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共同愿景(4)
“告知”的局限性
有关口头沟通的研究显示,别人告诉我们的话,我们一般只记得25%。每个人记得的25%可能还各不相同!而且,假如所接收的信息是别人“告知”的愿景,人们或许会遵照愿景执行,但会发自内心地觉得应该全心奉献的人却寥寥无几。依赖“告知”模式的领导者,往往气馁地以为问题全出在沟通方式上:“我已经详细地说明了愿景,但是大家似乎还是没有完全按照愿景来做事啊。”
糟糕的是,许多经理人应对失败的方式,是重复相同的信息,只不过这次音量更大,或制作更长的视频。但是当员工只是被动地接受愿景时,他们最多也就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所以此时比较有效的办法应该是,领导者开始往五级阶梯的右边移动——进入“推销”阶段。
阶段二:推销
“我们有最好答案了,现在要看能否说服你们了。”
领导者往往试图“感召”人们投入愿景之中,获取他们全身心的奉献。总经理可能会说:“我们应该这么做,我相信这个愿景。但是只有大家同舟共济,我们才有可能成功。”员工就好像老板的顾客一样,他们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说“不”,包括消极抵抗在内。可以说,直到员工发自内心由衷地点头同意之前,这笔生意都还不能算是成交。
精通“推销”的窍门
■随时保持反馈渠道的畅通
例如,在演讲之后,可以分组和员工讨论愿景,借着这个机会来发现有多少信息真的被“推销”出去了。
■支持自发地加入,不要试图操纵
创新伙伴公司的创办人查理·基弗指出,报名加入就是“经选择而参与的过程”。因此,你不能强迫别人报名加入其中,只能让他们主动地加入。你可以做的是描绘未来的情景,并显示自己是多么投入:“我个人已经承诺投入推动组织朝着这个方向走。”假如员工认为这个愿景对他们有好处,即使这意味着他们自己原本的想法要改变,也很可能主动报名加入。相信他们会这么做,是你必须作出的改变。
■加强你与“客户”,即员工的关系
努力进行“推销”的过程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我要仰赖你们的努力,才能实现愿景。我很看重我们之间的关系。假如你们全都不赞成,我可能就必须改弦易辙。我知道你们对我有一些影响力,我不会强迫或操纵你们去做你们不想做的事,因为我知道这样一来,反而会摧毁了我们的组织。”
■聚焦点应是愿景的好处,而非其特点
不要只顾着描述愿景,而要显示愿景将如何满足员工的需求和愿望,以及如何改善他们的处境。例如,不要说:“这样做可以在3年内削减20%的成本。”可以改成说:“10年来,我们第一次可以和顾客及供应商讨论‘真正’的问题。过去我们一直希望谈论这些问题,但是直到今天才办得到。”
■不用高高在上的“我们”,改用代表你个人的“我”
当你说:“这是我们公司支持的愿景”时,就意味着你已经想当然地假定,在场聆听的人,因为他们都是员工,所以必定会受到激励和鼓舞。相反,这种语气必然会激起下属员工的反感。你应该表白的是,为什么这个愿景对你个人很重要,以及它对你个人而言,又有什么特殊意义。
“推销”的局限性
老板想要听的是“好,我赞成”,而员工想要听的是,他们可以保住饭碗。似乎对双方而言,“顺从老板的心意”是最保险的做法。组织成员会对你说,“我同意你这个愿景”,“我会试试看的”。但是如果你需要更深层次的承诺投入,你可能就需要进一步前进到愿景“测试”或“商谈”阶段。
有时候即使你再努力,人们都不愿意接受你的愿景。那么你有一个选择:你可以退回到“告知”模式,强迫他们遵从你的愿景,或者你向前迈入“测试”或“商谈”阶段,询问:在提出其他方案之前,我还应该知道哪些事情?
阶段三:测试
“这个愿景的哪些部分打动你了?哪些部分你无动于衷?”
正如比尔·奥布莱恩所形容的,组织领导者“向组织成员展开愿景具体内容以供测试”,并不只是为了了解组织成员支持不支持这个愿景,而是为了了解他们对这个愿景有多大的热情,以及关心的是愿景的哪些部分。由此,利用发现的结果,可以进一步加工和重新设计愿景。测试的过程能激发员工的反应,询问员工的意见也会使他们更加认真地讨论和考虑你提出的愿景。就好像在作市场调查研究的时候,受访所得到的回答,会影响最终的产品一样,如果某个共同愿景没有人支持,一般来说,它必须重新设计。
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能力越强,你测试所得到的结果就会越好。人们必须愿意说实话,而且有能力观察现实情况,你才能得到准确的测试结果。如果员工说:“算我一个吧!”那么领导者就会真的把他们列在支持他看法的统一阵线名单上;合适的时候,就要依靠他们的帮助。从这个角度看,违心的赞成可能比诚实地说“不”,危害还要大。
精通“测试”的窍门
■为提高信息反馈质量,你信息提供得越多越好
描绘愿景时,应该详细说明细节,尤其是其中的困难所在。否则,就没有办法衡量员工对于那些必要的改革及其后果,到底有什么样的感觉。
■不要在问卷中设陷阱
当你要求员工在问卷的甲、乙、丙三个方案中选一时,你应该抱着真想知道答案的心态来设计问卷,而不要让问题的答案事先确定好,还想让员工认为这全都是他们自己的主意。员工们会识破你的把戏,而你也会失去了解他们想法的大好机会。
■保证大家的隐私不被泄露
问卷的设计应该容许员工匿名回答,使他们不必担心任何负面影响或惩罚。先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测试过程中,你几乎肯定会听到意料之外的、前所未闻的不好的结果。
■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两者结合
有关共同愿景的问题往往很微妙,无法仅靠一份调查问卷来充分表达,必须依靠面对面访谈、小组访谈或大型研讨会来作为补充。小组安排访谈会议的架势会给人们一种“人多势众”的安全感。从理想情况设计来看,大型研讨会应该让参与者打破部门界限,分组座谈;主持人应该记录参与者的各种反应,但不要特别注明发言者的姓名,并且要把记录整理成一份报告。
■测试员工的动机、效益和能力
员工真希望朝着愿景迈进吗?他们认为愿景能为自己或组织带来效益吗?他们认为自己或组织有能力朝着愿景迈进吗?如果不能,那他们缺乏的又是哪些能力呢?
与此相关的自我超越的策略,参见第91页。
“测试”的局限性
事实上,员工对于组织状况以及组织成长、发展的各方面能力,想法很多,但无法完全经由测试表达出来。为了弥补这一点的不足,你可以在问卷中设计一个关于测试本身的问题:“你对于这个意见反馈的流程,感觉如何?”你也可以成立一个专题小组,打破现有的结构,去回答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测试过程采取了这些步骤之一以后,就不要再只停留在测试阶段了,整个组织已经跨入“商谈”阶段。
阶段四:商谈
“大家建议我们采纳什么愿景?”
领导者认识到自己不可能知道所有答案,同时希望邀请整个组织来担任自己的顾问,以塑造更有力的愿景时,他就会倾向于采取商谈和咨询的方式。
在“商谈”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说:“我想要为组织建立一个愿景,但是在我作出决定之前,我想了解你的想法。”你希望员工不只是提出具体的建议,而且要全身心地思考其中所牵涉的所有细节。至于你自己,则可以保留担当裁判的角色,你仍然可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员工的提议(就好像你和顾问的关系一样),可以裁决组织愿景的真正实质内容,你也可以决定如何着手使整个组织朝着愿景的方向迈进。
有些领导者不太愿意从“测试”阶段进入“商谈”阶段,因为他们害怕可能会遇到很多需要考虑的选择方案,这会令他们不胜负荷。这个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老板和组织里的其他人考虑方案、选择方案的能力可能都有其局限性。组织成员可能想说:“不要让我们创造愿景,那应该是你的工作。”更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是,一方面需要赶紧完成愿景规划,但同时又不能冒犯任何人,这就可能会让老板选择一个不上不下、面面俱到的折中愿景规划。因此,如果你是领导者,而且你发现自己对集体商谈的想法十分不满,或许你的确应该先回到“测试”阶段,同时加强训练自己和员工表露自身心智模式的能力。
精通“商谈”的小窍门
■用“串联”流程收集信息
典型的串联工作流程可能会持续好几个月。做法是召集几个10~15人的来自各个级别的小组,先从组织的最高层开始。我通常更倾向于让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有自然的共事关系,例如包括领导者和直接的下属关系,有时候还会包括平行部门或者相关部门的优秀人才。在每次会议后,团队成员会回去和他们的部属继续讨论这个愿景,然后他的各位下属再和下一层的下属进行讨论。到最后,小组成员再度聚会,将所收集的下属员工反映的意见向上级主管汇报。如此层层上报,一直到最高层为止。
当负责实际工作的经理自己亲自主持小组讨论,同时有一批全心投入的协调者从旁进行辅助,帮忙推动讨论,运用心智模式的技巧,并且确认所有反映都被准确记录下来时,这个工作流程就进行得最为顺畅。然而最困难的部分在于经过由下而上、层层上报的过程后,还能不能保留住批评的意见。
■不要扭曲信息
每次小组召开会议的时候,都要播放“领导者”谈话的视频,这样就可以避免信息扭曲的情况。然而,当愿景随着商谈过程而有所改变时,你必须重新制作视频。另外一个办法是,要求大家先阅读相关文件,但人们通常更容易错误理解文件的本来含义。
■收集、发布讨论结果
在每次“商谈”会议后,都向参与者征集不记名的书面意见,这样即使有人不愿意公开发言,你还是可以听见他们的意见。这个步骤十分重要,但不仅仅是为了讨好他们,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意见可能会很重要。但是,千万不要把书面报告看成公开会议的替代品,因为只有在公开的讨论中,建设性的不同意见和心智模式才会凸显出来。
凯斯·万·德·黑伊登在一篇关于壳牌内部咨询的文章中具体介绍了“商谈”的一整套技巧,见第416页。
■不要同时进行“告知”和“商谈”两项策略
假如你先告诉人们你眼中的“正确”愿景,然后又问:“你们有什么想法?”人们会嗤之以鼻:“我干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已经明白告诉我,你希望我有什么想法了!”为了让员工的建议不超出合理的范围,你可以设定一条界线:“要记住,任何愿景都应该和我们对顾客的态度相关,同时不要忽略最近公司重新调整所带来的债务。”
“商谈”的局限性
“商谈”的模式(就和“告知”、“推销”、“测试”一样)受到一个未经检验的隐性假设的局限:这个工作流程的目标是为整个组织自上而下开创出一个愿景,而不是对多种愿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过去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错误的前提。尤其对中层或低层的组织成员而言,愿景中最有意义的要素,通常都是与他们所在的工作小组或工作部门相关;而最有用的共同愿景往往就是从这一点出发,把组织中各个下属部分的愿景连接成整个组织的共同愿景。
阶段五:共同创造
“大家一起创造出我们个人和集体共同向往的未来。”
正如比尔·奥布莱恩所说:“当人们开始为自己内心想塑造的愿景工作,而不是为了讨好老板而工作时,就是每个人生命中特别值得纪念的一天。”当组织领导者和成员了解到这一点时,他们就必定会从“共同创造”愿景的过程中获得益处。
“共同创造”使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每个步骤都牵涉到有关的选择。个人则需要从描绘个人愿景开始。
参见“描绘个人愿景”,第99页。
团队必须阐明他们所认同的共同目标:他们工作的目标是服务顾客,还是生产更好的产品,或者服务于组织的其他成员?当整个团队能够指出他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意义何在时,对整个组织而言,也就产生了新的意义。
举例来说,一家信息情报检索公司的高层主管团体在“愿景规划”会议中决定,他们的价值观应该包括“诚信的原则”。一位与会者问道:“我们所谓的‘诚信’是只针对我们自己吗?是不是还包括顾客在内?”
另一个人说:“我们当然不会对顾客说实话了。”紧接着,与会者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他们这一行的惯例就是明明知道无法按时交货,却先承诺顾客再说,以后再想尽办法拖延交货时间。于是,就这个问题他们连续进行了三个小时的深度汇谈,中间没有休息。最后,他们决定彻底变革公司的愿景。一位高级主管说:“如果我们的价值观包括诚信,那么我们就必须在业务的各个方面都要保持诚信。”
然而,现实情况却使他们面临两难的困境。如果他们立刻改变愿景,那么他们所承诺的交货速度将比不上竞争对手,因此会在商业竞争中惨遭淘汰。于是,他们想出这样的一个策略。他们拜访客户时说:“我们这一行靠虚假的承诺来做生意,这件事您也很清楚,没有人喜欢这样,但是我们却无法从中摆脱出来。我们希望能够很快改变这种情况,而且就从对你们实话实说时开始做起。”从这以后,他们承诺顾客的交货日期都是实实在在的如期交货的日期,结果不到一年,他们的生意就蒸蒸日上,利润迅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