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国信息产业的起步
中国信息产业从世界范围看,是在全球性的信息革命中悄然起步的。
一、信息革命导致信息产业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这场革命被称为“新产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或“第三次浪潮”。这场革命的主要内容是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航天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形成的高新技术群。这场革命的先导、核心和主流便是信息技术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1975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开创了全球卫星通信的新时代,标志着全球性信息革命的开始。随着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革命的迅猛发展,导致人类社会信息总量急剧增长,使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作为高新技术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产业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发展,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种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国用于开发信息技术的投入迅速增加,信息技术的贸易额急剧扩大,都在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从而促使世界经济由“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发达国家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
信息产业的兴起最早是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尔后逐步扩大,迅猛发展。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65%(新兴工业国家为25%~40%)。从事信息产品生产的人数已超过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人数。信息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取代工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全世界信息产业的销售额从1980年的2370亿美元,到1990年的6490亿美元,增长近3倍。到2006年,仅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就超过了4万亿元人民币,到2007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已达5.6万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上第—大产业。目前世界上的信息产业仍以20%~30%的增长速度在迅猛发展。信息革命正在改变着以工业生产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结构,使世界经济基础转向以信息为基础的商品和劳务上去,这是世界经济划时代的转变,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新技术革命。
二、信息革命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兴起
以信息革命为主导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对我国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兴起更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和深远意义。
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国出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一方面打破长期的闭关自守,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掀起宣传研究世界新技术革命的热潮;另一方面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格局,大力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这种大变革在中华大地上引发了科技体制和信息体制的改革,掀起了新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的浪潮。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战略方针,为中国的信息革命和信息产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中国的信息产业在这一伟大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在新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的浪潮中悄然起步。
三、对信息产业从理论上进行研讨
我国的信息产业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同步发展的,并注意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20 世纪80 年代初,在宣传研究世界新技术革命的热潮中,我国信息界结合本国实际,首先开展了信息的商品属性、有偿服务和商品化问题的理论研讨,进而发展到对信息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和信息服务价格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1986年8月,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专门召开了情报商品化学术讨论会。之后,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也专门举行学术研讨会,就信息商品化、产业化和信息经济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不仅如此,有关信息产业理论方面的研究也被列入国家科研攻关课题,取得了《中国经济信息初步分析》、《信息经济学及其软件系统》和《经济信息合理组织及其效益问题研究》等重要研究成果,许多学者还研究撰写了一批有关信息产业理论的专著。如《信息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组织与信息传播》等。同时还引进了国外有关信息产业理论的专著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美国波拉特的《信息经济》,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马克鲁的《美国知识生产与分配》,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英国威尔金森的《情报经济学— 计算成本和收益的标准》,法国W·米切尔斯的《高级信息技术》以及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知识等。通过这些理论研讨活动,不仅加深了对信息产业基本理论、内容结构、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回答了发展信息产业所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为我国信息产业的起步发展作了舆论准备,起到理论引导的作用。
四、制定发展信息产业的有关政策
政策问题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正确进行政策导向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我国信息产业起步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总结国内外信息产业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需要出发,陆续制订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有关政策。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技术是知识形态的商品,新的知识产业已经出现,技术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之后,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信息技术发展政策要点》等文件。特别是国家颁发的《信息技术发展政策要点》,对建立和发展我国信息产业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和要求。后来,国务院又制订了加速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政策,把信息产业列入加速发展的行业,并制订了一系列具体政策。
从1985年开始,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正式被纳入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并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确定了“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方筹资兴办交通和通信。加强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能力”的发展方针;“八五计划”提出,邮电通信业要加快发展长途电话自动化,提高电话普及率,逐步形成方便迅速的通信网络的方针;“九五计划”要求,邮电通信业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坚持高起点,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成为“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要求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从2000年开始,信息产业部开始制定信息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到2006 年信息产业部制定了《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了我国信息产业的科技发展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坚持服务国家目标,引领产业发展,市场技术互动,统筹规划协同的指导思想,持续突破核心技术,全面掌握关键技术,以点带面,逐步实现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加快了信息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五、开展信息体制的改革
随着全球信息革命的兴起和国内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也掀起了信息革命的热潮,逐步开展了信息体制的改革,在信息工作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实行经费包干制、开展有偿服务、推动信息服务和信息商品化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1985年6月,国家科委在前一阶段科技情报工作改革探索的基础上,专门召开全国科技情报体制改革座谈会。明确提出科技情报工作必须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实行科技情报经费包干制的同时,逐步推行有偿服务,积极开拓情报市场,加强情报系统的基础建设,共同开发情报资源。1986 年10 月,国家科委提出的《关于加强科技情报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见》中,又明确强调科技情报工作要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入开展情报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情报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情报系统的整体效能,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1988年以后,国家科委又颁发了一系列有关文件,积极引导科技情报工作的方向,加快和深化科技情报体制改革。不断调整和扩大情报服务范围,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
六、把信息产业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
国家对建立和发展信息产业十分重视,不仅制订了相应的发展政策进行引导,而且把它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早在《1978—1985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把信息产业重要构成部分的计算机作为影响全局的综合性课题列入进去,放在突出地位。1984年,国家科委《关于加强全国科技情报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各级科技主管部门把科技情报事业的建设纳入“七五”计划,在增加科技投资的同时,要相应地增加科技情报事业的投资。
1986年,国家科委又把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列入《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即科学技术白皮书(第一号)中,并部署适当力量加强对航天技术,激光技术、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逐步建立和发展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若干新兴产业。“七五”期间,国家把计算机应用系统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列入计划,进行重点建设、中央政治局还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问题,提出“应该在‘八五’和20 世纪90 年代把电子信息产业的推广应用与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等支柱性产业并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推动”,“应该拿出像抓‘两弹一星’的魄力来把电子信息产业和应用抓上去。”
1991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与“八五”计划,已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促进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带头产业,并提出了大力加强微电子、计算机和软件开发应用的具体规划和措施。“九五”计划要求,邮电通信业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坚持高起点,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九五”计划还要求,电子工业要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系统和装备的能力。对集成电路的发展实行优惠政策,继续实施集成电路专项工程。“九五”期间,6英寸、0.8微米集成电路形成工业化大生产。建成8英寸、0.5微米集成电路专项工程,投入工业性生产。研究开发0.3微米技术,发展片式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光电子器件,建立计算机、外部设备及板卡等配套件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开发符合国际标准的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抓好数字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设备的开发和生产,发展新一代数字化消费类电子产品。
“十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已成为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要求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十五”计划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出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速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十五”计划要求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强化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推进政务、金融、外贸、广播电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加快电子认证体系、现代支付系统和信用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重视信息网络技术在农产品交易、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结合。加强条码和代码等信息标准化基础工作。加快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普及,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制定国家信息系统标准,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改革管理体制,创造有利于信息化的制度条件。
到了“十一五”规划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已到了要求积极推进信息化的高度。“十一五”规划要求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七、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初见成效
“六五”期间,全国兴办的信息技术产业化应用项目就有2万多项,信息设备制造的增加值在1982年就达到80亿元,累计生产计算机1400多台,微型机7万余台,外部设备19000台。到1985年,计算机工业总产值比1982年增长2.5倍,从事计算机开发应用的技术队伍发展到10万人之多。在集成电路制造方面,我国引进了大量生产设备,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到1985年,我国集成电路生产能力利用率已达到49.6%。
“九五”期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以超过30%的年均增长速度持续、快速发展,主要产品产销量增长迅速,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部分关键技术有所突破,产业整体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列。彩电、激光视盘机、彩管、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显示器等部分产品成为世界主要生产国。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国际领先。
到2000年底,全国光缆总长度达到125万公里,长途光缆网均已通达,全国除少数偏远地区外的县以上城市;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549 万路端,实现了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话直通业务;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0%。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1.79亿门,固定电话用户达1.44亿户,主线普及率达到11.4线/百人,8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移动交换机容量达到1.3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526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7 部/百人;作为电信网支撑系统的信令网、同步网、管理网初步建成,并逐步完善。我国的广播、电视网络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广播、电视网络。
到2000年底,建成数十个专网,专网光缆总长度近5万公里。
通信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完成了电信与邮政分营,邮政业实现独立运营,电信业进行了企业重组,形成了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网通、吉通、铁通、卫星等大的电信公司和集团公司,其他ISP/ICP等。信息服务运营企业1500多个。改革和重组增强了全行业发展的活力,通信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步伐明显加快,电子国有企业三年脱困和行业扭亏工作基本完成,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无线电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有关规定,其他一系列规范电信市场竞争、维护电信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正在制定之中,初步形成了开放的、公平有序的法制环境。
国务院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投融资、税收、技术、出口、分配、人才和采购等方面,为我国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出台了《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集成电路设计和产品认定管理办法》。
到“十五”期间,2005 年,全行业完成总收入4.4 万亿元人民币,是“九五”末的4.6倍;完成增加值1.3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4%提高到7.2%。电信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市场监管成效显著,资费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 万亿元人民币,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电信网络;年均新增电话用户1亿户,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上网人数跃居全球第二;全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7.3%和30%,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到97.1%,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运营企业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增值运营企业队伍迅速壮大;网络技术能力大幅提升,为业务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2008年3月13日,北京BDA市场调研公司报告称,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预计,按用户数量计算,中国目前已经超过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我国在通信、集成电路设计、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等领域科技进步取得了较大突破,数字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字集群通信、光通信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其中,我国掌握核心知识产权的TD-SCDMA已成为第3 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一;万亿次大规模计算机系统、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等迈入国际前列;通用CPU等一批中、高端芯片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突破90nm、集成度超过300 万门,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缩小。我国相继研发成功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及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支持了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国产中间件、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杀毒软件等已经具备与国外产品竞争的实力。2001年,中国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启动的面向后三代/四代(B3G/4G)移动通信发展的重大研究计划,第一个4G试验网已于2006年底在上海通过了科技部863信息领域组织的验收。参与上海试验网的一位专家还指出,现在美国、欧洲、日韩的4G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之下,中国的4G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他们,“我们已经到了室外演示的阶段,并且可以实现切换,而国外还在进行室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