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
高等教育、高等体育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通过“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战略”、“体育院校”等关键词的检索,了解了近10年来相关方面的研究现状,为完成本博士论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本文研究思路的形成和观点确定方面加强了信心。经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到前人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的方面。例如,(1)对我国体育院校改革和发展战略的研究还不系统、不深入;未能与现代教育规律和体育事业发展相联系起来;(2)对我国体育院校改革和发展的研究,理论探讨多于实证研究,局部研究多于整体全局性的研究;(3)前人的研究在研究对象选择上样本量较少,研究方法上还不系统,得出的结论与提出的对策,缺乏全国性、全局性调研基础的支撑;(4)缺乏对我国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战略进行整体、宏观、系统的研究。
面对新的世纪,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我国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在新世纪里的发展战略和趋势做出了分析和推测,得出了有益的结论和观点。
时敬华【1】在“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中认为,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由其引发的经济革命重塑全球经济的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因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教育,因而在教育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界预示着一场深刻的革命。高等教育的规模要迅速扩大,教育质量要继续提高,教育结构和投资体制要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教学都要改革,以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陈旭远、曲铁华【2】认为,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社会,人类文明将进入知识时代。作为知识生产(科研)、知识传播(教学)和知识利用(科技产业)综合体的高等教育尤为各国强调和重视。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了从上世纪末到现在发展的第一个百年。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第二个百年,其总的发展趋势是: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观转变;教育内容向现代化、科学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教育空间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教育功能向大众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栾凤池【3】在“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我们的策略”中认为,21世纪的人类将陆续全面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对高等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高等教育由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游离于经济社会的边缘而转向进入经济社会的中心,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决定社会发展。这使21世纪成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世纪。在加入WTO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将呈现出大众化、终身化、个性化、国际化、多样化、信息化和产业化等趋势。在这样的新时期要与国际教育接轨,就要使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就要敢于借鉴和使用国外先进教育体系、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就要进一步扩大国民教育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就要切实增加教育经费,提高决策水平。
骆永进【4】在“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一文中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并结合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认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将呈现出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权力自主化,办学形式多样化,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网络化,大众化和普及化,国际化等趋势。
周满生【5】在“从国际视野看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中认为,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高等教育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需求的高技术人才的主渠道。在新的世纪里,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开辟了高等教育的新天地。(2)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创新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3)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国际间文化与教育相互理解、交流与合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4)学校结构、课程学习及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为了适应市场自由竞争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在机构、办学形式、课程设置、学生构成、经费来源等方面进一步多样化。
王浒【6】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战略有许多重大问题。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抵制腐朽思想侵蚀,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争夺国际生源市场等等。发展战略是高等教育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战略决策正确,符合实际,将事半功倍,推动高教事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脱离实际,缺乏远见,将丢失时机,延误高教事业发展,或者降低质量、大起大落,造成损失。
邓晓春【7】在“关于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结构布局的思考”中,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四大需求和四大关键性问题出发,对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结构布局提出了五点思考:一是在中国高教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上,既要重视“国际参照系”,更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二是高教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既要瞄准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又要充分注意区域的差异性,确保高教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相适应,以更好地服务于“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的需要;三是要抓住各自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确立普通、成人和职业技术三类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四是要依据全国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及需求,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建立起“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五是要科学制定高校分类标准,促进高校合理分工,在各自层次上办出特色等等。通过这些努力,确保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高等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目标的实现。
吕前昌、彭翠平【8】认为,加入WTO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国际办学渗透,抢夺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对我国高校人才资源和现行大学制度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树立国际化观念,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重视熟悉国际惯例的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坚持市场主导性原则,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王璐、谭泓【9】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文中指出,学习型社会,以社会成员全体学习、终身学习,增强实现共同目标的综合能力为特征。建设学习型社会,既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建设学习型社会,既是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也是新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作为正规教育的最高层次,一方面,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建设学习型社会也必将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无论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还是教育体制上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具体说,主要是实现“三个转变”;(1)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2)从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3)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程世中【10】“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高等教育的使命”根据以往的教育实践、当前改革的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如何承担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认为一是要更新教育观念;二是要建立培养新型人才的配套机制;三是要正确定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既较好地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同时自身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潘懋元【11】“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高等教育改革”一文指出,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以及持续性、整体性、公平性、协调性诸原则,来探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全面与长远。可以说,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方面面问题,从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原则,得到某些启发,开辟新的思路,获得新的认识。概括起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其一是高等教育如何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其二是高等教育自身如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原则进行改革。
吴明忠【12】认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当前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高校布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对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必须在借鉴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区域高等教育现代化、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高等教育信息化和区域高等教育特色化四大战略,逐步缩小区域高等教育差异、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张彤【13】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启示”中指出,对于高等教育怎样发展,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战略考虑,区别只是在于这种战略以何种形式出现,并以何种方式起作用。不能简单地使用“补偿性增长”来解释建国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要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和可靠保证,在于自身发展理念的逐步转变。我们以往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具有十分明显的规划特征,试图通过计划手段和行政管理来实现高等教育的内、外协调,而这种方式目前看来,一方面容易助长偏重落实发展指标的功利意识,另一方面受到自身作用范围的限制,随着大众化进程的伸延,其局限性将日益显露。
汪永栓【14】认为,制定一个能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时必须做到:遵循高等教育的运动规律;在战略的空间维度上正确处理社会整体需要和局部需要的矛盾;在战略的时间维度上正确处理社会当前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矛盾;在战略的功能维度上正确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对上述矛盾的估量和所采取的解决矛盾的措施都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