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求学路上的坎坷(2)
根据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最快,以后逐渐缓慢的遗忘规律,复习应安排在大量遗忘产生之前,这就必须做到及时复习。心理学的实验也有利的证实了这个问题。斯皮泽给两组被试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学生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没有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只保持33%。
(二)分散复习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对复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复习时间分配有两种方式:一是集中复习,而是分散复习。一次复习较长的时间,叫集中复习,将较长的时间分几次使用,叫分散复习。一般说来,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的效果,但分散复习的时间间隔不宜过长或过短。一般视材料的性质、数量、难度以及记忆已经达到的水平而定,总的来说,是先密后疏为宜,即开始时间隔短一些,随着所学的知识不断的巩固,以后可逐渐增加间隔的时间。
(三)重视重现和反复识记相结合
在材料还没有记住前,就积极的试图重现,重现不起来的再识记,这种复习方法比起简单的一遍又一遍的阅读直至记熟为止的方法要好的多。他在识记的时间上花得少,识记的速度来得快,保持的时间也更长。
★5.我是优秀生,可为何也会有行为偏差
问题困扰
我一向都是以优秀学生的面目出现,而在进入大学前夕产生了莫名其妙的症状和恐惧感。进入大学两个月后,开始出现紧张、焦虑和恐惧不安的低落情绪。还出现了暴饮暴食及自行引吐等症状,还伴随着与同学发生冲突,我的这种行为是因为什么,问题出在哪儿,为何会如此?我心理真是充满了烦恼和痛苦。
分析解答
社会学习论创始人班杜拉认为,人类最初的行为是一种习得性行为,来源于个体的生活经验。一些学生根据过去的生活经验觉得,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够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赞扬,自己也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的心理体验,并不需要与同学搞好关系,学习与同学相处的技巧。因此,他的学习行为受到正面评价而得到强化,并成为一种固定的行为被保留下来。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化基地,在校学习则成为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考试成绩好,家长及教师就会表扬、鼓励。学生由于得到社会的赞扬和父母的肯定,并被公认为好孩子、好学生,导致他们只重视学习的行为得到强化,其他的生活技巧和适应能力没有受到重视,所以,他们不明白学习只能代表知识的一个部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精神分析认为,当人们在陷入困境和预感到威胁时,由于必须接受新的痛苦,恐惧心理被激活。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必须使自己的角色或行为能力符合社会及其家庭的期望,使自己向理想和目标靠近。而对于一些依赖性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人来说,他们缺乏勇气面对现实,或是害怕独立时,就有可能一次又一次回到病人的角色之中。虽然这种退行性行为能够得到暂时的好处,家人、亲戚、朋友、爱人或是单位可能会宽容,或是多给予一些生活上的照顾,但是,这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试图通过这种退行性行为回到昔日只能是梦幻。
孩子之所以表现出退缩、无能和依赖行为,是因为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感到无能为力,担心环境中充满了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在应对和处理环境事件过程中无法体现自我效能感,并由此而感到沮丧、情绪低落,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卫行为被动地应对环境。而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不足是因为在社交方面的效能感不足,导致自尊的丧失而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恐惧。这些行为方式既限制了个性的发展,又妨碍了主体功能的发挥。
不少父母陷入两难境地,留在孩子身边陪读会强化孩子的依赖心理,离开孩子可以给他们独立的机会,可他们目前的行为状态连正常生活都得不到保证。于是,这些父母十分疑惑地问:“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孩子怎样才能自立呢?”
适应当前的学习环境针对不同情况可以尝试如下方法,以缓解症状:
(一)提高自我警觉性。
对自己重复出现的行为要有所觉察,发掘这些行为模式的消极意义,提醒自己要有决心摆脱这些习惯。
(二)提高对自我的认知。
我们一生中的每一个行动都会带来必然的后果,要学会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三)选择弹性解决问题的方案
改变适应能力,学会让自己保持弹性,拟定可行的行动计划,可以使自己随时随地有重新开始的机会,并能从容不迫地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
(四)对自我负责
对自己的行动计划负责,并监督计划的执行。
(五)进行客观地自我评估
不要忘了奖赏自己的进步与成功行为,强化自己想要改变的决心、信心。
★6.以前是佼佼者,进入大学变得普通而苦恼
问题困扰
光明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同龄人的羡慕中走进了大学的校门,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他开始苦恼。因为他在高中是一向是名列前茅的佼佼者,而今他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普通和平凡。他开始为没有鲜花和掌声的大学生活而失落。
分析解答
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专家将这段问题高发期称为“大学新生失衡期”。相关研究表明,导致失衡的因素首先是新生心目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有差距,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环境,尤其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导致心理失调。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他们以前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冲突,从而导致问题产生。
此时一定要注意自我调整,新生不适应新环境,如不及时调整,会产生诸如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一般来说,这种因心理不适应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存在时间因新生心理素质的好坏而有长有短。有些新生因心理素质较差,又得不到外部支持,很可能需要长期调试才能度过心理失衡期。有的还可能因长期不能适应,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和疾病的产生,甚至因此而退学。所以,新生入学后应注重对自己的调试。
若要安全度过心理失衡期,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行调节:
(一)新生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
新生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给自己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扬长避短。新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有心理优越感。而入学后,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许多人心理很难接受这一角色,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对此,新生首先要逐步接受已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能够接纳自我。
新生在认识、评价自我时,也应对心目中的大学进行调整,使其回归到现实中,以减少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间的冲突而导致的心理落差和失衡。同时新定位的角色也只有建立在现实大学的基础上,才可能正确。
(二)新生入学后要有目标
经常要问自己“我来大学干什么”,“我在今后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有利于角色定位,适应新环境。新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应积极与他人做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恰当地评价自我,发挥自身的长处,克服弱点,这样会获得自信,减轻心理压力。
(三)要学会与人相处,调整人际关系
新生入学,常常会由于人际关系复杂,交往受挫而引发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大学生行为目标多元化,也是导致人际关系复杂难处的一个原因。为了与同学和睦相处,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和性格特性,找到相同点,交往起来就较容易。与人交往时,既要自尊,不要为了交往而有意委屈自己,同时也要尊重别人。与同学发生不快和矛盾时,应通过换位思考冷静处理。
(四)培养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积极寻求外部支持
新生多为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又远离家庭,一般会不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入校后,新生在生活上要逐步学会独立自理,如在生活、学习、作息上合理安排,学会自主理财。在学习上,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五)面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新生除自己调试外,还可积极寻求外部支持。
如对老师上课方法不能适应,应积极向老生请教,还可向老师反映,取得老师的理解与帮助。可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集体的力量和温暖,认同新集体。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在组织中展现自己的长处,获得自信。心理问题长久不能解决的,则应该寻求老师和心理医生的帮助。
(六)重新确立在大学的学习、奋斗目标
许多新生入学后,往往会有意放纵自己,导致目标、理想、方向的迷失,这是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灶”。因此新生入学熟悉环境后,应立即确立一个新的学习、奋斗目标。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的不利影响,摆脱因不适应而带来的心理问题。有了明确目标,就有了内在驱动力,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疾病。
★7.玩与学习,该怎样协调它们呢?
问题困扰
我每天都会学习不少时间,可是我学习时候老是想着什么时候可以玩;而真的去玩了,又老是担心学习的事情。常常想自己要是能够做到玩的时候尽情的玩,学习的时候全神贯注的学习多好啊!
分析解答
针对这个问题,是青少年中非常普遍地存在的现象,几乎可以说每个青少年学生身上都会发生的现象。下面以一个例子来分析解答这个问题:电影院搞经典影片回顾活动,在放映一部不大容易看到的好莱坞影片,喜欢电影的阿华犹豫再三,终于还是没去看,还有86天就到外语过级考试了,阿华曾经起誓:通过六级之前决不上电影院。
阿华是那种绝对的用功学生,他的日程表从早上六点钟起床,到晚上11点半上床(真正的睡觉时间是在床上听完半小时外语磁带之后),除了一日三餐,其余的时间被不同的学科交替分割了,阿华就是我们在校园里很容易见到的一个类型的代表:他们脚步匆匆地从教室到图书馆到自习室,坐下去就是大半天,不论什么时候手中总是捧着一本书,甚至走在路上口里还念着外语单词,吃饭时耳朵上还塞着练听力的耳机,如果你告诉他们有一个名叫张建伟的青年记者提出“拼命地玩,玩命地干”,他们一定会大摇其头:怎么能把学与玩并列呢?学习是重中之重。
于是,我们开始对我们这类人的学习方式及产生这种方式的深层思想意识进行反思。我们这类人大都具有非常强烈的超越意识,我们知道,求知是我们“超越”的凭借,所以我们格外珍惜学生这样一种身份,对知识孜孜以求,而且,就如大翻译家傅雷所说“我们的时间观念,或者说time sense和space sense比别人强。
人生一世不过如白驹过隙的话,在我们的确是极真切的感觉,所以把生活看得格外渺小,把有知觉的几十年看作电光一闪似的快而不足道,”所以我们就要尽量把时间用到学习上,要闲着一事不做,至少是不务正业,实在很不容易……好像虚度一日便对不起自己,对不起一切,于是,我们就成了没有闲暇的人,所有个人的爱好,与别人的交流都不在我们生活的范围之内了。学习就是我们生活的一切,学习就是我们的生活。
但生活本身不是学习,生活是休息、娱乐、学习、与他人交往的集合。当休息这个因素被剔除之后,人就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生活便成了机械运动,生产产家对产品做的毁坏性实验证明,一台启动了就不停止的机器,虽然短期内可能创造更好的效益,但使用寿命往往只是正常使用的同类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我们选择近似修行的方式,以达到“超越”的目的,看似合理,实际上,除了证明我们对目标的热忱之外,对目标的实现并无实际的意义,与人交往、交流是维持友情、亲情、爱情的纽带,时间是与人交往的必要条件,这段时间从生活中剔除之后,人生便失去了感情维度,成为被抽空的人生。由此看来,不仅在实现“超越”采取的方式上我们错了,在出发的方向上,我们也错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经营”,唯一可取的是我们对投入的忠诚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