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角色 多种体验
新闻往往是在和时间赛跑,前期采访如此,后期制作也是这样。
2007年8月28日,《新时空》一周岁生日那天,我成为了这个集体的一员。那时的《新时空》虽然只走过了一年时间,但是无论从节目的制作水准,还是节目的可视性,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时加入这个团队,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是幸运的,因为我的学习和工作从此有了一个高的起点。与此同时,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尽快融入角色,请教老师、查看书籍、勤学苦练是必须的。
我曾承担过《新时空》的串片工作。第一次独立串播节目时的情形,我记忆犹新。那天,我虽然做足了准备工作,可巧的是《我在现场》板块是当天采制的内容。当编导将节目制作完成提交时,已经接近下午五点了。按照规定,25分钟的节目必须在五点半之前下载完毕送达播出机房。而此时节目总长超出近5分钟,必须要对板块内容进行调整和删减。此时,我的手心开始冒汗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耳朵里只能听到总监和制片人催促的声音。当时,我紧张地忘记了使用非线编辑的快捷键,甚至出现了误操作。好在最终有惊无险,节目在规定的时间内下载完成。那时我也知道了,串片除了把握好细节问题,再一个就是加快操作速度和具备良好的心态。新闻往往是在和时间赛跑,前期采访如此,后期制作也是这样。
每一天的串片工作都是重复、枯燥的,然而,在这些重复的工作中,每天又都有新的内容。因为工作环节虽然是重复的,但每天的节目内容却是新鲜的,这让我能够最快了解到更多的新闻事件,了解到社会的变化。
早就听说过电视台工作的劳累和辛苦,有深切的体会还是自己成为真正的后期编辑之后。我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DV日记》的后期编辑。《DV日记》是为DV爱好者提供的一个平台,每天播出的内容都是老百姓用DV机拍摄下的身边有意思的事。把他们提供的素材编辑成片,无疑是一个再加工和再创作的过程。短短几分钟的播出成片,往往要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这一过程说劳神费力毫不夸张。最令人头疼的就是,DV爱好者拍摄的素材要么太多,要么不足,要么拍摄技巧过于业余,经常达不到电视播出要求。这就需要自己除了与DV爱好者进行沟通之外,还要进一步掌握一些特殊的编辑技巧。记得在编辑《DV爱好者》那期节目时就遇到很多问题,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名DV爱好者,他购买了一套高清DV机,用来拍一拍家里有趣的事。可他提供的拍摄素材非常凌乱,毫无章法,主题镜头严重不足,根本无法进行编辑制作。为了鼓励DV爱好者的积极性,我在与其进行了沟通和再策划之后,让他对相关内容进行了重新拍摄。后期制作过程中,我又遇到了一道难题。在编辑一组进行化妆准备的镜头时,如果用一组两个画面来表现的话,观众会看不懂;如果用十几个画面来表现,那整体的节目就会冗长拖沓。最后想来想去,我想到了音乐和快动作镜头。十几个快动作镜头配以一段欢快的音乐,原本一组几十秒钟的画面变成了十几秒。这样,节目整体有了节奏感,也显得简洁明快。在做《DV日记》后期编辑时,由于拍摄者都是普通老百姓,而且拍摄手法各不相同,后期编辑就要通过换角度,换方法,换编辑手法,才能使节目达到更好的播出效果。特别在承担《故事驿站》的后期编辑之后,我更深感音乐和画面特殊处理等编辑手法的使用对于一档节目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节目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认可。2009年下半年,《新时空》对节目板块进行了部分调整,推出了新板块《行风面对面》和《画里有话》。有了前面的工作积累,如今我又承担起了《画里有话》的编辑和《行风面对面》的摄像工作。从一个后期制作转变到前期拍摄,这是我业务的一个新扩展。当自己拿起摄像机亲自拍摄画面时,对画面的认识比以往只是看别人素材时有了更深的理解。拍摄画面的机器设备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拍出好的画面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画面中的主体也许相同,但拍摄角度、手法不一样,传递的信息以及主题表达的力度和意境就会截然不同。另外,我觉得,除了电视摄像技术的各个环节要逐一过关之外,还要学会深入领会编导的意图,并与拍摄现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同时,拍摄中还要培养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编导思维。
在《新时空》已经两年多了,从学校到社会,从学习到工作,这段时间里,我努力适应并不断成长。如今,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都已经融入到了《新时空》这个大家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