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美感、设计感、艺术感
引子
年轻设计师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应该学习哪些软件?学习怎样的技术比较好找工作?对于有这样心态的年轻设计师,我往往会友情提醒:别急着学技术,技术在工作中自然会有不断学习的机会,如果有一天,你觉得你的技术不够施展你的想法的时候,你自然会知道自己该学哪些技术。
如今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数码设计因此得到了空前的迅速发展。于是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往往要学会使用各种设计软件。正因如此,不少设计师开始重视学习各种软件、各种技术。这本不是坏事,但技术很容易让人着迷,作为希望做出各种“美丽”东西的设计师而言,总希望学习各种技术来实现自己想达到的效果。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需要学习的东西总是有那么多的选择。当你着迷技术并钻研的时候,无形就挤压你放在提高自己审美意识和想法方面的精力。长此以往,你就会成为一个“技术工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美工”。
虽说设计是一个市场化的工作。但设计的好坏,至少在别人眼里是凭感官和直觉评定的,所以设计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靠感觉吃饭的。如果说,Photoshop、Illustrator这些软件是设计师的职业技能,那美感、设计感、艺术感就是设计师必须要有的三大职业天赋。
如果说人的精力是设计师天赋技能的点数,那我建议你在这三大职业天赋的培养上多加一些点。职业天赋加好了,再去加职业技能,事半功倍,反之就是落了下乘。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练成技术娴熟,却没有职业天赋的废柴账号——人生不是游戏,没法洗点重来。
正文
美感、设计感、艺术感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三大职业天赋,也是设计的三重境界。只是很多时候,设计师也会被这三重境界所惑,走进不该走入的误区。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我们就需要了解下这三重境界到底是怎么回事。
1.美感
美感,毋庸置疑,就是审美的产物,这是设计师的职业根本。之前我们曾经说过,审美是集体无意识下大众对于事物感官的普遍感觉。所以美感的问题,说到根本就是你的审美是不是在大众审美的范畴之内。
当然,设计是理所应当比普通大众有略高一些的审美情趣,职业天赋加在那个地方不是白加的。如果不能够在众多符合大众审美的云云设计中脱颖而出,又如何帮助客户解决“好卖”的问题?只是有想法的设计师通常眼界都会比较高,看高大上的东西多了,难免会有一些不接地气。
经常会有很多设计师会抱怨:客户的审美层次太低,对设计的概念还停留在20世纪。如果你换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不是客户审美层次太低,而是你太超前;走得远了,客户跟不上你的脚步。甚至换个角度看你会发现:你在天上,他在地上,你的想法太不着调!
也许你的设计,提高性需求和超越性需求的客户会为之击节叫好。但是基础性需求的用户未必会觉得这么做是能为他解决问题。上一小节里曾经提到,基础性需求对于“更好的设计”的接受往往是保守的。只有拥有较高需求层次的客户与受众验证了“这么做是可行的”,较低需求层次的用户才会渐渐接受,并“勇于尝试”。所以从设计角度看,应该是鼓励设计师“创新”;只是这个“创新”必须“接地气”,不能颠覆已有用户对于产品的视觉认知,不能超过客户审美能够接受的程度。如果你确信这么做对客户而言是好的,那可以尝试一下引导客户去接受,但绝不能抱着“一定要这么干”的想法。你对客户负责,而客户对产品负责,所以你的想法与客户的想法之间选择,应该还是以客户为主。
2.设计感
至于“设计感”这个在设计师群体间口口相传的概念,原研哉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评论:“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设计感很多时候就是形式感,好的形式呈现好的内容,使得好的内容更容易为人接受,这是设计(视觉范畴)的本质。
好的设计,能让看似平凡的事物让人“眼前一亮”,为之“耳目一新”。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方法有很多,比如重新排序归纳组合(重构)、拆分重组(解构)、提炼抽象(符号化)、点线面的运用(形式化),甚至文案恰到好处的运用以及拆解都能达到这个效果。方法有很多,用起来却要小心,因为越是简单好用的方法,越是容易让人“上瘾”,误以为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很多设计师很喜欢使用这样奇巧的手段使得自己的设计显得高大上。但是问题来了,设计感是效果的利器,是出奇制胜的法宝,但使用得是否合适,是否能凸显产品特质,能不能解决问题?很多设计师会“选择性忘记”。所以,使用“设计感”这把利器的时候,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原则。
● 设计感应该从产品本身出发,而不该故弄奇巧。为了设计感而设计,往往会凸显设计而埋没产品本身。有太多“成功的设计”,让人记住了设计,而忘记了这个设计是哪个产品的。也许会有客户被你奇巧的设计所迷惑,称之为“伟大的设计”,但这种场面上的高大上,如果没有得到市场效果的反馈,只能让客户对设计产生质疑,甚至选择“换一个设计师”。
● 设计感应该是通俗易懂的,而不是“说冷笑话”,让人转几个弯子去思考。设计本质上就是视觉信息传达的行为,所传达的内容有可能是具象的,比如产品特点、活动信息、优惠促销这类文字信息;也有可能是抽象的,比如让用户群产生共鸣进而产生购买欲的氛围、情绪、情节;或是传达产品文化层面的抽象概念。但是无论哪种信息,从传达角度,都应该是简单易懂、简洁明了的,而不该是故弄玄虚、让人想半天不知所云。须知,如今是读图时代,各种设计与图片充斥着整个世界,如果不能在极短时间内让人对设计产生共鸣,那设计需要传达的信息往往会被人忽略,“虽不明但觉厉”是不适合用在设计上的。
3.艺术感
至于艺术感,那就真的是“高大上”的层次了,艺术感的设计是最接近艺术的设计,但是艺术感的设计还是为商业服务的,只是设计对应的需求层次相对较高。艺术是无价的,但设计是有价的,价值在于艺术感的设计能运用文化层面的审美达到让高层次用户共鸣的效果,而这样的用户大多愿意为好的设计买单。
艺术感的设计对设计师个人的阅历以及文化修养有较高的要求。如果设计师层次不到或者略懂皮毛,还生搬硬套着文化艺术的外壳做出“伪艺术范儿”的设计,这么做反而会使得产品“跌范儿”,损害到产品本身的形象。
某个拍卖行找一位老设计来做古董拍卖的图册,其中有一张图据说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窑出的官瓷古董,是拍卖会的压轴拍品。客户找他的时候,特别强调这个照片要好好修图,一定要突出瓷器的美,让瓷器显得“完美而高雅”。
老设计虽然对古董没啥研究,但是至少还知道百度,百度对于这种官窑的描述是:“温润似玉,线条柔美”,于是老设计开始修图,朝着把瓷器P成玉器的方向开始修图。
经过几天的努力,交稿了,客户对于整本画册都很满意,唯独对于老设计颇为费心修图的压轴瓷器非常不满,客户叹着气说:“一个价值好几百万的真古董,愣给你P成了潘家园只值几千块的高仿货,你这P的不是图,P掉的是我的钱”。
后来老设计才知道,原来他不小心把真古董瓷器上才有的“蛤蜊光”给当成杂色P没了。这样一来,“真古董”瞬间成了个“高仿货”,变得至少看起来不值钱了。
艺术感这东西,有时候就像这“蛤蜊光”一样。你若不得精髓,往往画虎不成,反成HELLO KITTY。老设计师的主观意愿还是好的,他是希望能够让客户的古董“好卖”,只是由于不了解古董瓷器这行的一些东西,因而与出发点产生了偏差。而现实往往更加糟糕,不少设计师会抱着用一些看似“高深”的东西“糊弄客户”的想法。
中国风,就是找两个漂亮的书法字体,再配上水墨素材,把图片饱和度降低点,弄点水墨效果就成了。欧美古典风,直接找些华丽的边框素材,弄些圆花体之类的手写英文,百度下欧美风格壁纸垫着,弄个深褐色或者墨绿色的调子差不多就行了。反正客户又不懂,糊弄糊弄他们足够了,是不是在某一瞬间,你有过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偶尔你也会这么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真不是一个好习惯。
也许你的客户真的“不懂”,你忽悠着也就过去了,甚至还会赞叹一番你的才气与能力。于是你会给自己一个暗示:这个东西不需要懂,反正客户不懂,我也可以不懂。但这对自己是不负责任的,对客户和用户也是不负责任的。当你遇到懂门道的客户与用户的时候,只会因此对你产生不信任,并对你的设计嗤之以鼻。
所以,设计师但凡要运用到艺术层面的元素时,请先自我估计一下,是否能够驾驭;如果不能驾驭,宁可退而求其次。如果避无可避,那只能努力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修养,即使达不到“大师”的水平,至少要“像那么回事”,从这点上说,上文中的那位老设计师的心态至少是负责任的。
艺术来源于文化,而文化与审美都来源于生活,并且两者相互影响着对方,产生着有趣的化学反应。所以,艺术感的设计,无论如何都逃不开设计师对于文化和生活的理解。设计往往在设计之外,生活的阅历与沉淀决定了设计师的设计层次。那么,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之外学习什么?这将是下面将要探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