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我国配送与配送中心的发展与现状
1.3.1 我国配送的发展与现状
20世纪7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提高木材流通效率,杭州的木材流通实行按需供应的供应方式;为了解决平板利用率低的问题,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物资部门在一个城市设置一个或几个集中套裁点,并按其货单配货、送货,实行集中库存、提高效率的物资流通方式。上述流通方式可以说是我国配送的雏形。但是由于某些落后的生产关系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使得这一先进的生产力最终未能突破体制的障碍,未能出现持续进步、稳定发展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产资料市场的开放搞活,物资流通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物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广泛开展物资配送业务,如天津储运公司唐家口仓库的“定时定量配送”,河北省石家庄市物资局“三定一送”的物资配送,以及上海、天津等地的煤炭配送等。从总体分析,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从自发运用配送阶段向自觉运用配送阶段的过渡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践证明,配送是一种非常好的物流方式。我国很多城市的物资部门都建立了配送中心,配送得到了很大发展。这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模式和方式。过去物资流通企业等人上门买货,如今迈出家门主动上门送货,为生产企业配送急需的产品。通过代理、配送、连锁相结合的新的流通形式,发展配送,实现了质优价廉。中心实行统一集中进货,享受了生产企业的批量优惠。同时从客户和自身利益、信誉出发,严把进货关,保证进货质量。发展配送大大减少了生产企业的库存,实现了生产企业“零库存”的可能。而且,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逐步实现了配送中的流通现代化管理。同时,先进设施的使用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了流通企业的效率。
但是,在看到配送在我国发展的同时,也要认识到,配送在我国的发展也是近十几年的事,进展缓慢、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是目前的一个基本状况。具体表现在:配送规模小,物流网点没有统一布局,配送中心现代化程度低,机械化水平程度低,整体物流技术水平比较落后;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加工和利用,离信息化还有很大差距,等等。
技术落后是我国配送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内配送中心的计算机应用程度仍比较低,大多数情况下,仍只限于日常事务管理,对于物流中的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配送中心的选址、货物组配方案、运输的最佳路径、最优库存控制等方面,还处于半人工决策状态,适应具体操作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滞后;物流设施的技术和设备都比较陈旧,与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无纸化为特征的配送自动化、现代化相比,差距很大;整体物流技术如运输技术、储存保管技术、流通加工技术,以及与各环节都密切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等,也都比较落后。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配送体系,使物资配送向正规化、规模化发展。
1.3.2 我国配送中心的发展与现状
电子商务的热潮促进了我国配送业的急剧发展,社会对配送中心的需求急剧增加,配送中心机械及设备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也成为物流机械市场需求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连锁商业的发展,各种形式的配送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各种类型的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家。其中上海和广东数量最多,发展也最为成熟。此外,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在我国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均建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国外还有一些企业机构正在研讨中国的物流配送业,把在今后几年内打入中国作为发展战略。
例如,上海配送中心的基本情况是,1992年以来,以超市为主体的连锁商业企业在上海迅速发展,现在全市连锁商业网点已达2800余家。由于缺乏为超市服务的社会化的营业性配送中心,因此,各家超市公司只得自建配送中心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目前的情况是,有一家超市公司就有一个配送中心,从而使配送中心的建设走进了“万事不求人”、“小而全”的怪圈。
一些大型超市公司投资建造的配送中心,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本系统的商品配送任务。而一些中小型的超市公司在资金、设施和人才等方面遇到不少难题,开展配送业务问题较多,如缺乏规范作业,各种编码(包括商品编码、运输包装编码等)缺乏标准,出货拣选、到货分拣、组配、商品盘点等作业均无电子扫描装置,出货外包装上不加贴用于运输、送货的条码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服务水平。
1.3.3 我国配送中心的差距
虽然我国的配送中心建设遍地开花,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的配送体系已经非常完善,相反,相对于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我国的物流和配送业依然严重滞后。主要的问题如下。
1.配送规模小,未形成经济规模
配送中心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取得效益。以我国连锁业配送中心为例,一个配送中心平均配送20个店铺,而日本的连锁店一个配送中心负责配送70个店铺,只需4~5辆车。我国多数配送中心未形成规模,统一配送率只有50%左右,造成人员闲置,运输设备不能充分利用,配送成本偏高。以企业集团内部为对象的专业化配送发展较快,而面向社会的区域化配送发展较落后,这就造成了社会配送资源的闲置与重复配置的矛盾冲突。因此,目前我国的物流配送中心还达不到提高社会总体效率的地步,形成不了规模优势,缺乏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2.配送速度低,管理经验缺乏
由于配送系统的管理水平低下,物流渠道不畅通,供应商的供货速度慢,与供应商的关系不够协调,市内交通状况差等,造成配送企业配送速度较低,不能完成“当日订货,次日送货”的指标,一般为24~48小时送货,常有超过一个星期送货的情况,并且一般是畅销商品的配送速度低于平销、滞销商品的配送速度。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连锁企业的服务水平。
几乎所有企业的配送中心只是充当储存商品的仓库和按规定简单地送货的运输工具的角色。而设立配送中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整个企业的物流总成本来实现销售利润的最大化,因此,这不是传统的仓储和运输所能实现的目标。这其中需要很多配送方法和技巧,如实施共同配送和准时制配送,从供应链与需求链角度组织物流配送等。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3.技术装备落后,现代化程度低
我国的物流配送中心机械化程度低,基本处于人工操作状态。配送中心的作业基本上是手工辅以叉车和托盘作业;单元化作业程度低,托盘的利用仅限于企业内部;货物的入库、出库、拣选、组配、盘点等作业多为人工管理,差错率高;出货外包装不加贴用于运输、送货的条码,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
国外现代化的配送中心作业面积大,配有自动分拣机、电动升降机、自动传送带、真空包装先进机械设备,并采用自动化管理,充分表现其快速、准确的配送服务。我国的配送中心与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无纸化为特征的配送自动化、现代化的配送中心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4.配送中心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统不完善,计算机应用程度较低,很多配送中心还没有配置计算机,日常的事务和信息管理还依靠人力进行,无法对商品实行分类保管,有些商品在仓库堆积过期仍无人知晓。多数配送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只是限于日常事务管理,对于配送中心的许多重要问题,如货物组配方案、运输的最佳路线、最优库存控制等方面,仍然处于人工决策状态,适应具体操作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滞后,整体配送环节的信息处理技术也比较落后。靠人工凭经验进行配送中心的管理和运作,势必影响配送中心的效率,进而难免存在失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配送中心的形象和信誉,制约配送中心的发展。
许多企业缺乏现代物流与配送的观念,配送中心信息化管理方面还相当落后,主要表现在:
① 物流作业不规范,各种编码(包括商品编码、运输包装编码等)缺乏标准。
② 计算机的应用仅限于配送中心业务、业务管理,与销售时点(POS)系统前台数据采集相比,配送中心内部的数据采集、配送中心与外部的接口系统,如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
③ 配送中心没有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如货物组配、运输车辆的送货路径规划、多因素的最优库存控制、多配送中心选址决策、多配送中心的配送范围决策、配送中心的物流成本控制、单品的物流成本控制等核心的配送中心决策支持系统(DSS)均没有建立,从而使企业MIS系统不完整。
④ MIS系统功能不完善,存在单纯模仿原有手工系统的现象。
总之,我国商业配送中心距离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无纸化为主要特征的配送自动化、现代化还有几十年的差距。由于我国配送的落后,已严重制约了连锁经营的发展。因此,应在采用新技术、提高配送现代化水平方面努力。
1.3.4 我国配送中心的发展途径
现在,世界五百强企业已有3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今后必将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大企业进入中国的制造业和流通业,这些企业对物流有着很大的需求,无疑会加速和带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同时,大量外国的物流企业也会抢滩中国的物流市场,因此我国物流业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这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既是很好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
配送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诞生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配送中心是进行配送活动的基础设施。因此,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配送中心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我国配送中心的发展途径如下。
1.自营途径
自营途径主要是有实际能力及需要的物流企业、企业集团或连锁企业投资兴建自己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建设耗资大,困难多,创业之际的企业应慎重选择自营途径。
2.改造途径
改造途径主要是通过改组、改造传统批发企业、储运企业,建立单体配送中心或建立以物流配送为主体功能的物流配送经营企业,走社会化配送的道路,使现有社会仓储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和充分利用。批发、储运企业拥有地域、设施、管理及技术、组织网络等各方面的优势,而目前又正处于低谷时期,走现代物流配送的路,不但是谋求脱困的现实途径,同时也代表着其行业发展趋势。因此,改造途径是目前应倡导与鼓励的。从市场方面看,目前我国流通领域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所迫切需要的也正是社会化配送服务。
3.联合途径
可以是企业之间联合发展,如中小型零售企业联合投资兴建,实行配送共同化;也可以是系统或地区规划建设,达到本系统或本地区内企业的共同配送;或者多个企业、系统、地区联合共建,形成辐射全社会的配送网络。北京粮食局系统的八百佳配送中心即为系统内联合的例子;上海市政府、流通主管部门所规划发展的百货、粮食、副食等四大配送中心就是区域内联合的例子。另外,还可以对原有不规范、无规模、无效率的配送中心进行联合重组,向规模化发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共同化配送可削减企业间的竞争,从整体上提高从供方取得价格优惠的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并可实现优势互补,促使企业走向联合的规模经济之路,有助于改善我国物流企业“小、散、差”的结构状况,因此联合途径也应予以提倡和推广。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业若想快速发展,并在加入WTO之后保持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必须从国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配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