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PPT的四堂理论课
演示是一门沟通的科学。演示的目的是与观众或读者沟通,交流信息。很多时候自认为做得还不错的PPT却往往得不到好评,这是因为制作者过于注重PPT花哨的外表,忽视了对PPT内涵的修炼。
用PPT是为了展示信息,而不是显示我们的Office技巧。不论PPT做得多么花哨,如果无法达成沟通的目的,那么再漂亮的PPT也是破铜烂铁。本书不是一本专门讨论沟通技巧的书,但希望通过下面的四堂短短的理论课能为你的PPT制作提供一些参考。
1.2.1 PPT不能当讲稿
初次制作PPT的人常常把PPT当成大号讲稿,把演示时所有要说的话都变成文字做到PPT里,这样的结果是观众很难记住PPT里到底讲了些什么。很多记忆大师的记忆秘诀就是在脑中将文字转化为图像记忆,但观众不太可能是记忆大师,所以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将文字尽可能转化成图片或者图表,这个过程叫做视觉化。
人类对具象信息和抽象信息的处理是通过不同的通道完成的。而具象信息通道对信息的处理和记忆能力要比后者强得多(可能是由于后者进化时间较晚)。这里简单地将前者称为视觉通道,将后者称为语言通道。具象信息包括图片、动画等;抽象信息包括语言、文字、计算等。如果想让观众快速地记忆和理解演示内容,就应当充分利用这两个通道,尤其是视觉通道,尽可能地将抽象的信息(特别是文字)转换为更具象的信息(如图片、图表、图示、动画等),如图1-6所示。
图1-6 视觉化的PPT启用了双重通道,记忆效果好
如果把PPT做成讲稿,那么情形就和图1-7类似了。更加高效的视觉通道被荒废,单纯依靠语言通道又容易造成通道的阻塞,使得观众的记忆效果大大降低。照读文字会使得语言和文字两种信息相互干扰(即电影字幕和声音不配备的感觉),会产生1+1<1的负面效果(如图1-8所示),加之大段的文字使观众产生抵触情绪,让本来就不易记忆的语言更难被记住。
图1-7 把PPT做成讲稿存在的三个问题
图1-8 冲突的下场
1.2.2 PPT不能无组织
没有经过组织的PPT就像被打散的拼图,难以理解,更难以记忆。没人能看出图1-9(a)这堆打散的拼图原本是什么,更不可能记住里面的内容,而1-9(b)却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张海边沙滩的风景图,你甚至记得图中有两把太阳伞。不要把一堆信息碎片拿给观众,把拼图拼好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
图1-9 拼图告诉我们,组织良好的信息更容易记忆
在PPT中,做拼图就是要挖掘各个信息之间的关联,并通过一条主线将这些信息组织在一起。同样多的信息可能有不同的组织方法,我们需要找出其中关联性最大的一种。
1.2.3 保持观众注意力
演示刚刚开始时,观众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我们几乎什么都不用做就会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演示上。但随着演示的进行,由于观众越来越疲劳,因此他们的注意力也会越来越低,如图1-10所示,这显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图1-10 演示开始一段时间后,观众的注意力会迅速降低
解决的方法是在每一个部分完成之后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如图1-11所示,帮助他们理清思维,给他们喘息的时间。同时预示着下一部分的开始,能够提醒他们重新集中注意力。
图1-11 阶段性的总结能够帮助观众集中注意力
(图表来源:Diamond/How to give a successfuI oraI presentation b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2.4 PPT不要太华丽
根据视觉理论,观众在看到PPT后,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要经过三个阶段,如图1-12所示。
图1-12 视觉处理的三个阶段
(图表来源:http://hi.baidu.com/famous825/bIog/item/1f442bec07f84332269791b9.htmI)
一、基础视觉信息提取,并行处理多个特征。
二、根据目的需要,筛选关注内容。
三、保存关键目标,联想相关描述。因此在第一阶段获取的信息越少,第二阶段过滤和事件的构建就会越快,第三阶段形成“概念”的速度也就越快。
网上流传的那些ThemeGallery模板看起来非常漂亮,只是可能过于精细了,渐变、高光、透明、倒影等把图表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装扮得那么漂亮。漂亮没有错,它能给观众美的享受,让PPT看起来不那么枯燥,但为比较次要的信息添加过多细节会大大拖慢第一阶段的速度,从而降低观众获取信息的效率。我们希望观众记住的是PPT里的信息,而不是记住承载信息的那一堆元素。不过依赖这些华丽的图表更严重的问题是,当我们开始制作PPT的时候考虑的并不是“如何将这些内容视觉化表达出来?”,而是“套用哪个模板才好呢?”,以这样的思维方式制作PPT,水平怎么可能快速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