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CDMA/HSPA无线网络优化原理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网络优化的流程

网络优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兵作战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只能依靠团队合作,而完善的流程无疑是保证整个团队高效运转的先决条件,有助于使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不完善的流程和分工体系往往会增加不必要的时间成本,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工程成本的增加,尤其对于很多第三方优化公司而言,工程成本往往是制约项目成败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工程经理还是普通的网络优化工程师,都要做到各自职责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调配。一个好的项目经理可能未必对技术了解得面面俱到,但他在面对棘手问题时一定知道该通过怎样的流程、找哪些人合作、怎样去解决,也一定能对任务和流程进行快速分解和高效率执行。

一般可将网络优化分为网络开通优化、日常维护优化。

1.3.1 网络开通优化

网络开通优化是为了使网络性能达到商用要求,并通过网络验收。网络开通优化可分为单站验证、簇优化、全网优化3个阶段。

1.单站验证

设备安装调测完成之后,片区优化之前,需要对每个基站的配置及功能进行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设备故障,以及基站安装调测过程中的失误,确保每个基站工作正常。一般认为单站验证是网络优化的第一阶段,其目的是及早排查出潜在的问题,避免因单站问题给后续的优化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网络优化工程师需要对网络质量负责,是公认的压力较大的环节,尤其是网络开通前的优化。通信设备研发、生产、安装、调试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一些未被及时查出的漏洞,例如软件上的bug、人为的失误等,因此,如果将开通后的基站不加任何验证就交给网络优化工程师,这些累加的漏洞很可能会在后续的优化工作中逐步暴露出来,引起KPI的恶化,此时再一步一步排查硬件安装调试方面的问题,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单站验证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状态检查;二是功能检查。

状态检查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核查是否存在设备告警、软件版本是否与工程规范一致;

(2)天线校准。包括时延、幅度、相位特性等;

(3)工程参数核查。例如扇区次序、天线接序、天线下倾角、方位角等;

(4)参数配置检查;

(5)邻区配置检查。

单站功能检查是验证已开通基站的各项功能是否可以正常使用,例如单站接通率、PDP激活成功率、FTP下载速率等。

2.簇优化

在完成单站验证后,就进入了簇优化的阶段。在大规模网络建设过程中,负责基站开通的工程师和负责网络优化的工程师都是有限的,甚至两个队伍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复用。等待网络全部开通后再进行全网优化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样对于开通和优化工程师都会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通常的做法是“开通一片,优化一片”;一般将15~25个基站作为一“簇”(Cluster),这些基站是在地理位置上存在紧密相邻关系的一片区域。簇不可过大或过小,如果是在诸如草原之类的空旷区域,可能一个簇所包含的基站数量很少,否则优化人员很难在半天内跑完整个区域。负责基站开通的工程师将一簇内的若干基站全部开通,并通过单站验证之后,即可将这片区域交给网络优化工程师,然后继续开通下一簇基站;而优化工程师接手此区域后,就开始针对此片区进行反复的射频优化和参数微调,直到本簇内的网络质量达到预期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上的簇优化,往往受到很多条件制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有的城市在开通时,站址资源和传输资源并没有完全就位,而此时还有工期的压力、业内竞争的压力存在,为了赶时间,只能选择那些具备安装条件的基站优先开通,如此一来,已开通基站的地理位置往往是零散的、不连续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簇。在此环境下,常规的簇优化方法难以开展下去。

簇优化在逻辑上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射频优化和参数微调。

射频优化主要解决覆盖和干扰的问题。之所以强调优先解决射频优化的问题,是因为参数微调是一个需要折中的过程,往往更改某个参数之后,虽然可能会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但也会在另一方面有所牺牲。因此,如果连射频优化这种基本问题都没解决,就大规模地进行算法参数优化,可能会得不偿失。建网初期的覆盖优化,需重点关注RSCP和C/I(载波干扰功率比,也称载干比)等指标,包括PCCPCH RSCP、DPCH C/I、DPCH RSCP、DPCH C/I等。RSCP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网络覆盖水平。但在大规模网络中,C/I的分布水平往往比RSCP更能反映网络质量,为保证业务质量,建议PCCPCH C/I最好大于6dB。在单个扇区的覆盖范围内追求较高的下行C/I,难度并不大,可通过功率、功控以及工程参数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C/I,但若从整个片区内着眼,则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对整个片区内C/I的优化,往往是个反复微调的过程。除了覆盖优化之外,干扰排查也是射频优化中的难点。网络优化的核心是控制干扰。干扰排查工作尽可能在建网初期就开始抓起。建网初期用户量比较少,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干扰问题,可以通过排除法逐个闭塞可能的干扰源小区。

参数优化阶段一般在射频优化阶段之后。进行参数优化时射频优化已基本完善,否则,基本的覆盖、干扰问题都没解决好,就贸然地调整参数,可能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会在很多方面有所牺牲。参数优化阶段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功率和功控参数、切换、重选参数、RRM参数等。参数优化对人员要求较高,除掌握协议中规定的公共参数、厂家算法参数之外,最好能对空口信令流程,以及信令解码非常熟悉,因为很多与UE相关的参数设置,都通过信令发出,如SIB1中承载的定时器、计数器,SIB5中承载的功率及功控信息、测量控制中承载的切换参数信息、RRC Connection Setup中承载的功控和SRB配置信息等。

3.全网优化

簇优化完成之后,即可进入全网优化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各个簇交界的区域(如交界区的切换带优化)以及之前簇优化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共性问题等。此外,一些重点区域特殊场景的优化,也可以在此阶段予以优先考虑。

1.3.2 日常维护优化

网络开通后,经过优化达到验收要求,设备商即可将网络交付给运营商,从此进入日常维护优化阶段。其目标在于:在控制网络优化成本的基础上,维持并提升各项网络性能指标,提升用户满意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日常维护优化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优化,网络优化工程师要利用各种数据源,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日常维护优化阶段常用的数据源主要包括:用户投诉数据、路测数据、Call Trace数据、MR数据、KPI报表、告警数据,等等。以往的优化工程师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更多地借助于路测数据、KPI报表,但随着网络优化工具的不断进步,为了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及早发现问题,贴近用户感受,Call Trace数据、MR数据的应用比例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