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全球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对全球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集群化特征进一步凸现,国际组织的作用日益加强,这些因素和趋势共同构成了全球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大背景。
4.1.1 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全球化也日益表现出由贸易走向生产,由生产走向研发和服务的新趋势。
1.全球贸易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
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加速发展,世界各国和地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依存程度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了资本的相互渗透,深化了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国际分工,进而推动了产业内贸易比重的上升。统计数据表明,世界贸易在20世纪下半叶增长了19倍。在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向各种世界性的贸易组织或者区域性的贸易组织靠拢,积极参与世界贸易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在各地区的相继建立,使自由贸易区内部关税将最终消除,生产要素逐步实现自由流动。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经济的立足点放在世界市场上。到2006年,世界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24.4万亿美元(见图4.1),是1990年的3.48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图4.1 1990年以来世界货物进出口总额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体系进一步完善
交通运输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全球性的运输成本变得低廉、可靠和安全,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具体表现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相继把生产环节转移至更具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复杂性、产品需求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国家消费偏好的差异性,同时也为了充分利用世界各国资源,降低新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一改以往以母国为中心的传统布局,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生产和制造。例如,波音公司最新大型喷气式民用777型客机,该机由132500个主要零件组成,由全世界的545家供应商生产,8家日本公司制造飞机机身、机翼,1家新加坡供应商制造机头、起落架、舱门,3家意大利的公司制造机翼、阻力板等。
3.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地位显著上升
当前,由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所带动的产业升级使得世界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新世界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对国际服务更大规模的需求;而互联网从技术角度降低了企业所有权的控制成本及其交易费用,进而放大了跨国企业的活动半径,使得服务业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地位明显上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不断增长(如表4.1所示),增速已远远超过同期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内容和结构也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发生了变化。服务贸易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日益提高,正逐渐由传统的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业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贸易,从依托有形的物质产品的服务(诸如运输服务等)为主向依托无形的信息产品的服务(诸如国际信息处理和传递服务、国际咨询服务等)为主转变。全球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出口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7%逐渐提高至2003年的45%,如图4.2所示。
表4.1 全球各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2007—2008)》,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4.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
在全球金融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促进了金融交易的活跃,但也带来了新的全球性金融问题。
图4.2 1995—2003年世界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出口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信息经济报告2006:发展的视角》。
国际资本流动加速。信息化的交易技术使得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也扩大了资本流动的总量,尤其是当全球统一金融市场形成之后,国际资本流动的空间屏障被打开,全球金融网络上跨国银行业务、外汇交易急剧增长。目前,全球外汇日均交易额在15万亿美元左右,比美国每年的GDP还高,债务性融资规模则超过了15万亿美元,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短期游资高达72万亿美元。资本的快速流动也带来了金融监管、各国财政货币政策调节经济有效性的新难题。
金融全球化为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创造着越来越充分的条件,同时也增加了各国的金融风险。2007年3月13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次级房贷市场出现危机。此后,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信贷风险迅速上升,主要投资银行亏损严重甚至破产,银行信贷紧缩,出现流动性严重不足。进入2008年,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被并购,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获批转变为商业银行,金融危机逐渐向全球实体经济扩散和蔓延。为了缓解次贷危机造成的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短缺局面,美国政府开始实施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爱尔兰等国政府和欧洲央行紧急出手。目前欧盟成员国出资总额已接近2万亿欧元。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引发对全球经济衰退忧虑的加剧,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创,全球各大主要股市都出现剧烈震荡。截至10月31日,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达35.2%,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幅达35.7%,道琼斯指数跌幅达30.2%,中国香港恒生指数跌幅达50%,英国金融时报指数跌幅达32.4%,德国法兰克福股市DAX指数跌幅达37.7%,法国巴黎股市CAC40指数跌幅达37.9%。这次危机对全球经济,包括金融市场、实体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并显露衰退迹象。
5.研发和服务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显著
当前,跨国公司的这种海外制造,尤其是研发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显著。突出表现为海外研发机构和投资迅猛增长,各个行业的跨国公司都争先恐后地在全球各地设立科研型、制造型、市场型、信息型、应用型等各种研发中心,并增加海外研发的投资额度。例如,微软先后在美国、中国、印度、爱尔兰和塞尔维亚建立了五大全球研发中心;摩托罗拉在7个国家设立了14家研究机构;佳能在5个国家建立了8家研究和实验机构;LG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在美国、日本、德国、爱尔兰等国家设立了5个技术公司或研究中心,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从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的研发机构的分布可以看出,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研发海外化的比率平均已经达到39%。其中,荷兰、瑞士、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的跨国公司的研发海外化比率分别高达81%、78%、66%、60%和50%。就研发体系的国际化转移趋势来看,由于新兴市场化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了发达国家的研发投资正在向这些国家或地区加速转移。其中,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印度、阿根廷、墨西哥和中国内地等已经成为诸多跨国公司研发活动海外投资的重要场所,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逐渐由高度集中转向分散布局,同时研发中心正逐步由地区中心向全球中心方向发展,研发重点也由产品开发为主向产品开发和核心技术研发并重转变。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在鼓励生产和研发能力输出的同时,却严格控制着核心技术和关键生产设备的转移,并始终占据价值链的高端。
4.1.2 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信息技术是继蒸汽机技术和电力技术之后,又一项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全方位影响的通用性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加快了全球产业分工深化,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经济社会的转型。
1.信息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自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围绕着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显示、处理等环节,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传感器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显示技术、集成电路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各类信息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1947年第一支晶体管诞生,1965年第一个商用卫星通信系统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光纤通信的实用前景,90年代中期互联网转入商业运营,移动通信、路由交换、光通信、多媒体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与以往相比,当代信息技术创新更加活跃,计算机、微电子、软件、通信和互联网等领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工艺和性能加快更新,如表4.2所示。
表4.2 集成电路代际更新及变化
资料来源:江泽民,《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信息技术使得人类能够利用各种传感技术来取得信息,拓展了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能力,将人类的感觉延伸到人力不及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利用各种通信技术来传递信息,延伸了传导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能力;利用各种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来处理和加工信息,提高了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能力,更好地处理和再生信息;利用控制技术提高效应器官的执行能力,使其能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信息技术使得工业社会的能量转换工具被智能工具所驱动,传统工业社会的生产工具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人类的智能活动得到充分的解放和提升。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
2.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的特征日益凸显
作为工业时代的通用目的技术,蒸汽机、发电机等技术先后引发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高带动性、高倍增性和高创新性特征使其越来越具有通用目的技术的特征。作为新时期的通用目的技术,信息技术产生的影响将是史无前例的,并最终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见图4.3)。从技术应用的实践来看,只有当一种技术的社会普及率超过50%时,才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革命性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专业人员使用阶段(大型机)、初期普及阶段(客户/服务器)、公众应用阶段(互联网),正处在向广泛普及阶段过渡的时期,如图4.4所示。进入21世纪,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组织的计算机、移动电话等信息产品普及率已超过50%,集成电路、软件和互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产品在家庭的不断普及一样,计算机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家庭中广泛普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的特征日益凸显。
图4.3 通用目的技术创新引发的三次工业革命
资料来源:江泽民,《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3.信息技术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入
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政府组织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① 信息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扩大了交易的空间,丰富了交易的对象,信息技术已使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卷入到了全球化进程中,应对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② 信息技术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提高了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共享水平,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不断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从而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和人力资本依赖型转变。③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被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刚性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柔性生产方式,它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而及时地在一个制造系统上生产各种产品,大规模集中性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规模适度的分散型生产方式。④ 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推动下,人们日益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息终端和信息网络所包围的社会中,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乃至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购物不用去商场,听课不用去学校,看病不用去医院,极大地丰富、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多样化生活需求。⑤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政府的组织形态也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扁平的网状结构转变,以各种形式通过网络与企业和居民建立直接的联系,显著提升了决策水平,提高了执行效率,强化了监督力度,并且以较低的成本向公众提供最方便和高效的个性化服务。
图4.4 信息技术应用正在进入广泛普及阶段
资料来源:曲维枝,《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探索》,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
4.1.3 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在全球市场上,国家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为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拥有的跨国公司往往决定了其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
1.跨国公司奠定了全球产业的分工体系
跨国公司对关键领域的行业垄断使其掌握着国际投资的主导权,并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控制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整合,不断巩固在全球竞争中的主导地位。跨国公司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人才基础、卓越的品牌形象、全球化的物流网络、巨大的资金规模、丰富的管理经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整合和利用资源,成为全球产业国际分工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形成了高投入研发及营销—控制全球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标准、专利、营销、渠道、核心部件生产)—高利润率—高投入研发与营销的良性循环,而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企业形成了有限的研发及营销投入—被动承接跨国公司低附加值产业链环节(组装加工、低附加值配件)的转移—低利润率—低研发投入与营销投入的怪圈。一旦市场上有其他公司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少数寡头企业就以更新的一代新材料(新工艺)、新型元器件和新的软件(设计)能力,推出新一代产品,继续构成技术上的垄断;同时把前一代产品大幅降价,使这些产品无利可图,直至被淘汰,从而打击竞争对手,将其淘汰出局或者只能购买垄断者的专利和知识产权。
2.跨国公司主导着全球产业竞争的规则
在全球产业格局中,跨国公司主导产业竞争规则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关研究表明,跨国公司进行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组合,使得其占有目前世界总产值的约1/3,其中90%以上由少数巨型跨国公司控制。跨国公司凭借其在规模、科技、人才、范围、无形资产、融资、内部化、管理、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等方面的优势,不断采取技术壁垒、价格歧视、捆绑销售等多种手段主导整个行业的竞争规则。例如,索尼公司通过在自己的数码产品电池上附加的智能密钥识别技术,使得其他品牌的电池在未解码的情况下,无法应用到索尼数码摄像机、照相机上,消费者一旦购买索尼的数码产品,则只能选择索尼电池,这是一种典型的捆绑销售。价格歧视的例子还有:Windows 98当时在中国大陆市场零售价为1980元,在美国约为800多元,在日本约为600~1200元;Office 2000测试版在中国标价200元左右,在部分国家为免费赠送。“据保守估计,中国消费者因为微软公司的差别价格一年就要多支出10亿元。”除此之外,他们有时又采取“掠夺性定价”方式,导致国内竞争者的经营额显著下降,如中文软件WPS 97发布前夕,跨国公司匆忙推出97元的超低价格同类产品,使国内产品无法与之竞争。
3.跨国公司引领着全球产业发展的潮流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革命的挑战以及国际市场的新格局,美、欧、韩、日等国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先后进行了战略调整、业务重组和管理改革。它们纷纷把经营重点从制造转向服务,从硬件产品转向软件产品,突出主营业务,强化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从而增强了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未来一段时期内,技术的持续创新、产业的转型升级将使竞争更加激烈,为赢得更多利润和在竞争中获胜,IT跨国公司将继续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重新配置企业各项资源,专注于未来发展的核心业务领域。在调整中,跨国公司不仅会将一些加工制造环节或部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还将加快把一些与未来企业发展战略不相符合的原核心业务转移出去,并相应调整其在全球的生产和研发布局。例如,IBM始终以超前的技术、先进的理念、出色的管理和独树一帜的产品领导着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如表4.3所示。
表4.3 IBM引领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4.跨国公司主导了知识产权和标准
专利、知识产权和标准是激励创新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决定企业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为了获得知识产权和行业标准,跨国公司纷纷增加研发投入,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扩张自身技术专利的同时,不断收购具有专利技术的小企业,以保持自身竞争优势,有的还联手形成知识产权和专利互换联盟,以期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利用技术标准实现知识产权利益的最大化,已成为跨国公司有代表性的竞争手段。ZDNet的数据显示,在CDMA 2000标准中,美国高通公司占据29%份额,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前三位的高通、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加起来占据了专利总数的60%。在WCDMA标准中,主要以欧洲厂商诺基亚和爱立信为主,两者总共占了67%的专利总量。在TD-SCDMA标准中,大唐电信占7.3%的份额,大部分专利仍掌握在诺基亚、爱立信及西门子手中,它们三者共占据了66%的份额。壳牌石油公司掌握着全球90%的石油专利,技术转让成为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4.1.4 产业集群化特征进一步凸现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中,一国制造业欲获得竞争优势,仅靠本国的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发展是不够的,更需要扎根于全球的中小企业集群。当今,集群发展,特别是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或创新性产业集群是现代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产业集群有效地结合了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优势,有明显的产业特性、地域特性和聚集特性,能够产生集群效应,即在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内,形成高度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氛围,这样一个合理的专业化分工的企业群体,比一家企业生产所有的零部件、完成所有的工序,其技术创新节奏更快;利用分工协作体系,参与产品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分工,使分工更专业、更精细,更加高效率、低成本和高盈利。同时,集群解决了分工专业化与交易便利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高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区域内产业的竞争力。因此,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国际上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集群的因素支配着当今世界经济版图,它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甚至都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国际上产业集群很早就产生于欧美、日韩、印度等。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形成了数百个产业集群,发展遍及各产业领域,规模很大,发展也很成熟。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通现象,工业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都采取集群发展的方式。
国际上著名的产业集群有: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硅谷IT产业集群;德国海德堡印刷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意大利比耶拉毛纺织产业集群,普拉特纺织产业集群,蒙斯马诺鞋业集群;日本丰田城汽车产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电子软件产业集群等。例如,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在以底特律为圆心的200km的半径范围内,聚集了克莱斯勒公司的5个整车工厂,福特公司的7个整车工厂,通用公司的8个整车工厂。同时,密西根州有10个发动机厂、5个传动轴厂。美国底特律还是日本汽车企业集中的地区,目前共有丰田、日产、本田、三菱、马自达、五十铃、富士重工7家日本汽车企业在此投资建厂。日本丰田汽车产业集群,在丰田市聚集了丰田公司的10座汽车厂,在丰田公司的250个主要供货商中,有50个的总部设在丰田市区,其余的都在丰田市设有车间,协作厂的数量达到1000多家,几乎囊括了与汽车生产有关的一切部件,从钢铁、有色金属、化学制品到纤维制品、橡胶、玻璃、塑料制品等,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4.1.5 国际组织作用日益突出
19世纪后,独立主权的多国家体系形成之后的国家间多边交往需求的增加,为国际组织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化浪潮加速涌动,整个国际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世界进入了一个相互依赖的新时代。多边主义被推向国际舞台的前沿,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多边合作的组织形态。正是在这种时代气候条件下,国际组织的数目呈爆炸性增长。据统计,20世纪初的1909年只有213个国际组织,到1956年,其总数猛增至1117个,冷战后的1990年达到26656个。尤其是联合国的建立,成为了国际组织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此外,作为目前国际经济秩序三大支柱的关贸总协定(现为世贸组织所取代)、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显得愈加便捷,“地球村”正呼之欲出。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正越来越离不开国际组织,而我们生活的国际社会也必须有国际组织的存在,这样才能协调主权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为国际交往的加深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利益之间的不平衡。一方面,政治(联合国)、经济(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社会(国际劳工组织)、农业(联合国粮农组织)、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卫生(世界卫生组织)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有相关的国际组织存在;另一方面,一些巨大的地区性经济集团正在欧洲(欧洲联盟)、美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南美共同市场)、亚洲(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国家集团、西非货币联盟)纷纷崛起,成为促进区域政治、经济间合作,加速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际组织及其制定的法规将世界各国和地区紧紧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网络”。处于国际制度、国际规则和国际法约束下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日渐呈现出不断加强的“组织性”,或称“有序性”,世界的无政府状态将逐渐被有序状态所代替,一个全球治理的时代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