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开启数据文明时代(3)

4.资产无形化

资产无形化是从资产、财富的形态角度来说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未来的资产结构会发生质的变化,有可能从有形的实物资产,变为以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无形资产”。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资产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种。有形资产是指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但人类未来会被以知识产权为主体的各种“无形资产”所控制。如自1971年8月美元贬值,全球实物资产风起云涌,资产价格不断升值,拥有者都成了富裕群体。那么,未来的三十年,全世界将进入一个以知识产权为主体的变革时代。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其新陈代谢、周期更短,专利和知识的更新更快,财富转移可能变得更加频繁,未来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财富重新洗牌的时代,对于现阶段的富有群体可能是一个糟糕的时代。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从实体经济领域看,发达国家相继由繁荣进入衰退期。首先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由顶峰走入平凡而后衰退;1990年日本经济上升周期结束;而2006年美国也结束了它经济最辉煌的时期。除非有重大的技术革命(知识产权),否则美国经济要走上前一经济周期的繁荣已绝非易事。中国经济是一个年轻的经济体,由于中国是后发国家,而且人口知识结构低端化,中国经济由低端化引发的经济上升。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的知识水平会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知识就是财富,特别是在已经进入的变革时代。到2050年,我们的新人类可能为中国带来的正是知识财富,从而让中国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未来经济的制高点就是无形的知识财富、信息财富和数据财富。财富来自知识产权及著名品牌,来自前沿资讯以及大量优质的会发声的数据。加强自身学习,掌握最新动态,聆听数据的声音,拥抱美好未来,这或许就是身处数据文明时代的每一个人的最好选择。

5.文化多元化

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明发出不同的声音,唱出相异的旋律实属正常。所谓文化多元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以本国或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

各种文化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互相之间应该平等共处、和谐发展。不同文化多元共存,是文化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内在要求。经济全球化是文化多元化的基础和前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而信息网络时代所带来的各民族人民交往的便捷性和网络特有的片面性,激发和增强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另外,因为每一种民族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优势因素,因此,文化的多元共存为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供了条件,各种文化在彼此借鉴、共同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产生了互相依存的共生性,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人类文化景观。

在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处在同一时代、同一文化体系中的多元文化各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各种文化彼此之间时刻不停地进行着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融合。当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更加深了文化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保持其生命力的途径是正视冲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使自身文化得以更新和发展。一种文化要想在不利于自身存在的条件下获得生存的机会和可能性,就只有通过吸收其他文化的珍贵养料取长补短,迎接挑战,而整个世界文化也正是在各种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不断繁荣创新的。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多种文化长期并存,交流交锋交融创新中发展进步的历史。因此,多元化文化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另外,每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是适应本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而且都是在本民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文化形态一经产生就会在该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并起作用,它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多元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重要资源,它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因此,文化多元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文化带来一定冲击,但总的来说,文化多元化有利于世界民族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6.文明融合化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文明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交流、交锋、交融激烈,最后趋于融合生出一种新的文明,这也许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文明的融合是集各种文明之长,既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相互了解和比较的过程,也必须经过更长的移植和适应的过程。未来的文明融合既不是以往强制同化的延续,也不是强势文明或某一种文明取代其他文明。这种融合的前提是文明之间的平等,首先是承认文明虽有先进与后进的区别,却无优劣之分,因为每种文明都是特定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合理性。其次是进行文明之间的对话,即相互间的深入了解和交流。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有文明之间自愿的互相学习和吸收、借鉴。己所不欲,固然不能施于人。就是己所欲,也不能强予于人。未来属于全人类的新文明应该集各种文明之长,弃各种文明之短,只是人类共性的融合。每种文明完全可以并且应该保留它们各自的特点,只要还有人愿意保持,其他人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人类应该认识到,物质文明可以积累,一般来说会越来越进步。但精神文明却未必如此,以往精神文明中的某些成分或许永远无法被超越。因此,保护这类“少数”将使未来人类受益无穷。与此同时,新文明也会不断产生新的内容,新的特点,永远不会停滞。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必担心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会出现文化的“全球化”,因为世界文明绝不会变成同一种色彩。

西方经过近几百年科学技术的深化发展,人们弄清了许多事物的内部微观结构与精确机制,作出定量的分析后,又进一步意识到,若要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再进一步深化,就必须进行第二次否定。这似乎是以东方思维模式来否定西方思维模式。但这第二次否定,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的肯定,是更深层次、更具科学性的肯定。

这也就是说,原始、朴素的东方思维模式,必须经过被西方思维模式的否定,然后再给以又一次否定,才能涅槃、升华为新的肯定。这绝不是什么“风水轮流转”或原版东方思维模式的再登台,而是东西方文化在碰撞融合后的再创新,是对东方思维模式的新肯定。

由于东西方所处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两种同而有异的生存方式,进而形成两种同而有异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从局部地区和从当时历史角度看,这两种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皆是因地因时制宜的,故才能推动两大文化的各自发展。但若从全球、从人类历史进程角度看,这两种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又各有其优点与缺点。正因西方文化中的优点与东方文化中的缺点,才导致中国在当了1500多年领先大国后,竟在1840年后,沉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悲惨境域。也正因西方文化中的缺点才导致西方发展模式给当今世界带来了危机与窘境,使人们又想起东方文化中的优点,希望能以此充当克服这些危机的法宝。因而有人得出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7.生态文明化

伴随人类工业文明步伐的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性开发,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已经带来了生存危机。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担忧,期盼山清水秀、碧水蓝天的愿望由来已久。从巴西里约热内卢宣言到世界环发大会到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2015年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充分见证了全球各国,特别是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和关切。

今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是我国新一届政府从国家和民族发展大局和人类未来命运出发,做出的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决策部署。意见强调,要全面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重点工作,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环境治治理力度的加大、环保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个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和和谐美好的世界定会到来。

8.城市智能化

城市智能化,是从城市功能角度说的。以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而催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深刻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模式。2008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许多世界知名城市开始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速建设智慧城市。2012年,我国迎来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波小高潮,智慧上海、智慧北京、智慧武汉、智慧南京、感知无锡、智慧沈阳等各具特色、来势凶猛。2013年1月国家公布了首批共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智慧城市,或曰智能城市,是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为基础,以社会、环境、管理为核心要素,以泛在、绿色、惠民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正在全球兴起。

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热点。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28个省区市320多个城市投入300多亿元建设智慧城市,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将带动2万亿元的产业规模。

从智慧城市的概念不难发现,在智慧城市中,对人类生活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主要是智能化的电气化设施以及智能建筑。智能建筑不仅仅是智能技术的单项应用,同时也是基于城市物联网和云中心架构下的一个智慧综合体。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建设期盼达到的主要目标。未来全球各国都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要建立智能型的政府办公系统,以及交通、电网、指挥、园区、物流、校园、城管等办法系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常遇到资源浪费的情况。冬天暖气过旺,居民们有时不得不打开窗户来降温;公共场所的水龙头坏了,自来水就一直流到有人来修理为止;办公室的灯忘记关,便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一直彻夜亮着……世界上众多资源都是这样被人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浪费掉。

计算机科学家认为,这类浪费的存在是由于基础设施尚未智能化。世界上50%的水资源浪费,来源于水管泄漏。在美国,每年由于交通堵塞而造成的时间及汽油浪费高达数十亿美元。由于电网的缺陷,世界各国损失的电能高达40%~70%。如果美国的电网效率可以提高5%,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可减少总量相当于53亿辆汽车排放的废气。

“智能化”意味着让本来只能执行简单工作的机器和设施,获得与系统沟通的能力,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作出理性决定,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智慧城市,一个有头脑的城市,让我们拭目以待它的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