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就算被冒犯 被错怪 被辜负,就是不生气(1)
“平常总爱把苦与乐,分得太过清晰。所以,苦的时候就很难过,乐的时候又太欢喜。假如我们能够把这些事情的边界变得柔和一些,不偏激、不极端,那么,无论是生死、苦乐,不都能够洒脱和自在吗?”
阎敬铭
他人生气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气之为病太可惧,诚恐因气把命弃。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戒嗔怒,人生不为生气活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人,只要是活着,只要是与人打交道,就免不了要为这为那而生气,怒气、怨气、闲气、闷气、憋气……不一而足,司空见惯。虽然如此,生气却是最于事无补的做法。不仅如此,生气还常常会使事情变得更加不可收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无论大脑的思考能力,还是身体的行动能力都会变弱。试想,思考不周,行动失常,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有人就专门对生气做过总结,说一个人在生气的时候,会有七种可怕的后果随时降临:一、即便可以着装打扮,还是会丑陋不堪;二、即使睡在柔软宽敞的床上,依然难以入眠;三、思考力迅速下降,会误把好人当坏人,误把恶意当好意,做事鲁莽不听劝,各种痛苦和伤害不请自到;四、钱财遭殃,会失去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五、名誉扫地,自己多年积累的好名声会在你的怒气中化为乌有;六、骨肉六亲不相认,自己的亲朋好友会因此与自己形同陌路;七、疾病缠身,各种各样的疾病都可能会找上门来。
所以有位哲人说:“愤怒使别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却是自己。”一点没错,当一个人对他人发怒的时候,表面上看是让别人不好过,但最终失去最多的却是自己,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容貌不再美丽、彻夜难眠、钱财遭殃、名誉扫地、亲友反目、疾病缠身……因为人在盛怒之下,会变得失去理智,变成伤害别人更伤害自己的危险品。
可是,我们的生活难道是为了生气吗?当然不是。那么,来看个小故事吧。
过去,有一家人,兄弟三个。虽然家财万贯,但直到他们都老去、儿孙满堂的时候,一大家人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不和睦的情况。周围的人听兄弟三人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生什么气呀?”
其实,兄弟三人之所以能够一直和睦要归功于他们的母亲。早年的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母亲酷爱兰花,所以省吃俭用买了不少兰花来养。有一次,母亲和父亲出门,家中只留了三个孩子,母亲交代他们要好好照顾兰花。兄弟三人都很听话,尽心尽力地照料兰花。但是就在母亲要回来的那天,由于太过高兴,他们中的一人不小心将花架碰翻,所有的花盆都摔碎了,兰花也都折断了。
三人都吓坏了,料定母亲回来后一定会大发雷霆。于是,母亲刚一回家,三个兄弟就齐刷刷地站在母亲面前承认了错误,并等待着一顿责骂。可是,母亲并没有生气,只是说:“哎呀,那真是可惜了,以后做事一定要当心啊。”
兄弟几个面面相觑,都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那些兰花母亲可是费了好些年的精力呀。过了几天,兄弟们终于忍不住,向母亲开口问道:“妈妈,我们把那么多兰花都打翻了,难道您就不生气吗?”
母亲笑着摸了摸孩子们的头,说:“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能够美化我们家,二来是为了让你们都能像兰花一样高雅贤德,我养那些兰花可不是为了生气呦?几盆花被打翻就生气,饭菜煳了也要生气,那我们这辈子可真是有生不完的气。若是从小到大,总是为着各种事情生气,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位母亲说得多好啊,“我养那些兰花可不是为了生气呦”。同样的道理,我们仔细斟酌一下,我们做哪件事是专门为了生气而做的呢?既然我们的目的不是生气,为什么非要发怒呢?文学大师莎士比亚说:“人的不幸福,往往是因为在该用理智的时候用了情感,而该用情感的时候却用了理智。”
所以,如果你也是那种动不动就大发雷霆的人,就一定要记住上面这则小故事,时常对自己说一说“我可不是为了生气而活着的”、“我可不是为了生气而上班的”、“我可不是为了生气才去商场的”、“我可不是为了生气才结婚的”、“我可不是为了生气才生孩子的”……总之,在生活的每一个小角落,都和自己说说这样的话,就一定能够为我们怒火中烧的心境开辟出一番杨柳绿荫的安详和宁静。
马南邨
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
忍得过,才能自如达观
人生总不会一帆风顺,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忍耐。若不能忍受侮辱、恶骂、毁谤和讥评,就不能成为大人物。过去一位很有修为的高僧说过一段话,他说:“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云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是啊,在他人的侮辱、毁谤和讥评面前,忍耐并不是消极地躲避,也不是平白地停顿,更不是软弱退让。因为一个能够忍受误解,不为自己辩解的人,必是虚怀若谷、胸襟宽广的人。
早年间,日本有一位和尚,法号白隐。他一生向善,虽修行高深,却隐忍恬淡,生活纯净,因此,声名远播。那里的百姓都对白隐敬仰有加,尤其是寺院附近的一户人家更是虔诚万分。当然,这得从一件事情说起。
那户人家就住在白隐和尚所在的寺院附近,家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忽然有一天,夫妻俩发现女儿的肚子不知什么时候竟然鼓了起来,这让他们羞愤难当,还未曾出嫁的黄花闺女现在竟然不知怀上了谁的孩子,以后可怎么出去见人呢。于是,夫妻俩对女儿一再追问。起初,她不肯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后来,女孩儿挨不过父母的威逼,战战兢兢地说出了“白隐”两个字。
她的父母一听“白隐”,气得七窍生烟,气势汹汹地找到白隐,将白隐痛骂了一顿。然而,白隐只是若无其事地说:“是这样啊。”
孩子出生后,夫妻二人赌气地将孩子送到了白隐手里。一个出家的和尚如今有了孩子,这几乎让白隐声名扫地,但白隐一点都没有愤怒和抱怨。看着襁褓中的小婴儿,白隐细心地照顾着,还四处为婴儿讨奶水和用品。尽管遭到他人的白眼和百般羞辱,但白隐总是泰然处之。
在白隐的精心呵护下,孩子一天天长大了。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在无辜的白隐身边长得聪明可爱,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孩子的妈妈终于忍受不住良心的谴责,向她的父母说出真情:孩子的生父不是白隐,而是一位偶然邂逅的卡车司机。
听到女儿的坦白,夫妻二人无比惭愧。他们立刻带女儿来到寺院,向白隐道歉,希望能够得到原谅,同时还要带走孩子,为他挽回声誉。
白隐和尚如今算是沉冤得雪,但他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一如当初那样,不愠不火,淡然如水,轻声说道:“是这样啊。”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仿佛一切都与他无关。即使有,在白隐的眼中,也不过是一阵云烟,随风而散了。
我们虽然不是白隐,但生活赐予我们的不公、挫折和指责也断然不少。可是,同白隐禅师相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位刚刚剃度的小和尚说:忍是水,能稀释痛苦;忍是火,能焚毁误解;忍是光,能消融仇恨;忍是电,能连通隔绝;忍是药,能治愈心灵……想来,他一定是经历了一番苦楚和悲愤,才得以如此大彻大悟。
现实生活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公平,觉得委屈再正常不过了,可是我们真的要找人拼命才算痛快吗?古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我们拼尽全力去争取,却常常适得其反。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当自己用手指着别人怒骂的时候,这手指的指向其实很有学问。做做看吧,这个时候食指指向的那个让你愤怒的无法容忍的人,而大拇指指向大地,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则很自然地指向自己。这意味着什么呢?——指责别人的手指其实只有一个,而指责自己的手指却是三个。也就是说,当你忍无可忍必须用手指着别人责骂时,或许更应该先来指责一下自己。至于那个指向大地的大拇指,大概意味着有一些事情没人能够说得清楚、想得明白,所以应该向大地一样包容它。可不是嘛,世上万物哪里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呢?既然自己没有多么正确,别人也没有多么错误,还有什么无法容忍的呢?
因为一个“忍”字,我们可能会受到嘲笑、讥讽和误解,正所谓“忍字心头一把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果实若不能忍耐花瓣的凋零,便无法成熟;寒冬若不能忍耐寒风的凌厉,春天就无法到来;成功若不能忍耐失败的惨痛,就无法寻得突破和转折。所以,正是因为忍耐才张扬了一种无声的温度和厚度,让我们明白,为人处世,只要胸怀坦荡,宽厚待人,一切的刺耳、扎眼、烦心,都会变得顺耳、顺眼、顺心。
苏轼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一念怒火起,身心入泥沼
正所谓“亲者痛,仇者快”,生气就是这样,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们在一旁生气,那个让我们生气的人就会因为我们的生气被惩罚吗?他就会因为我们的生气而改正错误吗?当然不会。所以,与其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如自己把心放宽,忽略那些扰乱自己心灵的浮尘。
我们得知道,错的是他人,不是我们,所以不该由我们来承受这份气。理解了这些,心情就会豁然开朗。当然,我们都不是圣人,被人误解、冒犯、欺负的时候,固然会觉得可恨,但如果我们一味沉浸在愤怒之中而不考虑任何实际情况,愤怒就会越发激烈,甚至变成行动,那么更多的伤害就会随之而来。
有一天,静一老和尚正在寺庙里静修的时候,一个人破门而入,气呼呼地说:“你们这些人,整天念的什么经,说什么佛祖能够让天下太平,能够让人们都没有仇恨,我年年来上香,香火钱没少给,可是我还是会生气,还是有人来气我,你们这群没用的东西,不过是蒙吃蒙喝……”
静一老和尚一言不发,等到他骂完了,才说:“施主一定是受了委屈,来,说说吧。”
那人心情平复了些,慢慢讲起了让自己心烦的事情。那人说,自己家的田地原本长得很好,每年都比邻居的收成好。于是,邻居看着眼红,今年收稻谷的时候,邻居故意找碴儿,把自己家田里的稻谷踩倒了一大片。于是,两家争执起来。就在这时,他的小儿子跑过来,说田里有一只大青蛙,可他正在气头上,把儿子臭骂了一顿。他的邻居则哈哈大笑,说是我们田里的稻谷都懒得看我们,所以才自己倒下了……这之后,我一见他就生气,心情总是不好。
当静一老和尚安静地听完他的唠叨和抱怨之后,轻声问道:“你的家里偶尔也会有客人来访吧!”
“那是自然,开门过日子,怎么可能没有客人来,你何必问?”
“那么,当你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那还用说!客人来了一定要好好招待,我是个好客的人。”
“可是,如果你家的客人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做好的菜肴会归于谁呢?”
“要是客人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当然只能再归于我了!”
问完这些,静一老和尚又说道:“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了很多坏话,但我并不接受它,所以就像刚才我跟你说的请客一样,你的那些无理谩骂,还是归于你自己!如果我被你骂了之后,再以恶语相向,就好像主客一起用餐一样,所以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那人似有所悟,还是说:“可是,明明是他犯错,我却不能与他理论,只要理论我便生气。”
最后,静一老和尚继续为他指点迷津:“对于心有愤怒的人,以愤怒相向是一种不理智的做法。因为不以愤怒相向,你将得到两个胜利:第一,你没有因为他犯了错误而让自己怒气冲天;第二,他的拳头碰上软钉子,他比你更觉得没趣儿。”
这人听了静一老和尚的话,果然变了很多。当他的邻居再冒犯他的时候,他总是看着对方笑笑,不说一句话。反而是围观的人,都七嘴八舌地说邻居的不是。慢慢地,邻居果然觉得自己不好,于是再也不闹腾了。而这个人由于不与邻居争执,反而让大家觉得他是个宽宏大度的人。从此,在左邻右舍的眼中,他成了最有人缘的人。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或许很难做到像静一老和尚那样地宽容,也常常会放不下别人的过错。任何人犯了错误都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未必要通过生气来实现。既然错误在他,你为何要生气?别人犯错,你来生气,岂不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所以,面对他人的过错,能够做到不生气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既然这样,就像静一老和尚那样,把别人的愤怒和过错都还给别人吧,我们没有必要为那些别人犯下的错误惹自己恼怒。
王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万物有定数,凡事不强求
多数人生活得不快乐,往往就是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为什么会对世界有所乞求呢?因为他付出了、努力了,甚至拼命了。他在付出、努力、拼命的时候,就一心想着,我这样做就会怎样怎样,我努力了就会有结果,我付出了就会有回报,我拼命了就能成功。
这样想有错吗?好像没错,因为人人都在说“付出总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