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国体育生活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体育生活化的问题,在我国主要是在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我国社会学研究的兴起,有关体育与生活方式的研究也开始启动,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其研究的内容与热点已逐渐与国外有关研究趋同。
目前,不少研究者对于由人的需要引发体育生活行为的规律达成共识,自然“需要层次论”或“需要递进论”也较多地引为解释的理论依据。应该说,“需要递进”规律对于我们了解生活主体不同需要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生存需要满足之后,有可能向更高一级的需要(对体育生活行为的追求)过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对这种“生活方式发展的根本规律”【49】的简单套用而不作深层思考,则很难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仍停留在低层次的需要,以及为什么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亦造成人们体育生活行为选择上的差异?
事实上,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其“后发展效应”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冲撞、挤压、困惑着刚刚步入现代化的中国民众,使他们在对于体育生活化的认同和选择上体验着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和发展尺度上的冲突。在此影响下,使得生活主体的选择心理背景犹若一个巨大的魔方,出现许多可能的生活组合。
为此,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对我国大众进行启蒙和建构,才能将人们的生活行为导向体育运动。诚然,目前国外不少研究可给我们一定的参考,但不能提供一个现成的模式。国内的有关研究也只限于理论的描述和对实际情况作线性逻辑推导,尽管这些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却忽略了生活主体在变革自身生活方式时,其内在条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的制约影响作用,从而导致了我国体育生活化实施规模上的理论与实践的某些不相适应性。更无力全面地反映、解释:(1)转型时期,我国体育生活化运行的动力、条件是什么?(2)在相同或相异的社会层面中生活主体其生存和发展中是如何接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如何吸收、消化、选择和加工这些影响,从而形成和变革自己生活方式的规律,确立起对体育生活化价值的认同和行为的选择。
除此之外,目前对于生活方式、体育生活化等基本概念以及其所涵盖的内容,学术界尚缺乏一致的理解。
这种状况,无疑将给我们的深入研究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既然我国现实社会生活和科学以及大众体育自身发展都提出了体育生活化的课题。既然这一论题有着学术和现实的意义,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去研究它。为此,我们将力图通过本研究探索以下问题:
(1)我国体育生活化的定位和阐释;
(2)我国体育生活化运行的动力分析;
(3)我国体育生活化运行的条件分析;
(4)我国体育生活化运行的现状评析;
(5)我国体育生活化运行的策略。
并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客观历史事实,注重“后发展效应”的社会背景因素对生活主体形成体育生活需要的规律性影响的作用。明确体育生活化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实施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把握从一般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探讨社会客观条件对生活主体在体育生活化选择上的制约影响的同时,更要注意研究生活主体在其整个生活行为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吸收、消化、选择、加工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从而变革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完成体育向大众生活对接。
第三,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不应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应该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