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神骨(10)
由此观之,识别人才既要看表面的“骨相”,更要重本质“人的品质”。在这对范畴中,现象是浅层次的东西,本质是深层次的东西;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只有通过现象这个浅层次,才能抓住深层次的本质。要善于抓住本质和主流这样深层次的东西去衡量一个人,这样才能保证知人、识人的准确性。如果领导在管理中片面地运用或过于推崇观“骨”识人,势必会造成一些冤假错案,这是最要不得的。在具体的察人识人过程中,可以辅助性地使用这种观“骨”识人的方法,但切莫迷信!
春秋时重相马名士。相传有骐骥伏于盐车下,见伯乐而长鸣,伯乐下马,悯而泣之,谓千里马也。骐骥闻之,乃俯而啮、仰而鸣,声彻于天。可见当时的相马,绝非只看皮毛外相,而是观其内在的本质。现代企业的领导者犹如古代相马的伯乐,对人才的发掘是维持企业强大发展驱动力的根本途径。而其鉴人之术,可从伯乐处借鉴。
骨以色鉴
原典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①下矣。
注释
①斯:于是,就。
译文
“骨”有不同的颜色,面部颜色,则以青色最为高贵。所谓的“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黄中透红的紫色比青色略次一等,而像枯骨敷粉的白色则是属于下等的颜色了。
解读
论骨又有骨之色,骨之质之说。古人在论述“色”的性状时,有如下说法:
青色如瓜
黄色如蜡
赤色如火
白色如脂
黑色如漆
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医学、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还把“色”与“五脏”“五行”“四时”搭配起来,具体如下:
五脏所生,一曰水,水之于物为精,其脏在肾,在色为黑,其旺在冬。二曰火,火之于物为气,其脏在心,在色为赤,其旺在夏。三曰木,木之于物为魂,其脏在肝,在色为青,其旺在春。四曰金,金之于物为魄,其脏在肺,在色为白,其旺在秋。五曰土,土之于物为意,其脏在脾,在色为黄,旺于四季。五者皆朝于一面,而息于五脏。
据《相经》上的说法,一个人的富贵,主要看他的骨骼,有喜有愁主要看他的容色。根据五行学说,物质可分为五类:木、金、水、火、土,这五行又对应五种颜色,即青、白、黑、赤、黄,反映到人的身上,又分别与忧愁、哭泣、疾病、惊恐、喜庆相对应。五行中的木、火、金、水各主一季,比如春季是草木生长期,所以木气最旺,木所生的火次旺,而金却处在被囚禁的状态,因为次旺的火克制着它,被最旺的木克制的土因生木而被消耗的水就不利。其他以此类推。五行所对应的颜色和人的身心所处的状态也与此相同:青色主忧愁,赤色主惊恐,白色主疾病,黄色主喜庆,黑色主疾病。
还有一种说法是专论骨“色”的,认为骨色来自“六气”。而所谓“六气”,即青龙、朱雀、勾陈、睦蛇、白虎、玄武。(此六者,本为占卜术中的六兽之神,这里被养生家和相学家借来用以表“六气”。)“色”离不开“气”,“气”又离不开“色”,二者常常合称为“气色”。实际上,这里的“六气”就是“六气色”或“六色”。六色的特征及具体所主吉凶祸福如下:
青龙之色。两眼黑白分明,神光红黄、精光照人。此色为佳色,有此色者,可以升官发财,进宝纳吉。
朱雀之色。面色赤红如丹,忧戚如烟。此色之人要严防口舌之祸。
睦蛇之色。脸上灰蒙蒙的,有如灰土,精神恍恍惚惚,似不知所措,这是睦蛇之色的基本表现。有此色的,或者夜梦惊恐,或者家中不宁。
勾陈之色。有这种色的人眼色昏浊,黑白不分,神光昏暗,眼下有青痕。这种人负累过重,劳苦不堪。
白虎之色。这种人两眼白光闪烁,似泪非泪,必有伤心的事发生。
玄武之色。嘴唇青黑发颤,口旁就像有黑气飘游。有此色的人必定家中有事。
“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之类的言辞,难免有神秘主义和迷信的色彩,但是从人的眼色、脸色等去判断一个人的处境还是有一定的认知价值的。
关于“六气”的特点,古人还有如下概括说明:
青龙之气,如祥云衬月;
朱雀之气,如朝霞映水;
勾陈之气,如黑风吹云;
睦蛇之气,如草木将灰;
白虎之气,如凝脂涂油;
玄武之气,如腻油和雾。
“六气”之中,青龙之气最为吉祥,其他五气都有不同的凶难灾祸。这六种气中,以青色为美、为佳。这些说法,我们只能从阴阳五行之中去讨论问题了。例如,为什么五色之中只有青色为美?这与古人的观念与中国医学的看法有关。在中医理论中,青色的五行属木,人体五脏的肝也属木,旺于春。春是生命力焕发的季节,春天一到,万物勃发,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肝在体中是造血的器官,是生命力旺盛的源头,因而青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古人把青色作为最美、最佳的颜色。
“色”有优劣之分,青色最好,白色以下的不用提了。但青色中也有吉凶之分,青之吉者,色如翠羽,如春木;凶者,色如蓝靛,如锈斑。其他颜色,自不待言。那么,骨与色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古人认为,佳骨自有佳色。道理就像树大根深之木一样,自然不愁其枝繁叶茂了。“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冰鉴》说“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医学理论认为:“色”现于外,“气”蕴于内,“色”只是“气”的外在表现,“气”才是“色”的根本,“气”不足,“色”自然就衰减了。活人的骨色是看不见的,因而可以这么认为:这里的“骨色”,应该是“骨有气,在面为色”。“骨有气”,也就是说骨的健康状况与人的生命活力有密切联系。《冰鉴》所说的骨色实际上是皮肤的颜色,主要是活人的脸色,这一点,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一个人的脸色、肤色与他的内心状况,身体状况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说脸色是生命力的表现,应该是比较有道理的。例如说“青色为贵”,“紫色次之”,“白色最下”,我们绝不能以色彩学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被观人者的青色是那种白中透青的白润鲜亮的青春气色,他给人凝重端庄,生气勃发,充满生命力的感觉。“紫色”,比青色有不足,因此也可言“贵”,但难以“大贵”。“白色”,则又次之。《冰鉴》说“白色如枯骨敷粉”,这当然不是健康、活力的颜色,就像苍白中隐着一种秋后的枯黄,灰暗惨淡如枯枝败叶,给人一种灰暗惨淡的感觉,这种人显然是气血两亏。这种气色,如何能“贵”呢?就像一个瘦弱骨枯的人,怎么能挑重担呢?自然被《冰鉴》列为下等了。
处世活用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每个人都在寻找最好的说话技巧,却不知和颜悦色的脸部表情最温暖人心。《论语》记载了一段关于孝的对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什么意思呢?子夏问:“怎样做才是孝道?”孔子说:“最难的是在子女的脸色上。如果遇有事,就由年轻人去操劳,而对待老年人,就只关心他们有没有吃饱吃好,难道说这就是孝了吗?”孔子的话不愧为经典,仔细想想,孝道的最难之处不就是每天都能对自己的父母和颜悦色吗?
我们要给人以好脸色,自然也要学会看人家的脸色。父母看孩子脸色,孩子看父母脸色,上学看老师的脸色,就医看医生的脸色,工作看上司脸色,人生在世,就必须看别人的脸色。相应的脸色是一个人喜、怒、哀、乐的写照,脸也是一个人的“面子”所在,考虑到了别人的面子,就会顾及到他人的感受,适时给人台阶下。
孔乙己一出场,鲁迅先生就说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寥寥数语,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穷愁潦倒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还好喝懒做,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的“红光满面”,只能是“青白脸色”。
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书时,“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短时,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
有人质问孔乙己“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名分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时,“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暗示了他是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
在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这样一系列脸色变化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深入人心了。同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通过脸色来观察人心,了解他人的性格。因此,我们也不妨抓住他人“脸色”变化这个特殊细节,分析人的内心世界。
中医看病要望、闻、问、切。看脸色是第一步。观脸色知健康,也可知心情。观察一个人脸色的变化,比观察一些细微的表情变化更容易,相对而言,脸色变化在面部停留时间更长,更不容易隐藏。
红色是最常见的脸部颜色,害羞、愤怒和高兴等心理,使大脑皮质刺激肾上腺,肾上腺素导致更多局部血液流过脸颊,脸就不由自主地红了。这是泛泛而论的脸红。不同情绪的脸红,还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我们还要结合不同的情况具体解读。如果脸红是因为与不熟悉或比较重要的人交往,出现心跳加快,脸部发红,说明这人很紧张、激动或内向,我们就要给他安慰和鼓励。人在感到尴尬时也会脸红。此时的脸红是伴随突如其来的羞涩感产生的自然反应。而紧张时的脸红,常常伴随鼻尖和额头细细的汗珠;害羞的脸红则是双颊似桃花拂面的微红;愤怒的脸红,通常满脸通红,颜色很深,就是所谓的“脸红脖子粗”。
此外,稍有不悦时,脸大多是灰色的;对人不满或者快要爆发愤怒时,脸就成了青色;惊吓过度,脸大多是白色的;如果正在隐瞒不可告人的事情,脸也会变白;在极度气愤的时候,脸部就会红一阵、青一阵,有时转为苍白,这是肾上腺一阵阵地大量分泌,使血管收缩,交替充血—贫血或使血管较长时间地处于贫血状态的缘故。
如果说观色犹如察看天气,那么看一个的脸色应如“看云识天气”般,有很深的学问,因为不是所有人所有时间和场合都能喜怒形于色,相反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
“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观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的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的基本技术。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世事贯通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在小风浪中翻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