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章 无声的施压
王总的威胁,并没有立刻变成狂风暴雨。
接下来的两天,风平浪静,平静得让人心慌。
但无形的压力,像水一样,从门缝里,墙角边,一点点地渗了进来。
“老李,来瓶酱油。”
一个常来的街坊站在门口,探头探脑。
李卫国收了钱,把酱油递过去。
那街坊接过来,拧开盖子闻了闻,又对着光看了看,嘴里嘀咕着:“怎么颜色好像淡了点……”
李卫国的脸,当场就黑了:“开了二十年店,酱油还是那个酱油!”
那街坊被他一吼,讪讪地拿着酱油走了。
李秀琴的心,沉了下去。
这种事,开始不止一例。
“秀琴啊,你家这辣条,日期新鲜不?我怎么听说……”
“小墨啊,你这辅导……靠谱不?别是把错的教给我家孩子吧?”
流言蜚语,像夏日里的蚊蝇,不知从哪个角落里冒了出来,嗡嗡作响,在你耳边绕来绕去,打不着,赶不走,烦得人心焦。
“李家卖的东西,都是从不正规渠道进的,图便宜!”
“那个李墨,学习本来就不好,他那是照着答案给人家抄,收钱骗人呢!”
“听说他爸给人跑腿,还偷偷多收钱呢!”
这些话,毒得很。
它们不跟你当面对质,就是在你背后,在街坊邻居的闲聊里,像病毒一样扩散。
到了第三天,就连住在街口的刘婶,都扭着腰进来,“好心”地提醒。
“哎哟,秀琴,我可听说了啊,外面传得可难听了!说你们家……唉,你们得罪谁了这是?”她那双三角眼,闪烁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兴奋。
“放他娘的屁!”李卫国再也忍不住了,把手里的抹布重重往柜台上一摔,发出“啪”的一声巨响,“谁说的!让他站出来!老子跟他当面对质!我李卫国做了一辈子生意,什么时候卖过假货!”
他的胸口剧烈起伏,脸涨得通红。
这是对他的人品,最恶毒的侮辱。
“你跟我横什么呀!”刘婶被吓了一跳,撇撇嘴,“我也就给你们提个醒。现在这人心啊,坏着呢。”
说完,她扭着腰,心满意足地走了。
“他爸!这可怎么办啊!”李秀琴急得直掉眼泪,“这名声要是坏了,咱们这店……就真的完了!”
“不开了!他妈的,老子不伺候了!”李卫国一拳砸在柜台上,眼睛都红了,“明天就把这破店关了!”
“关了咱们吃什么?喝什么?”
“我出去打工!也比在这儿受这窝囊气强!”
夫妻俩的声音越来越大,压抑了几天的恐惧和愤怒,彻底爆发。
“别吵了。”
李墨的声音不大,却让激动的夫妻俩同时停了下来。
他从自己的小房间里走出来,表情依旧平静。
“爸,妈,跟他们吵,没用。你越是解释,人家越觉得你心虚。”
“那怎么办?就让他们这么往咱们身上泼脏水?”李秀琴哭着说。
“咱们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李墨看着父母,“谁家东西好不好,谁家人地道不地道,街坊邻居心里,都有一杆秤。”
话说得轻巧,可李卫国和李秀琴心里的火,哪里压得住。
就在这时,隔壁面馆的门帘“哗啦”一下被掀开了。
王叔那标志性的大嗓门,像炸雷一样滚了过来。
“哪个孙子在外面嚼舌根呢!说老李家坏话!给老子站出来!”
王叔围着油腻的围裙,手里还拿着个大汤勺,气势汹汹地站在杂货铺门口。
“老李!秀琴!别听那些狗放屁!”他指着自己店里,“我这面粉,你家代买的!我这醋,你家送的!好不好我他妈不知道?!”
他嗓门极大,半条街都听得见。
“有些人,就是吃饱了撑的,见不得别人好!”王叔往地上啐了一口,“以后谁再敢瞎咧咧,别怪我老王翻脸不认人!”
说完,他又扭头进了自己店里,锅碗瓢盆的声音传了出来,带着一股火气。
李卫国和李秀琴,都愣住了。
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
住在三楼的孙奶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一步一步地从楼上走了下来。
她年纪大了,下趟楼不容易。
“奶奶,您怎么下来了?”李秀琴赶紧迎上去扶着。
“我再不下来,好人就要被你们气走了!”孙奶奶瞪了李秀琴一眼,然后拉住她的手,拍了拍。
“秀琴啊,别听外面那些胡说八道。”老太太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清清楚楚,“我们这些老家伙,眼睛还没瞎,心也没糊涂。”
“小墨这孩子,是个好孩子。我腿脚不方便,他天天帮我买药买菜,比我亲孙子还贴心。他爸,卫国,也是个实诚人,我让他带个东西,从来没多算过一分钱。”
“谁好谁坏,我们心里清楚得很!”
孙奶奶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两块钱。
“帮我拿一包盐,再拿一把葱。”她把钱塞到李秀琴手里,“我相信你们。”
“我们信你!”
不知是谁,在人群里喊了一声。
紧接着,此起彼伏的声音响了起来。
“对!老李家开了二十年了!我们信他!”
“我家孩子就在小墨那儿补课,成绩好了不少!谁说他骗人我跟谁急!”
“就是!美佳乐那超市,去买个东西跟防贼一样盯着你,哪有老李这儿舒坦!”
那些原本站在远处观望的街坊,一个个都走了过来。
“老李,来包烟!”
“秀琴,给我称二两瓜子!”
“李墨哥哥,我妈让我来买酱油!”张小胖挤在最前面,喊得最大声。
不过几分钟的功夫,原本冷清的杂货铺,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李卫国站在柜台后面,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他低着头,假装忙着找东西,可肩膀却在微微发抖。
李秀琴的眼泪,也掉了下来。
但这一次,不是委屈,是感动。
她看着眼前这些熟悉的面孔,这些鲜活的、带着人情味儿的街坊,忽然就明白了儿子说的那句话。
他们卖的,不光是东西。
更是二十年的信任。
这杆秤,在人心里,比什么都重。
学校里。
王晴坐在靠窗的位置,安静地做着题。
午休时间,教室里很吵闹,几个女生凑在一起叽叽喳喳。
“喂,你们听说了吗?就咱们班那个李墨,他家是开黑店的!”
“真的假的?我妈也说了,让我别去他家买东西,说他家卖假货。”
“他还给小学生补课呢,我看就是骗钱的,自己成绩那么一般……”
尖酸刻薄的议论,清晰地传进王晴的耳朵里。
她写字的笔,停顿了一下。
她抬起头,看向窗外。
目光越过操场,越过那排高大的白杨树,投向了老街的方向。
她想起了那个下午,那个少年扶着老人上楼的背影。
想起了他平静地说着“方便了大家”时的样子。
她没有参与讨论,也没有反驳。
只是默默地低下头,继续在练习册上,写下了一行工整的解题步骤。
晚上,关了店门。
李墨独自坐在小房间的桌前。
他没有做题,而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着老街的简易地图。
王叔的面馆,孙奶奶的家,街尾的棋牌室……他把每一个支持他们的店铺和人家,都用红笔圈了起来。
这些红色的圈,密密麻麻,像一簇簇温暖的火焰。
但李墨很清楚。
这不是长久之计,店里的生意,还是会受到不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