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搏击的理与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形意拳三体势桩理

(一)拳理

形意拳术历经数代相传,至今仍生生不息,繁衍旺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意名家层出不穷,由于历史的局限,条件的不同,在传拳过程中,大部分为口传心授、转录传抄,再加文化之高低理解能力之不同,所以一代一代不断发生变化;又因老拳师思想保守,缺乏必要的研究与交流,至使各门形意拳在练习中与拳理、拳经所说有不同程度的误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意拳术的健康发展,给后辈习练者在养生方面留下了隐患。正所谓:“只教拳路不教手,此为拳师重保守。只知练习不追求,老来不过健康叟。”如能达到老来健康也算不错的,但历代武林高手英年早逝者不乏其人,所以我们要尽快找回失去的宝贵遗产,以造福后人。为此我们必须严格地按照合医理、合道义、合拳经的法则一步一步地进行学习,按照“盖房先筑基,写字练间架”的道理一层一层地进行修炼。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形意拳的修炼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

下面就结合传统形意拳经《九数歌》,对形意拳桩法桩理进行讲解。

身:前俯后仰,其势不劲,左斜右欹,皆身之病。正而似斜,斜而似正。

注:这是要求身形中正。

肩:头宜上顶,肩宜下垂,左肩成拗,右肩自随。身力到手,肩之所为。

注:探头缩脑,肩则上耸,身力到手,必须沉肩坠肘。

臂:左臂前伸,右臂在肋。似曲不曲,似直不直。过曲不远,过直少力。

注:臂的弯度要求170度。

手:右手在胁,左手齐胸,后者微塌,前者力伸。两手皆复,用力要匀。

注:肋尽之处谓之胁;膈肌以上,锁骨之下谓之胸。

指:五指各分,其形似钩,虎口圆满,似刚似柔。力须到指,不可强求。

注:大小指梢节必须内扣,以防丹田气由劳宫穴而外放。

股: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似直不直,似弓不弓。虽有直曲,每见鸡形。

注:两股夹角要求150度左右,前腿稍直踩力则减,如果过直,丹田气则散。

足:左足直前,斜则皆病。右足势斜(45 度),前踵对胫。随人距离,足指扣定。

注:单重距离为本人之两脚;双重距离最多两脚半,如至三脚,丹田气则散。

舌:舌为肉梢,卷则气降,目张发耸,丹田愈沉,肌容似铁,内坚腑脏。

注:舌卷上顶龈交穴(鹊桥关),接通任督二脉,以导肾气上升。

臀:提起臀部,气贯四梢,两腿缭绕,臀部肉交。低则势散,故宜稍高。

注:两膝内扣而形体外撑则能圆裆,而臀部肉交。势之高低以丹田圆满为主。

以上为《九数歌》的说法。下面把《九数歌》按照通医合道之理进行详细解释。

1. 头的具体要求

“头”在形意拳桩法中非常重要。习练形意拳桩法时,如果“头”的形式做不对,久练则对养生有百害而无一益,对技击方面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拳经》十病中云:“歪头缩颈俯仰皆病,气不过顶,难领全身。”十要中云: “要练头,头为六阳之首,一身之元,五官百骸莫不唯此是赖。练此拳时,头要上顶,颈项要直,下颏微收,以利领起全身,使头与身躯保持协调一致。此功可使呼吸自然,通督通任,气沉下腹。”十三格中云:“头顶项坚不俯不仰,总领全身,一气贯通。”我们再把“头”比喻为一颗恒星,只须随身形之转动协调而动,不准前探后缩左斜右歪,尤其练趟路时更不准前后颠动或左右摇摆。如果有上述一种弊病,就会把头部最大的作用“主领全身”丧失掉。

在桩法的身形要求中,头与尾闾有密切的关系。《道经》所言:“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透泥丸(尾闾、身柱、玉枕为后三关)。”尾闾下垂中正则能带起命门后突,使脊椎正直,督脉畅通,体内气机旺盛,水火相济,生命可延。头为元神之府,沉肩坠肘,颈项后突,百会向上虚玄而神意下照,贯顶生慧。相反头部前探,则肩必上耸。

2. 身的具体要求

关于形意拳三体桩的角度问题,各门派虽都有说法,但正确姿势为身形45 度,即“正而似斜,斜而似正”。如此三尖就能对正相照,再配合“裹抱回环”的诀窍,就可做到中正的体形。如果身形前探太甚,丹田气则流散;要是身形放到正面,三尖则不能相照,体重偏左则自然失重。所以说身体应以中正为本。

3. 臂的具体要求

形意拳桩法对“臂”的要求有两个:首先,臂不能前伸过直。常言练形意拳全身是五张弓,无论哪张弓一直,丹田气则流散。又一说为:“内家拳无直的,外家长拳无曲的。”可以在实践中体验一下,即以正确姿势站桩,抱丹田,四肢无论哪肢一直,就可感觉到丹田气自行流散;其次,对臂的要求还有种说法,臂包括肘部在内,练形意拳三体桩时,肘绝不能紧靠于肋,如紧靠于肋时,紧靠部位不能放松,局部气血不畅,会影响内脏的呼吸,也影响整体力的爆发。形意拳有“肘不离肋”之说,但并不是讲紧贴靠于肋部,而是要做到两肘前后左右护肋,而肘坠还要悬肘,后肘与肩窝都要向前裹抱回环,还要空腋。这样做可使内脏舒畅,形气合一,才能符合通医合道的养生养气要求。

4. 手的具体要求

右手在胁前,左手在肋尽处大转骨之前。前手应当掌根下齐心窝,掌指齐胸,在前面护心,保持肘关节处的角度为45度。以上为形意拳三体势桩法及练劈拳时手的正确位置。至于练钻、崩、炮、横拳时的角度全都是与心窝平。崩拳小臂为水平,拳是正对心窝。劈、钻拳之两手出入均由体中线上钻经胸至口再向前出,这为两手护心。大臂由肩至肘斜度是四十五度,这为肘护肋。二者合起来才应《拳经》“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的术语。这里说的“出洞人洞”并不是熊出洞虎离窝的洞,而是说大臂由肩至肘再返回由肘至大臂根节,肩下的腋处的空洞之洞,以此两拳来往出入为“出洞人洞紧随身。”

前手力伸,并非是手极力前伸。如臂过伸,弯度小于160~170度,丹田气则觉散去一半。应该为坠肘以催手前伸,手则有力。正如拳谚所讲:“肘坠力全。”还有前手的位置,如果平肩或高于肩,臂下面就空了,这就叫“手离心,肘离肋”。

站桩或练劈拳时前手直推是一种错误做法,向前直推是长拳推掌的练法。形意拳劈拳的象形意思是如斧之劈物,此拳是由肋下胁部经体中线上升至口而向前变掌下劈,手在胸前面护持。所以说前手直推不是内家拳(形意拳)的练法。

内家拳形意、太极、八卦三家,其形不同,其理则一。形意拳发拳如激水,其劲力是向下发;太极拳势势有一扌朋,其力是向上发;八卦掌是直打横撞。这是相对而论,所以形意拳劈拳出掌应该向下劈,用的是激打之力,而不是用前推的直力。

5. 指的具体要求

五指略分,虎口圆满,劳宫穴内含。练内家拳,最忌大小指外撑,劳宫穴外突。由内家拳的气机气理方面讲,劳宫穴与下丹田有密切关系,如该穴外突,丹田气则外放,不易内收。所以,一定要做到虎口圆满,掌心内含,大小指梢节内扣,才能合“掌心向内归丹田”的诀窍。

6. 股的具体要求

腿部由胯到膝的这段可叫做股。形意拳的象形要求练的是“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鸡的这段腿决不会站直,这是人所共见的。尤其鸡的大腿根部人们注意不到的地方,它是经常放松的,绝对不会绷直。我们练形意拳时大腿根一定不能站直,而且要求两股的弯曲角度为150度,如果弯曲不足,“踩、扑、裹、束、决”的踩力就要下降,两股中有一股不放松而绷直,都为桩法中股的错误之处。如若不信可自己试验,将股部屈成150度的姿势站好桩,使臀部后坐,尾闾下垂中正,这时股的根部自然放松,你再摸下丹田,总要比股根部绷直时的丹田气更充足、坚实。

7. 足的具体要求

“左足直前,斜则皆病。”这两句经语凡练形意拳者都很清楚。《拳经》曰:“磕碰摘豆角,犁回正其项。”又一谚语为“形意拳行步若行犁”。形意拳的特点是“贵直贵速”,是以自己的直破坏对方的重心。“犁回正其项”和“行步若行犁”这两句话很形象很恰当的把练形意拳的身形和足的行动方向比喻为犁地,犁地时犁的拖头顺墒沟放直,牲口进入墒内而直走,才能把土地耕通耕好;如把犁的拖头放斜,牲口就是再直拉,那犁也是顺犁项向斜方向而去,那地也就耕不通,耕不好。我们把前足的足尖比成犁项,如果足尖向斜方向(里斜或外斜)踩去,就会丧失形意拳讲究的“贵直贵速”,就会使力的方向偏移而失重失本。后足的斜度超过45度,或呈90度脚尖外撇时,即为错误练法。后足尖向外90度时就会把中枢关窍插死而气不能顺利下行至足,久而久之气机总是运行于任督二脉而聚于脑部,促使血压上升,进入老年期易发生心脑疾患。再说后足站成90度时,尾闾不能中正,胯也不能回抱,丹田气亦不能充足,并且气要逆行而直接上返,此为练内家拳的大害。后脚尖外撇90度时的形体,从外观看裆是圆的,而其胯不能回抱,又把中枢关窍插死,就做不到形意拳的形体说“尾闾中正神贯顶”以及“外直中通”,也做不到上开下裹与肩窝和胯的裹抱回环,从而失去形意拳爆发力的主点,也就做不到拳经所讲求的“磕碰摘豆角”了(注:“磕碰摘豆角”为拳经要语,也是下丹田爆发力的重要诀窍,意思是上开下裹再加裹抱回还把腰拧成老豆角拧绳的形式。而老豆角被风一吹左右摇摆碰其邻居之物时,产生自然舒展而爆的爆炸力)。

8. 舌的具体要求

“舌为肉梢,卷则气降。”此语确真。平常也有“舌顶齿扣”的说法,这两句术语全是对的。可是舌的“卷”与“顶”总要有一个具体位置,有我师(燕南觉斋居士)留诗一首为证:“舌顶上腭得甘泉,舌顶上嗓液枯干。莫谓寻常微小事,人身荣枯大有关。”

上腭正是说的上齿龈交穴,为督脉止点,也是接通任督二脉的要穴,也叫“鹊桥关”。关于齿扣的要领也有诗一首:

如扣门齿眉内凑, 气凝心窝胃口皱。

阳明冒气难上升, 印堂天庭气不通。

若扣臼齿眉外展, 心胸开阔神自显。

阳明胃气自上升, 印堂天庭气亦通。

9. 臀的具体要求

臀部包括尾闾与胯。尾闾下垂才能中正,尾闾中正臀部才能上提。臀部上提,下丹田才能气足。丹田气足才能贯通于舌、牙、甲、发,这才可说气达四梢。但这些动作还须要“两腿缭绕”,同时协调配合,才可达扣膝、圆裆、开胯,两足铺地的效果。“两腿缭绕”是指两膝骨骼向内暗扣,外形不动,但两股自向外撑,可达圆裆要求。此时臀部肌肉内包,前后胯骨肉同时向外撑开,这样做的同时两足能即时铺地。此时气随经脉而向下至两足涌泉穴与脚趾,暗合庄子所言“吸气而至踵”的道家术语。

至于臀部的高低,各有其弊。低则恐其谷道与会阴穴不能上提,所以说过低势散,故宜稍高。但高也要有其限度,过高也会势散。那么以多高为正确呢?我们以丹田气合而不流不散为基准。

(二)医道理

形意拳“三体桩”(也称“子午桩”)处处是拳与道学养气相合的。此桩法还是形意拳和道学静功养气的第一步功炼精化气的主要方法,可以动静两功同用。

“子午桩”是按天干、地支、五行、八卦来论述的。按天干而论,壬癸,方向是北;丙丁,方向是南。按地支而论,子在壬癸方向的中间,方向是正北。地支的“午”是在天干“丙丁”方向的正中间,方向是正南。按五行来说,水的方向是正北,火的方向是正南。依八卦方位而言,坎的方向居正北,离的方向居正南。再按中医理论配于人体而论,肾脏属五行之水,与地支“子”的方向相同;心脏为五行之火,与地支“午”的方向相同。以上所谈,八卦的坎,地支的子,五行的水,3个方向是相同的,都为正北,离、午、火的方向则相同于正南。3位的排列是内有五行,外有八卦,天干、地支居中。在人身而言,头顶百会为“午”(头为元神之府),会阴为“子”(为肾阳发生之所)。百会上顶而神意下照,会阴上提而精气上升。若配合“吸提撮闭”则成炼精化气的诀窍,此为子午桩的内涵真意。形意拳站桩是以无极为预备式,转化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道家的4个层次是相同的。配于人体,道学与中医理论谓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生必由阴阳交嫡,卵子与精虫合抱,为阴阳生太极。由此生婴儿两肾,此所谓两仪,而后再生肝、心、肺、脾五脏。因肾为先天之首,阳元之本,五脏全,再生其手足四肢,此所谓四象全,最后为八卦层次,即全身所生毛发。合道学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个层次。

练形意拳的第一步功是练“精化气”,合中医理论的“心肾相交”,又为“水火济济”。是用合乎修道的站桩式体形来锻炼,使人体外肾之精自然化精而成气质,由督脉长强穴上升经三关,过百会,通过大小脑(此即道家所说的还精补脑,又合中医理论的“脑为髓之海”),至督脉的终点龈交穴,再用舌顶齿叩之法,过鹊桥关;接通任脉的承浆穴,再顺任脉过心脏降至下丹田而至会阴,此则为周天功的小周天运行法。练至此阶段,口中生出甘甜的津液,即道家所称的“甘露水”。津液被人体脏腑吸收再生精细之精,这就是道释儒三教所说的“聚津生精”术语的出处,也就是中医所讲的“水火相交”了。按八卦称为“坎离交”,按地支则为“子午合”。此即前辈所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透泥丸”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