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事——无用功不等于无用(1)
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却没有遇见过“老外”;埋头苦学的微积分,在现实中几乎无用。恐怕每个人都曾抱怨过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命运的吊诡,专长的错位,仿佛自己锻炼的,都是“屠龙之技”。并不是每一颗卵子都要成为受精卵,也不是每一次付出都会有回报,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这其中自有天道的安排。
今日事今日毕
人们经常会缅怀过去,憧憬未来。可是,过去和未来都无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最重要的还是现在。
仔细想来,昨天是今天,明天是今天,今天是今天,后天也是今天,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都是今天的延续,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现在”累积而成的。
过去的自己虽然成为现在的自己,可是却不一定可以持续到未来,所以,不要忽略了“现在”这个生活的重要时刻。在人的一生中,为了工作、吃饭、送往迎来、睡觉等繁杂的事情,而忙得团团转,很少有人能够在现在过着“安静快乐的生活”、“努力忠实地工作”。
大部分人都是从早忙到晚,却不知所为为何,就这样虚掷了生命。“忙”字从“心”到“亡”。口中说忙碌,凡事却不肯尽心尽力去做,最后“心”果真“亡”了,而使自己则变得更贫穷。
譬如,孩子对母亲说:
“妈妈!帮我做这个!”
“妈妈现在很忙,等一下再帮你做。”
因为一个“忙”字,事情便一再被拖延下去。
“今日事今日毕”,如果不能立刻去做该做的事,事情一定会越积越多,造成心理上的忙碌,实际上一件事情也没有完成。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有不少人写信给你,其中有一些必须立刻回信,但每次都会偷懒地想:“等一下吧?”直等到信都找不到了,才开始懊悔。此外,也有不少人请你写稿,可是桌上尽管摆放了纸笔,却提不起来,等到对方催促时,才忽忙振笔疾书。
这里,我奉劝你不妨痛改此一恶习,该做的事立刻做好,以免耽误别人的时间,也可忠于自己。一个应该忙碌的工作,不要让工作使自己变得忙碌,却不明所以然。
不论任何事,只会在“现在发生一次”。亲鸾上人曾说:“以为明天可以再欣赏樱花,或许半夜的一阵风,便将花扫落了。”
因此,内心要有“只有现在”的想法,只有发生在“现在”的事情和人,才是可以把握的。
积每天的小胜为大胜
许多人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并不是因为困难大,而是因为觉得成功的道路是那么漫长、遥遥无期,正是这种心理上的因素导致了失败。把长距离分解成若干个距离段,逐一跨越它,就会轻松许多,而目标具体化可以让你更清楚当前该做什么、怎样能做得更好。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胜时,他只说了“凭智慧战胜对手”这么一句话,当时许多人认为这是山田本一在故弄玄虚。
两年后,在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山田本一再次夺冠。记者又请他谈经验,性情木讷的山田本一还是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许多人对此迷惑不解。
10年后,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他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在沿途画下比较醒目的标志,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终点。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成这好几个小目标轻松完成了。最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40公里外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美国哈佛大学行为学家罗布里提出了“小目标成功学”。他认为,有些人误以为自己能一步登天,所以常梦想一举成名,一下成为一个成大事者。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一是由于你的能力并不够,二是由于成大事必须经过长久磨炼。因此,真正的成大事者善于“化整为零”,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没有目标的人注定不能成功,但如果目标过大,你应学会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否则,时间一长达不到目标,就会让你觉得非常疲惫,继而容易产生懈怠心理,甚至可能会使你认为没有成功的希望而放弃追求。如果把大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分阶段地逐一实现,你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继而产生更大的动力去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分阶段的成功加起来之后就能成大事。
西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从一架受损的运输机上跳伞逃生,落在缅印边境的一片丛林中。当地人告诉他,这儿距印度最近的市镇也有140英里。
对于习惯于以车代步的西华·莱德来说,这几乎是段可望而不可即的路程。为了活命,西华·莱德拖着落地时崴伤的双脚一瘸一拐地向前走。不过战前研究过心理学的西华·莱德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轻装上阵,他努力地控制自己不去想那个让人倍感沉重的数字,脑子里只有“走完下一英里”的念头。奇迹发生了,西华·莱德回到了印度。
这段插曲公之于世后,在他的家乡肯德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年轻人把“走完下一英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华·莱德接了一个每天写一个广告脚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有跟他签合同,也没明确一共要写多少个广告脚本。心无旁骛的西华·莱德就这样不停地写下去,结果连续写了2 000个广告脚本。他在事后感慨道:“如果当时签的是一个写
2 000个广告脚本的合同,我一定会被这个数字吓倒,甚至把它推掉。”
对于正在跋山涉水的人来说,不要忧虑目标有多遥远,而要学会分割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急功近利意味着毁灭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曾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柳生说:以徒儿的资质,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剑客呢?宫本答:至少要10年。柳生一听10年太久,就说: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宫本答:20年。柳生一听还以为自己努力不够,就说:如果我夜以继日一刻不停地练,多久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答:如果这样的话,你只有死路一条,哪里还能成为一流的剑客?柳生越听越糊涂,真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这时候,就听宫本说:要想成为一流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注视剑道,不知道反视自我、不断反省自我,那他就永远成不了一流的剑客。
宫本不愧为一流剑客,字字珠玑,让柳生顿开茅塞。
人类心灵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面对喧嚣的人世,心灵需要安静、独处与和平的时间,以利于忘记工作事业的压力和不顺心的烦恼。而休闲娱乐就是暂时转移注意目标,促使心灵恢复平静的最好的保健方法。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戴莱尔发现:成功的人懂得把工作与休闲安排适当的比例,他们知道如何放松自己。旧金山全美公司的董事长约翰·贝克每天坚持晨泳和晚泳,还经常抽空去滑雪、钓鱼以及打网球。联合化学公司的董事长约翰·康诺尔偏爱原地慢跑,一直保持着标准的体重。成功者都拥有休息和保持健康的方法。
东方人谈到加班的时候,常常流露出喜悦的眼神,因为这表示他们每加班1个小时,就可以得到比平常多一半的薪水。当提及周末是否愿意加班时,大多数人会这样的回答:“反正我在家里也没有什么事做。”或者是:“与其去逛街花钱,还不如来加班还可以赚钱。”
但是面对同样的问题,西方人却坚定地摇头,表示自己不是赚钱的机器。
当绝大多数的东方人绞尽脑汁在想成为“有钱人”或“成功人士”的时候,西方人却很努力地在追求如何变成一个“有趣的人”或者是“懂得生活的人”。有些人会将这些原因过于简单地归纳为:东方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处于经济的劣势,穷怕了,所以还正处在奋起直追的阶段,还没有富裕到追求生活品质的地步。但是,如果你有机会看看西方人的平均薪水并比较当地物价的话,就会发现,在财力上,一般的西方上班族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阔绰,但是他们却不愿意变成一部赚钱的机器。一天工作了8小时之后,剩下的16小时是追求享受的最好时机;一个星期工作了5天之后,另外2天是用来花掉辛苦赚来的钱的。他们认为,如果赚了钱不好好花在心爱的事物上,就失去了工作的基本价值。
虽然这样的观念在日本、中国等东方国家都已经渐渐地在年轻人中间发生了一些革命性的改变,但是就全局来说,东方人还是比较不懂得当一个“全人”的,也就是当一个在规律的上下班之外,有一辈子持续的兴趣嗜好、有同事以外的独立生活圈,还有花钱享受自己生活的人。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总是每天在工作,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每周2天的休息,加上年假还有固定假日,一年中不用上班的日子,其实多达120天以上。也就是说,相当于每年至少有4个月的时间,是可以完全自由支配的。所以,上班族实在不应该有借口,说“每天都在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或者是“我的假期实在太少了,所以除非辞职,不然没办法做想做的事”,那都是不高明的借口。通常说这种话的人,就算让他每天什么事都不用做,既不上班也不上学,整天仍然会觉得忙碌不堪,没有时间完成梦想。
有人会说我的身体很好,多干点活少休息一会没关系,关键是赚钱、提升、买房、买车……有了钱才能真正享受休闲。
其实这种想法错了,当今的时代,工作与娱乐势同水火的局面早已经过去了,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应该懂得如何去工作,也应该懂得如何去生活。我们要记住:对任何人来说,只有工作没有娱乐,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对身体的任何透支与伤害都会使你的躯体忠实记录下来,以备将来的某个时候同你算总账。到那时候,许多人才发现,药费是这样贵!
“完美”会让我们裹足不前
佛经上,把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容忍许多缺憾的世界。一方面,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事物是完美的,一切都在矛盾之中。另一方面,你不觉得这种不完美本身就已经很完美了吗?
一位禅师想从两个徒弟中选一个做衣钵传人。一天,禅师对徒弟们说:“你们出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
徒弟遵命而去。时间不久,大徒弟回来了,递给禅师一片并不漂亮的树叶,对禅师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见到的最完整的树叶。”
二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却空手而归,他对禅师说:“我见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是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
最后,禅师把衣钵传给了大徒弟。
世界上没有最完美的树叶也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如果我们一味苛求完美,到最后必定会得不偿失。
害怕失败可以与苛求完美联系在一起。由于我们过多地考虑别人对我们努力的成果有什么看法,因此,我们就会无止境地努力去把事情完全做好。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扼杀我们自发性与创造性的危险。
缺憾是与生俱来的,想尽一切办法也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就算是利用基因技术将人的DNA组合到最完美的地步,随之也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只能算是拆东墙补西墙。因此,可以说,缺憾是伴随着生活的。
追求完美并没有错,可是不宜凡事都苛求完美。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认为不完美便毫无价值。譬如说,一个每科成绩都取得优等的学生,偶尔在一次考试中有一科拿了中等成绩,便大感沮丧,认为那就是失败。这类想法使苛求完美的人害怕犯错,而且一旦犯错后又做出过分的反应。
他们的另一个误解是相信错误会一再重复,认为“我永远都不能把这件事做好。”苛求完美的人不会自问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而只是自怨自艾,说:“我真不该犯这样的错,我绝不能再犯了!”这种自责态度导致他们产生一种受挫折和内疚的感觉,反而会使他们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美国的D.伯恩斯教授曾进行过一项调查,作为他研究工作效果和情绪健康的一个环节。他向150名每年收入1万~15万美元的推销员提出一系列问题,结果发现,他们之中约有40%是属于苛求完美的人。可以预料的是,这40%的人所受的压力,比其余那些不苛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但他们的成就是否更大呢?说来奇怪,答案却是否定的。这些苛求完美的人,在生活中经常感到焦虑和沮丧,可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们的收入比其余人高。
为什么苛求完美的人特别容易情绪不安?为什么他们的工作效果会受到损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以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看人生。
实际上,由于追求完美的人经常遭遇到挫折和压力,因此,可能降低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工作效果。
伯恩斯所说的“苛求完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人以争取高水准为乐,他们要求的是合理的卓越表现,这种健康的追求,并非我们所说的“苛求完美”。当然,不重视素质的人根本就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但“苛求完美的人”却强迫自己勉力达到不可能的目标,并且完全用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结果,他们变得极度害怕失败。他们感到自己不断受到鞭策,同时又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事实证明,强逼自己追求完美不但有碍健康,更会引起像沮丧、焦虑、紧张等情绪不安的症状,而且在工作效果、人际关系、自尊心等方面,亦会自招失败。
其实,存在缺憾并不代表没有价值,断臂维纳斯的美不仅征服了西方也征服了东方。曾几何时,多少艺术家绞尽脑汁,想为她重塑双臂,然而,欲成其美,适得其反。许多悲剧之所以那么耐人寻味就在于它的缺憾留给观众更大的思考余地。正如狄德罗所说:“如果世界上一切都是十全十美的,那便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了。”月亮因为有阴晴圆缺,所以才那么丰富多彩。卓越、出色者并非完美,奇才常常有大缺憾。著名影星索菲亚·罗兰,有人说她嘴太大,身材则丰满得有点偏胖,然而她却被评为20世纪最美的女人。美国伟大的总统林肯,形象丑陋、不修边幅、嗓音粗哑,但他却是历史上最优秀的演说家之一。
为了帮助苛求完美的人戒除这个心理习惯,伯恩斯教授首先请他们列出追求完美的好处和弊端。一名向他求助的法律系学生只举出1个好处:“这样做有时会得到优秀成绩。”接着她列出6个弊端:“第一,它令我神经非常紧张,以致有时连普通成绩也拿不到;第二,我往往不愿冒险犯错,而那些错误却是创作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第三,我不敢尝试新的东西;第四,我对自己诸多苛求,令生活失去了乐趣;第五,由于总是发现有些东西未臻完美,因此我根本不能松弛下来;第六,我变得不能容忍别人,结果别人认为我是个吹毛求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