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胜过学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跳出“书呆子”的思维格局(2)

突如其来的打击,给姜可的心里带来了阴影。他内心焦急,水土不服,经常发烧感冒,晚上常常睡不安寝。一天,他给母亲打电话,说自己已经看过学校的心理指导老师了,但每天晚上还是睡不着,他只好服用安眠药来提高自己的睡眠质量。

姜可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研究所工作,可半年之后就被辞退。此后数年,他做过搬运工、发过传单、找过中介谋生路,但每份工作都坚持不了一个月。现在,姜可大学毕业已经6年了,这位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如今却患上了抑郁症,沦为无法自食其力的游民。

姜可虽然是名牌大学的学子,可是,社会交际能力低下,对生活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低,这是带给他压力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抑郁症的重要原因,这就是应试教育造成的“高分低能”。

周明刚生下来两三个月时,母亲就教他识字,还经常读唐诗给他听。在母亲的倾心教育下,周明从两岁开始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东方神童”的故事。

1985年,只有两岁的周明便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的时候,他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1991年10月,仅8岁的周明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的时候,周明以高分考入国家重点大学物理系。

2000年,17岁的周明大学毕业后考入了中科院研究所,就读硕博连读研究生。来到北京读书后,周明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便执意不要母亲“陪读”,孤身一人北上求学。

以前,母亲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于是,便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都包了下来,包括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脸。但如今,身边突然没了母亲的照料,周明感到很不适应。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加上自己的知识结构不适应研究所的研究模式,3个月之后,周明被中科院劝退回家。从中科院退学回家后,周明整天待在房间里看书、玩电脑,其间还玩过几次“失踪”。

中国的许多父母从小就不肯让孩子自己学走路,社会上的任何事情也不让孩子接触,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爱是有毒的。父母应该从小就让孩子经受适当的挫折,为他们“种痘”。

长期以来,家长对孩子严格管教,许多事情都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造成了孩子自主能力低下。

家长总是打着“我是爱你的”口号,操纵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这种孩子实际上是很危险的。他一旦踏入社会,就会无法与人沟通状况,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社会,最终的结果是被社会抛弃。

“目中无人”的培养模式扼杀了受教育者的人性。许多时候,教育者也无可奈何,在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教育体系下,造成了许多学生知识结构的畸形,“高分低能”也就不足为怪。

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使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正因为我们的教育中忽视了做人的教育,而带有太多的功利性,因此各种各样的考试制度蔚然成风。

高中与大学是两重天。在高中以前的教育,学生是生活在班主任保姆式的管理下,而进入大学以后,管理宽松了许多,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从高中到大学,许多学生都在发生转变,去适应大学的环境。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此时更感到孤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人甚至抵挡不住诱惑,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十分可惜。

社会的“文凭教育”一再扭曲着孩子的性格与尊严、自信能力、自我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整个社会就好比是一座封建皇宫,文凭就像那些进出皇宫的令牌一样,似乎不可缺少。文凭成了进出社会的通行证,成了显示身份的等级表。从此,在社会中,文凭泛滥起来。

为了得到一个文凭,有的人公开造假,有的人送金银。在他们心里,文凭似乎比任何东西都神圣,文凭似乎拥有投胎换骨的能力,它似乎可以为他们遮掩住一切。在文凭面前,人们失去了人格、尊严、道德。这是可悲的。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想要摆脱对文凭的依赖,就要不断发掘出自己的真才实学,相信自己。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就需要大学生把心态调整好,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更应注意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市场条件下的用人机制是十分灵活的,即使是来自名牌大学,也要摆正心态,不能以救世主自居,要沉下心脚踏实地地实现人生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历反映了一个人的层次和高度,没有一个恰当的学历,你有再强的能力也往往不被人所发现。而没有相应的工作经历和足够的能力,即便拥有再高的学历最终仍逃脱不掉被社会淘汰的命运。

学历、经历、能力这三者在职业的发展道路上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只有当学历、职业经历、能力契合完美时,事业才能成功。如今,崇尚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

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早就把能力当做用人的重要标准,唯才是用,不重学历。

举世闻名的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60年代的时候就写过一本名为《让学历见鬼去吧》的畅销书。在书中,他斥责了日本流行的以上过哪个大学作为选人、用人标准的做法。为了使自己的员工能够发挥聪明才智,不受学历限制,他毅然烧掉了公司所有人员的人事档案,并宣称:索尼公司对职员的使用或晋升,不看学历和文凭,而看平时的努力和能力。

如果想靠文凭混饭吃,只能被淘汰。这一做法使索尼公司始终充满了活力,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你也想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请时刻记住: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抛开学历“迷咒”,才能拥抱现实人生

当今社会假文凭满天飞,弄个博士学位证书已经不再稀奇。人们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装点门面,以高学历抬高身价。

有些人本来已经功成名就,而且能力非凡,受人尊重,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干闯荡江湖,赚取高薪,但他们依然摆脱不了文凭迷信症,弄了个假学位欺世盗名,搞得身败名裂。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文凭崇拜。一个没有较高文凭的人,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即使经验丰富、智慧过人,也不过是一个被人轻看的打工者,登不上大雅之堂,高管、经理之类的交椅更不会轮到他。可一旦获得了“海归”、博士之类的名头,仿佛就有了黄袍加身,金光灿灿,便可以左右逢源,轻易得到高薪厚禄。

这种文凭迷信,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众多国人的脑海中。在这种扭曲的用人观下,很多有真才实的学者望洋兴叹,被埋没在了滔滔的人海中,做着发挥不了才能的工作。人才高消费,文凭被放大,成了当下一种奇异的社会现象。

赵莉是河北人,1994年,她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小学任教。后来,赵莉在工作中觉得知识不够用,于是开始参加自学考试。16年间,她先后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本科文凭,计算机及应用专科、本科文凭,英语专业的专科、本科和硕士文凭。现在,她正在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

从开始的在职进修到后来的脱产学习,赵莉在校园里如鱼得水。在师大的前3年里,赵莉将自己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自习教室里。现在她在师大已经待了7个年头。一天,教学楼的楼管理员问她:“你怎么还没毕业?”赵莉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对赵莉来说,学校的生活是“累并快乐着”。这些年,她的学费全部都是自己挣来的。除去在自习室里享受学习时光,课外她还得兼职代课。家教和兼职教师给她带来每年约5万元的不菲收入。

提及未来,赵莉说:“如果能读博,那学习生涯就没有遗憾了。如果就业,我想一直留在学校,从事教育行业。”

如此迷恋“文凭”,真是令人难以接受。学习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将知识付诸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哪个老师单纯地依靠学习就能教好学生的。与其做家教,还不如早点进入校园课堂,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这才是赵莉应该做的。

这位“学历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一定要风雨兼程,但是千万不要单纯地迷恋“文凭”,不要只顾着追求成功的快乐,而忘了回报社会,将自己的所学传承下去。

人们之所以会考文凭,主要是为了多学些知识,想在工作上有亮点,想得到一种受人尊敬的感觉。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状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没有文凭可谓寸步难行,所以修学深造便成了很多人的第一要务。

不看实际能力,一切唯文凭是问,反映了一种不正确的人才观和用人观。“人才”本来就是一个含义广泛的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在某一行业高人一等,即使是一线工人,只要有过人的技艺,都可以称其为人才。

可喜的是,现在“人才高消费”的观念正在急剧“降温”,用人单位在选人的时候,不再一味地盯着高学历,选人的时候更注重个人的能力。

在前几年,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者,毕业之后是很难寻得满意的“东家”的,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上明确写有“中专学历”的更是寥寥无几。如今,很多用人单位不再“唯学历是举”,招聘条件上也有了大专及中专以上学历的印记。甚至很多用人单位宁愿要大专生,也不要刚刚毕业的本科生。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识到,学历仅能说明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或者说具有某一专业的系统知识,但是,岗位不同,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重视研究能力,有的重视公关能力,有的重视组织能力……这些都是学历无法反映的。

不能依靠以往的职位、薪酬或者学历的高低来判定这个人是人才。人才是要在一个具体的情况下来衡量的,最重要的是要把他放在什么位置上来认识和使用。企业招聘员工,并不是要招最优秀的,而是招最合适的。

“大专生能胜任的工作招个本科生来干,既要支付较高的工资,弄不好还会‘跳槽’。”一位民营企业的经理这样说。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的降低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降低,而是降低了对学历的纵向要求,但对人才掌握知识的横向要求却在提高。比如工程技术人员拥有管理、外语等专业知识,公关、市场开拓人员掌握法律知识等。在招聘时,用人单位非常注重求职者在试用期和基层锻炼期的表现。

某公司有个职位空缺,一位求职者依照所了解的求职技巧如法炮制,故意表现得很外向,却适得其反。因为这个职位隶属财务部,既需要精通专业知识,又需要做事踏实,而此人的表现只能证明自己不适合在这样的团队里工作。

就算一些毕业生凭借面试时的特意表现进入了企业,但如果工作态度有问题或能力不够,也还是会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机。更何况,面试本身带有一定的偶然性,由于多种原因的作用,最后胜出的并不一定是实力最强的人,因此求职者不能将职业成功的宝都押在求职技巧上。

求职者要注重自己的全面素质,将本色的自我展现出来。在择业时,除了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外,还应该多关注一下当今社会对应聘者专业素养、工作态度和个人素质有哪些客观要求,千万不要指望凭借“求职就这几招”敲开事业成功的大门。

学历仅仅代表了一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更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未来和全部。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有学历的人,但不要迷信学历。特别是高学历者自己更不要迷信自己的高学历,要知道学无止境和天外有天。学历低的人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只有抛开学历的“迷咒”,才能拥抱现实人生。

过于看重“第一学历”是思想滞后

当今社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时候,不仅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看重应聘者的“第一学历”。很多人由于自己的本科不是“211”,简历便被搁置在了一边,即使拥有博士学历还是照样遭受冷遇。这样的例子在就业市场上随处可见,有些求职者甚至将自己的“第一学历”称为“难以抹去的污点”。

李飞毕业于山东某“考研基地”。他对自己的本科学校不是很满意,想通过考研实现自己的“名校梦”。李飞从一入学就开始了自己的考研之路,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如愿考入了名牌大学。可是,却在找工作的时候,被人力资源部无情地揭穿了他三流本科的“卑微”出身。

近几年来,有李飞这样经历的求职者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在把最高学历的要求逐步升格成硕士甚至博士的同时,也越来越看重应聘者的“第一学历”。

调查显示:现在看重“第一学历”的现象广泛存在。在企业招聘、教师录用、公务员招考、留学申请甚至择偶时均有体现,但其中尤以大型、知名企业招聘时表现最为严重。715%的人认为,这类企业在招聘时格外看重应聘者的“第一学历”。

“‘第一学历’确实受到用人单位很大的关注。”一位人才市场的经理说,“我们不会允许用人单位把这些要求写在招聘启事上,连‘男女’都不能写,这属于就业歧视。但是,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却会格外注意,这已经渐渐成了一种‘潜规则’。而且,通常是大型、国有企业和知名企业更加重视,中小企业则往往更注重个人经验和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