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赵佗率师平南疆 归汉受封南越王
刘邦平定叛乱后,改东垣为真定。就在这时,他想起了真定的一位重要人物赵佗。这一回我们就来说说这位真定名人赵佗的故事。
在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赵陵铺村东,有一座著名的赵佗公园。这里原本是南越王赵佗先人的墓地,是汉文帝按照诸侯王等级为赵佗先人修筑的墓葬。
在河北的地方志书中,也收录大批凭吊赵佗先人墓、赞誉赵佗功绩的诗词歌赋,足见历代王朝对他非常尊崇。历代地方官吏和文人,对赵佗先人墓都十分重视,直到明清时期。这里封土高大,树木苍茫,庙祠庄严。“烟树苍茫锁赵陵”,是获鹿八景之一,村名“赵陵铺”,就是因为赵佗先人陵墓而得名。
那么,这个赵佗是何许人也?为什么得到后世如此推崇呢?
虽然香港历尽沧桑,直到1997年才回归祖国,但是中国在香港建立政权,却是在两千多年以前的秦始皇时期。《人民日报》曾经举办过迎香港回归知识竞赛,第一道题就是问中国什么时候在香港建立的政权,答案是秦始皇时期。
是谁建立的?就是真定人赵佗。他作为秦朝的大将,最早在那里建立的政权。
赵佗,真定人,当时真定县的治所就在现在体育北大街的东垣古城遗址。
赵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在香港、澳门以及广大岭南地区建立政权的秦朝主将之一;是岭南地区最早中原移民的组织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维护国家统一、对中央王朝俯首称臣的少数民族地区领袖;是秦朝统一以来最早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族亲和政策的政治家;是最早把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力传播到岭南的先驱。
临危受命,南海尉将怎样率领秦军统一岭南?
和揖百越,“蛮夷大长老”如何面对分裂隐患?
魂系故土,南越国王奉汉称臣是否心甘情愿?
秦始皇灭六国后,开始拓展南部边疆。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大将“赵佗、屠睢率楼船之士南攻百越”。因大将屠睢强攻冒进,中了越人的埋伏,被越人杀死,结果秦军“三年未能越岭”,军需供给发生危机。
秦始皇命太监史禄主持开凿灵渠,运输粮草深入岭南,命令赵佗率军越过岭南,戍守南越。
在秦统一岭南以前,岭南地区散居着众多越族部落,称“百越之地”或“外越”,因山高路险、交通闭塞,各部落之间经常互相攻击,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不少越人用树叶、兽皮作为衣服,甚至赤裸着身体,过着原始部落的生活。
赵佗推行“和揖百越”的民族亲和政策,恩威并重,团结岭南的酋长,得到拥戴,不久便平定百越之地。秦朝在岭南置南海、桂林、象三郡。
赵佗向秦始皇建议,从中原向岭南迁徙罪犯、倒插门的女婿以及大龄未婚女子共计五十万人,与越人杂居并通婚,以稳定在岭南的统治。
平定百越以后,秦王朝派资深政治家任嚣出任南海郡尉,驻守在番禺,就是今广州市,赵佗为南海郡龙川令。
秦始皇死后,赵高专权,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中原战火四起。身为南海郡尉的任嚣年迈病重,无力支撑岭南残局,就请赵佗赶赴南海郡城番禺,授予赵佗官文印绶,让他主持南海郡军政要务。
任嚣病逝后,赵佗为了防止中原战火波及岭南,按照任嚣嘱托,命令把守各个关隘的兵卒,断绝道路,聚兵自守。
秦朝灭亡之后,中原王朝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赵佗唯恐岭南民族分裂势力乘机独立,便毅然出兵占领了今广西桂平县西南的桂林郡城和广西崇左县的象郡城,统一岭南,以番禺为都城,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王。赵佗南越国的都城番禺,就是后来的广州城。
赵佗统一岭南后,继续实行“汉越一家”的民族融合政策。他自称“蛮夷大长老”,穿越人服装,结发头顶,起用一批少数民族人物拜相将兵,倡导中原人与越人通婚。他以身作则,让自己的儿女与越人结姻,中原官兵和移民尊重越人,开创了中原人与少数民族亲如一家、自然融合的局面,消除了民族分裂、民族仇视的隐患。
汉高祖刘邦在东垣平叛后,把赵佗故乡东垣改名为“真定”。那么,为什么在这场战争胜利后,这位汉高祖想起了赵佗呢?
一方面,因为赵佗就是东垣人,刘邦改名,赵佗就成了真定人。因此,他想起了真定赵佗。另一方面,因为他平定了异姓王叛乱,稳定了汉王朝在中原的统治,有精力想到了控制岭南的赵佗,要统一岭南。
刘邦采纳丞相陈平的建议,委派能说会道的大夫陆贾,带着刘邦的亲笔诏书南下番禺,到岭南招抚赵佗,册封赵佗为异姓诸侯王——南越王。
赵佗在番禺接待了汉高祖的使臣陆贾。汉高祖在诏书中高度评价赵佗开发、治理岭南的功劳。陆贾讲述了汉高祖灭暴秦、剿灭项羽、平定异姓王叛乱的功德,恩威并重地力劝赵佗以民众安危为大德,以国家大一统为大义。赵佗听了陆贾讲述的道理,接受了汉高祖的诏书,接受汉高祖给予的南越王的封号,对汉王朝“俯首称臣”,从此在岭南地区建立了多民族统一史上第一个具有民族区域自治性质的诸侯政权。赵佗在奉汉称臣的前提下,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原保持着密切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吕后专权,岭南之地为何再起硝烟战火?
陆贾重来,汉越能否再度化干戈为玉帛?
越王不老,赵佗究竟留下哪些神秘传说?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这个女人残忍少恩,一改刘邦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仇视边疆少数民族,不仅把南越贬斥为“蛮夷”,还不许给少数民族金属农具和铁器,马牛羊只允许给公的,不许给母的,限制岭南经济的发展。
赵佗一方面安抚岭南各个部族,防止民族分裂;另一方面分别派内史、中尉、御使三次赴京上书,恳求吕后以国家安定、民族统一为重,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吕后不仅不接受赵佗等人的劝谏,反而扣押南越使者。吕后的政策遭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反对,也为某些对汉王朝心怀仇恨的六国贵族提供了口实。
于是,有人到南越,传言吕后捣毁了赵佗在真定的祖坟,诏长沙王出兵攻南越。在这种情况下,赵佗愤然自立,尊为南越武帝,发兵攻打长沙国的边邑,以示抗议。
这场战争持续多年,南越与长沙国在边界相互攻击,局势恶化。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了,刘邦的太尉周勃等平息诸吕叛乱,迎立代王刘恒即位,史称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使出了很高明的一招。
他采纳陈平的建议,下诏修葺了真定的赵佗先人墓,并且设置守邑,就是驻军把守,还委派官吏每年代表朝廷奉诏祭祀。他召见赵佗家乡真定的同族兄弟,授以官职,给予赏赐。
汉文帝作好这些准备之后,又封陆贾为太中大夫,带着诏书再下番禺。汉文帝在《赐尉佗书》中,陈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申明了汉王朝对南越的宽容态度,表示愿意与赵佗放弃征战对峙,重修旧好,并请赵佗罢兵,恢复赵佗南越王的封号。
汉文帝的雄才大略和统一国家的仁德胸怀,使赵佗十分感动。为维护国家统一,他立即罢兵,去掉皇帝的礼制仪仗,奉汉称臣,并满怀赤子之情,写下了数百言的《上文帝书》。他追忆了高祖皇帝的厚赐和信任,陈述了吕后篡权后对南越的歧视政策,申明自己不得已称帝的苦衷。
赵佗表示:如今我南越国控制了上百座城邑,地跨千万里,拥有兵甲百万,之所以甘愿对大汉朝俯首称臣,就是因为不敢背叛祖国,不能悖逆祖宗。我在南越已经度过了四十年,如今已经有了孙子,但仍寝食不安,就是因为不能归顺汉朝。如今,陛下皇恩浩荡,恢复我的封号,通使如故,我只要尸骨不腐,永远不会称帝。
陆贾回朝,把赵佗的意思回禀给汉文帝,文帝大喜。从此,赵佗作为汉王朝的一位藩王治理南越,岁进贡赋,与朝廷保持稳定、良好的关系,对稳定汉王朝在岭南的政权、促进岭南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佗在治理南越的过程中,利用中原先进的文化和伦理道德教化越人。他移风易俗,废除越人群婚恶俗,推广汉字和汉语,从而使世代被称为“蛮夷”的百越人逐渐得教化、懂礼仪,这是一大功德。
赵佗还把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井灌和冶金技术、玉器加工技术、纺织技术传播到岭南,推广耕牛犁田、铁制农具,促进了岭南农耕业的发展。他还帮助百姓打井修渠,发展灌溉。直到今天,广州市内发掘出的越王井,仍被作为南越国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址来保存,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赵佗十分重视发展造船业和海洋采捞业。他造的大舟,能容三千人。大量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证明,南越国的航船已到达非洲东岸,这把传统史学关于汉代海上航行最远到达斯里兰卡的记录改写了,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年代和最远距离大大推进了一步。
南越国的城市建设也进入了文明时代。
1996年广州市广播电视中心大厦施工时发现“越王城宫署”遗址,反映了赵佗时期城垣建筑的成就。广东省、广州市政府为保护这座南越国文明的代表性建筑,决定将重点工程——广播电视大厦位置移动几十米,为越王城让位。可见,广东人民对于赵佗的历史功绩极为肯定与推崇。
赵佗作为南越王在岭南驻守八十一年,经历了秦、汉两朝,八个帝、后。在他死后,关于他和南越国的历史,留下了几个谜题。
第一个历史之谜,就是赵佗何时出生,究竟活了多少岁?
按《史记》的记载,南越国“自赵佗初王,后五世九十三岁而国亡焉”。
也就是说,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赵佗平定岭南,秦朝置南海、象、桂林三郡起,就算南越国肇兴了。这是西汉史官肯定了赵佗在平定岭南方面的伟大功绩,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赵佗是秦朝统一岭南的主帅之一。但从诸侯建制来看,南越国的建立,是在秦朝灭亡的公元前206年。因此,赵佗作为南越王只有六十九年,而驻守岭南八十一年。
关于赵佗的寿命,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话题。因为即使他率军平定岭南时只有二十岁,其寿终年龄也有一百零二岁。他作为秦朝进军岭南的主将之一,当时的年龄不可能小于二十岁。因此,可以说他是西汉历史上寿命最长、为王时间最长的诸侯王。
第二个历史之谜,就是赵佗出生在哪里,他怎么成了秦始皇平定南越的主将之一?
对赵佗成为秦始皇南下将领之前的身世,史籍中没有任何记载,学者们有不少猜测。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认为,赵佗可能是秦始皇时期向岭南迁徙的移民。
其实,赵佗是真定人,他家先人的墓葬就在真定境内,而且《史记》、《汉书》等正史中,都明确记载赵佗的从昆弟,都在真定,说明他肯定生在真定。他的出生年代应在战国后期,当时正是秦军灭赵的战争时代。赵佗少年时,亲历了赵国名将李牧的抗秦斗争,目睹赵王迁听信谗言残害李牧导致国亡的历史。同时,战争使他练就戎马争战的本领,也使他深刻认识到战争之残酷,意识到和平的意义。他之所以一直倡导民族亲和,并在秦亡后,维护和平,避免战乱;之所以在汉高祖、汉文帝时期两度奉汉称臣,都与其少年时代在故乡的经历有关。他能征善战,但是心向和平。这一点,是人性的伟大。
悬案频出,究竟是谁继承了赵佗南越王位?
四代世袭,南越王为何被汉武帝出兵黜废?
千古永垂,毛泽东如何评价赵佗历史地位?
第三个历史谜题,就是赵佗死后,王位究竟传给了谁?第二代南越王究竟是谁?
赵佗卒后,他的孙子赵眜即位,追谥赵佗南越武王,赵眜史称南越文王。
对第二代南越王的名字,《史记·南越尉佗列传》和《汉书·南粤列传》都记为“赵胡”。在广州象岗发掘的第二代南越王墓中,出土了第二代南越王随葬的“文帝行玺”和“赵眜”印鉴,证明南越文王的真实姓名叫赵眜。
赵眜死后,他儿子婴齐即位。婴齐死后,赵兴即位。汉武帝时,国相吕嘉拥立赵建德称王叛乱。汉武帝果断出兵,迅速攻占南越国都城番禺,诛灭了叛贼吕嘉,废掉赵建德,在南越国的故地上设置了南海、苍梧、合浦、交趾等九个郡,又置交趾刺史部统领九郡,历史上称为交趾九郡。
交趾九郡的建立,使汉王朝稳定了对南部边疆的统治,同时使中原儒家文化在岭南进一步传播,也进一步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毛泽东曾对赵佗给予很高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9日,毛泽东在涿州对准备前往广东主持工作的曾生说:“你们广东开化很早,秦始皇时代广东就是秦朝管辖的地方。河北人赵佗在广东做官,他对地方治理得不错。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他乘机扩占了粤西、海南岛等地方,自立为王。汉高祖平定天下后,派人去见他。他表示臣服,接受汉朝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
这正是:
真定赵佗南越王,区域自治是首倡。
奉汉称臣为统一,千古英名留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