要十个人,就能消灭古代的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
“啊,,这.,这。”长孙无忌无法相信。
“别急,我既然来到了大唐,会让各位知道什么是技术代差的。”
“好,到时候一定得请老夫。”
“朕也想见识一番。”
“所以,清朝打一次败一次,打一次败一次,各种不平等条约一条接着一条。”
“外国军队,第一次面对清朝的时候也是畏畏缩缩,毕竟这个国家在他们眼中实在是太庞大了,最开始不敢打,直到清朝一次一次的败,他们胃口也越来越大。”
“清朝也无可奈何,技术代差带来的伤痛已经不是人数能填补的了,加上皇帝能力也不行到了后面清朝以至于打都不敢打了,直接签了。”
“其中就有个记录,国外军队仅仅只有二百人,清朝有着一万两千人,直到战争结束,外国军队无一人伤亡队形完整,只是有几个轻伤,而清朝死伤五千余人。”
“这,六十倍啊。”
“是的,这就是代差,其实这还是主将主动撤退的,不然只怕全军覆没。”
“期间由于外国用坚船利炮主动打开了清朝大门,各种技术也得以让人大开眼界,朝廷开始构建新军,主动向外国购买武器装备学习军队管理,然而外国人在其他方面倒是很大方,只要钱给够也能买,但是最先进的军事装备技术从来都不卖。”
“”给清朝的都是自己用剩下的过时的真正好的技术装备一直被捏在手里,使得即使新军也依然打不过人家。”
“可以吃饭吗?”李宇问道
“哈哈,那就先吃饭,吃完饭再继续。”房玄龄笑呵呵的说道。
“奴婢喂郎君。”
李世民等人在厅房,长孙皇后和长乐在偏殿,都快速的吃着饭,想继续听,几人第一次了解原来唐朝过后,还有这么多的动荡,以至于到现在都还没来的及问皇后的病该怎么医治,由于唐朝也讲究食不言,所以桌上只有吃饭声。
两刻钟后,李世民等人吃完饭,来到了里屋,长孙皇后也拉着长乐的手,坐在厅房。
而李宇也已经吃完,宫女正在给他喂水。
“而朝廷庙堂的动向也偏向改革,然而当时真正主政的是慈溪太后,皇帝被软禁没有一点权利,各种改革都以失败告终,其实就是皇帝和太后争夺权利,奈何年轻的皇帝最后失败了。而此时的清朝,累计赔款高达十几亿两白银,国土丢失近一半,沦为了外国的半殖民地,外国军队,舰船,随便进入。”
“”慈禧太后掌权期间,为了抗击日本,又和当时的俄国签订了条约,打算制约日本,然而战争又败了,外国列强开始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此时在华北冀鲁地区爆发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
慈禧太后欲借此排外,暗中默许义和团,向十一国宣战。为了保华中,华南,东南各行省总督巡抚,不服从清廷对外宣战的敕命,发起东南自保,义和团事件引发西方列强的报复。”
“可以说慈溪太后断送了大清最后的一点余晖,总之是个很招后世人憎恨的人,而清朝也在她的手上败光了。”
“此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廷对八国联军宣战后,清军一再溃败。北京被联军占领,烧杀掳掠。”
“慈禧太后率皇帝逃走,慈禧认为此祸乃义和团引起,遂颁布剿灭义和团的命令。最终义和团运动在清军与八国联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而此次八国联军入侵事件,史称----八国联军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