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跳出“书呆子”的思维格局(1)
“书呆子”一般都比较老实,做事的时候比较踏实。“书呆子”们喜欢空想,容易闭门造车,不善于活化知识。在以金钱和权力论英雄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如果你是一个“书呆子”,只能让自己变成一副穷酸相。在这个追求效率的现实社会中,能耐得住寂寞,以做学问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书呆子”是要不得的。
你是“书呆子”吗
在现实社会中,“书呆子”这个词语经常被用来指代那些只会读书而不谙世事的人。
不可否认,与那些八面玲珑的所谓精明人士比较起来,“书呆子”们在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等方面就显得不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书呆子”就成了被世人耻笑的一类人。
小学时,齐涛是学校的尖子生,语、数、英各科成绩都是全年级最棒的。
可是,在生活上,他却显得很无知,就连同学之间的谈笑、打闹、玩游戏都应付不了。同学们为他起了一个绰号:“科学怪人”。从那以后,这个昵称就被叫开了。
升中学的时候,齐涛被保送到了市里的重点中学。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齐涛顺利考上了广州的一所名牌大学。
大学毕业之后,同学聚餐,大家都是一副神采奕奕的样子,只有齐涛显得很木讷,一句话都不说。
郝蕾发现了其中的异样,约他见面。郝蕾打算约他在步行街的麦当劳门口见面。齐涛很认真地问:“麦当劳门前人来人往,我该站在左边还是右边?”“你就揽着麦当劳叔叔吧。”郝蕾被这个“科学怪人”的迂腐“雷”到了。
接着,齐涛又抛出一句:“喂,我今天用不用带雨伞啊?要不,我右手拿伞,左手揽着麦当劳叔叔,好吗?”这个问题将郝蕾弄得哭笑不得。
很快,郝蕾便如约来到了碰头的地点,她远远就看到齐涛一手举伞,一手搂着麦当劳叔叔的脖子,像照相一样气定神闲。郝蕾觉得非常好笑,可是心中却涌起了阵阵的心酸。齐涛衣着不整,头发蓬乱,像个“长毛贼”,似乎变得更加迂腐了。
齐涛告诉郝蕾:“我大学毕业后,应聘了几份工作,可是都没有得到好结果。最后,我只好到酒楼当起了传菜员。我忍辱负重,熬了半年,便转行到保险公司当了保险员。做保险靠的是提成,但我的客户在哪?”
郝蕾问:“你女朋友不照顾你吗?”齐涛回答说:“看着自己一年比一年大,我也想找个女朋友,可是,我不会和女孩相处。”
郝蕾提醒他说:“想要找女朋友,首先就要装修一下自己的‘门面’,理理发。”
“头发?怎么修?”齐涛摸了摸自己的长发,一头雾水。郝蕾说:“你先到发型屋理一个清爽的发型吧。”
“你等一等,让我记住‘清、爽、发、型’。”说着,齐涛便认真记起来。他找出笔纸,认真记下。
郝蕾看了他一眼,说:“看你这一身衣着,又破又旧,好像刚从工地上走出来一样。”齐涛一脸茫然:“我这衣裤真的见不得人?可是,我倒觉得挺不错的。”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你是一个年轻人,怎么穿得像个老头子呢?”郝蕾笑了笑。
为了挑选合适的衣服,他们两人来到步行街。可是,看到价钱之后,齐涛却伸出了舌头:“怎么这么贵啊!”郝蕾给他选了一件上衣,又配了一条裤子。
齐涛细声说:“如果我买好电影票请女孩看电影,她会不会直接问我:‘你是追我吗?’到时候,我该如何回答呢?”
“傻瓜,凭你的智商,你一定会回答得很妙的。”郝蕾笑着为他打气……
“书呆子”们绝大多数都不善交际,他们似乎对开会、喝酒乃至做官都不感兴趣,只是对书情有独钟。
在很多人看来,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金岳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
20世纪50年代初,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的周培源邀请他担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金岳霖不想干。在周培源的坚持下,金岳霖只好无奈地到系主任办公室办公。
可是,金岳霖却不知道“公”是怎么办的,他只好恭恭敬敬地在办公室里待着。
当他看到没人找他、没什么事情可以做的时候,又跑回家看书去了。
后来,学校没办法,只好解除了金岳霖的行政职务。
这件事情,说起来似乎有点好笑。这么好的一份美差,金岳霖却不愿意干,现代人一定会认为他脑子不开窍。
“书呆子”一般都比较老实,做事的时候比较踏实;他们不懂,更不会去费尽心思巴结领导。
“书呆子”不会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随声附和,更没有闲情雅致陪领导吃饭、喝酒、打麻将,所以“书呆子”只能成为领导身边的过客,不会成为领导身边的红人。
在以金钱和权力论英雄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如果你是一个“书呆子”,只能让自己变成一副穷酸相。“书呆子”一般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缺乏数字意识。一切数字,都是与生存和发展乃至财富有关的。“书呆子”并没有真正的数字意识。
(2)容易闭门造车。“书呆子”不懂得理解、分析人的需要,经常闭门造车。其实,人的需要才是所有财富的基础。
(3)不善于整合不同类别的优质资源。“书呆子”经常会用自己的好恶来选择资源,而不是遵循有效原则。他们过于强调克己,不善于团结、号召人。
(4)喜欢空想。“书呆子”相信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制订的计划总是不切实际,对于现实可行性缺乏论证精神,也缺乏尝试的勇气,总以为自己比别人有头脑。
(5)缺乏活化知识的能力。“书呆子”对事物的理解总是停留在理性认识上,对于概念总是纠缠不休,缺乏活化知识的能力与悟性。虽然,他们对信息的占有能力很强,但是缺乏科学的管理与应用。
(6)胆怯害羞。“书呆子”脸皮过薄,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对于一切可能性总是采取观望的态度。对于条件的占有,永远都是遮遮掩掩,不敢亮出自己的态度与倾向,更缺乏主动追求效果的务实精神。
(7)愤世嫉俗。“书呆子”容不下与自己的价值观不吻合的任何东西。他们表面看上去很坚持,很有原则,实则是缺乏开放的思维和把新思想变成现实利益的能力。
(8)害怕面对挫折与失败。“书呆子”害怕自己遇到挫折和失败。其实,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困境,如果总是担心恐惧,则永远不能超越自己。强健的心理素质,正是通过面对和处理困境练就的。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额的物质财富积累。
同时,商品经济也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摧毁了人们旧有的观念和信仰,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
人们所崇拜的不再是知识渊博、默默无闻、埋头做学问的人,相反,对于那些驰骋官场或纵横商海的官员、老板,往往会崇拜得五体投地。
在这个物欲横流、追求效率的现实社会中,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就不能做一个耐得住寂寞,以做学问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书呆子”。
福特名产:没有知识的技术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是在企业经营上屡次发现增产方法的人。为了找到增产的方法,他经常会和自己的技术人员研商,往往到了这个时候,他的技师都会说:“董事长,这种方法太难了,没有办法做到,从理论上看也是行不通的。”其中,技术越好的人,这种消极的个性越强烈。
福特为此大伤脑筋,便说:“越好的技术人员,越不敢活用知识。”福特的这句话着实说出了一种真理。
为什么说“越好的技术员,越不敢活用知识?”知识分子往往是弱者,容易陷于自己知识的格局内,划地自限。这样的人缺乏迎战困难的精神,不懂打破陈规,无法成大功、立大业。
如今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受过高中、大学的教育,所以有相当的学问和知识。由于社会的变迁,分工变得越来越细,工作项目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年轻人具备一定程度的学问、知识是必须和必要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可以拥有知识,但千万不要被知识所限制。要运用头脑,积极去做实际的工作,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起来。只有这样,学问和知识才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
有一家人几代都是卖扇子的,生意相当不错。有一天,这个卖扇子的人没有将手中的扇子全部售光,无奈之下,便走到一棵大树下乘凉。为了凉快一点,他便拿起扇子扇了起来。
这时候,树上有一群顽皮的猴子,它们看到了生意人手中的扇子。模仿能力极强的猴子迅速从树上下来,把这个人的所有扇子全部取走了,然后就坐在树上,悠然地学着扇起扇子来。
生意人无奈地看着树上的猴子,非常苦闷,他想把扇子收回来,可是却不知道该如何做。
气愤之余,这个生意人把手中的扇子顺手丢在了地上。树上的猴子看到了,竟然也非常乖巧地把手中所有的扇子放在了地上。生意人看到了,便迅速地把扇子收起来,打好行囊离开了。
回到家中,生意人迫不及待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自己的儿子,告诉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应遵循经验做处理。然后,子传孙,孙传子,这条规律便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有一天,生意人的后代出去卖扇子,再次来到了大树下乘凉。当他拿起扇子扇时,同样的事情发生了,猴子们纷纷从树上下来,拿走了所有的扇子。生意人的后代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把手中的扇子放到地上。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并没有按照他所期望的那样发生,猴子们并没有将扇子放下来。
他非常着急,却又没有办法,祖上传下来的经验都是这样的,为什么到我这里就不灵了?
这个人捶胸顿足,不足所措。这时候,正好有一个老人经过这里,他就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老人。
老人并没有说太多话宽慰他,只说了一句:“猴子也有爷爷和祖先!”
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促进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能力,如果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是受知识的束缚,因循守旧,那么,知识的学习必然会影响自身能力的发挥,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
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是最容易被知识所限制的,所以,一定要多加留意。
在日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白领阶层是弱者”。乍一听,所谓“白领阶层是弱者”这句话是可笑的,学历良好、有丰富知识的人不可能是弱者。
实际上,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准,办不了的事着实有很多。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说知识阶层是弱者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陷入了自己的知识格局内,而不能活用。在面对一个工作时,一个人如果对有关知识了解不深,他会说:“做做看。”
于是,他便会着手埋头苦干,拼命地下工夫,结果往往能完成很困难的工作。
但是,知识丰富的人,经常会在一开始就说:“这是困难的,看起来无法做。”其实质就是,画地为牢,不能自拔。所以,便有了“知识阶层是弱者”的说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工程技术人员虽然学历不高,却往往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相反,一些高学历人员,虽然各方面都表现得不错,却很容易受到学识的限制。
一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低,并不能简单地从学历或应聘时笔试、面试的成绩上看出来。
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也不见得能力就强,创造性就高。所以,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在招聘过程中,更应注重招聘那些高能力的人才。
一位中国专家对《环球时报》的记者说:“中国的基础教育牢固,孩子长大后在工作中技能强,但创造力不够,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对于这个判断,一些来自国际上的声音也给予了佐证。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21个国家的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
而众多中国去美留学的佼佼者也往往得到这样的评价——“成绩优秀,创新不足”。中国孩子在其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创造力培养一课丢失了。
当今是一个崇尚创新能力的时代,进入21世纪的中国也呼唤“创新型”人才。
然而一系列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存在创造力不足的问题。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家长都认为,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教育制度、传统文化等因素的束缚。
专家认为,以考试为主的教育体制、传统教育理念等都是造成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原因。
现在的孩子完全被知识束缚住了!缺乏创意,少变通,思维不开阔,观察不细致,动手能力不强等都是缺乏创新能力的体现。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摆脱知识的束缚,在培养各方面实际能力上下工夫。
从应试教育的缺陷,看“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曾经,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一度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今天,更让人痛心的故事又在不断上演着。
姜可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其曾祖父是党的地下组织成员,后来为革命英勇献身。新中国成立后,姜可的祖父从一名烈士之子成长为资深地下共产党员,担任地方领导干部。姜可的初中生活是在市一中度过的,3年后成功升入这所省重点中学的高中部。
在班主任眼中,姜可有礼貌,成绩优秀,同学们也很喜欢他。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同学们却发现姜可的社会经验十分缺乏。
1994年,姜可考出了高分,顺利地进入了北京某著名的大学学习。大一下学期,姜可成绩明显下滑,而且还出现了学科成绩不及格的现象。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而此时却要当“龙尾”,这沉重地打击了姜可的自信心,也让他第一次感到没有了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