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是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历时20余年独立创建口才交际训练体系的第三代成果。其中:
第一代成果是“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口才与演讲——技能训练》(2002)”。它是在作者前期长达18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于2002年获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其关注重点是口才训练系统化展开的纲目框架的体系构建。
第二代成果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五’重点课题‘小学—成人口才交际递进式训练’(2007)”。其中包括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中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共计8段教材。其关注重点是口才交际能力应当怎样伴随人的成长,如何分层次、分阶段地展开训练。
第三代成果是《大学生情商口才》、《中小学生情商口才递进式训练》、《职业情商口才(分类)》(2012)。其关注重点是怎样在具体的目标追求主控下,通过情智思考、利弊权衡及观点的具体倾向来显扬个性化的、能够有效推动目标追求成功的口才实践应用。
简要比对上述三代成果,可以说它们是界限分明的。
顾名思义,以《口才与演讲——技能训练》为代表的第一代成果(教育部当时只列出了《口才与演讲》的课程名目),其关注重点是如何对刚刚开始兴起的口才训练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乱象进行“纲目明确”的体系化推进,以便读者能通过科学训练提升口才应用水平(《口才与演讲——技能训练》构建起了一个拥有六大基础训练环节、四大技能训练环节的教学训练体系)。读者如果能够依照该体系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可望进入一种理性的、自觉的训练状态,进而有针对性、卓有成效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然而,尽管《口才与演讲——技能训练》迅速成为国内多类教材仿效的母本,但由于我国学校教育条块分割的现状,每种教材都只能针对特定的对象(如中专学生、大专学生、本科学生等)展开训练,于是,看起来纲目明确、循序推进的训练体系,一旦进入具体的教学阶段,还是难免被某一阶段学历教育的“有限课时面面俱到地完成系统化教学训练”挤成了“压缩饼干”。这样一来,即使最初的设计非常完备,训练的系统化开展仍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第二代训练体系——“小学—成人口才交际递进式训练”应运而生。这套共计八段的递进式教材尝试对第一代的“六大基础训练、四大技能训练”的训练体系进行分割。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直至高等教育阶段,针对不同学龄段的不同的认知能力、心理素质及思维发展特点等让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重点训练环节,同时连接成序列化的逐步推进。这样,就可望通过有序推进解决每个学习阶段“什么都练却什么都练不好”的问题。
在第二代成果的难点瓶颈突破以后,深层次的问题再次开始浮现。如果说口才水平提高的关键在于掌握方法、技巧,那么就某个人来说,在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以后,其口才显现就应当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对不同的人(交际对象)、物(话题目标)、事(事件评价)、境(交际场合)等,表现水平应当相对稳定。可是,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却是某人平时能说会道,口才上乘,可在某种情况下却水平大跌,甚至话不成句。
一个人的口才能力为什么会出现很大反差?其根本原因在于其说话受制于当时的情感、情绪(理性把握可以归之为情商主控)。如果对交谈话题有兴趣、对话题目标有追求、对交际对象有感情、对交际环境不感到拘束,话语很自然地就会动情流淌,即使完全不用方法、技巧,口才交际也可望成功。反之,如果对交谈话题没有兴趣、对话题目标缺乏追求、对交际对象没有感情,即使频频使用方法、技巧,口才交际恐怕也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
于是,第三代训练教材“情商口才”在前两代训练教材的基础上重新起步。该套教材的核心理念是:在认识到情商对于人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基础上,讲述怎样在情商要素主控下提高口才交际能力,同时,通过对口才交际能力的训练,反转来推动情商要素的优化构成,进而双向互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作者之所以将《大学生情商口才》自命为第三代成果,绝无志满意得之感,而是自我施压,将其看成以已有高度为基础,重新开始的新的登攀,同时在登攀中给自己设定了以下四大难点的“瓶颈突破”:
1.关于个人情商构成与口才显现的辩证关系的把握;
2.关于成功心理养成与口才显现的辩证关系的把握;
3.关于思维模式优化与口才显现的辩证关系的把握;
4.关于口才训练的集体轮训与个人自练的能动把握。
上述诸点如果充分展开,几乎一个难点就可以写成一部专著,因此把这几大难点同时揉进一本薄薄的教材,既要详略得当,又要重点突出,其中的融合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本书作者并不认为,眼前奉献给读者的就已经是一种完美无缺的组合,它只是再次创新的一种努力,还需要再次耐心打磨、精心调整。
刘伯奎
2013年2月于上海嘉定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