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美丽青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昆仑山 龙脉之祖,神仙之墟

昆仑山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山海经》等书之中,但是书里的昆仑山究竟在什么地方,则语焉不详。直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开发西疆之后,人们才对昆仑山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史记·大宛传》中说:“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窴,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昆仑与河源相联系,使得后世对昆仑山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青海境内的昆仑山

人们对于昆仑山的认识,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随着中原和当时居住在青海的少数民族交往频繁,中原对于黄河源的认识逐渐由新疆的于阗南山转移到了青海境内,由小积石山(今拉脊山)到大积石山(今阿尼玛卿山)再到巴颜喀拉山,昆仑山的范围自新疆、西藏的边界向东延伸到了青海中部。因此说,我国古代历史著作中所写的昆仑山主要是指藏北高原、青南高原与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之间的山脉。

按照1998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的说法,昆仑山脉是“横贯中国西部的高大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东达柴达木河上游谷地,于东经97°~99°处与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相接,全长2500多千米;南北最宽处在东经90°,达350千米,最窄处在东经81°附近,为150千米。山势雄伟峻拔,峰顶终年积雪,屹立于塔里木盆地与柴达木盆地之南”。

从行政区划上来说,昆仑山分属新疆、青海、西藏三省。目前已出版的多数地理著作,将昆仑山西段称之为西昆仑山,主要在新疆境内;将东段称之为东昆仑山,主要位于青海境内。按照《青海省志》中的讲述,东昆仑山在青海省境内东起约格柔曲,向西至贝提力克亚河源头,横亘于柴达木盆地以南,青南高原以北,是柴达木盆地与青南高原的分界山脉。

2012年,《东方文化》杂志上所刊登任乃宏撰写的《定位“古昆仑山”》一文,依托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系列研究成果,辅以高分辨率的地图,结合《山海经》中的具体描述,将古籍中描述的古昆仑山定位为青海境内的东昆仑山,这对于研究昆仑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从文化层面上来说,昆仑山是产生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古人尊昆仑山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并且编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尤其是2013年青海格尔木市举办的2013中国·青海昆仑山敬拜大典暨“山宗水源——昆仑文化活动周”活动,使得青海和昆仑山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青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俯瞰昆仑山

朝阳下的昆仑景色

昆仑山横跨青海和新疆,在小比例尺地图上看的时候只是一条细线,表示这是一座山脉。实际上,昆仑山沟壑纵横,峰峦起伏。正如陈毅元帅在《昆仑山颂》一诗中写的:“峰外多峰峰不存,岭外有岭岭难寻。地大势高无险阻,到处川原一线平。目极雪线连天际,望中牛马漫逡巡。”

在地质构造上,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间均以深大断裂相隔,昆仑山地区以前震旦系为基底,古生代时为强烈下沉的海域并伴有火山活动,古生代末期经华力西运动皱褶上升,构成昆仑山中轴和山脉的中脊;中生代产生凹陷,经燕山运动形成主脊两侧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体。

复杂的地质构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使得昆仑山如同一部永恒的史诗,记录着近300万年的地质变迁历程,并以独特的演化史形成了全球最广博、最丰富、最珍贵的地质遗产。在昆仑山的崇山峻岭中,不但保留着远古的沧桑,同时还散发着年轻的活力,将粗犷和俊美、运动和静止、毁灭和新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我国唯一、世界罕见的且保存最完整的、最壮观、最新的地质遗址。这些地质遗址主要集中在青海格尔木段昆仑山地区,2005年9月,格尔木昆仑山景区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在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地质景观有大地震断裂带、古冰川遗迹、羌塘组湖积地层、泥火型冰丘和石冰川等地质景观。

大地的震怒——昆仑山地震遗迹

2001年11月14日,在东昆仑构造带昆仑山口西部发生了8.1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的结果是,地震地表破裂带长达426千米,宽数百米。地表严重变形带的宽度为数十米至数千米不等,最大左旋位移6~7米。地震造成了青藏公路2894千米处断裂,正在施工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受到影响,通信光缆纳赤台—五道梁段发生中断,花土沟—格尔木输油管线部分泵站建筑物遭受损坏。所幸的是这一地区由于人烟稀少,未造成人员伤亡。

青海昆仑山8.1级地震纪念碑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纪念碑高3.9米、宽4.4米、重48.5吨,由一块天然的花岗岩加工而成,外形像一座小山,矗立在公路旁,和周围环境十分和谐。碑文上介绍了此次地震和各国科学家对地震遗迹进行科考的情况。

这次地震,震出了一个千年一遇的壮观奇景,造就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426千米的地震破裂带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新的破裂带,是我国大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条地震变形带,同时形成了大量的地震鼓包、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大小不等,错落有致,高度普遍为1~3米,宽度数米至十余米,长度数米至数十米不等,最大长度达到140米;地震陡坎主要出现在较平坦的河道、河床阶地、早期形成的洪积台地上,一般高度几十厘米,较高的可达2~3.5米。地震鼓包与地震裂缝的相间排列组合稳定,显示出破裂过程中力学与运动学的规律。

沿着地震地表破裂带还可以看到史前大地震留下的形态、性质和特点。在这一地区,历史上还留下了6处断裂带,1500多千米的地震鼓起清晰可辨,这是200多年前发生的大地震遗迹。这次地震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是研究震源破裂机制、地震成因、分布规律和地震灾害的天然“窗口”。

中国地震局地震所副研究员马文涛说:“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8级以上的地震,这里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地震的天然实验场;另外从全球角度来看,这个活动断裂带是被称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北部边界,所以研究它的活动性对于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的活动构造,都是一个很好的实验场地。”并且,从自然环境来看,这里植被低矮、人为破坏少、极少受到雨水的冲刷侵蚀,因此地震遗迹的保存时间会比其他地区更长,科研价值和景观价值都更高。

昆仑山地质公园内的山体

别样的冰川冰丘景观

在格尔木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冰川和冰丘景观是地震遗迹之外最具特色的景观。冰川可分为古冰川和现代冰川,前者以玉珠峰冰川为代表,后者以惊仙谷两侧山地为代表。冰丘景观主要以泥火山型冰丘为代表。

玉珠峰是昆仑山脉东段的最高峰,位于格尔木180千米处,海拔6178米。山峰高耸巍峨,山体冻封雪裹,冰川及积雪面积达67.4平方千米,冰川长1~5千米,冰舌宽200~700米。北坡大部分面积为1~5平方千米的冰斗冰川及小型山谷冰川;南坡多冰斗—山谷型冰川。冰舌前缘第一道终碛垄与冰舌末端距离,表明三百多年来水平距离后退500米。在昆仑山地区共发现6套冰碛层,分属不同的第四纪地层层位,6套冰碛层代表了更新世的五次冰期和全新世冰期。多期冰川活动在昆仑山留下了诸多冰斗、角峰和刃脊等冰蚀地质遗迹。刀削斧劈般的冰川地貌形态诡异,造型独特,景色壮美。昆仑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的全过程,是中国西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演化的历史记录,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昆仑山石冰川分布于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通过的惊仙谷两侧山地顶部,共18条,其中昆仑山隧道西侧16条,东侧2条。石冰川的源头海拔4900米左右,与作帽状展布的中更新世和上新世寒冻风化岩屑相连。石冰川个体呈舌状,平均长296.56米、宽98.93米、厚30米,表面坡度12°~22°,平均每年顺沟蠕动0.23~3厘米。它形成于晚更新世,由坡顶寒冻风化岩屑,在长期的冻融作用下沿山沟蠕滑形成。石冰川顺沟簇拥,或整体推移,或塑性流动、推挤冲断,形似冰川。远看大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之势,近视却静如止水,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昆仑山石冰川是研究第四纪冰缘现象形成机制的天然学堂,对推论青藏高原现代多年冻土的历史演变意义重大。

昆仑山冰丘,分布于青藏公路、青藏铁路通过的惊仙谷中。冰丘突兀嶙峋、变幻莫测,远看,如一颗颗玉珠从天撒落,三五成群,高低有别。有的刚成形,有的高几米,甚者达十几米。近看,丘顶陷落,如火山口,周边有冰层镶嵌,其内多积存有水,像一盏盛满琼浆玉液的玉碗。其中,位于109国道2894千米旁的泥火山型冰丘呈椭球体状,南北长180米、东西宽80米,高度16米。冰丘出露于惊仙谷谷底,发育于早更新世羌塘组湖相地层与河谷沙砾层中,冰丘口呈簸箕状,口向南,富含气体和黏土的冻土层下水从冰丘口呈泉水溢出后,泥流物质便沿泥火山口流向冰丘体外。冰丘下面是永不枯竭的涓涓潜流,一旦冰层爆裂,地下水便喷涌而出,形成喷泉,并发出巨大的响声,成为当地一种独特的地质景观。

玉珠峰

玉珠峰冰川

玉珠峰又称可可赛极门峰,位于青海格尔木南160千米的昆仑山口以东10千米处,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其两侧矗立着众多5000米左右的山峰,南北坡均有现代冰川发育,地形特点南坡缓北坡陡。其中南坡冰川末端海拔约5100米,北坡比降较大,冰川延伸至4400米。从左侧这张照片里可以清晰地看到玉珠峰冰川的冰舌、冰碛等冰川地貌特征。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玉珠峰冰川的消融后退明显。故此,当人们攀登玉珠峰的时候,应尽可能减少对冰川的破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