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息化为什么重要
可能有人会问,信息化既不能解决吃,也不能解决穿,更不能解决住的问题,信息化真的那么重要吗?事实上,工业化出现的时候,它也不能直接解决吃的问题,但是事实证明,工业化国家要比农业化国家更富有,人们在吃的、穿的、住的等方面都更好。今天,信息化程度高的国家无论是在吃的、穿的,还是住的方面都比信息化程度低的国家要好。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不同。
信息技术引发的信息革命之所以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力量,就在于它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化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变革。从政治经济学可以知道,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方面,其中,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和手段。劳动者是最重要、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但是作为生产力水平和状况的标志,则是劳动者所创造的生产工具。有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就标志着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而生产工具的进步也有它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生产工具的进步取决于人们认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可供人类利用的战略资源有三种:物质、能源和信息。由于人类认识事物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人类最初是依靠手工工具(如镰刀、锄头、犁耙等)来对自然界直观的物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这种无动力的“死工具”形成农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力当然是比较低下的。随着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人类开始懂得如何利用能量资源,把能源利用与物质利用结合起来,创造了有动力的“活工具”,如火车、轮船、机床等。到了20世纪中叶,人类对信息资源的认识获得了重大的进步,信息技术为人类提供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扩大了的战略资源利用,导致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
历史的发展表明,谁能代表当时先进的生产力要求,谁就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主导者。农业社会,中国曾是先进生产力的先驱,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时期就进入农业经济发达的社会。1776年蒸汽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强国,其后的电气化又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成为领头羊,信息技术引发的信息革命美国仍然是先人一步。在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支持下,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编写了《世界经济千年史》,其中记录着:18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的33%,英国占5.6%,美国占1.9%;到1950年时中国变成了4.5%,英国是6.5%,美国达到27.3%(见表1.1)。我们知道,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仍然超过1/4。但是,中国却被经济总量只占全球6%左右的国家打败了,而且败得很惨,又割地又赔款。据史料记载,开始英国投入的兵力为7000人,最后增加到2万人,而中国清政府的总兵力为80万左右(包括八旗、绿营兵等),在战争中调集并先后投入的兵力为10万左右。战争的失败可以归结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英国人的船坚炮利,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战争的背后是生产力的较量。当我们国人沉湎在农业社会的辉煌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工业化。具有先进生产力的工业化国家比强大的农业化国家有更强竞争力和战斗力,所以英国有胆量以7000兵力漂洋过海来挑战一个泱泱大国,并且强迫清政府向英国开放通商口岸。
表1.1 中美英经济地位的历史对比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OECD,2003。
(图片引自维基百科)
图1.2 电脑控制的机械在工业中十分普遍
由于错过了工业化的最好机遇,我们今天不得不补上工业化这一课。在我们大力推进工业化时,西方发达国家又开始了信息化,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个机遇,那么落后的历史还会重演,所以在我们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推进信息化。
工业化发展实际上经历过早期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到今天的智能化、信息化过程,后者并不是对前者的简单取代,而是对前者的改造与提升。就机械化而言,早期的机械设备又大又笨,今天的机械既轻巧又智能。为什么能够做到既轻巧又智能呢?因为信息化水平提高了,如图1.2所示的由电脑控制的机械在工业中十分普遍。世界上一些高级的机床,其数字控制部件的价值占整个机床价值的70%以上;高级轿车的情况也相似,在豪华汽车中一般都有20~30个微芯片,其信息处理能力比把美国第一批宇航员送上月球的登月飞船还强。可想而知,我们今天的工业化应该是什么样的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只有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同时推进,才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宣言指出:“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创造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全球经济方面占有中心地位,在促进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及消除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贫穷并帮助他们有效地融入全球经济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其中哪一条都离不开信息化。
讲到自主创新,历史上最令我们自豪的是火药、指南针、造纸和印刷术四大发明。但是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外国用火药制造枪弹御敌,中国用火药制造爆竹敬神;外国用指南针航海,中国用指南针看风水。为什么我们伟大的发明并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使我们的国家强大呢?至少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有一个工业化的基础平台。没有工业化,技术发明又怎能产业化呢?今天的信息网络是新的技术创新平台,全球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在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就互联网来说,它不仅是信息传播交流的手段,也是一个庞大无比的知识库,更是技术应用的大平台。离开这个平台就等于离开全球技术创新体系,在技术创新上就很难有用武之地。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是使经济发展由粗放型(或外延)向集约型(内涵)型转变。其中,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就是信息化的内容。前几年,国内曾经就我国要不要走重化工业道路进行争论,在一些地方,变成了要不要发展钢铁、汽车等具体的问题。用信息化的眼光来看,其实不是发展什么不发展什么的问题,关键是用什么手段、什么生产方式、生产出什么质量水平的产品的问题。就重化工业而言,它已不是霍夫曼当年所说的重化工业,而是用信息技术改造的数字化、信息化的重化工业。正如前面所述,在高级机床、高级轿车中,数字化、电子化部分已占总价值的70%以上,你说它们是重化工产品还是电子信息产品呢?信息化可以使传统制造业变得更智能化、精密化、更节能、更少污染,信息化应用于农业使精细农业得以发展,信息化应用于服务业使服务业得以提升。所以说,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必须依靠信息化。
新农村建设更不能没有信息化。信息不灵、道路不畅是制约我们农村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在改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去改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只有改变农村信息不灵的状况,才能更好地把农村融入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才能更好地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缩小与城市的差距。人类社会正逐步走向信息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是具有信息时代特色的新农村。无论是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对农村社会管理和文化生活来说,都不能没有信息化。农村可以错过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但是绝不能错过信息化的发展机遇。
信息化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和谐社会说到底是人的和谐,电子政务使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公开,政府与企业、民众的沟通更加通畅,那么政府和民众之间就会更加和谐。电子商务使市场信息更加流畅,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竞争更加平等,经济社会活动就更加和谐。人和人之间的通信和信息交流渠道通畅更是和谐的重要条件,不管哪个家庭,假如突然有亲人失去联系,必然十分焦急,一切安排就会被打乱,不可能有和谐,只有信息通畅,社会(包括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才能有序,才能和谐。所以,无论是2008年春南方的雪灾,还是5·12汶川大地震,首先需要恢复通信,保证信息能够传递,否则一切工作都无法有序开展。讲得更理论一些就是“熵”,这是热力学中的概念,现在也被用来分析社会问题。什么是“熵”?就是“紊乱度”,“熵”越大就越紊乱。和“熵”相对的是信息的概念,信息反映的是有序度。在一个系统中,输入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序,紊乱度就越小。和谐社会不仅是强调信息的通畅,还要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不被有害信息的干扰,减少“紊乱度”,这就是信息化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