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创新的心理发生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活动中不断出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依此原理,要促进学生创新心理发展,就要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出发,设计适当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实践,使其获得实践的体验,感受创新的需要,产生创新的动机、付诸创新的行为。创新心理就是这样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中逐步产生的。通过实践,增强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并使之有机地融合,不断优化创新心理的结构,同时通过实践、实践、再实践,将活动中获得的创新心理的优良要素和创新技能达到概括化、系统化的水平,进而类化为稳定的创新心理机能,促进创新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一)需要动力

创造是人的天性,人类与生俱来就向往创新,需要动力即指这种人类的创造本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里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一般而言,每个层次的需要都可以激发出创造动机,但高层次的需要所引发的创造动机会更加强烈。他把这种人类的“高层次”的创造本能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这种“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就是促使人类不断自我更新的需要动力,反映了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最高的本能需求。随着需要的增长,进而产生价值感和目标感,需要就变成了愿望,而愿望是需要的思想或观念形态,从愿望再进一步就产生了动力。需要动力能够把愿望变成目标。良好的需要动力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因素,是维持创造性行为的“精神能源”,是任何有志于创造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二)目标动力

任何创新活动都是追求一定目标的行动。目标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往往是一个人终身追求的东西,表现为雄心大志、远大理想等。它们可以构成一个人经久不衰的动机和动力,推动他不断地创新和探索。马克思和恩格斯立志献身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追求一种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为人类奉献了难以计数的新技术和新发明。他自己就这样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近期目标则是人们在短期内所探究的课题和要解决的问题。它能激发起人们为之奋斗的热情,推动人们向前冲刺。所以说,适度的目标对于创新活动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

目标动力,特别是近期目标动力,还可以对人们的思维活动产生“聚焦”的作用,也就是把人们所储备的知识、所潜在的能力充分调动起来,集中起来,朝向某一特定方向,深钻细究,形成一种突破性的力量。否则,没有目标动力的这种作用,人们思维活动的“能量”就会四处分散,正如四处分散的阳光,不经过“聚焦”的思维活动绝对形成不了足以进行创造的力量。

(三)意志动力

意志动力表现在人为了达到一定的创新目标,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进行活动,自觉地同困难作斗争,以及自觉地节制自己的行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他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和行为都是意志活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意志动力的作用表现得并不明显,而在创新活动中,由于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性异常强烈、鲜明,这时候,存在着巨大的障碍和困难需要去克服,人的精神处在高度紧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意志动力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它,艰巨的创造性活动往往难以维持和进行下去。因此,意志动力是创新活动的又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居里夫人是人们熟知的科学家,她和她的丈夫居里都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当居里夫妇志同道合、共同进行科学探索的时候,居里在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中丧失了生命,这个沉重的打击,使居里夫人悲痛万分,但坚强的意志动力使她没有被悲痛所击倒,而继续顽强地从事科学探索活动,终于在1911年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动力做后盾,她也就不可能做出新的创造性的成果来。

(四)兴趣动力

兴趣动力是吸引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力量,它也能对人们的创新活动起激发和推动的作用。强烈而高尚的兴趣动力,往往会使人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乃至废寝忘食的状态,即使十分疲倦和劳苦,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尽管困难重重也不会灰心丧气,而能够千方百计、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兴趣动力是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因而是可以培养、可以改变的。兴趣动力和目标动力有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目标动力可以吸引和增强人的兴趣动力,兴趣动力反过来又能促进和维持人的目标动力。兴趣动力和意志动力也有着密切关系,意志动力可以把兴趣动力保持在特定目标的方向上,并维持兴趣动力的持久稳定性;兴趣动力则可以强化人的意志力量。

(五)想象动力

幻想和想象是人类特有的把已有的知识和新的信息在头脑中重新组合的动力。创新的各种机遇,只有借助于幻想和想象的力量,才会和思维碰撞爆发出灵感的火花;人类的任何智慧,只有经过想象动力的推波助澜,才会与行为整合转变为创造性的思想。人的一生中,总有难以达到的境界。缺乏想象力的人,到头来只能在原地踏步。而能在眼前清楚地描绘出未来的人,才能一直奔向成功。所以,人不能没有幻想和想象的能力。列宁说得好: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幻想的能力,如果他不能跑到前面去,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给刚刚开始在他手里形成的作品勾画出完美的图景,那我就真是不能设想,有什么刺激力量会驱使人们在艺术、科学和实际生活方面从事广泛而艰苦的工作,并把它坚持到底。幻想和想象,给政治家增添了彻底砸烂旧世界的勇气和力量,没有它,十月革命则是不可思议的;幻想和想象,给科学、思维带来智慧的闪光,没有它,数学家决不会发明微积分;幻想和想象,赋予艺术作品以生命的活力,没有它,也就没有诗;幻想和想象是人类智力飞跃的天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锋,是人类未来的设计师。人类的责任心使我们无时无刻不去拓展我们的想象力。思维借助想象形成目标,想象推动创造向前拓展,积极的幻想和想象力是思想的翅膀。我们在开展创新活动时千万不要忘记翅膀的作用,要时时想到翅膀的力量。

(六)环境动力

【案例】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已经证明,良好的生活环境能够影响小白鼠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实验人员把普通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放在“贫乏环境”中,即放入空无一物的单调环境中;另一组则放在“丰富环境”中,其中摆满了各种各样小白鼠喜欢的玩物,如梯子、转轮、滑板、秋千之类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之后,处于“丰富环境”的小白鼠在大脑皮层的重量和厚度等方面,比处于“贫乏环境”的小白鼠有明显的增加,其学习能力和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丰富的创新环境对于人的思维能力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此相反,人们在生活压抑、受到歧视、心情郁闷的情况下就难以创造。环境动力的某种表现就是创新氛围和榜样的力量,它们往往能引导和促使人走上创造性的道路。尤其是不可小视创新氛围的力量,它会使人消除因强制性地从事某一工作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的被动感、消极性等,使人总是处于一种高昂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状态之中,这样就可以调动和激发起他的创造能力来。值得指出的是,一个保持适度压力的环境,有利于推动人的创新活动。

(七)激励动力

金钱、实物等物质刺激和荣誉、地位、获得知识、成就感等精神刺激都会产生创新的动力,称为激励动力。心理学上的含义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具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创新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自我激励的过程,但激励动力是否必定产生相应的努力行为,则要取决于导致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对此,心理学家弗鲁姆给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M=VE。该公式表明了激励水平M决定于期望值E和效价V的乘积,说明了激励动力是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价值目标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受到激励动力的推动,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积极性才能提高。这里的期望值 E 指被激励对象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可以叫期望概率。而效价 V 则指被激励对象对所达目标的价值看得有多大,也可以叫目标价值。

(八)竞争动力

许多创造都是在竞争中产生的,这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竞争动力使竞赛双方处于“临战状态”,每一项新记录都是一个创造,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创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体育的发展。竞争动力还能刺激人的思维能力高效率运转,促使人的注意力集中、精神焕发、情绪饱满,产生激情和进取心,并能增强人的智力效能,这些都是极为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

没有竞争动力,往往会使人不求上进、缺乏活力和创造性。因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一起提出遗传基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而同获诺贝尔奖的美国化学家沃森就说过,他们想超过先于他们提出但尚不完善的DNA结构模型的波林,竞争刺激了他们的思绪和能动性,这个动力极大地推动了他和克里克的工作。我国工业企业过去一度出于经济体制上的弊端,缺乏竞争动力,从而影响了产品的创新,几十年一贯制养成了人们躺在铁饭碗上吃大锅饭的无所追求的习惯。自从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竞争动力推动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明、推广与使用,于是新产品层出不穷。竞争动力的确是创新活动的“加油站”和“推进器”。

(九)情感动力

情感动力是指一种催人奋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它使人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对于创新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乐观而舒畅的心情,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促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积极而健康的激情能够使人产生创造性冲动,能够调动起身心的巨大潜力,并激励人们去克服艰险、攻克难关。在强烈的情感动力驱动下,往往使人可以一鼓作气,借助脑力和体力极度兴奋、极高效率的状态,使对某一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发生急剧的、质的变化,完成突破性的飞跃。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情感动力的这种作用体现得尤为明显。

自从有人提出情商的概念后,情感动力作为智力活动的重要成分在创新机制中的作用已为人们所重新认识。

(十)方法动力

方法动力是指掌握了一套创造方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后,就更想创造。目前,世界上的创造方法已有300多种,各国对创造方法的称呼也不相同。在美国称为“创造力工程”,在日本称为“创造工学”或“发现法”,在德国称为“主意发现法”,在前苏联称为“创造力技术”,在中国称为“创造技法”。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长期坚持“创造力工程”的培训,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是:“那些通过创造力工程训练的学生,发明创造和获得专利的速度,几乎要比未经训练的人平均高出三倍。”合肥市星期日创造发明学校的一项测试表明,受过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学生在产生有效的创见和设想方面,与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学生相比,平均提高94%,另外,在自信心、主动性及创新能力方面都有可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