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压砂地的发展
一、宁夏压砂地生产发展简史
压砂地(又称砂地)是西北干旱地区群众在与干旱抗争的过程中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砂石资源发明创造的一类农田,为西北地区特有。以压砂方式种植瓜类作物,据史料考证,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最先起源于我国甘肃省的中部干旱地区,后由甘肃传入宁夏。宁夏压砂种植瓜类作物的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卫市中部干旱带的环香山地区,中卫市环香山地区压砂地种植瓜类作物,据当地老农回忆,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在过去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年代,压砂地种植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瓜类种植面积非常小,其生产的产品仅仅满足于农户自身的消费。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80年代末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山区农村的落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山区农民陆续开始了以食用大板西瓜籽为主的籽瓜生产种植。但限于山区当时道路交通条件的不便,以籽瓜为主的压砂瓜种植一直处于极其缓慢的发展过程中。据中卫市农业部门历年对压砂地面积的数据统计,中卫环香山地区压砂地西瓜种植面积1992年仅为900亩,到1994年发展到8000多亩,产量一直徘徊在15~30kg,效益保持在80~150元。连年种植,籽瓜品种种性严重退化,产量和品质大幅降低,效益逐年滑坡。面对这一低迷缓慢的生产现状,中卫市农技推广部门积极引进了以夏季消暑解渴为主的食用西瓜新品种进行了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适合山区压砂地种植的西瓜优良新品种“金城5号”进行了示范推广,取得了是籽瓜种植2倍多(300元左右)的显著22经济效益,从而拉开了山区压砂地大面积种植食用西瓜的历史。
1995年到2001年,压砂地西瓜种植可以说是处于逐步发展阶段,面积由原来的1.23万亩增加到2.2万亩。在这一发展阶段,压砂地西瓜的生产种植水平,逐年在提高,经济效益也在不断上升,亩平均效益可达400元左右。在那样干旱的条件下,亩均效益达到400元,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奇迹。为此,山区农民压砂种植西瓜的积极性高涨,压砂地发展掀起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从2001年到2003年,压砂地面积中卫县(现中卫沙坡头区)环香山地区由2.2万亩增加到8.7万亩,经济效益由400多元增加到800多元(2004年18.7万亩,2005年31.2万亩,2006年50.73万亩,2007年72.6万亩,2008年101.6万亩)。在面积迅猛增加、规模急剧扩张的强劲发展势头情况下,压砂西(甜)瓜产品销售依然十分火暴,这和全国各地普遍表现的农产品销售困难现象形成极大的反差,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了压砂地西(甜)瓜在市场销售领域强劲的生命力,同时也充分显示了硒砂瓜(压砂瓜)产业确实是中卫市乃至宁夏中部干旱地区广大群众拔穷根的一项好产业,是中部干旱地区致富奔小康的“造血”工程。
二、压砂地作用机理
1.压砂地的概念
压砂地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特有的一类宜耕地,是干旱地区群众为抵御干旱、发展农业生产创造发明的一种蓄水保墒抗旱的耕作栽培方式。它通过利用当地丰富的砂石资源(由河湖沉积或冲积作用产生的卵石、砾石、粗砂和细砂的混合体或单体),根据自然环境和种植目的,在宜耕地上铺压一层8~15cm厚的砂石混合物,并用一整套特制的农具和耕作种植技术,种植大田瓜果蔬菜等作物的一种抗旱耕作方式。它具有显著的蓄水、保墒、压碱之功效,同时对作物早熟、改善作物品质、减少杂草危害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压砂地的类型
根据压砂地砂石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卵石砂地、片石砂地和绵砂地。宁夏地区压砂地主要是卵石砂地和片石砂地。中卫沙坡头区压砂地以片石砂地为主,中宁县压砂地以卵石砂地为主,海原县压砂地主要以绵石砂地为主。卵石砂地的砂砾主要来源于冲积的河卵石砾砂,或沉积的石层中的卵石砂,系由直径为0.5~10cm的卵石和砂砾以6∶4混合组成,含土5%以下,砂砾青色。这种砂层结构疏松,不易板结,属于上等砂地。片石砂地又称破石砂地,砂砾来源于切削的断层或田间凿井采掘出的砂石,由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片石砂粒和约占15%的细土混合而成,略带青色。这种砂地含土量较高,易板结,渗水性差,蓄水性和保水性不及卵石砂地。绵砂地又分为白绵砂地和红绵砂地两种,砂来源于河砂或黄土层覆盖下的砂层,砂质均匀,直径1mm左右,含土量10%左右。这种砂地含土量在5%以下,抗旱保墒性能差,砂与土容易混合,使用年限短。
3.中卫市压砂地的地貌特征及土壤类型
(1)地貌特征
中卫市压砂地种植区域根据其地貌特征分为三大生态区域:
①环香山区域
环香山区域为祁连山余脉,东起中宁县的喊叫水乡,西至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的梁水园村,总长78公里,宽16.5公里。其山脉区域系亿万年前的泻湖沉积区,经过“造山运动”而形成的山脉,山脉海拔高度1500~2316.6m,山脉逶迤起伏。在这一区域中,从沙坡头区的兴仁镇至香山乡的峡门自然村,由于地壳变化,形成了一个山区盆地,面积大约有271平方公里,这个盆地地形开阔平坦,是一个理想的压砂区域。
②鸣沙、白马区域(中宁县)
该区域属于黄河古道沿岸的三级阶地,和中卫市沙坡头区的南山台子扬黄灌区相似,其海拔高度1600~1800m,地势西高东低,从北向南呈坡地,渐而陡峭,总面积大约有66平方公里,是一个比较24好的压砂区域。
③高崖、西安区域(海原县)
该区域地处海原县的南华山和西华山山麓间,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80公里,平均海拔高度为1951.3m。马山海拔高度最高,为2955.3m,兴隆镇海拔高度最低,为1336m。这一区域地形绵连起伏,沟壑纵横,总土地面积大约为5516.5平方公里,兴隆镇、高崖镇一带,连片集中,关桥镇长蛇状分布,西安镇星罗状分布。
(2)土壤类型
①中卫香山北麓系灰钙土。该地区地下水位很深,地下水对土壤的形成影响不大,其形成主要受生物气候的影响。由于干旱少雨、多风,加之蒸发强烈,植被稀疏,仅有旱生灌木、半灌木、耐旱的蒿属和禾本科草类生长。这类土壤有机物质来源少,有机物质含量层很薄,一般只有20cm左右,且含量很低(0.3%~1.0%),因降雨量很低,土壤的淋洗作用很弱,土壤中形成钙积层。钙积层一般在土层30cm左右出现,厚度在40cm左右。在该区域地上层覆盖一层含盐较高的红黄土,演变成为底盐灰钙土。
②中宁县压砂地种植区域白马镇、鸣沙镇、大战场乡等,属沙化地区,土壤类型单一,属沙壤土类。
③海原县压砂地种植区域西起西安镇东至高崖镇,主要有两大土壤类型,西安镇为黑垆土,兴隆镇、高崖镇为灰钙土。灰钙土又分为普通灰钙土、侵蚀灰钙土和灰钙土3个大类。
4.压砂地的作用
干旱地区宜耕地土壤表层铺压一定厚度的砂石覆盖物后,降雨时节可充分吸纳雨水,最大限度地蓄存降雨,以备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供应,还能使作物提前播种、提前成熟,同时还有抑制土壤盐分上升压碱、减少土壤表层水分蒸发的多重功效。
(1)蓄水保墒效果显著:压砂地蓄水保墒效果明显,且能大大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
(2)提高地温:隔热保温,提高地温。
(3)抑制盐碱,防止土壤盐渍化:压碱,防止土壤盐渍化,保持水土,减少地表径流。
(4)抑制杂草滋生,减轻病、虫危害。
(5)较长时期内保持土壤一定的肥力。
(6)促进作物丰产、早熟。
由于压砂地能起到增温、保墒、抑制盐碱的作用,改变了田间小气候,提高了西(甜)瓜的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促进了根系发育和叶面积的增大,因此可使西(甜)瓜丰产且提早成熟10~15天。
(7)降低作物播种量,节省种子。
由于压砂地改善了土壤水分和温度条件,瓜、麦等作物播种以后,发芽快且保苗率高,因此砂地播种量一般只及土田的30%~50%。宁夏南部山区的旱砂地西(甜)种植采取稀植方式,每亩保苗200~300株,每亩用种量只有一般旱地、水地的20%~25%。
由于压砂地的以上作用,有效协调和改善了土壤的水、热、气、肥等状况,为作物生长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条件,促进了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为作物获得稳产、早熟、增产、优质奠定了物质基础。
5.压砂地作用的机理
(1)为什么蓄水保墒效果显著?
干旱地区宜耕地表面铺压砂石覆盖层后,增强了土壤的渗水能力,隔断了土壤毛细管的作用,抑制(减少)了土壤水分的上升和蒸发,从而增加了土壤水分的储存,减少了因蒸发所损失的水分。
由于土壤表面覆盖了一层疏松的砂砾层,使得土壤的渗水力加强,渗水速度加快,全年降水除暴雨外,都能渗入土层中,因此其水分渗透率要比土田高出9倍。再者,土壤表面有砂砾覆盖,土壤水气向外散发时受到砂砾层的阻隔,能有效地减少土壤表层水分损失,同时因砂砾覆盖,切断了土壤毛管的联系,有效地防止了下层土壤26水分上升到砂砾表面的损失。压砂地土壤蒸发率每天不超过1.8mm,而土田每天为9.2mm,可见土田每天的蒸发率高于压砂地的5倍多。另外,压砂地由于能将雨水全部接纳渗入土壤层中,不易形成地表径流,雨水能被土壤空隙充分贮存起来,以持续缓慢地供给作物生长吸收之所用。
近年来,宁夏大学对压砂地与原生地土田含水量的实地调查与取样分析,种植西瓜的压砂地0~20cm23.12%,原生地11.94%,弃耕砂田15.98%;20~40cm依次为16.45%,9.69%,14.40%;40~60cm依次为14.63%,8.74%,13.69%。调查取样结果再一次充分说明了压砂地的蓄水保墒效果确实明显。
(2)压砂地为什么具有良好的稳水性能?
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降雨是间歇性的,而作物对水分的需要是连续性,所以土壤水分条件的好坏,起决定作用的是土壤的稳水性,即土壤满足作物生理需水的要求,稳定而均匀地供应水分。据测定,每年3~10月的作物生长期期间,压砂地耕作层中的土壤水分高于土田0.3~1倍,而且比较稳定,因而砂地作物水分条件优越,植株能良好生长,产量远远高于土田。有关资料表明,小麦每生成500g干物质需要消耗水分150~200kg,而砂地小麦产量为土田的3倍,其消耗的水分也应相应为土田的3倍,这说明砂地为作物生长供应了大量水分。有农谚语:砂地能保墒,天旱心不慌。据群众的经验,在干旱年份,春季下10~15mm的雨后,土田不能播种,而砂地春小麦能获全苗;土田无收获,砂地仍能每亩收50kg左右;土田稍有收成,砂地就能获得丰收。砂地的蓄水保墒能力,随着砂地使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这是因为砂地越老,砂层含土量就越高,砂层就越容易板结,渗水能力就会相应减弱,蒸发量相应增大;同时,由于砂地土壤长期免耕,变得愈来愈坚实,土壤容重提高,砂地保墒能力也会渐渐降低。
(3)为什么具有较高的地温?
宜耕地压砂之后其表层温度比一般耕地提高1.5~2.0℃,究其原因在于:
一是砂地表层因砂砾覆盖,使地表面凹凸不平,颜色也较深,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力较强,反射力弱。据测定:当地面上的太阳光为32280Lux时,未压砂的地面反射光为6456Lux,深红色砂地反射光为4304Lux,深灰色砂地反射光为5380Lux。二是砂砾本身的热容量比土粒小,其接收到太阳辐射能以后,能较快地升高温度,将热量反射到近地层并传递到土壤中,同时砂层的导热率小于土粒,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传导太阳辐射的过程缓慢,夜间通过砂石而放散的过程也缓慢,使砂层下的土壤增温幅度大于土田。三是由于砂层覆盖,土壤水分蒸发少,因水分蒸发失散的热量大为减少,相对地提高了温度,一般少蒸发1mL水分,即可少损失539K热能。四是砂地土壤水分比土田高,其热容量大,经砂层传导到土壤中的热量不易散发。因为砂石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白天砂粒层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能传入下层土壤中去,积累热量,使深土层土温升高,在砂粒层吸收太阳辐射热能的同时,将一部分太阳光能进行反射,使地表面形成一层较薄的热空气层,砂地表层温度可高达45℃左右,最高可达56℃。一般压砂地可提高地表层温度1.5~2.0℃,西(甜)瓜全生育期(按100天计算)可提高地积温150~200℃,这是压砂地种植可比山区其他农田提前的根本原因。所以一般砂地地表温度都高于土田。
(4)压砂地为什么能抑制盐碱,有效防止土壤盐渍化?
干旱地区因气候、土壤性质等原因,容易造成有害盐分的积累而盐渍化。造成土壤盐渍化的内因是土壤母质含盐量高,土壤溶液多呈微碱性;外因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蒸发量是降雨量的9~16倍,土壤淋溶作用微弱,脱盐过程不明显,因此盐分易随毛管水有上升而在上层土壤和底土中积累,造成土壤盐渍化。而砂地能大量吸收降雨,土壤中蓄水靠重力下渗,水重力下渗作用大于毛管水上升作用,使耕层中盐分溶解,渗入地下,降低了土壤溶液中的盐分浓28度,起到了改良盐碱土的作用。再者,由于砂砾层有切断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的功效,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土壤下层的可溶盐类随水分蒸发而上升和在地表积聚。由于这两方面的“压碱”的作用,可使土壤10cm处含盐量降低0.015%~0.193%,所以压砂地具有良好的压碱作用。
由于砂石层隔断了土壤的毛细管,土层中的水分上升蒸发缓慢,减少了盐分的上升积累,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地表的盐碱化。另外,土壤蒸发量的测定表明,压砂地相对一般农田蒸发量降低28.7%,抑制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使作物更能有效而充分地利用土壤水分,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率。试验数据表明,土壤蒸发量减少10%,相当于节省下90方的水,而90方水大约相当于200mm的降水量,这省下的90方水被作物吸收转化利用转化为产品,相当于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单位生产效益。
(5)压砂地为什么能使作物提早成熟?
由于压砂地能起到增温、保墒、抑制盐碱的作用,改变了田间小气候,提高了西(甜)瓜的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促进了根系发育和叶面积的增大,因此可使西(甜)瓜提早成熟10~15天。
(6)压砂地为什么能减轻病虫危害?
压砂地给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较为良好的条件,使作物生长健壮,发育正常,抗病、虫能力增强。砂砾表面白天温度很高,又十分干燥,落在砂地表面上的病菌孢子不易存活;而土壤中的病菌,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容易萌发,但它的萌发时间不一定与作物的栽培生长期一致,如萌发后的孢子不能很快侵入寄主,就会死亡了;铺砂后,田间杂草被抑制,病虫害失去了中间寄主,从而减轻病虫危害。
(7)压砂地为什么能减少杂草危害?
旱砂地中杂草少,新砂地尤为明显。这是因为在压砂铺砂之前,一般先把地里的杂草根拾净,覆盖砂砾后,自然传播来的杂草种子不能直接接触潮湿的土壤,不易发芽,即使发了芽,幼根依附在砂砾上,因烈日照射砂砾变干,杂草会被烙死。而存在于原有土壤中的杂草种子即使发了芽,也往往由于发芽后不易顶出砂砾层而被捂死。每到秋末初冬砂地全面耖砂,一年生杂草常可发芽,但等它长出后,季节逐渐变冷,即被冻死;在初春整地后,杂草往往提前发芽,在播种耕耖时除去。由于砂砾疏松,砂地杂草一经发现即可连根拔掉。因此,砂地具有显著的抑制杂草滋生的作用。据调查,砂地杂草一般较土田减少70%~80%。
另外,因为压砂地蓄水保墒能力增加,可以明显提高植被覆盖度,但植被覆盖种类相对单一,而植被覆盖多样性则减少了,这对压砂瓜地田间机械除草有利。近年来,宁夏大学对进行生产的砂地、弃耕的砂地及周边原生地(又称荒漠草原)植被的调查显示,砂地覆盖度明显增加,但植物多样性指数降低,种类明显减少,减少的种类主要为灌木及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优势种仅为藜科、禾本科,其他科植物几乎消失。而原生地植物虽覆盖度比砂地要少,但植物多样性指数却较高,种类多,不光有藜科、禾本科,还有天门东科、蒺藜科、菊科、豆科。
(8)压砂地为什么可以保持较高的地力?
压砂地使用年限长,土壤长期处在砂砾层的覆盖下,基本上不进行土壤耕作,施肥次数少,土壤结构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紧实状态中,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潜在养分分解速度远比一般土壤要慢,同时土壤养分的无效损失也比一般土田要少。据研究,一块土地连续70年种大麦不施肥,大麦产量只及施肥地块平均产量的15%~20%,然而砂地种了60年后,其小麦产量只比头年新压砂地下降不到一半。这是因为砂地土壤长期处在砂砾保护上,土壤水热状况较好且稳定,土壤容重虽然较大,但通气状况能靠作物根系来调节。因为作物根系穿插和分割土壤,形成大小不同的孔隙和孔道,在不耕翻的情况下,这些孔洞不被破坏,便于下一年新的根系穿插。由于压砂地水、热、气条件较好,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分解和转化土30壤中的有机质和残留在土壤中的根系的能力增强。砂地避免了多耕多耙带来的土壤母质潜在养分的过分消耗,阻止了因风蚀、水蚀、大气蒸发造成肥沃的表土被风蚀和冲刷的可能,减少了土壤的速效养分,特别是易挥发的氨态氮的损失。砂地的免耕作用保持了土壤层次和结构,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加之每年定期补充公一定数量的有机肥,砂地土壤越种越肥,充分显示了高产优质的优越性。
(9)压砂地对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关系。
压砂地使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微生物区系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比如压砂地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提高、含盐量的降低等。这些变化促进了作物内部的生理活动,从而促进了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促进了有机物质的积累,有利于压砂地作物早熟、优质和高产。压砂地出苗早,保苗率高,缩短了生育期,一般压砂地小麦比土田早出苗3~5天,成熟期提前10天左右。棉花早出苗5天左右,成熟期提前15天左右,大大提高了霜前花的比重。糜子缩短生育期25~30天。一般喜温蔬菜提早采收10~20天,可提早上市卖高价,既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压砂地作物产量明显优于土田,一般年份水砂地棉花产量比土田高50%~80%,谷类作物旱砂地比土田高1~3倍,水砂地比水浇地高0.5~1倍。大旱之年旱土田小麦往往没有收成或只能收回种子,而旱砂地可保证每30~40kg的产量。
压砂地作物的品质相比较也较土田优良。压砂地栽培的春小麦蛋白质较高,硬度也大,据测定蛋白质含量比土田产的相对提高21%。棉花霜前花产量高,品质好。旱砂地栽培的西(甜)果实大,味甜,西瓜单瓜重可达20kg左右,甜瓜含糖量高达15%。压砂地生产的蔬菜特别肥嫩,干物质含量高。
6.压砂地的生命力所在
(1)是对旱资源的最佳转化利用,是兴利除弊、变害为宝的现实选择。在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地区旱情越来越严重的气候条件下,宁夏中部干旱带压砂地种植西(甜)瓜不但有着不错的收成,且市场销售十分火暴,经济效益可观;在雨水好的年景,甚至有着非常好的收成,鲜活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压砂地西(甜)瓜种植是对旱资源的最佳转化利用,是兴利除弊、变害为宝的现实选择。
(2)是对光热资源的充分转化利用:西瓜是一种喜温喜光作物,其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40℃的高温仍有同化效能。中卫环香山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正好满足了它的生理要求。环香山地区西(甜)瓜生长季节为4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65%,≥10℃的有效活动积温为26~38℃。丰富的光热资源,对环香山地区的西(甜)瓜生长极为有利。另外,较大的昼夜温差(12.6~16.4℃),对(西)甜瓜生长也是极为有利的(西瓜生长适宜的温度低限是10℃),白天高温有利于同化作用,最大限度地积累养分,夜间低温减少了异化作用对养分的消耗,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养分的转化及品质的提高。这种充足的光热和适宜的大温差,也正是中卫环香山地区压砂西(甜)瓜品质好、味道佳的根本原因所在。
7.压砂瓜产业的优势
宁夏中部干旱带环香山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和大的昼夜温差,独特的压砂栽培,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西(甜)瓜成熟的季节优势,为当地生产优质绿色无公害西(甜)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之成为目前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规模最大、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第一个压砂瓜生产基地,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资源优势
①气候条件适宜,光热条件好:环香山地区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年均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10℃的有效活动积温为2500~3200℃,无霜期140~170天,昼夜温差在12.6~16.4℃之间,这对瓜类糖分积累、果实着色、风味增加、品质提高十分有利。当地虽降水稀少,平均降水量不足200mm,但借助压砂覆盖栽培显著的增温、保水、压碱、昼夜温差大、地面逆辐射强的功效,能有效协调和改善西(甜)瓜的生长环境,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西(甜)瓜对水、肥、气、热、光的要求,适于瓜类生产。
②土地、砂石资源丰富,产业发展易上规模:环香山地区地域广阔,有100多万亩的非耕地适于发展压砂地栽培。利用当地丰富的砂石资源压砂种瓜,既为降水稀缺的干旱荒漠地区发展种植业生产提供了途径,又能消化吸纳山区大量富裕劳动力。而且生产技术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效益可观,是一种既能抗旱节水又能增产增收的独特生产方式,被山区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接受。
③生态环境优越:该地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地带,因干旱缺水没有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地方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基地周围自然环境基础好,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不仅没有影响环境的工业企业,也没有大型居民聚居区,且因砂地施肥与耕作的特殊性,是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良好区域;且该地区空气干燥,风天多,空气流动快,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生轻;农药施用量也比较少,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较轻,有毒有害物质的积累及农药残留量极少,生产出的农产品可说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2)区位优势
宁夏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东缘,处于东西部商业的交汇地带,区内交通便利。压砂瓜种植集中区域南靠109国道,北靠201省道,包兰铁路、中宝铁路、福银高速从境内通过,产品外运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3)技术优势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队伍建设逐年不断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健全且得到了全面推广。
(4)市场优势
①产品品质好,无污染,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
②产品成熟上市时间恰好填补国内主流市场的供应空白:环香山地区压砂瓜基本集中在8月份成熟上市,这时间全国其他主产区如河南、江苏、华南、西南地区气候炎热,正处于酷暑高温季节,对西(甜)瓜的需求量非常大,环香山地区生产的正好填补了国内西(甜)瓜晚熟市场的空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宁夏硒砂瓜标准化生产简史
宁夏硒砂瓜产业是中部干旱地区发展地方农村经济、引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拔穷根的产业,是经过多年实践证明的有效抗旱避灾农业。经过中卫建市几年来的努力,硒砂瓜产业已一跃发展成为宁夏的第二大战略性优势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压砂地规模已达102.8万亩,当地农民通过压砂种植收入已占到当地农业经济90%以上。作为宁夏的第二大战略性优势特色产业,硒砂瓜产业自起兴起发展之时,当地政府决策部门就极富前瞻性地看到压砂西(甜)瓜优质味美安全无污染的品质优势和生产优势,将其确定为宁夏的第二大战略性优势特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紧紧围绕标准化生产这条主线,通过实施品牌战略,逐步将“香山硒砂瓜”打造成宁夏乃至全国西瓜市场中的王牌瓜。
中卫市硒砂瓜产业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宁夏硒砂瓜产业标准化生产的历史。2003年中卫市沙坡头区(原中卫县)压砂西(甜)产品就率先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质量认证,是当时宁夏农产品通过中国绿色发展中心认证的最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产品在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高度关注和青睐;2005年中卫香山西瓜生产基地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第五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并于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工作领导小组的验收;同年,以宁夏中卫市香山硒砂瓜瓜业有限责任公司申请注册了“香山硒砂瓜”商标,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运行管理模式,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市场开拓、统一贴标销售,提34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展商标维权、品牌保护行动,有效促进(进一步提高)了中卫硒砂瓜标准化生产水平;2006年中卫香山压砂西瓜基地成功创建为全国绿色原料生产西瓜基地,同年并取得北京华夏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有机食品转换使用标志证书;2007年,硒砂瓜产品于正式取得有机食品使用标志证书和地方地理标志保护认证;2008年,硒砂瓜产品成功进入北京奥运会高端消费市场。中卫市环香山地区硒砂瓜随着“香山硒砂瓜”绿色有机产品的质量标志,成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独具靓丽特色的绿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