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国外配送与配送中心的发展与现状
1.2.1 发达国家配送的发展及现状
一般的送货形态在西方国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说是随市场而诞生的一种必然市场行为。尤其是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过剩,在买方市场情况下,必然采取各种各样的推销手段,送货最初便是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推销手段出现的。仅将其作为推销手段而不把它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手段,在有些国家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仍然如此。很多企业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然将送货看成“无法回避、令人讨厌、费力低效的活动,甚至有碍企业的发展”,正是反映了这种现实。
从历史上曾采用的一般送货,发展到以高技术方式支持的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手段的配送,也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许多国家甚至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国外一篇文章提到:“在过去十年里,这种态度和认识有了极大转变。企业界普遍认识到配送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能给企业创造出更多利润,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手段”。这种认识的转变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
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可以为经济界提供省力且高效的管理方式与技术装备方式,将费力低效的活动转变为省力高效的活动。
第二,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越发使人看出流通和物流过程中的潜力。不少实践证明,包括配送在内的物流领域开发,可以取得很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就不再“有碍于企业的发展”。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分工,服务性生产大大发展。服务性社会的出现,使人们增强了配送的主动服务意识,配送成为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手段”。
在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配送方式和手段也有了很大发展,尤其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配送共同化的进展
初期送货,以单独企业为主体,为满足客户配送的要求。这时出现了配送企业车辆利用率低、不同配送企业之间交错运输、交通紧张、事故频繁等许多方面的不合理现象。例如,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共同配送”,是在各个公司效率低而且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才被采用的,如果在本公司就能建立合理化配送系统,也就没有必要考虑共同配送了。但近来的发展,已上升到从大范围考虑合理化,致力于推行整个城市所有企业的共同配送。
(2)配送计划化的进展
初期配送,强调即时较多,即完全按顾客要求办事,而并不是按顾客的合理要求办事。制订合理计划而不是完全按顾客的要求进行配送,是高水平的计划配送的一大进展。计划有效地促进了配送合理化,由于采用大量发货而减少了收费,也受到了客户的欢迎。
(3)配送区域的扩大
近几年,配送已突破了一个城市范围,在更大范围内找到了优势。美国已开展了洲际配送,日本不少配送是在全国范围或很大区域范围内进行的,如日本东京的三味株式会社的全国性配送系统、日本Asica配送系统、日本资生堂配送系统等都是全国性的配送系统。
(4)直达配送的进展
不经过物流基地中转,在有足够批量且不增加用户库存的情况下,配送在“直达”领域中也找到了优势,因而突破了配送的原来概念,有了新的发展。对于生产资料而言,直达配送有更广泛的应用。
(5)计算机管理配送的进展
随着配送规模的扩大和计算机的微型化,计算机管理配送取得了很大进展。这种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计算机进行信息传递与处理,有的企业甚至建立了EDI系统进行无纸化信息传递与处理;
② 计算机辅助决策,如辅助进货决策、辅助配货决策、辅助选址决策等,美国IBM公司率先建立了配送车辆计划和配送路线的计算机软件;
③ 计算机与其他自动化装置的操作控制,如无人搬运车、配送中心的自动分拣系统等。
有一篇名为《日本制造业行业配送系统变革》的文章认为,配送领域“技术条件的核心,就是信息系统和建立在该系统上的分拣系统”。
(6)配送劳动手段的进展
配送劳动手段作为支撑配送的生产力要素,是发展很快的领域。到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配送已普遍采用了计算机系统、自动搬运系统,以及大规模分拣、光电识别和条码技术。
1.2.2 美国配送中心的实践
1.美国配送中心的发展概况
美国配送中心是在改造老式仓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复苏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针对物流分散、道路拥挤、运输效率低、流通费用高等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为实现物流的合理化,美国企业界人士率先把“战时后勤”的概念引用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推出了新的供货方式,将物流中的装卸、搬运、保管、运输等功能一体化和连贯化,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同时,他们改革不合理的流通体制,使原有仓库得以改造。在这种物流的变革中,美国企业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① 将老式的仓库改造为配送中心。20世纪60年代,美国将原来的老式仓库大部分合并改造成配送中心,使老式仓库减少了90%。
② 引进计算机管理网络,对装卸、搬运、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提高作业效率。
③ 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
2.美国配送中心的类型
美国连锁店的配送中心有多种类型,主要有批发型、零售型和仓储型三种类型。批发型配送中心主要靠计算机管理,业务部通过计算机获取会员店的订货信息,及时向生产厂家和储运部发出订货指示单。零售型以美国沃尔玛商品公司的配送中心为典型,该类型配送中心一般为某零售商独资兴建,专为本公司的连锁店按时提供商品,确保各店稳定经营。美国福来明公司的食品配送中心是典型的仓储式配送中心,它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独立杂货商联盟的委托业务,为该联盟在该地区的若干家加盟店负责商品配送。
3.美国配送中心的特点
(1)变革观念
优质服务美国超市、平价俱乐部等连锁经营的出现,引起了美国社会专业分工的细化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物流的变革。与之相适应,美国的一些配送中心将供货方和购货方不但看成服务对象,而且看成经营伙伴,把客户满意摆在公司指标和工作重心的首位,力争提供百分之百的可靠性服务,使配送中心的各个环节的业务都能使客户满意。
(2)配送正确率高
配送中心一般要经过收货、验货、输入收货记录、归档、发货、编制装运单、调整库存记录、装车、配送、交货等环节的作业。每个环节的人员必须将外包装上的条码与货架条码同计算机存储的信息核对,同时要求部门经理定期对其所管辖区域的存货做一次全面盘点,以提高配送的正确率。
(3)即时服务
每个配送中心均有一个运输部,当运输部接到订单的运输通知时,即由该部负责根据客户要求的时间,制订计划,落实运输队。无论是配送中心拥有自备卡车,还是委托其他运输公司,都有责任对客户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做到客户要求什么时候送到,配送中心就保证什么时候送到。
(4)通过先进的技术和设施,降低作业成本
美国企业认为只有最大限度地把成本降下来,才能以更优异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美国的配送中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降低成本:第一,广泛应用计算机管理和条码技术,一些大型配送中心甚至使用卫星通信、射频识别装置来指挥运行的车辆。第二,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机械设备,讲求实效,不盲目追求机械化、自动化。第三,利用发达的交通网络选择合理的配送线路,降低运输费用。
1.2.3 日本配送中心的实践
在日本,随着商业连锁化经营步伐的加快,对社会化配送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客户在货物处理上、时间上和服务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客户的这些要求,建立正确、迅速、安全、廉价的作业体制,日本运输业界的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配送中心。企业界也对物流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推行共同配送制度。日本的配送中心发展趋势为:系统内自建的配送中心逐步缩小,而配送的社会化物流设施和共同配送趋势日益显著。
1.日本配送中心的类型
实践中,日本配送中心主要有以下几种运作类型。
① 大型商业企业自设的配送中心。一般由资金雄厚的商业销售公司或连锁超市公司投资建设,主要为本系统内的零售店铺配送,同时也进行社会中小零售店的商品配送业务。配送的商品主要有食品、酒类、生鲜食品、香烟、衣物、日用品等。
② 批发商投资,小型零售商加盟组建的配送中心。为了与大型连锁超市公司竞争,由一些小型零售企业和连锁超市加盟合作,自愿组合,接受批发商投资建设配送中心的进货与配送。这种以批发商为龙头,由零售商加盟的配送中心,实际上是商品的社会化配送。这样既可解决小型零售商因规模小、资金少而难以实现低成本规模经营的问题,也提高了批发商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实现了物流设施充分利用的社会效益。
③ 接受委托,为连锁商店服务的配送中心。这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在完成对本系统的配送外,还对大量的小型化便利店或超市实施配送,双方以合同为约束手段,开展稳定的业务合作。
2.日本配送中心的特点
(1)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
日本的配送中心不仅分拣系统和立体仓库等采用计算机控制,库存管理和业务经营等也普遍实现电子化。在配送中心,采用计算机联网订货、记账、分拣、配货等,使整个物流过程衔接紧密、准确、合理,零售商店的货架存量压缩到最小限度,直接为零售店服务的配送中心库存很少,大大降低了缺货率,缩短了要货周期,加速了商品周转,使商品配送及时准确,保证了物流经营正常进行,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日本的大型物流企业比较注重网络的发展。例如,在日本物流配送行业排名第五的日立物流株式会社,1998年总资产达155亿日元,销售收入2040亿日元,毛利润43亿日元。它在日本国内设有124个网点,在海外15个国家设有62个网点,在中国的上海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设有合资公司或办事处。由于拥有比较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其在发展和承揽业务、满足客户需要、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就具有较大优势。
(2)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
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商品配送作业准确有序地进行,真正体现了优质服务。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使配送中心的各个作业环节安排周密,按规定时间完成,并且都有详细的作业记录。例如,配送中心对从商店订货到送达之间的时间都有严格规定,一般规定:保鲜程度要求高的食品今天订货明天送到,其他如香烟、可乐、百货等今天订货后天送到。如果送货途中因意外不能准时到达,必须立刻与总部联系,由总部采取紧急补救措施,确保履行合同。
(3)实现物流一体化配送
当前日本的配送中心基本上都能满足厂商和销售商对物流全过程提出的高速化、高效化的要求,具备了从收货、验货、储存、装卸、配货、流通加工、分拣、发货、配送、结算到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物流一体化。
(4)使用先进的物流设施
日本配送中心的物流设施都比较先进,表现在:一是自动化程度高,节约人力;二是对冷藏保鲜控制温度要求高,保证商品新鲜。例如,收货和发货只要按相应按键,计算机会自动记录,并将信息分别送至统计、结算、配车等有关部门。高架仓库的冷冻库和冷藏库设计科学合理,钢货架底座设有可移动的轨道,使用方便,大大提高了冷库的面积利用率和高度利用率。此外,送货冷藏车上,可同时容纳三种温度的商品,确保各类商品的不同温度要求,并在整个物流过程中都能控制温度。先进的物流设施的使用,节约了运作成本,并且保证提供优质的商品。
1.2.4 欧盟主要成员国配送中心的实践
欧盟自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以来,物流发展迅速,形成了新的产业。很多成员国家的配送中心的业务活动主要以运输货物为主,围绕着运输进行货物的配送。
1.欧盟配送中心的类型
(1)运输业配送中心
在欧洲一些国家,配送中心的业务活动主要以运输货物为主,围绕着运输进行配送。这样的物流配送中心运输能力较强,可调动的运输设备比较多。但是,并非所有的运输车辆都是物流配送中心自备的,有些物流配送中心拥有的运输设备很少,他们向客户配送货物或运送货物主要是依靠租用社会上众多运输公司的车辆来完成的。英联邦运输公司集配中心为了使货物分拣、配送作业趋于合理化及实现集约化经营,实行了集中运输、集中分拣、集中管理运输车辆的物流体制。在货物集配中心,拥有自动分拣设备、运输设备、车辆维修工厂的设施设备。
(2)零售业配送中心
这类配送中心隶属于零售公司,既是提供物流服务的组织,同时又是商品销售中心。
(3)批发业配送中心
这类配送中心主要向多家超市和商店配送各种货物,如加工食品、冷冻食品、服装、日用品、建材等,其库存能力强,配送规模大、速度快,各类设施比较完善,适应各种配送需求。例如,芬兰sEsKO公司中央配送中心,是垄断芬兰商品批发和零售市场的五大集团之一。它把芬兰划分成了13个区域,按区域配置分店和设立仓库,它直接经营的商店有800家,公司的地方仓库储存着400~2000种畅销商品。
(4)汽车制造业配送中心
在英、法等国家,随着汽车制造业不断发展和竞争加剧,汽车配件的供给和需求不断增加,先后建立了许多供应汽车配件的组织,即配件中心。从职能上看,这些配件中心既负责向客户供应和销售汽车配件,也从事货物的存储、分拣、输送等物流活动,向客户提供系列化的后勤服务,起着配送中心的作用。
2.欧盟配送中心的特点
① 配送中心集中化。近年来,欧盟各成员国物流发展呈进一步集中化的趋势。许多跨国公司达成联盟,将过去分散在各国的多个配送中心、物流中心逐步削减和整合,进一步简化中间环节,加快配送速度,降低总成本,提高物流效益。
② 配送中心业务以运输为主,促进运输企业向物流服务企业转化。各种运输企业,不论是陆运、海运还是空运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向物流服务企业转化,扩展运输的功能,实现以运输为主的配送活动。一些世界级的运输企业,在最近的几年里,都已完成了向物流业的转化,成为各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许多成功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也是从运输企业发展转化而来的。
综上所述,国外配送中心已呈现出系统化、规模化、多功能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