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全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投笔从戎美名扬(4)

按照左宗棠的看法,金陵、杭州、嘉兴等地虽然仍在太平军固守之中,但早晚必为清军攻破。问题在于:太平军在苏浙皖交界处的溧阳、广德等地仍有很大一部分兵力,假使曾国藩的苏皖之军不与李鸿章的上海军东西联成一气,在南京与苏州之间形成一条坚固的封锁线,那么万一太平军自皖南赣东一带突围,与李世贤部会合,那时即使攻占了金陵等大城市,但整个战局却也成为不了之局。左宗棠的分析是有见地的,但是他的建议虽然高人一筹,却并未引起清廷的重视。当时曾国藩正集中全力攻打南京,自无游击之师可调,李鸿章又借口常州未破,他的军队不能越常州而远攻溧阳。后来战局的发展证明左宗棠的预见是准确的。

天京陷落前后,太平军分散成五路陆续进入江西境内:沛王谭星、宗王李仁寿、天将林正扬等部由浙江开化进入玉山、广丰;听王陈炳文、康王汪海洋等部由皖南进入德兴;侍王李世贤、来王陆顺德、戴王黄呈忠等部由浙江开化进入玉山;凛王刘肇钧、利王朱兴隆等部由苏南经浙西、皖南进入弋阳;干王洪仁玕、昭王黄文英、佑王李远继等部由浙江遂安进入玉山、广丰。由于各路互不相统属,势同流窜,加之后有左宗棠浙西、皖南大军的追击,前有江西防军的拦截,以及鲍超所部大军的逼攻,太平军一路损失惨重。

九月,太平军余部分四路向福建挺进。来王陆顺德从广东大埔北上,占领闽南永定县,再往北进取龙岩府;侍王李世贤率军自江西南安府越梅岭入广东进攻南雄,后撤围经平远、镇平、大浦等地,九月十四日(10月14日),东向进克闽东南的漳州府,毙清漳州镇总兵禄魁、汀漳龙道徐晓峰和漳州知府扎克丹布等;天将丁太阳、林正扬等于九月中旬由江西云都、瑞金南下入闽境,十月十六日(11月14日)占领闽西南的武平,擒斩老湘营大将张运兰(时任按察使),随后东走永定。同时,康王汪海洋、佑王李远继、偕王谭体元、祥王黄隆芸等占领江西新城县,旋经宁都、瑞金进入福建汀州境内之灌田。据称,同治三年秋,进入福建的太平军总数在30万人左右。这使闽浙总督左书常极为震惊。他奏请清廷以蒋益澧护理浙江巡抚,以杨昌浚署布政使,自己亲自赴闽督战。

十月二十八日(11月26日),左宗棠从杭州出发,挥清军分两路进入福建:西路饬帮办福建军务刘典率所部新军8000人由江西建昌赴汀州府。又奏请清廷以记名臬司王德榜署福建按察使,带所部五营(约2500人)自江西瑞金入汀州会合作战:中路以提督黄少春、副将刘明珍两军共4000多人由衢州、江山取道福建浦城、建宁赴邵武一带接防,腾出康国器一军进攻漳州府;东路则以署浙江提督高连升部4000人、知府魏光邴部500人由杭州东赴宁波,雇轮船由海道赴福州,出兴化(今莆田)、泉州。

十月上旬,原奉檄力图泉州、厦门的署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偕同副将惠寿率军进攻漳州。李世贤督军反攻,击破了惠寿的营盘,林文察退守玉洲。

十一月初三日(12月1日),李世贤率军主动出击,分别进攻万松关、瑞香亭陆路各营及镇内水营,阵斩林文察,并打退了署福建水师提督曾玉明的援军。十一月十九日(12月17),汪海洋、李远继、谭体元等于汀州上杭、连城间之南阳、新泉等地,大破左军西路刘典部,斩副将卢华胜、参将刘教廷,进占杨家坊。翌日,刘典退守连城,王德榜、王开琳等从汀州赴援。二十七日(12月25日),左宗棠率军行抵延平(即今南平县),护理浙江巡抚蒋益澧派署衢州镇总兵刘清亮率3000人援闽。当时在福建的太平军,主要有两大支:李世贤以漳州城为中心,占有南靖、云霄(均属漳州府)、龙岩(属龙岩州),永定(属汀州府),拥众10余万;汪海洋约有9万人,扎老营于长汀、连城、上杭(均属汀州府)交界的南阳,分军守吉田、下车、南岭一带。这样,闽西南大部地区一时均入太平军版图,声威大振,形成了一个新的基地。左宗棠这时深感兵力不足,以自己所部的两万余人,加上协同作战的闽军、粤军亦不过四五万,不仅双方实力悬殊,而且左宗棠说:“李、汪诸逆狡悍凶顽,倍于群寇”,深感难于对付。清廷为增加福建兵力,于十二月初五谕令新任福建水师提督吴全美(在粤),陆路提督郭松林(在苏),汀州镇总兵沈俊德,漳州镇总兵李成谋(在鄂),金门镇总兵王东华(在苏),建宁镇总兵张得胜(在皖),各带本部赴任。

十二月初四(1865年1月1日),左军中路黄少春进至漳州北溪,与高连升会同进攻李世贤。二十八日,闽粤清军占领永定县。同治四年一月二十四日(2月19日),清延建邵道康国器率军攻占九龙江上下游咽喉要地——龙岩,切断了李世贤与汪海洋两军的联络。二十七日,刘典、王德榜联军大破汪海洋之军于连城新泉,使其精锐丧失过半。二月初四(3月1日),刘典、王德榜等占领汀州、连城间的南阳乡,太平军走上杭、永定。初七日(3月4日),刘典、工德榜又在上杭白沙击败汪海洋部。

三月初三日(3月29日),李世贤派军分由崎下桥、北尾桥、打鼓山出城进攻,被黄少春、高连升等部击败。

二月初,李鸿章派郭松林、杨鼎勋两军8000人(配有洋枪)坐轮船由海道援闽,分别于三月初五、三月十七日抵厦门。左宗棠令其分道进海澄、漳浦,以攻漳州府南。十六日,郭松林联合高连升、黄少春击败李世贤部。十八日,李世贤屡攻清军漳州以北营垒,均被击退。左宗棠再调刘明灯五营取道福州,由兴、泉赴安溪,增加进攻漳州兵力。他本人也于四月十五日(5月9日)抵福州,就近督战。四月中旬,淮军郭松林、杨鼎勋等,左军王德榜等分别在漳州南面和西北击败太平军,合围漳州府城。二十一日(5月15日),高连升、黄少春见乌头门与东北楼内的寨势成掎角之势,认为要想攻克漳城,必先破楼内的贼寨;想取得楼内,必先破乌头门的贼垒,于是会商刘清亮、王德榜、郭松林、杨鼎勋各军,分路齐进,乌头门十四垒被次第攻毁。太平军伤亡惨重,余部向南靖退却。各军乘机攻城,李世贤率军巷战不胜,由西门撤出。至深夜,各军陆续入城,太平军在闽南的重要根据地漳州陷落。次日,南靖也被追击而至的王德榜军会同刘典军攻陷。

三月下旬,刘典、康国器分路进攻汪海洋部。四月中旬,汪海洋南走广东大埔(旧治在今大埔县以北),因遇广东清军阻击,又折回闽南。四月二十五日(1865年5月19日),汪海洋、李远继、谭体元兵分七路进攻永定,清军在狮龙岭伏击获胜,翌日再战,汪海洋再败,损失严重,后撤向西北,据守上杭、中都一带。永定解围。这一仗,康国器以八千之众击败太平军七万人,主要靠抬枪之力,熟悉地形。左宗棠对康国器以少胜多,予以嘉奖。

李世贤撤出漳州后,即退向粤闽交界的平和县,王德榜、高连升、黄少春等部清军紧追不舍,太平军伤亡颇众。四月二十七日(5月21日),淮军郭松林、杨鼎勋两部,相继攻陷漳浦县城,五月初一日(5月25日),再陷云霄厅及福建东南端的诏安。五月初二(5月26日),康国器派康熊飞各营会同王开琳部截击,李世贤军大败,降者达万余人,李世贤带伤连夜率十数骑乘马过河逃脱,其军散亡略尽。次日,杨鼎勋等军分路追杀,宗王李学金战死,天将何春贵等率余部两万余人降于王开琳。来王陆顺德、天将林正扬率部撤入广东境内,五月初七(6月2日),占领镇平县。至此,闽南太平军只剩下汪海洋一军数万人,在上杭、中都一带活动,于是清军追剿太平军余部的主要战事从福建转入广东。

移师粤省除后患

同治四年(1865年)初,左宗棠加紧调集各路人马进攻太平军。江苏巡抚李鸿章派郭松林、杨鼎勋两军由苏援闽,抵达厦门。四月十五日(5月9日),左宗棠来到福州。调黄少春、王德榜率楚军会同郭松林、杨鼎勋部淮军猛攻漳州,李世贤向西南败走。汪海洋部在永定、上杭等地连战失利,不得已离闽入粤,占广东镇平县(今蕉岭)。汪海洋在镇平筑营一个多月后,李世贤于六月底至汪海洋处,却被汪杀害,实在令人痛惜。此时清朝方面则集中了来自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的军队对镇平形成围困之势。汪海洋突出重围,一度进入江西,后又转进广东,攻占嘉应州(今梅县市)城,并决计在此死守。左宗棠则一面调兵遣将围攻嘉应州,一面行抵广东大埔亲自督战。清廷也发布上谕令左宗棠节制广东、福建、江西三省军队,授予他“节制三省之责”。

随着战局的变化,左宗棠的指挥部也步步前移,同治四年五月初十,进抵漳州。汪海洋部撤入广东后,左宗棠一面严令部下紧追,一面派康国器率部5000入粤夹击。同年闰五月二十三日(7月25日),汪海洋与康国器交战失利,退回镇平。左宗棠令高连升、黄少春、刘清亮等在距镇平数十里处扎营,汪海洋则在镇平城外分筑30余垒,收稻积谷,准备长期据守。于是左宗棠在城外部署了四支清军:以康国器、关镇邦攻镇平东南;高连升、黄少春、刘清亮严扼闽粤武平边境,堵住太平军北上之路;刘典、王德榜两军分屯福建上杭、武平,作为第二道堵截线,并饬粤军扼镇平西南,准备一举消灭汪海洋部太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