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极拳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总结。运用和贯彻教学原则,能使教师正确地选用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尚武崇德,教拳育人
太极拳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同时它又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传统健身运动,尤其是要克服疼痛关和枯燥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结合太极拳的特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战胜困难的精神,具有热爱、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要在教学中贯彻教拳育人原则,加强思想教育,寓德育于习武之中。传统习武中一贯注重武德教育,把武德列为学习武术的先决条件。如今,我们在武术教学中,更应发扬尚武崇德的优良传统,讲道德,讲文明,讲礼貌,造就一代新人。
(二)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指的是培养学生把学习太极拳作为自觉的行动。不仅认真学,刻苦练,还要积极思考,反复琢磨,深入理解。
贯彻自觉积极性原则,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了正确的方向,学起拳来才会有动力;其次是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主动自觉学习的条件,鼓励学生互教互学,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太极拳教学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严格耐心,教学相长原则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师的认真严格和敬业奉献精神,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严格,首先是教师严于律己,认真备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次是要求学生严格,尽职尽责,一丝不苟。然而,教学仅有严格一面还不够,必须同时抱有热情和耐心。特别对待基础差、年龄大、进步慢的学员,教师更要满腔热情,不厌其烦,一视同仁,绝不可冷淡、歧视。教师对待学生要平等、尊重、爱护。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应善于从学生身上吸取经验和长处,做到教学相长。
(四)直观与思维相结合原则
直观性,指的是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如模仿、观察、观摩、纠正等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掌握所学的技术。
思维性,指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总结,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丰富理性认识。武术界有“光说不练嘴把式,光练不想傻把式”的谚语,说明二者结合的必要。
由于太极拳的动作复杂,只有反复练习才会掌握技术,从这点上看,直观性原则显得更为重要。教师除了直接示范、语言讲解、口令提示、辅导纠正之外,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影视、挂图、表演、观摩等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形象和概念。
(五)区别对待原则
人体生理结构虽然基本相同,但由于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活动能力的不同,个体差异是很大的。所以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学方法和运动量安排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
一般来说,年轻人体质较好,承受能力较强,运动量、运动密度、强度可以大些;而年长者,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恢复也较慢,运动量、密度和强度应该小些。年轻人模仿力强,应以形象教学为主,精讲多练;年长者,掌握了相当的生活经验,应多些启发、联想、比喻,增加逻辑思维教学,使其更好地理解动作。对那些学习困难,接受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些耐心和鼓励,多采取一些分解教学方法和辅助练习,帮助其树立信心,克服难点,完成任务。
(六)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逐步深化,不断提高。运动负荷也要由小到大,逐步增加。
难和易、繁和简、深和浅都是相对的。同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对某些人来讲很容易,但对另一些人可能就较为困难。初学时可能较难,学了一段时间后可能又会觉得容易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不适当的部分。
为了贯彻循序渐进性原则,在太极拳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切不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欲速而不达。
(七)合理安全原则
教学内容、进度、步骤、手段、运动量都要周密计划,合理安排,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和可能,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安全,尽量防止运动伤害。由于太极拳是一项柔缓运动,有些教师容易忽视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教学要求过高过急,超出学生现有能力。学员中也有“恨病吃药”,盲目加大运动量的现象。这些都会导致教学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