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1991我又回来了
头痛欲裂,像被塞进了一台高速运转的混凝土搅拌机。
李天宇挣扎着掀开眼皮,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医院惨白的天花板,而是一片模糊的、带着霉味的暗黄色。
鼻尖萦绕着一股混杂着劣质洗衣粉、方便面调料和淡淡煤烟的气息,陌生又隐约有些熟悉。
“天宇,你可算醒了!吓死妈了!”一个带着浓重方言口音的女声在耳边响起,带着明显的哭腔和如释重负的颤抖。
一只粗糙却温暖的手抚上他的额头,动作轻柔得像怕碰碎什么珍宝。
李天宇茫然地转动眼珠,看到一张蜡黄憔悴的脸,眼角布满细密的皱纹,头发用一根旧皮筋随意束在脑后,几缕碎发凌乱地贴在汗湿的鬓角。
“妈?”他下意识地开口,声音嘶哑干涩,完全不是他记忆中那个26岁、在工地上喊一嗓子能震落半片墙灰的机械工程师的嗓音——这声音又细又嫩,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沙哑。
“哎,妈在呢!”女人连忙应着,转身对外喊道,“建强!建强!娃醒了!快去弄点白糖水!”
一个略显驼背的中年男人快步走进来,手里还沾着点面粉。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褂,袖口磨出了毛边,脸上刻满了与年龄不太相符的疲惫。
但看到床上的李天宇睁着眼,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里立刻迸发出光亮:“天宇!感觉咋样?还烧不烧?”
李天宇看着这对自称是他“爸妈”的男女,大脑一片空白。
他记得自己明明是在2024年的昆明,为了赶一个水电安装项目的工期,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最后在工地上晕倒的……怎么一睁眼,就到了这里?
他挣扎着想坐起来,却发现身体虚弱得厉害。
环顾四周,他才发现自己躺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这似乎是个隔间,用木板简单地隔出来,头顶是低矮的石棉瓦屋顶,墙壁上糊着旧报纸,不少地方已经泛黄破损。
身下的床是那种老式的木板床,铺着硬邦邦的棕垫,盖在身上的被子带着一股阳光晒过的味道,但布料粗糙,针脚也很随意。
隔间外,传来“哗啦哗啦”的货架碰撞声和隐约的人声。
“你要买那个吗?你怎么只知道吃呢?”
“肚子饿嘛,不买行吗?”
“那你中午饭不吃了吗?”
李天宇努力回忆着,脑海中突然涌入一股不属于他的记忆——14岁的李天宇,来自滇中高寒山区,没考上高中,暑假里一场持续三天的高烧后,就一直昏睡不醒……
“我……这是在哪儿?”他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带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察觉的颤抖。
“傻孩子,这是咱们家啊!”母亲端来一碗温热的白糖水,小心翼翼地用勺子喂他,“就在油罐桥这儿,理工大学斜对面的小超市里啊!你烧糊涂了,连家都不认得了?”
“油罐桥……理工大学……”李天宇喃喃重复着,记忆的碎片逐渐拼凑起来。
他确实知道这个地方——1991年的昆明城北,环城北路与学府路交汇处的那个城中村,因为附近有个废弃的油罐而得名。他家就在这儿,租了个20平米的铺面,开了个小超市。
他掀开被子,跌跌撞撞地走到隔间门口,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
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怔住了。
不足20平米的空间被挤得满满当当。靠墙是几排木质货架,上面摆放着各种商品:包装简陋的饼干、花花绿绿的糖果、成捆的挂面、铁皮盒装的午餐肉,还有几排歪歪扭扭的搪瓷杯。
货架上方挂着一个手写的木牌,用红漆写着“春城百货”四个大字,旁边还贴着一张褪色的“红塔山”香烟广告。
门口的玻璃柜台里,放着几样零食和日用品,柜台上摆着一个老式的算盘和一个铁盒子,里面零散地放着一些角票和硬币。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正趴在柜台边,用铅笔在一张旧报纸上画画,看到他出来,奶声奶气地喊了一声:“哥!你好点了吗?要不要吃一个糖?”
“啊!嗯,那个你自己吃吧!”
这是他的妹妹,李思琪,6岁。
店门口,一辆二八杠自行车停在路边,车后座绑着一个大竹筐,看来是老爸经常骑的拉货的,送货的进货的交通工具了。
街上行人不多,偶尔有穿着的确良衬衫的上班族骑着自行车经过。
路边的电线杆上贴着花花绿绿的小广告。
其中一张醒目的“大哥大”广告格外刺眼,下面标注着令人咋舌的价格,1万8888。
一股浓烈的时代感扑面而来,像一堵厚重的墙,将他牢牢压在1991年的夏天。
“天宇,你咋跑出来了?快回去躺着!”父亲李建强连忙过来扶他,“医生说你刚退了烧,得好好歇着。”
李建强的手很有力,带着常年劳作留下的老茧。
李天宇看着父亲鬓角的白发,母亲眼角的皱纹,还有妹妹天真无邪的笑脸,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突然被狠狠撞了一下。
看起来他这一世的父亲,母亲似乎是很辛苦的啊!
这不是梦。
他真的回到了1991年,回到了这个一贫如洗却充满了烟火气的家。
“爸,妈,我没事了。”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就把自己当做那个另外的李天宇吧,话说的好,既来之则安之。
老天会给他什么样的命运呢?那就来吧。
“就是有点饿。”
“饿了好,饿了就好!”母亲立刻眉开眼笑,“妈这就去给你下面条,卧个鸡蛋!”
看着母亲忙碌的背影,父亲担忧的眼神,还有妹妹好奇的目光,李天宇靠在门框上,望着街对面那所未来他无比熟悉的理工大学,心中百感交集。
26岁的机械工程师李天宇,在2024年的世界里,不过是千万普通打工者中的一员。
为了生计奔波,梦想着在大城市扎根,却始终被高高的房价和激烈的竞争压得喘不过气。
每次相亲时候,姑娘问他,你有车子吗?你有房子吗?他心里面就很刺痛,他没有车子,他也没有房子,他一个月挣8000块钱,而且时不时的要带点给家里面。
而现在,他成了14岁的李天宇,回到了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黄金年代。
通信电器先行者,大哥大尚未普及,互联网还是个模糊的概念,房地产的浪潮正在酝酿,一切都还来得及。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瘦弱的胳膊,又摸了摸口袋,里面空空如也。
家里的情况,他从那股涌入的记忆中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
——父母在昆明打工五年,东拼西凑开了这个小超市,一个月下来,除去房租、水电、伙食,最多只能攒下600块钱。
这在1991年的昆明,勉强能维持生计,却远远谈不上富裕,更别提实现父母“在城里买房落户”的愿望了。
他知道在北市区茨坝,有一个重型机器厂,刚刚毕业分配到这里的大学生,一个月的工资是240块。
“得想办法改变点什么。”
李天宇喃喃自语,目光落在街对面那些行色匆匆的大学生身上,落在远处正在规划中的环城北路立交桥上,落在这个充满了无限可能的1991年的夏天。
他的目光逐渐变得坚定起来。既然老天爷给了他一次重来的机会,他就不能再像上一世那样庸庸碌碌。
他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要让妹妹接受良好的教育,更要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首先,得从这个20平米的小超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