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体育的困惑与理想

体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活动,体育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的存在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古希腊体育思想可以了解到,人的身心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体育不仅仅是培育身体的手段,更是塑造心灵及品质的方法,是达到卓越的必要途径。体育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并非外界强加于人,而是人认识和塑造自身的一种方式,是追求美与和谐的一种本质需要,是“化人”的一种手段,人通过各种身体游戏、活动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达到人、社会、自然完美的统一。体育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寄托了社会对人的理想和教化。

(一)困惑

1.物化的体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利用外界以及自身条件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越来越强。人们关注于社会的发展,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绝对作用。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沉迷于物质财富所带来的享受,从而逐渐在现代化的漩涡中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人逐渐沦为了社会发展的工具,而体育则成为了培养这种工具的手段。

“今天,体育为一切人所需要,即使极端古板世故的生活也迫于自然的冲动而让位于体育运动,甚至有人把当代人类的体育运动和古代的相比较。在古代,体育运动好像使杰出的人间接地分享到他神圣的血统,而这种想法现在是不复存在了。不过,现代人仍希望用各种方式表现自己,因而体育变成了一种哲学。人们起而反抗约束、禁锢、限制;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寻求解脱,尽管它不具有超越的内容。体育运动不仅仅是玩和创造纪录,在体育运动中仍有某种赫然超于体育之上的伟大的东西,它同样是精神的升华和精力的恢复。人们不知不觉地一味追求它,尽管它的内容是公共的——也即对僵化现实的反抗。在社会机构无情地接连毁灭人类的时代,人类的身躯要求自身的权利。”【9】

然而,由于人们受到这种物化的影响,造成了认识事物的功利性和局限性,体育也以非理想化的方式发展。人们过度关注体育对于人体生物学方面的改造,关注体育所能创造的各种利益,忽视了体育使人获得身心的完善、体育使人成为具有崇高精神的人、体育是人的本质需要、体育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功能价值。

2.学校体育的异化

在古希腊,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不仅仅只是身体的运动形式,它还是古希腊人信仰的归属方式和古希腊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城邦而言,体育承担着继承城邦传统、传递城邦价值、培养城邦护卫者、争取城邦荣誉等光荣使命;对于城邦个体而言,体育也起着强健体魄、训练心智、接受价值信仰等重要作用。奥林匹亚山上的铭文,用一种类似神谕的形式训诫古希腊人重视体育的作用和意义,从体育中获得全面地发展。因此,体育无可置疑地充当了古希腊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古希腊教育体系中至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的功能和作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塑造人体格、人格的一种手段,体育逐渐成为了单纯意义上的方法性的知识,成为了挣钱的手段,成为了满足国家需要的制度。同时,体育在教育中的功能逐渐被“物化”,学校体育出现了偏重追求技术技能,强调动作的形态,片面地挖掘人的生物潜能,用运动成绩来衡量体育的现状。在我国,学校体育本应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塑造体格和人格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体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僵化”,失去了其本质属性和价值功能,造成学校体育缺乏人文和伦理的制约,学生变成了单纯体育技术操作的对象,同时其体质水平下降,意志品质薄弱,个性不足,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较差的状况也愈发严重。“重智轻体、重体轻育、重物轻人”【10】则成为了普遍现象。如毛振明教授所说:“从体育到体育课之间有了一个变化,有了一个不被学生欢迎的变化,这个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育变得不自由了(由于上体育课的时间、内容和形式都是规定好的);

体育变得严肃了、冷酷了(由于教育的某些性质不得不把体育课“正经”起来);

体育变得不易尽兴了(由于课的时间短、器材的缺少和教材的排列呆板等);

体育变得有些孤独了(由于课上与同学们的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体育变得不好玩了(由于玩的因素受到了压抑,由于游戏的某些特性被不恰当地删除了);

体育变得难了(由于大家在学一个动作,往往四十多人的目标成了个人的目标,对技能好的同学高要求,也成了自己的要求);

体育变得很有压力了(因为上完体育课还要考虑和达标,或者说上体育课就是为考试和达标,至少相当一部分老师是这样想的)”。【11】

在多数人眼中,体育成为了“不用脑子”的课,学习体育不过是“跑、跳、投”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练习的课程,是整顿纪律和惩罚学生的手段,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地方,是学校可有可无的“小课”或装门面的“花瓶”……【12】理应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的体育教学,因重物轻人的倾向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这一现状。

3.功能性缺失

体育是人类关于教育和文化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身体活动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使人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体育对人而言,是“化人”的一种手段而非工具,它包括了人作为主体对自身的教化与引导,还包括了外界对于自身所施加的影响。体育对人的这种影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其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

长久以来,由于人们受到功利性思想的影响,仅仅把体育看作一门专门的知识、技术,将体育作为提高人的生物性特征的工具。忽视了体育还是一种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人类行为,它能够和人的生命观、健康观、价值观等建立直接的联系,影响人生理念和生活态度。因此这就造成了体育功能性的普遍缺失,虽然通过教育的形式在一定程度改变了人的体质水平,满足了人的部分需要,但是却忽视了通过游戏、娱乐、养生等其他形式对人的影响,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理想——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逐步现代化。而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有相对性的动态目标体系。随着对现代化的逐步关注,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和国家,首先应该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正如英克尔斯所说:“无数的证据说明,如果它的人民继续以20世纪以前的方式生活的话,一个国家就不可能进入20世纪。”【13】因此可以得知人的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核心内容。

由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是核心内容,发展是归宿。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体育对人的现代化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发挥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功效,体育的价值体系对于人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体现了其“生物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14】三个方面对人的全面影响和塑造。

1.体育的价值

首先是生物价值,体育的生物价值体现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它使人的身体由片面、被动、畸形的发展向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传统农业经济社会中,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并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人要么长期从事繁重、单一的体力劳动,身体某些部位过分发达,而其他部位长期得不到充分的活动和锻炼相对萎缩,造成人的畸形发展;要么长期不参加体力劳动,不重视锻炼,身体得不到相应的活动而屏弱,是身体的一种畸形发展。现代人则基本摆脱了脑力和体力相互对立的困境,身体的权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追求体格上的健康、形体上的健美、体力上的健壮,成为人的现代化的基础目标。

然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加速了人们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脑力劳动不断增加,体力劳动逐渐下降,人类逐渐由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方面转化,文明的发展以人的本能退化为代价。而体育能够在现代社会节奏紧张,竞争激烈中造就人的身体基础,改善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使人在生物功能方面得到一定保障。

其次,是社会价值。在现代社会里,体育运动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直到家庭和个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多的人拿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发展完善自我的体育运动中去,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去学习、了解社会,学会适应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生动的社会角色。体育正在为人们建立崇高生活目标而发挥着重要的指点作用。由于体育活动大多是集体的对抗性活动,在活动中人们可以加强对集体、团体和家庭的信赖感和安定感。体育运动又总是在一定道德约束下进行,竞技者必须用公正竞赛、团结拼博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成功与失败、荣与辱、竞争与退缩、爱情与事业、个人与祖国,乃至生与死之间进行选择和定位。体育不单纯是竞技,它还是一项大众性的健身、娱乐文化活动,体育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延年益寿,它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掌握。体育同时作为一种将体质、意志和精神的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手段,已成为培养全民族现代人素质的催化剂。各种体育比赛,能培养人们的顽强意志、竞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奋进拼搏精神以及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并因此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体育的社会价值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所说:“当代体育对塑造大众人生观、价值观,对移风易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际交流具有特殊价值和积极影响。同时,作为以人为本、积极进取、公平正义、规则至上、团结友爱、健康自然的事业,体育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15】

最后,是体育的人文价值。体育的人文观是“要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世界”【16】。它包括许多与人的社会生存有关的、极有价值的观念,诸如竞争、协同、民主、人性等内容。而体育的人文价值也在于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人的竞争观念、主体意识以及思维的开放性等方面。一方面,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竞争同时也是现代体育的灵魂,现代竞技体育比赛正是在公正精神下体现的竞争活动。正因为如此,体育对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影响巨大,它可以使人获得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平等竞争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体育能够培养开放的观念。现代体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如果失去对外的联系与交流那将会丧失生命力。在体育活动中,人们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运动的方式和内容,在不断创造和适应中逐步建立新的经验和观念,通过不断交流与联系使人的思维更加开放。此外,体育能够增强人的主体意识。现代体育高度重视参与者自身的内在需要,重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它是人的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体育运动,人的自由和个性得到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充分尊重,人的地位和作用,不因种族、肤色、性别、财产、门第、政治见解的不同,而受到歧视。【17】

2.发展的途径

(1)挖掘文化内涵

雅思贝尔斯指出: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教育的反思的本源所在【18】。而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性的实践活动,不管它如何改革,体育课始终都是体育文化教育的运作主环【19】。而我们需要不断挖掘,从而为学生服务,使学生个体的人格完善、情感丰富、自由愉悦与涵养得到提升。体育文化是人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人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的对象化。所谓对象化,指的是人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以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正如人的思维、观念、意识这些主观的内容通过客观的、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样。体育文化通过其文化渗透力、影响力、辐射力,对人的现代化、社会化产生诸多影响。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价值性的存在,它内在地蕴含着人对社会、自身的精神思考,它对引导人类本质力量的发挥和健全身心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施特劳斯在《什么是自由教育》中说:“自由教育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个文化人。”人不仅作为一种生物、理性的生命存在物,在更大意义上,人还是具有感性的存在物。人不仅通过文化塑造自己,使自己高于其它万物,而且还创造文化,每一个个体如果想成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员,唯有亲身融入文化并创造文化,用文化这一高贵气息来充实人的自然之躯,如果一个人缺乏文化的启蒙、引领,那么这个人就和动物没什么区别(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通过体育这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过“属人”的生活。如《奥林匹克》宪章所说:“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和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以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体育文化显然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不局限于人们对健身运动技能的认识和掌握,而是一种体育思想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对人类体育文化发展可以发生作用的影响力,是一种在文化层面上对新的人的生存方式的理解和把握。【20】和学校其它的课程相比,体育课程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体育知识体现为“三基”,但如果将体育文化仅仅定义为运动技能体系,必然又回到了技能教学的老路。体育仅仅满足于传授技艺与增进体能,体育的精神意义和体育的崇高境界却被淡化和遗忘了。这无疑使体育走进死胡同。如此说来,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人化”价值,体现在学生体育运动的过程之中,也就是说运动的体验过程即体育“文化即人化”的过程。所以,一旦体育文化放弃了对人精神的关怀,而过分专注于外在的功利和实用,体育文化就不能培育真正崇高的人性,而仅仅是在粗俗和鄙贱的形式下对人的教化,对人体进行的一种塑造,它带给人的只是肌肉、骨骼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精神的成长。

文化是人的精神食粮,体育对提高人的信仰,增强团体意识、爱国情怀,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以及交往能力都有着比其它手段相对突出的作用,因此,深入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提升对体育精神的理解认识,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挖掘体育文化内涵不在于追求运动技能的高、精、尖,重要的是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运用,努力提高人文品味,陶冶人的精神生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恰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之间灵肉的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的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自由的天性。【21】

(2)注重个性培养

自由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个性教育。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是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相联系的,是现实的个人在活动表现出来的特异性。人的活动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构成了人的个性的基本内涵:第一,个性是一种自主性,自主性表明人的个性发展不受外界干扰,自我决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特性,表明人是自己的主人;第二,人的个性是一种能动性。能动性即指个人通过自己有意识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对外部世界的独特把握;第三,个性是一种独创性。独创性是个性发展的最高体现,在马克思看来,个性的独创性包括个人活动的“唯一性”和个人发展的自律性。在密尔看来,个性与发展是同一回事,没有个性,就无所谓发展。要使人们有公平的个性发展机会,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容许不同的人们过不同的生活。“相应于每人个性的发展,每个人也变得对自己更有价值,因而对于他人也能够更有价值。”【22】

体育运动相对于其它文化活动而言,对人的个性的培育有着独特的优越作用。体育是一种开放性的运动,人通过体育活动把欲望变为行为来显示自我。所以人在体育运动表现的体育个性是个性表现的最突出形式。而激发和培育人的个性的关键在于尊重自身的主体性。一个人的自由与否,是在主客关系之中表现出来的,自由的前提是对外部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必然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作为主体的人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能够对客观世界做出符合外部事物规律的理性选择。在此基础上,学校体育要解放学生的时空,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允许学生做出不同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这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并且,随着学生主体性的成熟程度的提高而允许他们有越来越多的自由;由他们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们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学习。在教育过程中,“即使学习者对教材和方法必须承担某些教育学上的和社会文化上的义务,这种教材和方法仍应更多地根据自由选择、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和他的内在动力来确定。”【23】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为了真正落实人作为创造主体的地位,首先,体育自身应具有民主性、宽容性和开放性,避免教学的僵化,鼓励个体的发散求异思维,宽容创造性的思维。在体育教学中,也应该给学生一些自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发挥创造性的机会。【24】而现代体育课程实施偏重于实用忠实价值取向,也就是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诚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所实施的课程与预定的课程变革计划之间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则课程实施越成功。“这种取向实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支配的”,这种取向把课程计划看成是一成不变,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专家设计好的课程内容,因此,限制或扼杀了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5】

人的解放的标志,是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而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恰恰表现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生观,和生命的不同道路、不同的方式。人的本质具有丰富性和能动性,而人的解放,正是以承认人本质的这种丰富性和能动性为前提的。所谓一切人个性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承认这一点的前提条件才有可能。所以马克思说:“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6】如果力求按照统规范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的发展,这等于不要变化、差异和多样性,这事实上就是不要发展和进步。

(3)强调审美教育

“美的形式是自由的信息,是自由的符号信号,或者符号信号的符号信号,即所谓象征。”“美是自由的象征,所以一切对自由的描述,或者定义,都一概同样适用于美。如果说自由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那么同样可以说,美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如果说自由是一种体验,一种经验形态,一种快乐和幸福,那么同样可以说,美是一种体验,一种经验形态,一种快乐和幸福。”【27】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这一美学奠基性著作中认为,审美是想象力和理解力相协调的自由活动,它既摆脱了知识理性的束缚,又超越了对自然物质的欲求依赖,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活动,“美感是一种自由的快感。”【28】马克思从人的劳动角度来阐述自由和美的关系。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指既合规律又合目的性的活动,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人的生产可以超越自己种属的限制,而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建造,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过程,劳动中的美作为劳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劳动自由自觉的特性是劳动不断朝着审美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

然而,劳动在实现了人的美学使命的同时又完成了另一个历史过程,劳动在实现人的对象化从而使人真正拥有自己的同时又实现了劳动的异化从而使自己在另一层意义上失去了自己。在现代大机器工业中,当人成为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从而失去自己的主体性、目的性和创造性之后,人也变成一个与机器相同的一个工具性存在。本来,劳动是使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力量。马克思说:“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技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却成为动物的东西。”

体育活动从人的物质的意义来看,与异化劳动是相同的,但它在超物质的意义上,它与异化劳动迥异。首先,在异化劳动中,人的身体活动是手段,不是目的;而在体育运动中,人的身体的活动本身是手段,也是目的。第二,在异化劳动中,人的身体的运动是以物为尺度的,而在体育活动中,人的身体的运动是以人为尺度的,也就是以美为尺度的。有人认为,体育的目的是健康,因而体育的真义是体质教育。健康目的之所以在体育中占有重要意义,也是因为健康对人的生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是并不是病人才去锻炼身体,健康人也锻炼身体;有的人是为预防疾病才锻炼身体,有的人既没有疾病也去锻炼身体。体育活动其实早就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它的目的早就超越了健康,而直接把它当作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表现。殊不知,健康是美的基础,它是为美服务的。

人不仅通过体育创造美,同时还能以美为自己意识的对象,观赏、享受着美。这是人的特权,更是人的幸福。体育“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体育发展前途是无限广阔的。体育审美王国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这一飞跃是人的胜利,是体育的胜利,也是美的胜利。【29】在审美化的学校体育中,教师既是审美的主体,又是审美的中介,他把自己对体育运动的审美感受转化为学生的审美感受,把自己的美、体育活动的美,对象化为学生的美,从而在学生身上再现自己的创造力。同样,当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把自己的学习对象看作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实现关照自身的对象时,他就会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做到学有所发现、练有所创造,这样自身的活动也就成有可能成为审美关照的对象,并从中感到由衷的喜悦。

(4)贯彻游戏精神

席勒认为在人的身上存在有两种冲动,即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形式冲动与感性冲动活动的范围不同,彼此可以保持和平的关系,但当一种冲动发生作用时,往往会抑制另一种冲动,从而产生冲突;如果两者同时发生作用就相互结合成一种新的冲动,即游戏冲动,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之间的集合体,是实在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受动与自由等的统一。【30】在游戏冲动中两种冲动的作用结合在一起,它同时在道德上和自然上强制精神,因而它排除了一切偶然性,从而也就排除了一切强制,使人在物质方面和道德方面都达到自由。【31】

斯宾塞的游戏理论从人的生理角度着手,他认为,与把所有的能量都消耗在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机能上的各类低级动物不同,人作为高度发展的动物,常常有能量过剩的现象,而过剩的能量需要发泄掉,游戏就是自由发泄过剩精力的产物。谷鲁斯并不赞同斯宾塞的游戏是一种过剩精力的发泄理论,而把它当成一种自由的活动,但他所指的自由,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自由,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外在束缚。真正确立游戏理论在教育学地位的是荷兰学者胡伊青加,他在1938年出版的《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人类文化源于游戏的论点,他认为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黑格尔把古希腊奥运会的诞生与游戏直接联系起来,他认为在希腊人开始出现自己的游戏活动时,这种游戏便几乎全是体育的内容。然而,游戏在东、西方乃至全人类的潜意识中常常被误解成是“不正经”“不务正业”系游手好闲之辈的无聊举动。那么,黑格尔是怎样看待与评判体育的性质和价值的呢?黑格尔是这样说的:“假如我们看看这些游戏内在的本质,我们首先就会注意到‘游戏’同正经的事务、依赖和必需是怎样处于反对的地位。这种角力、赛跑和竞争不是什么正经事情;既没有防卫的义务,也没有战争的需要。正经的事务乃是为某种需要而起的劳动。我或者‘自然’必须有一个屈服;假如这一个要继续生存,那一个必须打倒。但是和这一种正经相反,游戏标志着更高等的正经,因为在游戏中间,‘自然’当作被加工制造为‘精神’,而且在这些竞技举行的时候,主体虽然没有进展到思想最高级的正经,然而从这种身体的练习里,人类显出了他的自由,他把他的身体变化成为‘精神’的一个器官。”“在这些竞技举行的时候,主体虽然没有进展到思想最高级的正经,然而从这种身体的游戏活动中,人类显示出了他的自由。”【32】

由此可知,游戏精神的核心内涵即自由。石中英教授指出,游戏的精神应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体育作为人类创造并服务于自身发展的一种游戏活动,竞争、超越、协作以及自我表现等精神渗透其中。因此,高扬游戏精神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33】游戏理论对于学校体育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在“快乐体育”被大力提倡后,游戏成为了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它也曾经为体育教育带来了一丝光明。但由于缺乏对“游戏”文化属性的认识,把“游戏”仅仅看成是玩耍的意蕴,把对“游戏”的价值认识仅仅停留在人感性需要的满足,忽视了游戏的特点在于它是排除一切功利性的活动。在游戏中,游戏者摆脱一切外在的目的和压力,全身心沉浸于游戏之中,被游戏所吸引,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诚如在一些科学家看来,只有当他们把科学研究作为游戏时,他们才会在科学的某个领域里取得较高的成就。

在体育中贯穿游戏精神并不难,因为体育和游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甚至有学者认为游戏是体育的种子,游戏之于体育当若蛹之于蝴蝶的关系,体育竞赛是人类的一种游戏,这不仅是体育起源论的观点,也是体育未来学的观点。【34】但体育教学高扬游戏精神,并不是说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地穿插几个像“贴膏药”、“老鹰抓小鸡”等形式的游戏。游戏的核心精神在于倡导人的自由,人的天性就是自由自在的生存。因而,学校体育贯彻游戏精神的精髓在于扬弃外在功利对学校体育的制约,还原学校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使体育的“属人性”“为人性”得到归真。正如席勒所说:“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35】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9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5

【3】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中国教育学刊,2001(5)

【4】王友洛.不能以“人的全面发展”替代“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哲学研究,1993(8)

【5】方世南.生态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哲学研究,2002(2)

【6】张文喜.人的全面发展:在主客体关系视野内.浙江大学学报,1997(2)

【7】亢安毅.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

【8】[美]奥托.人类潜在能力的新启示.见: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391

【9】[德]卡尔·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周晓亮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27

【10】苗治文.论学校体育的物化与人化.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3

【12】马卫平.体育与人——学校体育文化的重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论文,2005

【13】英克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4】石龙.论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5】http://www.sport.org.cn/gasc/2009-01-21/232715.html

【16】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

【17】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4

【18】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

【19】张洪潭.再谈技术健身教学思想.体育与科学,2004(1):72

【20】体育文化导刊编辑部.《体育文化论》代发刊词.体育文化导刊,2001

【21】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

【22】密尔.程崇华译.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82.63

【23】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63

【24】潘凌云.“主体参与”与体育教学创新.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2):85

【25】崔伟.后现代课程语境下的体育课程改革思考.体育学刊,2007(7):77~78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491

【27】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46

【28】康德.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商务印书馆,1964.17

【29】贺昭泽.试论体育审美.体育文化导刊,2006(2):58

【30】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7

【31】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5

【32】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

【33】王文生.高扬游戏精神.体育教学,2O06(5):1

【34】于德东等.体育运动是人的自由的表征.体育与科学,2004(4):48

【35】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