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导言
信息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实践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信息的交流和应用,它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不可缺少。信息作为社会独特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尖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黏结剂、催化剂和倍增器。信息如此重要,就必须被开发和应用,而开发应用信息资源,就必须有信息技术。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从事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与综合服务的行业—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最早兴起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是20世纪5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它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进行信息生产、经营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是现代社会的“先驱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以15%~20%的年均增率发展。进入21世纪后,信息产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以年增长20%~30%的速度迅猛发展,很快成为全球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新兴的信息产业在我国崛起只有短短二十余年时间,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已锋芒毕露,显出其非凡的魅力。我国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近20多年来,信息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开放发展的道路,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初步满足了人民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不断增长的需要。进入21世纪,国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并且强调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2001—2007年年均增长率近30%,许多信息技术产品产量也位居全球首位。
信息产业“十五”规划期间(2003—2007年),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信息产业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大力推进电信强国,电子强国建设,加快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行业转型,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国际环境明显改善,“十五”计划全面完成,电信网络和用户规模位居世界首位,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NP比例5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2005年,我国全年累计完成通信业务总量1219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6%,其中,电信11575.3亿元人民币,增长25.4%;邮政623.6亿元人民币,增长10.1%。完成通信业务收入637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3%,其中,电信5799.0亿元人民币,增长11.7%;邮政574.7亿元人民币,增长7.7%。通信行业增加值完成415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0%。通信固定资产投资2071.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7%,其中,电信2033.4亿元人民币,下降4.8%;邮政37.9亿元人民币,增长2.8%。
2006年,中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1.56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其中,电子信息产业1.10万亿元人民币,通信业4642亿元人民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75万亿元人民币,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6517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为37%。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68亿户,移动电话用户4.61亿户,电话用户总数达到8.30亿户,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持续保持世界第一位,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37亿户,居世界第二位。
到2007年,仅通信业务总量完成2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了28.5%,5年增长了2.5倍;电话用户年均新增1亿户,5年增长了一倍多;互联网上网人数翻了两番;固定、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提高10.3和25.2个百分点。通信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1万亿元人民币,有力地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网上装备本土生产的比例达到90%以上。基础电信企业非语音业务收入比例达到30.6%,新增非语音业务收入占全部新增收入比例达到63%,增值电信企业达到2.2 万家。“三网融合”业务试点取得积极成果。“村村通电话”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累计投资300多亿元人民币,7.5万个行政村和2万个自然村新开通了电话,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99.5%,乡镇通宽带率达到92%。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联想等信息产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7%,规模5年扩大了3.3倍;产品出口规模5年扩大了4.9倍,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例由28%提高到37.6%。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从12家增加到25家,其中有3家企业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占行业规模的比例达到70%。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40%,规模5年扩大5.3倍,集成电路产量5年增长了2.2倍。软件与硬件结合发展更趋紧密,系统集成能力不断提高。数字电视、笔记本电脑和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等成为新的增长点。
信息技术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得到加强。长期以来,受经济实力和技术积累所限,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主要采取跟随战略。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国家十分重视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增加,从集中投向科研院所扩大到创新型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和技术储备能力稳步增强。经过多年努力,通信、集成电路设计、高性能计算和应用软件等领域科技进步取得了较大突破,数字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字集群通信和光通信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其中,我国掌握核心知识产权的TD-SCDMA已成为第3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一;万亿次大规模计算机系统、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等迈入国际前列;通用CPU等一批中、高端芯片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突破90nm,集成度超过300万门,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缩小。我国相继研发成功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及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支持了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国产中间件、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杀毒软件等已经具备与国外产品竞争的实力。国内自主设计开发的CPU和SOC芯片相继问世。中文Linux操作系统开发成功且得到应用。成功研发出世界先进水平的40Gb/s SDH光通信系统。下一代网络技术与产品研发取得重大进展。近五年来,发布国家标准199项,行业标准1168项,国内企业申请专利34.3万件,年均增长27%。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一般可分为企业对企业B2B(Business-to-Business)和企业对消费者B2C(Business-to-Customer)两种。另外还有消费者对消费者C2C(Customer-to-Customer)这种大步增长的模式。随着国内Internet使用人数的增加,利用Internet进行网络购物并以银行卡付款的消费方式已逐渐流行进来,市场份额也在迅速增长,电子商务网站也层出不穷。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2007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2.1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度增长90%。中国网络购物发展迅速,2008年6月底,网络购物用户人数达到6329万,半年内增加36.4%。截至2008年12月,电子商务类站点的总体用户覆盖已经从9000万户提升至9800万户。
2006年中国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为9957亿元人民币,2007年增长率高达25.5%,交易规模达到12500亿元人民币。能源、化工、制造和流通等领域大型行业企业对电子商务的深入介入,是市场规模大幅度增长的核心动力。2008年网络购物是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与不景气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低落的市场信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8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约20%。据IDC报告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将达到32200亿元人民币。而2006年中国互联网B2B电子商务网站总营业收入为28.1亿元人民币,2007年增长率为49.8%,总营业收入为42.1亿元人民币,2008年总营业收入达61.7亿元人民币,预计2009年市场规模将达90亿元人民币左右。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进一步看好,原因在于,2007年电子商务有了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即国家赋予了它一个崭新的定义— 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电子商务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说网络的规模有多大,电子商务的市场空间就会有多大。专家指出,经历过前几年的启蒙,电子商务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可以说电子商务的黄金发展时期来临了。风险投资的流向,创业的方向,未来上市的机会都将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上。
信息产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对于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但是,信息面临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危机与挑战时时伴随左右。计算机病毒、蠕虫和黑客程序等破坏性程序层出不穷,这些有害程序破坏很多系统,造成大量重要数据丢失。专家认为,我国信息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信息化成本高、普及率低,不能有效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数字鸿沟加大,广大人民群众从信息化中获益不多。
(3)自主创新能力弱,我国计算机、通信和电子产品市场规模虽大,但自主技术贡献小。
(4)人们对进入信息化社会的知识和心理准备不足,需要不断强化对信息化的认识。
(5)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前三个挑战是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从信息技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在规划未来的信息产业发展方向时没有全面地把握和正确地判断,那么从辉煌走向没落,甚至被世界信息产业彻底抛弃也只需短短的几个年头。第四、五个问题是信息产业的社会化问题,特别是第五个问题就牵涉到信息技术与信息法律保护了。近几年来信息产业方面的一些数据足以让人胆战心惊,难以入眠。
对信息安全构成威胁的事件叫信息安全事件,可分为有害程序事件、网络攻击事件、信息破坏事件、信息内容安全、设备设施故障、灾害性事件和其他信息安全事件7类。最常见的信息安全事件主要是前三类。
从信息技术方面来看:全球第三大反病毒软件制造商Trend Micro(趋势科技)公司指出:“2003年的计算机病毒攻击给全球企业带来了大约550亿美元的损失,2004年这个数字有望继续增长。”不同行业预测表明,2002 年病毒攻击对公司造成的损害大约为200~300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130亿美元。Gartner公司在加州圣地亚戈召开的研讨会上公布的数字显示,2005年前有1/5企业深受病毒损害。2006年美国《Techweb》网站评出了近20年来,破坏力最大的10种网络病毒,其破坏强度叫人目瞪口呆:
(1)CIH 1998年6月爆发于中国台湾,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危险、破坏力最强的计算机病毒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2000万~8000万美元的损失。
(2)梅利莎(Melissa) 1999年3月26日爆发,这种基于Word的宏脚本病毒感染了15%~20%的商业PC,给全球带来了3~6亿美元的损失。
(3)I love you 2000年5月3日爆发于中国香港,这是一种VB脚本病毒,给全球带来100~150亿美元的损失。
(4)红色代码(Code Red) 2001年7月13日爆发,给全球带来26亿美元损失。
(5)SQL Slammer 2003年1月25日爆发,全球50万台服务器被攻击,但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
(6)冲击波(Blaster) 2003年夏爆发,数十万台计算机被感染,给全球造成20~100亿美元损失。
(7)大无极.F(Sobig.F) 2003年8月19日爆发,为此前的Sobig变种,给全球带来50~100亿美元损失。
(8)贝革热(Bagle) 2004年1月18日爆发,给全球带来数千万美元损失。
(9)MyDoom 2004年1月26日爆发,在高峰时期,导致网络加载时间慢50%以上。
(10)Sasser 2004年4月30日爆发,给全球带来数千万美元损失。
病毒现在已经不再是计算机网络的专利了,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手机病毒已成为了病毒发展的另一个目标。历史上最早的手机病毒出现在2000年,当时,手机公司Movistar收到大量由计算机发出的名为“Timofonica”的骚扰短信,该病毒通过西班牙电信公司“Telefonica”的移动系统向系统内的用户发送脏话等垃圾短信。事实上,该病毒最多只能被算作短信炸弹。真正意义上的手机病毒直到2004 年6 月才出现,那就是“Cabir”蠕虫病毒,这种病毒通过诺基亚s60 系列手机复制,不断寻找安装了蓝牙的手机。之后,手机病毒开始逐渐泛滥。手机病毒是一种破坏性程序,和计算机病毒(程序)一样具有传染性和破坏性。手机病毒可利用发送短信、彩信、电子邮件、浏览网站、下载铃声和蓝牙等方式进行传播。可能会导致用户手机死机、关机、资料被删、向外发送垃圾邮件、拨打电话等,甚至还会损毁SIM卡和芯片等硬件。如今手机病毒,受到PC病毒的启发与影响,也有所谓的混合式攻击的手法出现。据IT安全厂商McAfee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在2006 年全球手机用户遭受过手机病毒袭击的人数已达到83%左右,较2003年上升了5倍。
2008年初网上炒得异常热闹的“艳照门”事件,再一次给网民上了一课,对当事人的打击之大,旁人根本不可能想象。金山毒霸反病毒专家李铁军表示:“别人可以从你的上网记录中分析出你的嗜好;可以从你打开文档的记录中了解你的工作;从你下载的电影列表中发现你如何打发业余时间;从你的文档、邮件、图片文件夹中窥视你的一切。”有人会说,没关系,我会删除硬盘文件、格式化磁盘,我还会把照片放在网站服务器上,只有被授权的人才能访问。事实是,被格式化或被删除的数据,可以被轻而易举的恢复。艳照门事件已经充分说明问题— 有人从送修的计算机上恢复了被删除的照片。年前还有某知名企业的老板在线电子相册权限被盗,使得和下属亲密的照片被发布到互联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所有的事实都说明,网民隐私权的保护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仅是民事侵权现象严重,刑事犯罪也十分猖獗。2004年,公安部会同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为期3个多月的打击淫秽色情网站的专项行动。共删除境内网站上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10万多条,关闭境内淫秽色情网站1442个,封堵境外淫秽色情等有害网站3480个。2005年,网络视频聊天室裸聊问题突出,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专项整治工作,关闭存在淫秽色情和不健康表演内容的视频聊天室房间7000多间,破获利用视频聊天室传播淫秽色情案件120多起,查处违法犯罪人员200多名。2006年,公安机关共发现、删除互联网上淫秽色情信息6万多条。2007年,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共破获网络淫秽色情等刑事案件524起,刑事拘留868人,查处网上治安案件1609起,治安处罚1911人;关闭、清理境内淫秽色情网站、网页4.4万个,删除网上淫秽色情信息44万多条;依法查处违规经营的互联网服务单位8788家,备案网站19.9万个,对1.4 万个未经备案、审批许可的网站停止了接入服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网络色情犯罪并没有被专项行动打压下去,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原因何在?难道真如他们说的,是因为当前境外网上有“黄”源,境内有土壤,一些不法分子、犯罪团伙没有被打掉,大量的整治工作没有到位,网络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的传播和牟利渠道没有被切断?
不仅是网络色情犯罪,其他网络犯罪也十分猖獗。自2002年以来,陕西省网络信息犯罪案件每年以20%速度迅猛增长。据陕西省公安厅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总队总队长苏欣介绍说:“2002年,陕西公安机关破获网络犯罪仅40余起,2003年增加到190余起,2004年猛增至658起;2005年前6个月,已破获444起,预计到年底将可能达到八九百起”。在陕西网络犯罪案件中最常见的是有害信息传播,诸如“短信中大奖,贩卖枪支、假证件”等有害信息,不少人上当受骗。黑客攻击也是危害严重的网络犯罪,2008年三四月份,陕西省公安厅网站忽然遭到黑客攻击;上半年,曾有黑客攻击西安市某银行,盗走储户40余万元。2004年,自公安部6月1日开展“打击治理利用手机短信和网络诈骗犯罪专项行动”以来,到7月16日,全国共破获此类案件1404起。各地公安机关以侦查破案为专项行动突破口,刑侦、经侦、治安、网监、行动技术等部门联合作战,通过深入调查摸排,采取打现行、串并案、破积案、追逃犯、挖团伙等方式,向利用手机短信和网络诈骗犯罪发起猛烈攻势,取得了良好效果。到7月底就抓获犯罪嫌疑人448名,打掉犯罪团伙40个。收缴计算机70台、手机602部、手机卡657个、存折及银行卡884个。
2007年北京市共发利用网络中奖、购物等诈骗案件2246起,比2006年多1321起,增长1.43 倍。网络购物、网络交易诈骗发案率较高,约占网络诈骗犯罪总量的60%左右。网络中奖诈骗案件800余起,占网络诈骗案件总数的37.6%;其他网络诈骗案件30余起,约占总量的2%。
2007 年北京市网络诈骗案件中被侵害事主2000 余名,其中男性事主占被侵害事主总数的64.4%,女性占35.6%。从年龄段分析,20~35岁的被骗者较多,约占73%。
通过破案抓获犯罪嫌疑人46名。网络中奖诈骗嫌疑人4名,来自海南儋州市和定安县;利用彩票中奖预测网站诈骗嫌疑人2名,来自福建安溪县;网络贩卖飞机票诈骗嫌疑人8名,来自河南南乐县4名、吉林靖宇县2名、内蒙古古根河市、山东德州市各1名;网络贩卖手机充值卡嫌疑人4 名,来自湖北孝感市;网络贩卖火车票诈骗嫌疑人3名,来自湖南娄底市。
从以上数据可以知道,信息产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如何保护信息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有人提出了要提高网络道德水平,应改善提高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工程师赵旭觉得技术手段落后是网络信息监管失灵的一个重要因素:“我觉得网络监管部门对网络不良信息监管在技术上应该更高端一些。如现在一般论坛上设的信息净化功能太弱智,如果帖子里一个字是敏感字,发不了帖,但是换成拼音又可以发了,形同虚设。网络道德应该是有底线的,这种底线需要技术做支撑。”
(2)针对论坛、网络的不法行为,有人认为应实行版主“网络实名制”以净化网络环境,从根源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2008年1月,甘肃省已悄然试水“网络实名制”,试点将以专项行动为始,逐步推动建立论坛版主、吧主和聊天室主持人实名和备案制度,并要求网站对开设BBS、论坛和聊吧等交互式栏目限期进行备案。针对某些人对“网络实名制”的误解,国内著名IT社区DONEWS创始人刘韧在接受有关媒体访问时,非常赞同实名制,他认为:“因为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不赞同网上一个生活,网下一个生活。网络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匿名’,而是沟通起来更方便,更快捷。至于有些人匿名来侮辱别人,现在无论日本还是韩国,很多人的ID都是和每个人联系在一起的。有关部门完全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追查到他们的,只不过现阶段还没有追究他们,所以匿名完全没有必要。”对“网络实名制”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俭云的一席话很中肯:“网络实名制现在看来积极意义更强一些,起码可以对网络发言有责任意识,可以减少无端的谩骂、虚假的事实和泛滥的色情信息,这样网络道德底线至少会有一种保障。如果说过去我们所习惯的网络‘自由’是‘张’的话,现在就是‘退’的概念,‘退而结网’,净化网络环境,还网络一些纯度和绿色。”
(3)有人从技术层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加强信息技术管理:开发和实行密码技术、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信息流控制技术、数据与软件保护技术、病毒检测及清除技术、内容分类识别和过滤技术、网络隐患扫描技术、信息泄露防护技术、系统安全监测报警与审计技术。二是加强信息组织管理:国家制定信息安全政策与标准、国家政策、组织政策、技术标准;组建信息安全管理机构进行安全审计,实行主管领导、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和保安员负责制。
(4)有人专门针对网络犯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提高网民安全意识防范网络诈骗。针对日趋严重的网络诈骗犯罪,各级公安机关网监部门应与银行、电子商务网站和大型游戏网站相联合,通过网站等各种渠道,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信息,宣传和普及网络安全知识。让广大网民知道自己有对自己的计算机预先进行安全设置的义务,了解账号盗窃、仿冒网站、网络钓鱼、垃圾电邮和电子商务欺诈等各种网络骗局的骗人伎俩,掌握安装安全补丁和升级杀毒软件的方法,学会如何监控自己的信用历史,如何使用有效密码和身份盗窃后的恢复工作,并逐步在网银和电子商务用户中推广使用数字证书,从而提高广大网民的安全意识有效防范网络诈骗。二是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遏止网络诈骗。近年来,因网络安全管理问题造成网上个人信息泄露导致上当受骗的案例屡见不鲜,而某些网站的“疏漏”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帮凶”,登录某中文“搜人”网站,首页上就注明“拥有超过9000万份完整的个人数据资料”,输入姓名就可以查到个人电话、QQ号,有的甚至还包括了家庭住址、个人婚姻状况等私人资料。另外,根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的统计,2005年处理的200多起网站仿冒事件中,主要是境外黑客利用我国一些网站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入侵并控制我国境内的主机来建仿冒网页从而实施网络诈骗。为此,各级公安机关网监部门应加大对互联网安全的管理力度,切实落实《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等安全法规,以网上银行、电子商务和大型网络游戏网站等为重点,抓好防范虚假信息传播、防范网络钓鱼传播和防范网络攻击破坏的技术措施的落实。加强网上巡查力度,建立网上巡查监控责任区,落实互联网信息巡查处置责任制,不断提高网上巡查监控能力,提高网上“见警率”,实现对本地互联网24小时不间断巡查,迅速地发现和处置各类虚假信息和仿冒网站等违法行为,有效地遏止和打击网络诈骗。三是建立网警协作机制打击网络诈骗。根据公安机关长期打击网络诈骗活动总结的经验,这些网上诈骗案件多集中在福建、广东和海南省等地且均为团伙作案,团伙成员年纪大多是二三十岁。他们内部结构严密,分工明确:有人专门制作、维护网站、网页,发布虚假信息;有人专门设法搜集别人的身份证或用假身份证开设银行账户、取款。另一方面,这些犯罪团伙的反侦查能力很强,使用无记名不挂失的手机卡,或用假身份证购得的手机卡,在银行开户时,用假身份证或外来劳务人员的身份证办理通存通兑储蓄卡。作案人从不与受害者正面接触,且多跨区域流动作案。针对上述特点,各地公安机关网监部门应建立协作办案机制,充分利用网监部门的网络技术优势,及时地发现网络诈骗的线索,积极开展网上侦控工作,获取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的证据。对跨区域的网络诈骗犯罪,应及时利用网络将线索和相关证据通报给涉案地网监部门,涉案地网监部门接到协作请求后应立即按要求扣押或冻结银行账户资金,追捕逃犯,异地采取强制措施,从而及时地打击现行、串并案、破积案、追逃犯、挖团伙,有效地打击网络诈骗犯罪。
综上可知,专家学者们对信息产业发展的保护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这些见解多只从某个方面或角度提出,分散性较强,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信息产业法律环境角度研究的就更为鲜见了。本书拟从信息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角度研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保护。
二、信息
对“信息”一词人们并不感到陌生,但要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高级汉语词典的解释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音信消息。另一是指有目的地标记在通信系统或计算机的输入上面的信号……(如电话号码的一个数字)。高级汉语词典的第一种解释意思就是消息,是从最基本的含义上说的;第二种与电子信息的含义很接近,只不过外延更窄。在新闻报道中所称的信息,就是指比较简短的新闻、消息。还有人认为:信息(又称作讯息),又称资讯,是一种消息,通常以文字或声音、图像的形式来表现,是数据按有意义的关联排列的结果。信息由意义和符号组成。文献是信息的一种,即通常讲到的文献信息。信息就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和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可靠的因素”。
从字面上可以把信息理解为在相当程度上确切信赖的情况消息。如古代的敌情烽火台和现代的交通指示灯,就含有这方面的意义。进一步来看,是事物的实在状态及其相关规律(自然规律、社会约定规则等),如烽火点燃时应准备对付外敌,红灯发亮时应停止前进等,才具有一般信息(广义信息)的含义。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人们只看到事物的实在状态而不知道相关规律,如看到红灯发亮却不知道应停止前进,则只能说是获得狭义信息,而未达到广义信息的境地。在精密科学领域,事物的实在状态,可由若干特征参量的取值决定,而相关规律则是这些参量应满足的方程。
上述事例的信息因为事物的实在状态由人工控制,而相关规律也是人为约定的,属于人类文化信息(简称人文信息)。人文信息更多的是以语言文字和公式图表等形式表达的。如交通守则上写出“红灯亮时应停止前进”这样的文字,就是一种常见的人文信息。对于这种人文信息,人们不仅需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加以掌握,而且需要通过亲身实践加以应用,以免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地步。
比人文信息更加广大的信息是自然信息,因为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提供的所有信息都是自然信息;在人类出现以后,凡是没有受到人的意识形态影响的所有物质信息,也都是自然信息。在这里涉及事物实在状态及其相关规律的一般信息,概念依然适用,只是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例如,北极星提供的方位信息,日月运行状态提供的时间信息以及风雨雷电提供的气象信息等,都是人们常见的自然信息。
显然,自然信息是客观信息,而人们对自然信息的认识则是主观信息,即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文信息。历史表明,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所掌握的这种主观信息会日益逼近客观信息,但相关过程是极其复杂而曲折的,而且永无止境。除自然界外,人们对自身乃至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也是主观信息,是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文信息。这种信息的正确程度,也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加以检验和发展。
通信理论是最早应用信息概念的学科,一般都引用克劳德·申农(Claude Shannon)和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对信息的定义,属于狭义信息论的范畴。狭义信息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申农于1948年创立的,它是研究在通信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传递以及如何提高信息传输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一门通信理论。申农开创性地定义了“信息”,他所定义的信息与语义无关,而是反映了将“信息”编码成由简单的0和1表示的语言的能力,由此整个通信过程可表示成以下的过程,从一个信源发出的消息,经过编码后通过一个信道传输给接收者,接收者通过译码器将收到的信号复原成信源发出的原消息。申农认为,信息是运动事物的“不确定性”的东西。维纳在1948年发表了《控制论》,从控制论的角度研究了信息问题,把信息概念在狭义信息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维纳认为:“一个系统中的信息量是它的组织化程度的度量,一个系统的熵就是它的无组织化程度的度量”,因此“这正好是一个负数”。狭义信息论和控制理论认为:“信息是现实世界现象之间内部建立联系的特殊形式,是系统确定程度(组织或有序程度)的标记。“负熵”与“确定程度”的实质是一样的。在通信及控制论中讲信息时,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描述来计算系统的“负熵”,即计算“不确定程度”。
还有学者认为,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及它们变化发展的反映,它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采集、处理、传递信息,并利用它们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信息具有下列属性:
(1)客观存在的信息,人们可以共享。
(2)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不断变化,作为反映的信息将不断更新、扩充。
(3)信息可进行整理、概括、归纳和加工处理。
(4)可利用一定形式的传输媒质,对信息进行传递。
由此可知,信息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资源,是可以采集、生成、压缩、更新和共享的资源。它可被感知、检测、采集、识别、存储、传递、变换、处理、显示、记录及制作和应用。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特征,都在不停地运动与变化之中。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所谓信息就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反映。信息的范围极其广泛,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存储着信息。
通常所说的信息,是指人类能够接收和使用的那部分信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人类只能理解和接收无限丰富的信息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信息至今尚未被人们所认识。人们接收信息和利用信息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正如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土地、机器、黄金、货币等有形资产一样,信息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已成为物质、能源之外的又一重要经济、战略资源,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基本要素,而且正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社会快速发展。
所以说,信息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反映。信息的范围极其广泛,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存储着信息。从狭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的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益的资讯和消息。
三、信息产业
(一)信息产业的含义
信息产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一个新兴产业,对于这一新兴产业部门的概念认识,目前国内外尚未统一。今天信息产业的概念,是在知识产业研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早提出与信息产业相类似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斯顿大学弗里兹·马克卢普(F. Machlup)教授。他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的知识和分配》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完整的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的概念,分析了知识生产和分配的经济特征及经济规律,阐明了知识产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尽管马克卢普没有明确使用信息产业一词,而且在所界定的范围上与现行的信息产业有所出入,但不可否认它基本上反映了信息产业的主要特征。
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博士马克·波拉特(M.U.Porat)在马克卢普对知识产业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信息经济:定义与测算》(The Information Economy)9卷内部报告,把知识产业引申为信息产业,并首创了四分法,为信息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他把社会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四大类,并将信息产业划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
信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其内涵和外延都会随着该产业的不断扩大和成熟而变动。自弗里兹·马克卢普首次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以来,各国学者都先后对信息产业的概念和范围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是由于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处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关于信息产业的概念问题目前仍然是众说纷纭。目前国际对信息产业范围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美国商务部按照该国1987年的《标准产业分类》,在其发布的《数字经济2000年》中给出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定义是:信息产业应该由硬件业、软件业和服务业、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通信服务业四部分内容组成。美国信息产业协会(AIIA)给信息产业的定义是:信息产业是依靠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创新手段,制造和提供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的生产活动的组合。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在他们于1997年联合制定的《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简称NAICS)中,首次将信息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规定下来。该体系规定,信息产业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部门应该包括以下单位:生产与发布信息和文化产品的单位;提供方法和手段,传输与发布这些产品的单位;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的单位。具体包括出版业、电影和音像业、广播电视和电讯业、信息和数据处理服务业等四种行业。欧洲信息提供者协会(EURIPA)给信息产业的定义是:信息产业是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电子信息工业。
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认为:信息产业是提高人类信息处理能力,促进社会循环而形成的由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商品化产业构成的产业群,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及信息产品化。信息产业的内容比较集中,主要包括软件产业、数据库业、通信产业和相应的信息服务业。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时间不长,对于信息产业的定义和划分,由于分析的角度、标准不同和统计的口径不同,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我国数量经济学家和信息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认为:信息产业是为产业服务的产业,是从事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技术装备的制造等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有关内部机构的总称。同时,他认为信息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产业是指直接或者间接与电子计算机相关的生产部门;广义的信息产业包括一切与收集、存储、检索、组织加工、传递信息相关的生产部门。
我国学者曲维枝认为:信息产业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总称,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和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主要包括信息工业(包括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通信与网络设备以及其他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开发业(包括软件产业、数据库开发产业、电子出版业、其他内容服务业)。
综观这些研究,可以看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广义上给出信息产业的含义及其范围;另一种是从狭义上给出信息产业的含义及其范围。广义信息产业观认为,信息产业是指一切与信息生产、加工、传递和利用相关的产业,它不仅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还包括新闻、出版、金融、教育、科研和邮政等。持广义信息产业观的主要有美国学者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等。狭义信息产业观认为,信息产业仅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硬件产业、软件及服务业、通信设备产业和通信服务产业。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咨询业、广告业以及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心和档案馆等从事信息产品加工和服务的行业。持狭义信息产业观的主要是日本的学者。
在我国,一般认为信息产业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信息技术、设备、产品的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和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信息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是指信息产品制造业与软件业;从广义上讲,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电信与信息服务业、邮政业、印刷出版业、电影和广播电视业等。我国信息产业的主要任务是振兴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2000 年12 月,在中国国际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与社会应用展览交易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高新民告诉记者:计算机、家电和通信产品的概念将越来越模糊。随着宽带网的高速建设,4C将组成信息产业的内涵。他解释说,所谓4C,是指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消费类电子(Consumption)和内容(Content)。其中,内容的范围最为广泛,也最为重要,包括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电子教育和电子娱乐等,前3个C实际是第4个C的载体。而前3个C融合的信息产品将成为网络的终端。
信息产业定义也与其技术发展一样日新月异,由于其产业格局的快速变化,对其定义就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外对信息产业的理解与我国有了一定的出入。依照我国的理解,制造计算机的企业当然属于信息产业,但最近美国却把它“撵出”了该产业。根据美国北美行业分类系统的最新定义,信息产业特指将信息转变为商品的行业,它不但包括软件、数据库、各种无线通信服务和在线信息服务,还包括了传统的报纸、书刊、电影和音像产品的出版,而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的生产将不再包括在内,被划为制造业的一个分支。
西方国家把13个行业划为信息产业:(1)电话电报、卫星通信和汽车的无线电通信;(2)纸张、纸浆、纸板和照相器材;(3)邮政;(4)无线电和广播、电视(包括装置和播放);(5)计算机系统、软件服务;(6)电子元器件;(7)电影、体育和剧院;(8)报纸、刊物、图书和出版;(9)广告;(10)商业知识;(11)经纪人、银行业、保险业和其他财政业务;(12)政府中的情报、治安和农业顾问;(13)法律服务。
由于社会现实的差异也导致了对某一具体事务的定义会不同,对信息产业的定义也一样。在不同的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所以对信息产业的定义也就有所不同,大致有广义、狭义和最狭义之分。广义的观点认为信息产业是指一切与信息生产、流通、利用的有关产业,包括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及科研、教育、出版和新闻等部门。狭义的观点认为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和基础机构。最狭义的观点受北美行业分类系统的影响,认为信息产业特指将信息转变为商品的行业,它不但包括软件、数据库、各种无线通信服务和在线信息服务,还包括了传统的报纸、书刊、电影和音像产品的出版,而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的生产将不再包括在内,被划为制造业的一个分支。信息产业又分四个行业: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行业、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行业。
在我国现有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下,信息产业这样定义则更为合适:信息产业应指既包括那些将信息转变成商品的行业,也包括信息设备与器件制造的行业。它包括四种类型:生产和分发信息及文化产品的行业;提供传递或分发这些产品以及数据或通信方法的行业;处理数据的行业;提供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行业。信息产业可分五个行业: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行业、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行业、信息设备与器件制造行业。
(二)信息产业的特点
信息产业发展变化快,创新能力强,涉及技术领域繁多,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信息产业是高智力密集型产业,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主导产业;是辐射面广的高渗透型产业;是高资金、高智力投入的产业;是省资源、省能源、无公害产业;是高效益、高产出、高增值的产业。因此,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可以这么认为,在20世纪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是第二产业即工业,到21世纪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就是信息产业;20世纪的现代化是指工业化,21世纪的现代化就是指信息化了。所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想在21世纪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展信息产业,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必然很快就会被世界经济所抛弃,因为只有信息产业才是21世纪真正的支柱产业,那些信息产业不发达的国家将被称为新的第三世界国家。
(1)信息产业是高智力密集型产业
传统产业以物质为主要生产资料,依赖于体力劳动的机械化或自动化途径生产,而信息产业是主要依赖脑力劳动及自动化途径进行生产、加工、存储、传递、开发人类智慧的产业。信息产业的核心— 信息技术,始终是高新技术的主流,处于尖端科学前沿的技术代表着人类最新智慧的结晶。信息产业的投入主要是知识、技术和智力资源,信息产业的产出中知识信息的含量较其他产业要高得多。信息产业的劳动力结构以脑力劳动者为主,数据表明,在机械化初级阶段,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为9∶1;在半机械化半自动化阶段,两者之比为6∶4;在自动化条件下,两者之比为1∶9。
(2)信息产业是高度创新性产业
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快,信息产品的更新速度也大大加快,因此,信息产业是一个高度创新性的行业。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领域的几项重大突破,如半导体、卫星通信、计算机和光导纤维等都体现了信息产业的这种高度创新性。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投入,依赖于大量高水平、创造性的人才。据统计,在世界500强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所需科技人员数量为传统产业的5倍。
(3)信息产业是高度倍增性产业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工作效率,从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据国际电联的统计结果显示,一个国家对通信建设的投资每增加1%,其人均国民经济收入可提高3%,足见信息产业是一个高倍增的产业。从信息产品本身来看,也具有低消耗、高增值性。1千克集成电路的价值,超过一辆豪华轿车;50千克的光纤光缆传输的信息与1吨的铜制电缆相当,而消耗的能量仅是后者的5%。
(4)信息产业是高度渗透性的产业
信息技术既是针对特定工序的专业技术,又是适应于各种环境的通用技术,因而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渗透性。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催生了一些新的“边缘产业”,如光学电子产业和汽车电子产业等,创造了大量产值与需求。以汽车电子产业为例,每辆汽车电子装置价值从1990年的1383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2000美元,全行业产值将达千亿美元以上。信息产业的高度渗透的特点使之涉及多个学科门类,要求从业人员队伍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IT软、硬件基础知识和技能,又对某一专业领域有深入的了解。
(5)信息产业是高度带动性产业
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如在IT业内部,它带动微电子、半导体、激光、超导、通信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在IT业外部,带动一批如新材料、新能源、机器制造、仪器仪表、生物、海洋和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从长远来看,信息产业的发展会带动文化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以及新的信息部门的产生,从而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形成对高素质劳动者的更大需求。可以说,信息产业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劳动者的高就业产业。
(6)信息产业是高投资、高风险、高竞争的产业
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和普及应用都需要投资。现在,在信息技术领域,技术设计和制造越来越复杂精密,技术难度日益加大,信息网络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而,相关的R&D(研究与开发)费用和基本建设投资特别是初始投资的需要量往往是巨大的。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所以巨额投资同时又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决策失误,不仅会招致惨重的损失,而且会贻误发展的历史时机。日本曾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投入了巨额资金研制基于模拟技术的HDTV(高清晰度电视),本想以此抢占未来电视技术与市场的制高点,但近年来数字化电视的迅速兴起,一下子改变了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对日本电视技术的未来构成严重威胁。日本迫不得已于20 世纪90年代初停止了模拟HDTV的研制计划,巨额投资也付之东流。信息产业的这种高投资、高风险和高竞争的特点,要求企业的经营者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和高超的领导才能,企业的领军人物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在世界上信息产业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然增长”模式,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干预”模式。“自然增长”模式是政府主要负责建立和维护游戏规则,政府通过建立和维护游戏规则为企业的发展创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在市场上自由竞争,以市场来引导和推动信息产业发展。“政府干预”模式是信息产业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国家,政府通过集体采购、给予优惠贷款等一些政策支持,使其信息产业领域中具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能迅速成长壮大,从而使其信息产业能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中国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中国的信息产业适宜采取“政府干预”模式(或更准确的说法叫做“国家干预”模式)。本书这种“国家干预”应包括“政策干预”和“法律干预”两部分,“政策干预”即“政府干预”,就是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对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干预;“法律干预”就是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的方法来优化信息产业发展法律环境,主要包括优化行政法律环境、民事法律环境和刑事法律环境。
(四)信息产业的特殊规律
在信息产业的特殊规律上,中国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严怡民教授等指出了信息产业的5个规律,即“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的交互共进律”,“信息产业与整体经济水平的正相关律”,“信息基础设施业与信息服务业的对称律”,“信息产业的需求推动律”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非均衡递进律”。马费成教授等指出了信息产业的7大特征:“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主导产业”,“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省资源,省能源,无公害型产业”,“辐射面广的高渗透型产业”,“高投资型产业”,“高效益型产业”和“高增长型产业”。金建先生指出了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8个规律:“就业结构移动是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指示器”,“需求结构变动是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科技进步决定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模式和速度”,“经济增长水平决定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良性循环”,“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周期性规律”,“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倾斜发展规律”,“信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变动规律”和“信息产业结构成长的阶段性规律”。郑英隆先生指出了“信息产业的决策需求推动律”。另外,乌家培教授和左美云先生等也对信息产业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进行了研究。
国内外信息管理学和经济学界的专家和学者除了在上述一些领域对信息产业进行了研究之外,还论述了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关系,信息产业和美国新经济的关系等。总的来说,伴随着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国内外学者已开始重视对信息产业的研究,并在信息产业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
(五)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1. 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继续加快,生命周期进一步缩短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IT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下,IT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以计算机内存芯片为例,从研制到批量生产,16KB用了3年时间,64KB用了2年时间,265KB和1MB各用了3年时间。在美国硅谷,应用软件生命周期现在大概是6个月,专用的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寿命只有3个月。设计生产自动化和柔性加工系统的广泛应用,也缩短了产品从研制到投产的周期。从1992 年世界第一台VCD影碟机诞生,到1994年开始批量生产至2002年的近10年时间里,我国就形成了一个年销售收入达一百多亿元人民币的影碟机产业,这种发展速度在发展中国家绝无仅有,在世界工业史上属于罕见。也就在2002年,我国最后一家VCD企业开始向DVD转产,标志着VCD这个产品从衰退期开始步入产品的淘汰阶段,VCD这个产品仅用10年时间就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总之,推陈出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要求技术人员随时革新技术,在这个行业,创新才能把握机会。
2. 人力成本的比重不断增加
信息产业的投入以知识、技术和智力资源为主,人力成本的比重在总投入中占相当高的比例,这一特性在软件业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通过对各个阶段信息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可以看到,软件所占的比重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据统计,在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发达国家的计算机产业价格体系中,硬、软件的比重在20世纪50年代是8∶2,20世纪70年代是5∶5,20世纪90年代末已变为2∶8,预计21世纪的头10 年将达到1∶19。此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构成中,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已经升至56%,硬件产业则下降为44%。随着软技术和智力服务在信息产业中的比例逐步提高,信息产业人力成本的比重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
3. 产业竞争格局发生转变
(1)由传统的产业规模型向技术拥有型转移。其主要表现是,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变化越来越大,替代品制造商越来越多,行业潜在制造商越来越不可预知;资金已经不再是信息行业的壁垒,知识、专利、标准、人才已经成为重要的行业壁垒;行业内的在位优势逐渐消失,决定市场导向的力量正在发生转移。随着技术的速度加快,IT跨国公司的竞争,正在从原来规模竞争转变为速度竞争;由原始的圈地竞争转变为更强烈的“圈权”竞争,即由原来的市场竞争逐步转移向技术权利,包含标准、专利和专有技术等的竞争;由价格战、广告战等单一形式的竞争转向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高层次竞争。谁首先在市场上推出自己的产品,并使自己的技术成为实施标准,谁就成为行业的领先者,技术、标准、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信息产业树立自身、争取优势地位的重要准则。标准、专利、专有技术的快速更新,对技术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2)由生产决定型向市场决定型转变。世界信息市场竞争方式和规模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正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旧的竞争观点必将被打破,信息市场的开放程度逐步扩大,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单纯的互相排斥,而是具有彼此合作、依存和互补的广阔内涵。通过合作、依存和互补,实现超地区、超空间的大范围的市场渗透,以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并最终赢得竞争优势。市场人员的市场开拓能力正在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
(3)由单一产业型向多产业渗透型转变。信息技术加快向传统产业渗透,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轻纺、建筑和冶金等技术互相融合,形成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品门类;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交叉经营,资源共享;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产品的共享,3C融合化趋势将更为明显。多产业的渗透和融合,对产业人才的要求也逐步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
(4)由单一企业型向国际化转变。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渗透,各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全球化、区域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竞争,世界各国、各企业集团和信息机构都在不断完善其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将信息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输入和输出,信息产业走上了立体多维的国际大舞台。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
四、信息技术(IT)产业与信息产业
产业(Industry)定义为“系统地产生价值的工作”。它包括设备制造业(生产各种设备,含硬件及软件)、系统工程业(将设备按照规定的功能构成系统,又称系统集成)、业务运营业(利用系统提供服务,国外又称服务提供业(Serviceprovider)及售后服务业。信息产业则是由信息领域中的上述各种行业所组成。关于信息服务业,广义地说,印刷、出版、广播、电视、通信都属于信息服务业。此外,一些以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业务,如计算机联机服务和数据库等,是新兴的信息服务业。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虽然不同的学者和不同的著作对此有不同解释。但一个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观点是,IT有以下三部分组成:(1)传感技术。这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与拓展,最明显的例子是条码阅读器;
(2)通信技术。这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与拓展,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
(3)计算机技术。这是人的大脑功能延伸与拓展,承担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
IT产业有一个大致的分类:
IT基础技术的提供:IC研发、软件编写,如INTEL、MS等;
IT技术产品化:元器件、部件、组件制造,如精英、大众等;
IT产品集成化:计算机及外设制造商,如联想、IBM;
IT产品系统化:解决方案、信息系统,如华为、HP;
IT产品流通:渠道、销售,如神州数码;
IT产品服务:咨询服务和售后服务,如蓝色快车;
IT产业舆论支持:IT类媒体,如CCW、CCID;
IT产业第三方服务:各种需要配套的服务,如法律咨询、PR服务;
IT后备人员培养:各种院校,如计算机专业;
IT产业合作组织:各种协会、集会。
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信息产业的理解、分类和描述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大家几乎都认定,信息技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一个子产业,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生产、处理和传输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无论这些产品和服务是作为中间投入物(投入到其他产业的生产中);还是作为最终产品(用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或出口)— 还包括给使用Internet和完成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基础设施的产业。
具体的信息技术产业分类见表1。
表1 信息技术产业
信息技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基础,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了整个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使得信息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美国经济之所以从1991年4月以来,能在一个有史以来的低失业率的情况下,仍然能惊人地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低利率、高增长,这也得归功于信息技术产业的作用。在1996 年和1997 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中的价格下跌了7%,致使总通货膨胀率为1.9%。到1999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在美国GNP中所占的份额从1990年的5.8%上升到了8.2%。1998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在美国GNP中所占的份额为7.8%,但其对美国经济实际增长的贡献高达35%。
五、其他相关概念
(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技术的总和。信息技术也可以理解为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人的信息功能是指人同信息打交道的本领。人的信息功能主要是由人的一系列信息器官承担。如感觉器官主要承担信息提取、交换和检测的功能;神经系统主要承担信息传递和某些信息的处理功能;大脑承担信息存储、分析、加工并产生新的信息的功能。信息技术大大扩充了人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为核心,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检索、传递、分析与显示的高技术群。
(二)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是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占据主导作用的经济。信息经济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信息部门或信息产业的经济,为整体经济的一部分;另一种是指信息社会或信息时代的经济,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信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后一种为广义的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基于信息、知识和智力的一种新经济。如果说,在工业经济中,钢铁、汽车、石油、化工、能源和交通等传统产业部门扮演重要角色的话,那么,在信息经济中,居主导地位的应是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通信、网络、信息服务及其他高新技术等产业。
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来看,信息经济还可以称为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和智能经济,出于信息的单位是比持,也有称信息经济为比特经济的;从信息经济内容构成的层次看,由于信息升华而成为知识,知识激活而成为智力,因此许多专家又认为信息经济就是知识经济。
(三)信息化
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包括两个层次,即信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产业及信息咨询服务业高度发达和完善。其外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信息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和水平,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信息社会是一个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信息与知识的社会,也就是知识经济主导的社会。普遍认为,要步入信息社会,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第一,信息产业充分发展,具有完善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第二,主要国民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实现信息化;第三,知识和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资源和主要推动力;第四,劳动力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从事信息相关工作的人数超过就业人数的50%;第五,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信息经济的比重约占或超过50%。
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积极推进信息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以专章形式表示出来。认为应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加快制造业信息化。以信息化改造制造业,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库存和市场营销变革。提高机电装备信息化水平,实现精准、高效生产。推广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敏捷制造等技术,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
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加快国家基础信息库建设,促进基础信息共享。优化信息资源结构。加强生产、流通、科技、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信息采集,加强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及时处理、传播共享和有效利用。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密钥管理和网络信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和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推进信息安全产品产业化。发展咨询、测评、灾备等专业化信息安全服务。健全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和安全准入制度。并且于2008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2008]11号),正式设立工业和信息化部,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从此,我国已把信息化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要把它建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显示了我国政府已经从意识和行动上都充分认识到了21世纪是信息产业的世纪。
(四)信息产业化
产业化是人类的生产活动由原始的个体手工作业式与个体单一的服务业发展演变成大规模的集体生产、统筹销售、应用、服务的行业,逐步形成和健全了今天的产业化。
二进位数和数字电脑的发明把信息由原始简单的手工记账演算,发展到大量的资讯材料的收集记录,内容的分析发挥,形象图形的推测解读,成为一种复杂的工具及资产。由此而形成的信息,已经继能源和自然材料之后成为人类第三大资源,而这种工具及资产因其具有独特的性能,本身技术的范畴及其相应的管理及应用的方式,形成独具一格产业化的信息资源。
Internet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信息产业化信息的处理自Internet兴起后,大量的信息从局域网(LAN)拓展到广域网(WAN),再经过“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把世界大部分的计算机联结起来,而由各种特定需求及不同管理而产生的信息网络公司、信息服务公司、信息经贸公司与信息技术公司等也因此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信息产业化。
信息产业化的经营在20世纪90年代末欧美的实例及其成效,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1)美国把建立“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克林顿政府施政的首要任务;
(2)Internet已横跨200多个国家,用户超过1亿;
(3)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已有1200万用户;
(4)雅虎(Yahoo)股票两年后已是1996年刚上市时的23倍。1998年8月25日它的股票价格为97.50美元,是1998年计划每股红利32美分的305倍,公司市值达91亿美元,并成为足以影响纽约股市的大公司;
(5)美国经济由于信息产业化的广为采用,产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低利息、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低库存、高成长率及高出口等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良好经济现象;
(6)亚洲的金融风暴造成亚洲经济大危机,其成因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政策的背景,然而从各国人口与Internet的比率(我国例外)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信息产业化的程度与受灾害的程度成反比。泰国、印尼和韩国等国家,经济几近破产边缘,币值暴跌,股市崩溃、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暴升。反观美国由于信息产业化的高速使用,各地游资涌向华尔街,把道琼斯指数推向历史记录新高度。
这一切已有力地说明了“Internet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信息产业化”,更进一步显示了信息和信息产业的重要性。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截至2008 年12 月31 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宽带网民规模达到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上网网民规模达到11760万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60.8%,增速远远超过城镇(35.6%)。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中,西部省份网民增长最快,网民增速达到52%,远远超过中部(40.6%)和东部(39.3%)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