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个体:互联时代的组织管理新范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导论:核心:共享时代到来(2)

2013年,三星集团的销售额超过3000亿美元,三星在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2008~2013年,平均研发投入增速为21%,2013年研发投入为160亿美元。我们看看,一家如此变化的公司,一家曾经非常辉煌、在行业中绝对领先的公司,一家在技术投入、产品上有如此地位的公司,在近两年市场消费者做彻底改变的时候,出现下滑,这种下滑我相信三星也不愿意见到。我想告诉各位,我花30年去追踪的这家企业,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当中,依然在最近两年出现下滑,这种下滑使得公司团队不得不去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改变。大家都很清楚,在1993年的时候,李健熙说过一句最重要的话,“除了妻儿一切皆变”。这个观点被我反复引用过。改变一切起始于1993年,到了2014年,李健熙不得不跟他所有的三星同事说,我们必须再来一次改变,除了妻儿一切皆变。三星的案例告诉我们:创造未来比预测未来更重要。

回顾这家公司是想告诉各位,我们今天变的真的是不够,我对很多投资的朋友讲我内心当中想变的样子,其实现在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还有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没有变成。三星这样一家3000亿美元销售额的公司,在这么庞大的研发投入和技术领先当中,它不做变化也是要下滑,也需要做出再次改变的决定。

我长期研究的另外一家公司是IBM,IBM经过100年的变革和调整,已非常强大,而且一直在变。创立于1911年,IBM是为数不多的拥有百年历史的跨国计算技术和IT服务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纽约。2014年,IBM的收入为928亿美元,是计算机软硬件行业的长期领跑者,其业务涵盖服务器制造、行业软件服务、咨询、金融等。2014年,IBM是美国年度专利授予最多的企业。公司历史上拥有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位图灵奖获得者和300多位院士。1991~2014年,它做的变化非常巨大。IBM提出需要具备为客户整合所有资源(包括自己的产品以及其他公司的产品),并创造性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这种变化在整个业务的调整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努力,此次转型主要集中于四个领域:产业模式、商业模式、计算模式和市场模式。

可是为什么还是下滑?大量企业开始使用云服务,对大型服务器等IT基础设施的需求下降,导致IBM传统服务器业务萎缩。2014年,系统与技术事业部调整后收入减少22亿美元,较前一年下滑17%。在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面临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等先发企业的竞争,收入占公司总营收比例较低,难以支撑公司的业务转型。以我的角度来看,下滑的根本原因就是行动变化的速度不够。

虽然所有的理念都是对的,所有对市场的判断都是对的,就像我回归农牧行业,跟大家在一起,一直坚信说我的判断是对的,我们对这个行业的判断是对的,我们提出来的“基地+终端,向整个食品端转移,由饲料生产向食品供应商转型”,我们所有的提法没有错误,可是没有达到预期的原因跟IBM一样,行动变化的速度不够。在今天来讲,我相信无论谷歌、Facebook,还是那些真正理解这种变化并行动迅速的公司,已经走到了IBM的前端。甚至我认为会有一天,以相同的角度去看市场的华为,也许会超过IBM。

的确,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如三星,如IBM,究其根本还是犯了大企业病,整个组织太多层级与官僚,太过于依赖组织本身的核心能力,以及组织拥有的强大经验与技术,忽略了对于个体创造力的激发,以及个体价值的认知。我相信这两家公司,会比我们以更大的力量来调整,它们可能会有能力,在2016年让业务重新恢复过来。但是两年的下滑,不能不对我们提出一个警醒。

一次和女儿聊天,她将要开始硕士研究生的阶段,我们一起聊未来的工作和设想,她告诉我,她更倾向于去一家小一点的公司,而不是到一家大公司。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小公司可以让你获得更多、更全面的训练机会,但是大公司可能仅仅是一个很窄的角色。当时,我还反对她的想法。

结果看到了福布斯中文网2015年7月25日刊发的一篇文章,作者是Natalie Robehmed。文章的题目是“为何大学毕业生成批涌向初创公司?”文中开篇介绍:“如果问一批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目前在哪里工作,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回答说‘在一家初创公司工作’。‘初创公司’曾经是一个指代小企业的行业术语,但现在却让人联想到一种令人兴奋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正在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由此看来,我自己也需要调整自己的看法和视角,这就是女儿他们这一代人的选择和价值取向。

在作者的统计中,Y世代(Generation Y,又称为千禧世代,通常指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年初期间出生的年轻人)中有47%在员工人数少于100人的公司工作。

我曾经和一部分年轻人交流过,也认识一些被称为连环创业者的人,这些年轻人特别强调在初创公司工作,或者设立初创公司。最令他们感到愉快的是,没有等级职位划分的层级结构,没有大系统的僵化与内耗,拥有很多让他们自己觉得可以贡献价值的感觉,并可以看到最终的结果。许多人表示,在初创公司里,能够非常迅速地学会涉及范围更广泛的一系列技能,而不是像大型企业那样被固化在一个狭窄的职位通道里。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产生影响,并做出贡献,这些影响和贡献能够得到及时反馈。最后这一点,大公司里根本做不到。

这也许是如三星、IBM这样的大公司,在今天遭遇到下滑挑战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这些公司组织臃肿、层级复杂、条块分割,每一个新进员工,都需要一番艰苦的历练,才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这一切,让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员工望而却步,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得不到拥有创新精神的员工,也就是谷歌中的“Smart Creatives”这样的人,企业也就随之丧失了创造力。

管理新范式:创造共享价值

最近,很多管理学界的话题都转向了,100年的管理理论和理念,是否在互联网技术下过时?很多人似乎认同这个观点,认为100年来的管理理论和框架已经过时,刘东畅撰文呼吁《管理学的第一次冬天》来临,文中直接指出“经典管理学的丧钟”敲响。这些讨论和警示是非常重要的,令人欣慰的是,文章的结论也是“管理学的真正春天”会来临。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互联网技术对管理的冲击,是因为的确一些东西改变了,而且是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这也导致了人们行为和价值判断的改变,而管理正是涉及这些的一个领域。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的改变,一样影响着组织与管理本身。提米欧·帕帕亚尼斯撰文写道:“千年以来,地中海地区都是由帝国统治——马其顿帝国、希腊、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曾是统治者——在帝国统治下,地中海各个小城邦自成一体,拥有高度自治的社会结构、文化和宗教。历史上著名的城市,如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德里亚、塞沙洛尼基和阿勒颇都曾经是大都会,在文明诞生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21世纪中叶,地中海或许能够重新发现共存的艺术。但这一次,人们将在民主框架中共存。”[3]

坦白讲,管理今天的确需要提供新的范式,一种基于共享价值为基础的新范式。在我看来,新的管理范式是:具有系统思考的领导者,依赖于激发个体内在价值,而不是沿用至今的组织价值,来考虑整体以及个体的行为。这种新的范式中,有关个体价值的创造会成为核心,如何设立并创造共享价值的平台,让组织拥有开放的属性,能为个体营造创新氛围,则成为基本命题。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新的管理范式,是因为如前面所阐述的那样,有三种趋势推动了这种新范式的出现和发展。第一,整个社会环境都需要关注可持续性和创造力,特别是生态资源局限性越来越显现的时候,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依赖于更多的价值创造,而不是过度消耗资源。第二,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出现,更多的未被满足的需要被发现出来,这些新的机遇与信息,让商业推动和催生了很多新的组织形态,网络社会、虚拟世界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些新的组织形态的出现,也自然要求管理范式能够匹配;第三,人们价值观的演变。过去100年间,人类的价值观一直是演变的,如果用大的框架分析,最早人类屈从于自然,那时的价值观中,自然是神,不可违背。随着人类自己变得强大,人类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自然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的资源。到了今天,人类终于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用从属或者主宰的价值观,而是用了生态价值的观念,与自然开始共存。只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未来,价值观的演变速度会更加剧烈。

也正是这样来理解三种趋势所需要形成的管理新范式,我更加倾向于对于管理本身的强化,而不是淡化或者去管理化。因为个体价值崛起,更需要平台与导引;创新与创造力如何转换成真正的价值更需要加以推动;而价值观演变剧烈更需要明确价值判断。“我”如何成为“我们”,“个体价值”如何成为“整体价值”,是管理新范式必须要解决的命题。

在一个充满动荡和混乱的时代,正是展示有效领导力的时候,这个判断,我相信大家会认同。

那么,管理新范式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正是本书全面阐释的内容。第1章,需要理解组织管理四大核心命题,以及四个核心命题在今天的新内涵。第2章,需要我们很好地了解组织环境的根本变化,集中表现在:正在发生的未来,同质化的市场以及自主的个体这三个领域。第3章,全面介绍组织的新属性:平台性、开放性、协同性以及幸福感。第4章,介绍需要建立的组织新能力,包括如何成为变革的领导者,如何计划组织文化,如何找到对的人并与对的人在一起。

在今天的商业世界里,我们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来解决我们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以及可持续性。我期待通过这个话题的研究和实践,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管理能创造的价值,以及必须面对的改变。

正如我在题记中选用尼采的话那样,在今天,每一个普通的个体,都可能是“完人”,我们需要为此做出改变和努力!

[1]彼得·德鲁克.巨变时代的管理[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彼得·德鲁克.巨变是到的管理[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乔根·兰德斯.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M].秦雪征,等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