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概况
人口总量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总数一直居于首位,地球上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中国人。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截至2010年)
人口增长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缓慢,自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以来,人口总量在1000万~6000万之间波动;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人口总量突破1亿。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人口为54167万。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致使人口迅速增长。从1949到2010年的60多年中,我国人口净增将近8亿人,人口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①1949~1957年,由于人民生活稳定,医疗条件显著改善,出现了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人口出生率在3.1%以上,而死亡率大幅下降,导致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高达2.24%,平均每年净增1311万人。
②1958~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下降,人民生活困难,导致人口增长陷入低谷,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回升,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仅为0.46%,甚至在1960年出现了新中国唯一的一次人口负增长。
③1962~1973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由于没有制定有效的人口政策,人口盲目增长,形成了人口增长的第二次高峰,人口从6.7亿猛增到8.9亿,年均增长194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达到2.56%,其中1963年创纪录地达到了3.33%。
④1973年以后,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同步在波动中下降,至2011年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仅为1.19%和0.48%,我国人口增长类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过渡型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现代型,其中出生率降低的拐点出现在1987年。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使我国少增长近4亿人,使总人口达到13亿延迟了4年,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也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六普”期间人口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已属世界上人口增长最慢的国家之一。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20世纪唯一达到低生育水平的国家,并将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前半个世纪实现人口零增长,对世界人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未来。
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可以从家庭、性别、年龄、文化、城乡构成等方面来理解。
(1)家庭结构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
(2)性别结构
性别比是人口学上关于社会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为计算标准。发达国家的性别比一般在100以下,发展中国家大多低于105。我国人口的性别比比世界其他国家略高,基本在105~106这一水平。2010年,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性别比(截至2010年)
(3)年龄结构
2010年,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少儿人口(0~14岁)占总人口比重的下降说明,我国已经由人口发展增长型转变成衰退型。
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及性别构成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经过了年轻型,进入成年型,正向老年型转变。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快,到2011年已增长到9.1%,预计在2050年将达到22.7%。
(4)文化结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盲人口大幅下降是我国人口文化构成中的最大变化。1949年15岁及以上人口中80%为文盲,1990年为22.2%,2000年为6.72%,2010年降至4.08%。2010年,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截至2011年)
自1997年高等教育并轨和之后的高校扩招以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增加,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迈向大众化。从1999年开始,本科和专科的招生量逐年增长,2000年达到220.61万人,2005年达到475万人,2010年达到662万人。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达到3416万人(其中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2385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7万增加到2012年的680万。
(5)城乡结构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1949年,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为5765万人,城镇人口占10.67%。1982年我国城镇人口2.15亿人,占总人口的21.13%。200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6.1%。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51%)。这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表明我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从东、中、西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最高,为59.9%,中部地区次之,为45.28%,西部地区最低,为41.43%。东部人口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为上海,城镇化率高达89.3%,最低的为西藏,城镇化率为22.67%,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中国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变化(截至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