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征服王朝与胡汉双轨制(2)

①朔方兵 朔方,唐方镇名,治灵州(今宁夏灵武市西南),玄宗时边防十节度使之一。安史之乱时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所率军队即为朔方兵。途的局面—唐代的节度使基本上是直接听命于皇帝,并不很受政府的节制;而中央政府的官僚,不是北方汉人就是南方人士,他们对于中央讯息的回馈,反映的是文治地区的百姓生活,往往不能够反映胡化军人地区的实况。“渔阳鼙鼓动地来”②,而中央并不很清楚北方已经起了乱事,这个责任不能完全怪罪于杨国忠蒙蔽圣听,当时的朝士们其实也不是特别清楚北方已经离心离德。大乱之时,战争几乎都在中原发生,南方相对而言是安定的,“安史之乱”几可说将一个中国分成两半。

①渔阳鼙鼓动地来 语出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唐时安禄山驻军在渔阳(今天津蓟县),鼙鼓指军中用的小鼓,渔阳郡响起了战鼓,指安禄山举兵叛唐事。

②工部员外郎 工部为隋唐六部之一,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于各部之下诸司设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

唐代的官僚系统和汉代不太一样,汉代的察举是全国性的,唐代选士却是由各地的士人群集首都,再由中央政府选出一些贤才。这一批文官,往往集中在一些官僚派系的大家族,或者是他们垂青的才子,他们并不具有全国的代表性,不能带来各地的讯息,而各地也没有人替中央作倡导和解释政府政策。唐初情形还好,“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当局有权力自己以中央的名义委任官员,甚至于以中央官员的名称留在当地。例如,杜甫是经过四川的地方长官委任为中央工部员外郎的,但他根本没有在中央担任职务,只是在四川听差遣而已。这样的官僚集团,实际上也没有办法真正按照唐初设计的中央体制执行政令。相对来说,唐代地方政权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很多事情不用请示中央,就在当地自己决定了。他们也有权力调动当地的资源,做一些地方的建设,不必获得中央的许可。

唐代治理外族的策略

唐代双轨的体制,使得政府不得不关心许多外族的事务。唐代西方多事,尤其是在伊斯兰教忽然崛起之时,自西方往东方扩张使得中亚一片混乱,这对中国有骨牌效应。唐朝在中亚一带总共拥有二百多个羁縻州府①,都是中亚的地方部落取得唐朝的官号,唐朝不过派一个都督,表面上监督而已。唐将高仙芝与黑衣大食②战于怛罗斯河③,唐军大败,中国从此丧失在中亚的霸权。那许多被打败的部落大批奔来中国,中国必须给他们一个安置,只能安插他们在广大的北部,从今天的甘肃、宁夏,一直到山西、山东,都有这些中亚部落的后代居住。这是“天可汗”头衔要付出的代价,因为在胡人心目之中,“天可汗”确实是东亚各种胡人的总领袖。中国人的血统之中,因此增加了许多中亚和内亚①的成分。后世北方的汉人,其中许多人都有中亚胡人的基因。

①羁縻州府 唐、宋、明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由中央任命各族首领为都护、都督、刺史、县令,世袭,受都护府、边州都督或节镇统辖。

②黑衣大食 “大食”本阿拉伯一部族名,波斯人用以泛称阿拉伯人。自唐代起,中国史籍常以大食称阿拉伯帝国。因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故中国史籍称之为黑衣大食。

③怛(dá)罗斯河 怛罗斯,古城名,故址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江布尔城,唐时为西域交通中心之一,天宝十年(751年)唐将高仙芝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战于此,史称“怛罗斯之战”,自此唐朝逐渐丧失对中亚地区的控制权。

传统的中华帝国是天下国家,应当只有远近、没有界线,上述“天可汗”的功能,其实也是源于它是一个天下国家。中唐以后,中国以西有许多强邦,西藏的吐蕃在唐初就忽然兴起,同时青海大草原上的吐谷浑也忽然强盛。这两个大部族的兴起,可能是因为天然气候的改变使青海西北一带水草丰美,也可能因为从隋唐开始丝绸之路重新畅通,丝绸之路旁边的部族都得到了过路财神的利益。唐初花了不少气力才平定了吐谷浑,唐军损失也不小。杜甫的诗“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就是描写唐军曾经在讨伐吐谷浑的时候损失十几万。

吐谷浑平定了,吐蕃没有旁边的对手就开始迅速扩张,唐代不得不下嫁文成公主,以此换取和平。唐蕃会盟碑文表现的是两个平等政权之间的约定—吐蕃不是“天可汗”的属下。

①内亚(Inner Asia) 欧亚大陆的内流河区域,历史上与中亚、蒙古、西藏文明相对。在今天的新疆,突厥的后人分散为许多族群,在中亚一带忽分忽合,他们是前面提到的那些羁縻州府的主要组成部分。但面对新兴的回鹘和伊斯兰教派的大军,他们大批迁入中国,于是西方至少有吐蕃、回鹘和伊斯兰教派的大食三个大邦。

到中唐以后,中国在西方的事务上不再能以天朝上国的姿态应对了。 面对这些强权,唐朝干臣李泌①的政策是远交近攻,在这三个西方大邦之间,联结两个打一个,联结一个打两个,采用的是十足的国际政治手腕,不再是以大帝国的姿态君临天下。

唐代的对外贸易十分活跃,陆路有许多说粟特②语的商人经过丝绸之路往返贩卖,他们也有不少在中国落户生根。唐政府对他们的管理方式是委派他们自己选举的“萨宝”管理内部事务,有点像今天外国侨民的领事官,只不过是他们自己选举的领袖而已。这种处理外朝事务的方式,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同样地,经由海道出入中国的海商,大多数是阿拉伯人或犹太人,唐政府也是让他们的宗教领袖管理这些居住在中国的大批外商人户。这些制度又一次说明了一国多制的管理形态和传统的天下国家相当不同。

①李泌(722—789年) 唐代大臣,位至宰相,多谋略,曾为肃宗筹划平定安史叛乱。

②粟特 中亚细亚古地区名,其居民经营农牧业及商业活动,往返于丝绸之路两端。粟特语是当时中亚国际贸易的通用语言。

贵族社会的终结

唐朝的覆亡,是个漫长的过程。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没有安定过,不过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在“黄巢之乱”前后,发生过不止一次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及农民叛乱,通常是因为农民活不下去了。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前面我们讲到汉朝统治结构的中央神经系统和末梢神经的对应关系,唐朝虽然已经有了科举制,吸收了大批民间的才智之士进入政府,但是唐朝终究还是一个贵族统治的社会。《二十四史》只有唐史部分有所谓的《宰相世系表》,这说明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

唐朝的制度并不是一条鞭到底的中央集权,对于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治理方法,甚至于不同的容忍方式。同时,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在唐初似乎是统一了,但是实质上“南北朝”的划分并没有完全消失,“安史之乱”以后,虽然南北都在一个政府的法理统治之下,但南北之间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其实相当不同。这个南北的差异,在中国的后世历史上延续不断,只是程度的强弱不同而已。我们一直以唐代和汉代相比,我个人曾经说过,汉代厚重,唐代宏大,“厚重”可以说是充实的一块,“宏大”却是松弛的一片,汉唐的发展,终究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