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跨文化的文学场:20世纪中英现代主义的对话与认同研究
陶家俊更新时间:2025-04-28 17:19:43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聚焦20世纪中英现代主义群体跨文化互动生成的跨文化的文学场。探讨该文学场的缘起、剑桥使徒社—布卢姆斯伯里小组的中国情结、牛津现代主义才子群体的中国之旅、剑桥现代批评派领袖I.A.瑞恰慈和威廉·燕卜荪的中国行、徐志摩的英国现代主义感知和传播、叶公超开拓的中英诗学新境界、钱锺书奠定的中国现代批评格局,以及萧乾和叶君健的跨文化旅行书写。归纳出中英现代主义对话与认同的五类结构模式——考察式审美类型、考察式思想类型、考察式诗学类型、融入体验式审美类型、融入式全面类型。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2-06-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陶家俊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徐訏小说的诗性品格研究
本书从“诗性”这一独特的角度切人徐訏的小说创作,从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层面关照这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何在战争年代以及香港的商业化语境中秉持严肃的创作态度,从而展现出他对人的命运、存在及其意义的思考。同时,通过对徐訏小说诗性品格的审视,也重新思考了徐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文学19.7万字 - 会员
曹植与其作品的经典化研究
作家作品的经典化是一个由本文走向经典的阶段性过程,其起点在本文的经典性,此经典性融涵传统、开创、典范等多层面含义。作品的经典化,是读者不断发现、揭示本文经典性及逐渐确立本文经典地位的过程。曹植融汇其前文学传统而独创,兼备众体,集其大成,而其文学经典化的首要途径是创作型读者的学习。经由两晋、宋齐文人的创作接受,曹作经典系列基本形成,《文选》编入、《诗品》《文心雕龙》的批评使其经典系列显化。与其文的经文学24.2万字 - 会员
《盛京时报》现代小说研究
本书以《盛京时报》(1919—1944)刊载的2844部现代小说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文字总量达1千余万字的《盛京时报》文艺副刊小说。这些小说是东北地区早期报纸文学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东北时报文学发展的力证。本书重点梳理了活跃在《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上十几位东北作家,如穆儒丐、王冷佛、金小天、赵鲜文等的小说创作;还探讨了日、俄、法、英、美等15个国家21位作家的作品。这些小说展现了《盛京时报》所刊现文学24.1万字 - 会员
诗创作心理学
本书研究诗人创作过程的基本心理特点及其规律,诗创作心理学是心理学与诗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它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诗创作心理学隶属于现代心理学的范畴,是现代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用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去揭示、探讨诗人在诗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发生发展之规律。文学26.8万字 - 会员
人文新视野(第20辑)
本书为《人文新视野》第20辑,主要包括法国文学研究、诗学研究、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三个栏目。其中包含文学艺术领域内对当下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争议问题的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和文化解读以及国内的译介接受,还有论文探究了“问题学”哲学问题等,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均处于文艺理论研究的前沿。文学16万字 - 会员
中唐诗僧研究
本书对中唐诗僧和僧诗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唐诗僧和僧诗既是佛禅文化的表征,又是中唐文学不可缺少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唐代佛教兴盛、诗歌繁荣相互影响的结果。中唐诗僧有着亦僧亦士的双重人格,其诗以其独特的文学品格对唐诗的繁荣起着重要作用。本书从总体上把握中唐诗僧和僧诗的共通特征,并划分为通俗派和清雅派。重点研究了寒山、拾得身世及唐末宋代,寒山在士林、缁流被广泛传播。对皎然等中唐清雅派的代表人物的出身、学识、思文学18.6万字 - 会员
逐梦、立异、标新:青春文学杂志书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在我国的快速普及,大众媒介全面参与并有力推进着我国文学的快速演变,杂志书就是新时期媒介融合的最新呈现。本著作选择新文学生态下的青春文学杂志书作为研究对象,从梳理青春文学杂志书发展历史入手,运用文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外部生态变化及其对内部生态中作家(编辑)、文本、读者、传播媒介、营销渠道等诸多要素的影响与关联变化,文学19.6万字 - 会员
湖南文学的本土经验与世界性
本书探讨当代湖南作家作品的精神构成及其地方性特征,对周立波、韩少功、残雪、黄永玉、王跃文、阎真、张枣、沈念等十多位当代湖南重要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进行诗学和阐释的双重解读。整体结构以文学的地方性遗传、认知叙事与湖南作家的自我进化、不断变化的文学样态等为基本构架,试图探讨如何以不同方式、多维视角把握文本的思想脉络和艺术构成。文学24.5万字 - 会员
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图景
伴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文艺界正经历着一场“图”与“文”的“战争”,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受到“图像霸权”的挤压与挑战,部分学者甚至悲观慨叹:“文学的黄昏已然来临”,“文学已走向终结”。为了回应上述文化现象,本书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切入,选择了世纪之交的诸多热点文学现象,如“文学期刊图像化”、“图文书”、“小说的影视改编”以及“新生代”、“70后”、“上海怀旧”、“身体写作”、“小资写作”、“美女文文学19.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