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我国人口密度143人/km2,是世界人口平均密度53人/km2的近3倍。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是澳门,高达19429人/km2;上海市人口密度3631人/km2,为大陆最高。广东省由于大规模外来人口的迁入而成为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达10644万人;全国超过2亿的省份有7个,超过1亿的省份有20个。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人口分布与地形地貌有着较大的关联性,人口高度集聚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东北平原和东南沿海一带。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就是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瑷珲—腾冲线”。该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很好地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规律。即自黑龙江瑷珲(1983年改称黑46河)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线东南半壁43%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57%的土地仅供养了4%的人口。直至第六次人口普查,该分布格局依然稳固。
广东省深圳市城市夜景风光
具体来说,当前我国的人口分布具有以下特征:①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疏,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别很大;②平原、盆地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稀少;③经济中心和重点资源开发区人口密集,经济落后和资源匮乏地区人口稀疏;④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⑤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⑥沿江、滨海、临铁路干线地带人口多,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少。
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变化的结果,也是人口分布的原因。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的人口,即户口所在地与现住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所在地已经超过半年的人口。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共261386075人,占总人口的19.5%,即全国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流动。流动人口主要流向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东部地区吸收了全国流动人口总量的56.86%;南部沿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合计占全部流动人口的40.77%。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措施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沿海产业不断向内陆地区转移等,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明显加速,对人口和劳动力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我国流动人口流向分布逐渐趋于分散化。
“六普”数据显示,总流出人口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人口流出大省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分别是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苏、山东和广东8省。其中四川省总流出人口最多,达1816.39万人,占全国总流动人口的8.22%。总流入人口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人口流入大省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分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四川省。其中广东省总流入人口规模遥遥领先,多达3431.93万人,占全国总流动人口的15.53%。安徽省外出人口流动到上海的最多,其次是到江苏和浙江;四川流出人口主要去了广东,也有部分人去了浙江;河南省、湖北省和江西省外出人口的主要去向是广东,其次是浙江;湖南省外出人口最为集中,绝大多数去了广东。
“六普”全国人口规模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