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实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成本收益

一、资产收益

资产的收益是指企业资产的价值在一定时期的增值。一般情况下,有两种表述资产收益的方式,即:

1. 资产收益额

资产的收益额是以绝对数表示的资产价值的增值量。它通常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在一定期限内资产的现金净收入——利息、红利或股息收益等,是资产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增值额;二是期末资产的价值(或市场价格)相对于期初价值(或市场价格)的升值——资本利得,是资产在运用过程中的自然增值额。

2. 资产收益率

资产的收益率是以相对数表示的资产价值的增值率。包括利(股)息的收益率和资本利得的收益率。通常以年度作为标准进行确认,称为年收益率或年报酬率。计算公式如下

【例2-19】 某股票一年前的价格为10元,一年中的税后股息为0.25,现在的市价为12元,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一年内该股票的收益率是多少?

一年中的收益额=0.25+(12-10)=2.25(元)

股票的收益率=2.25 ÷ 10=22.5%

其中: 资本股利收益率是0.25÷10=2.5%

资本利得收益率为2 ÷ 10=20%

资产收益率主要包括实际收益率(指已经实现或者确定可以实现的资产收益率)、名义收益率(指在资产合约上标明的收益率)、预期收益率(指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预测的某资产未来可能实现的收益率)、必要收益率(指投资者对某资产合理要求的最低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收益率等类型。

二、性态成本

(一)性态成本及分类

性态成本是指根据成本总额对业务量(产量或销售量)的依存关系,即业务量变动与其相应的成本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确定的成本。这种依存关系和内在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成本固有的性质,故又称为成本特性或成本习性。

按性态不同可将企业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

(1)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是指在相关范围内成本总额与业务量成正比例增减变动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其基本特点是:变动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变动而呈正比例变动,单位变动成本则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发生变化,它始终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上保持不变。

(2)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随业务量增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如管理人员的工资、直线法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等。其基本特征是:固定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单位固定成本则随业务量的增减呈反比例变动。固定成本按其可控性还可以细分为管理当局的决策行为无法改变其数额的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通过管理当局的决策行为可以改变其数额的酌量性固定成本。前者如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管理人员的工资等,后者如广告宣传费、职工培训费等。

(3)混合成本。混合成本是指同时包含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双重成本性态的那部分成本。其基本特征是:成本总额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但其变动幅度并不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混合成本按其变动部分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可进一步细分为直线型混合成本、阶梯型混合成本、曲线型混合成本、延期型混合成本四种类型。

(二)成本性态分析

成本性态分析就是在成本按性态分类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并建立成本函数模型的过程。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是成本性态分类,关键是进行成本分解,核心是建立成本函数模型。

成本函数模型就是表示成本与业务量的线性方程,通常用Y=a+bX来模拟。其中,Y表示成本总额,a表示固定成本总额,b表示单位变动成本,X表示业务量。通过成本性态分析,可以揭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为进行量本利分析、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和全面预算等奠定基础。

进行成本分解就是将具有双重性质的混合成本按一定的方法分解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分解的方法主要有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和直线回归法。

(1)高低点法。高低点法是根据过去一定期间成本与相应业务量资料,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业务量资料,推算出成本中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一种简便方法。由于成本性态可用直线Y=a+bX来模拟总成本,所以通过数学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原理,就可以得出直线方程,进而对成本进行分解,达到成本性态分析的目标。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比较正常、混合成本增减变动趋势平缓的企业。

(2)散布图法。散布图法是指在坐标轴上,分别标明一定期间内业务量(X)以及与之相应的混合成本(Y)的坐标点,通过目测画出一条尽可能反映所有坐标点的直线,据此推算出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能够考虑所提供的全部资料,比较形象直观,但由于靠目测画出直线,容易造成误差,运用时可根据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3)直线回归法。直线回归法是根据一定期间业务量与相应混合成本之间的历史资料,利用微分极值原理计算出最能反映业务量与成本之间关系的回归直线,从而确定成本性态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反映业务量与成本之间关系的直线中,确定一条所有已知观测值到直线距离误差平方和最小的直线——回归线,故又称最小平方法。直线回归法较为精确,可适用于成本增减变动趋势较大的企业。

三、量本利分析

(一)量本利分析原理

1. 量本利分析基本原理

量本利分析是建立在性态成本基础上,揭示企业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成本、产销量和利润三者关系的分析,建立起定量化的分析模型,进而揭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产销量、销售单价和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为利润预测和规划、决策、控制提供信息。

量本利分析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和主要方法之一,它在规划企业经济活动、正确进行经营决策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量本利方法的应用,有利于企业进行保本分析,有利于企业进行目标控制,有利于企业进行风险分析,也有利于企业进行生产决策。将量本利分析和预测技术相结合,可以进行保本预测,确定保本销售量或保本销售额,进而预测利润,编制利润计划。

2. 量本利关系的基本等式——损益方程式

从成本性态分析的结果出发,结合企业利润计算的基本公式,则企业成本、销量和利润的关系就可以统一于一个数学模型中。目前大多数企业都使用损益法来计算利润,即首先确定一定期间的收入,然后计算与这些收入相配合的成本,两者之差为期间利润。

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

在假设产量和销量相同的情况下,则有公式为

这个式子明确表达量本利之间数量关系,人们通常称它为量本利基本等式。

【例2-20】 某企业每月固定成本10000元,生产一种产品,单价50元,单位变动成本30元,本月计划销售1000件,试计算本月的预期利润。

根据损益方程式(公式2-29),可得

利润=1000 × 50-1000 × 30-10000=10000(元)

3. 边际贡献与息税前利润

(1)边际贡献指标。边际贡献是反映企业产品赢利能力和对企业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它通常用以下三种方式表示:

①单位边际贡献是产品单位销售价格与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表示单位产品贡献能力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

②边际贡献总额是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以后的差额,是产品扣除自身变动成本后给企业所做的贡献。它首先用于收回企业的固定成本,如果还有剩余则成为利润,如果不足以收回固定成本则发生亏损。其计算公式为

③边际贡献率是指边际贡献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百分率,它以相对值来反映产品的赢利能力和给企业做出的贡献。其计算公式为

(2)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率是与边际贡献率相对应的概念,即变动成本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百分率。其计算公式为

由于销售收入被分为变动成本和边际贡献两部分,前者是产品自身的耗费,后者是给企业的贡献,两者的百分率之和应当为1。其计算公式为

(3)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是指企业支付利息和缴纳所得税前的利润,通常用以EBIT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上式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均不包括利息费用因素。

【例2-21】 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乙产品,单价60元,单位变动成本30元,销量6000件,固定成本100000元。则乙产品的贡献边际和息税前利润分别为:

乙产品的单位边际贡献=60-30=30(元)

边际贡献=6000 × 60-6000 × 30=180000(元)

边际贡献率=180000 ÷ 360000 × 100% =50%

或 边际贡献率=30 ÷ 60 × 100% =50%

EBIT=(60-30)× 6000-100000=80000(元)

或EBIT=(600 × 60)× 50% -100000=80000(元)

4. 量本利关系图

将成本、销量、利润的关系反映在直角坐标系中,即成为量本利图,因其能清楚地显示企业不盈利也不亏损时应达到的产销量,故又称为盈亏临界图或损益平衡图。用图示的形式表达量本利的相互关系,不仅形象直观、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理解。基本的量本利图如图2-11所示。

图2-11 基本的量本利图

基本的量本利图绘制步骤是:① 选定直角坐标系,以横轴表示销售数量,纵轴表示成本和销售收入的金额。②在纵轴上找出固定成本数值,以此点(0,固定成本值)为起点,绘制一条与横轴平行的固定成本线。③ 以纵轴上的固定成本数值点(0,固定成本值)为起点,以单位变动成本为斜率,绘制变动成本。④以坐标原点(0,0)为起点,以单价为斜率,绘制销售收入线。

上述量本利图表达的意义是:① 固定成本线与横轴之间的距离为固定成本值,它不因产量增减而变动。② 变动成本线与固定成本线之间的距离为变动成本,它随产量成正比例变化。③ 变动成本线与横轴之间的距离为总成本,它是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④ 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的交点(P),是盈亏平衡点,表明企业在此销售量下总收入与总成本相等,在此基础上,增加销售量,销售收入超过总成本,形成利润区;反之,形成亏损区。

(二)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是量本利分析的基础内容,亦称损益平衡分析或保本分析。其基本内容是分析、确定盈亏平衡点,从而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程度。通过这种预前性的财务分析,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必需的信息。

1. 盈亏平衡点的确定

(1)盈亏平衡点。当企业产品的销售业务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其总收入等于总成本,边际贡献总额正好等于固定成本,即利润为零,企业处于既不盈利又不亏损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盈亏临界状态,使企业达到盈亏临界状态时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就是盈亏平衡点,又叫保本点。

盈亏平衡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实物量指标形式,即保本点销售量,是使企业处于既不盈利也不亏损状态时的产销量;二是价值量指标形式,即保本点销售额,是使企业处于既不盈利也不亏损状态时的销售收入。

(2)盈亏平衡点的确定。由于盈亏平衡点就是企业利润为零时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因而根据量本利分析的基本等式和扩展等式,当令利润为零时,我们就可以得到

(3)盈亏平衡点作业率。又叫保本点作业率,是指盈亏平衡点销售量(或额)占企业正常销售量(或额)的比重。所谓正常销售量,是指正常市场和正常开工情况下企业的销售数量,也可以用销售金额来表示。这个比率表明企业保本的业务量在正常业务量中所占的比重。

【例2-22】 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单价18元,单位变动成本10元,固定成本总额10000元,正常销售量2000件,正常销售额36000元。则甲产品的保本指标和利润分别为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10000 ÷(18-10)=1250(件)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10000 ÷(18-10)× 18=22500(元)

盈亏平衡点作业率=22500 ÷ 36000 × 100% =62.5%

利润=36000-2000 × 10-10000=6000(元)

2. 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

(1)安全边际。安全边际是指正常(实际或预计)销售量(额)超过盈亏平衡点销售量(额)的差额,是反映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绝对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安全边际反映实际或预计销售量(额)在多大范围内下降企业才不至于亏损,标志其安全的程度,即与盈亏平衡点的距离,常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经营安全性比较。

(2)安全边际率。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还可以用安全边际率来表示,即安全边际量(额)与正常销售量(额)的比值,它是反映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相对指标,用于对不同企业的安全程度进行评价。其计算公式为

【例2-23】 根据例2-22的资料,计算甲产品的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

(三)保利分析

保利分析是量本利分析的进一步运用,保利分析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影响利润变动的因素分析,二是实现目标利润的措施分析。

1. 影响利润变动的因素分析

根据量本利分析的基本等式,我们可以知道在单一品种条件下,产品的销售数量、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是影响利润变动的四个基本因素,它们从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程度对企业的利润水平产生影响。其中,产品的销售数量和单位产品销售价格与利润成同方向变化,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与利润成反方向变化。它们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可以通过量本利分析的基本等式进行计算和分析,现举例如下。

【例2-24】 承接例2-22资料,如果在其下一个会计期间,甲产品的销售数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都增长20%,要求分析各因素单一变动对利润变动的影响。

(1)销售数量变动对利润变动的影响。销量变动20%后甲产品的利润额为

利润=2000 ×(1+20%)×(18-10)-10000=9200(元)

销量增长使利润增加,其变动额为

9200-6000=3200(元)

(2)产品单价变动对利润变动的影响。单价变动20%后甲产品的利润额为

利润=2000 ×[18 ×(1+20%)-10] -10000=13200(元)

提高售价使利润增加,其变动额为

13200-6000=7200(元)

(3)产品单位变动成本变动对利润变动的影响。单位变动成本变动20%后甲产品的利润额为

利润=2000 ×[18-10 ×(1+20%)] -10000=2000(元)

单位变动成本提高使利润减少,其变动额为

2000-6000= -4000(元)

(4)固定成本总额变动对利润变动的影响。固定成本总额变动20%后甲产品的利润额为

利润=2000 ×(18-10)-10000 ×(1+20%)=4000(元)

固定成本总额增长使利润减少,其变动额为

4000-6000= -2000(元)

如果影响利润变动的多个因素同时变动,则利润变动额是变动因素综合变动的结果。如果企业生产经营多种产品,则影响利润变动的因素还有产品结构的变化,它对利润的影响是通过提高或降低不同盈利水平的产品的比重来实现的。

2. 实现目标利润的措施分析

企业财务人员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在利润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要求财务人员去寻找达到已定利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实现目标利润的措施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可以从单项和综合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实现目标利润的单项措施分析。这一分析是在影响利润变动的诸多因素中只通过一种因素的变化就能使企业达到预期的利润目标。单项措施分析的基本方法就是把所要分析的这种因素作为量本利分析基本等式中的未知变量,求出它在达到目标利润时的值,然后再进行比较分析。

(2)实现目标利润的综合措施分析。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利润变动的诸因素是相互关联的,某一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相关因素的同时变化,因而实现目标利润的措施必须进行综合分析。现举例说明如下。

【例2-25】 承接例2-22资料,如果该企业有可供利用的剩余生产能力,经过市场调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机构提出了在下一会计期间实现9220元利润的目标和降价10%以争取更多市场份额的决策,而且降价10%可以使销量增加45%。

首先,计算降价后实现目标利润所需要的销售量

销售量=(9220+10000)÷[18 ×(1-10%)-10] =3100(件)

降价后要实现利润目标,企业销售量必须达到3100件,但降价后的企业销售量只能达到2900件,即:2000 ×(1+45%),不可能实现利润目标,还必须找寻其他措施,从现实情况来看,就是降低企业的成本水平。

其次,计算既定销售量下实现目标利润必须降低的成本水平

单位变动成本=[18 ×(1-10%)× 2900-(9220+10000)] ÷ 2900=9.57(元)

或 固定成本总额=(3100-2900)×[18 ×(1-10%)-10] =1240(元)

计算说明,要想实现9220元的目标利润,企业可以采取的综合措施是:降价10%,增加45%的销售量,并把单位变动成本降低到9.57元的水平;或者降价10%,增加45%的销售量,并把固定成本总额控制在8760元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