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传诵老人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修身养性,懂得取舍进退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就是“学好”,做一个君子。怎样才算好呢?首先要具备智、仁、勇,三“大德”,还要具备礼、义、廉、耻、信等,“小德”。进行君子的修炼,首先有益于自己的心灵,“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当此境界,才能活得内心坦然、洒脱畅快。进行君子的修炼,还能移风易俗,促进社会文明。一个君子,小则影响一家,大则影响天下。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人生箴言】

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人要从一个坏人变成一个好人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从一个好人变成一个坏人却只需要很短的时间。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善良讨喜的人,没有人天生想做个坏蛋。然而,世界上却还是有很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坏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世间美好事物,往往难得,假如钻石遍地可寻,那跟同样剔透的玻璃又有什么区别?假如雪莲生在四野,它跟普通的野草又有何异?好人如同良材,需要辛勤栽培;君子如同璞玉,需要用心去细细雕琢。做人本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做一个好人、君子,更是难上加难,而终其一生都做一个好人、君子,则需要时常自省己身。

纵观古往今来,有很多人一生克己警醒,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千古芳名,让自己流芳百世;也有很多人原本想做君子,做人做事都求一个“好”字,但是却因为被外界的环境所迷惑,在不知不觉中滑下了深渊,被世人贴上了“坏人”的标签,而众多人中的最佳代表就是王莽。

王莽出身于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因为家世显赫,王家子弟均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多有劣迹,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俭朴,为人谦恭,并且少怀大志,做人做事都以古圣贤自勉。他在内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谦恭守礼,勤敏好学;时间长了,他的名声远播,几乎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楷模。

24岁的时候,王莽步入仕途,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那个时候,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

30岁的时候,王莽封新都侯、骑都尉及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王莽的叔父、大司马王根退休,深得人心的王莽受到家族的推崇、太后的赏识,38岁的王莽顺理成章地接替了大司马之职,成为首辅大臣,权倾朝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此之时,王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半分骄态,好处更比以前胜了三分。

假如王莽的人生轨迹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走下去,也许他会终生做个君子,并获得贤臣的名声。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永远顺风顺水,王莽也不例外。

汉成帝去世,汉哀帝即位后,傅太后、丁太后及其外戚得势,王太后无力与之相争,王莽只得退位隐居新野。王莽虽然心怀“周公辅成王”之志,也不得不收起雄心,交出大司马的职务,去新都封国隐居。他行事更加低调,做人更加谨慎,让人挑不出半分毛病。不料他的二儿子王获不守家规国法,逞其凶狂,杀死了一个家奴。王莽严加责罚后,又大义灭亲,逼王获自杀。王莽的高风亮节受到了广泛好评,朝野之士为他鸣不平的很多。汉哀帝迫于舆论,只好将王莽召回京城,侍奉王太后,但没有官复原职。

不久后,汉哀帝一病而亡,没有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听说皇帝驾崩,当天就起驾到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王太后于是下诏,要求朝中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群臣会意,纷纷举荐王莽。于是,9岁的汉平帝登基后,王莽得到朝野的拥戴,再次被任命为大司马,代理政务。

再次手握重权之后,王莽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意识到,无论他的权势多么显赫,无论他的名声多么好,都不得不乘坐在王太后这条旧船上,一旦这条船沉没,他的一切很快就会失去,为了保住权势,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从此,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渐暴露,他做人做事的风格也为之一变,培植党羽,排斥异己,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外君子而内小人。

尽管如此,大家仍然视王莽为君子,极少有人骂他是小人。一方面,他所行之事,都是按制度办理,让人无话可说;另一方面,他确实做了不少好事,例如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拿出家财赈济灾民,为灾民兴建住宅,等等,他做的好事数不胜数,许多人认为,他的德行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比。

直到最后,王莽篡位成功,当上了皇帝,把天下弄得民不聊生之后,人们才看清楚王莽的真面目。从此,王莽成为了人们心中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原先对他寄予厚望的人都痛恨他、厌弃他,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形成赤眉及绿林大规模的反抗。最后,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斩其首,悬于宛市之中,王莽的“新朝”土崩瓦解,犹如昙花一现。

其实,从王莽最开始的为人处世可以看出,他的本身本性并不坏,后来,他之所以会发生那样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势所逼。这并不是为他开脱,试想想,一个人已经尽享好名声带来的好处,他会轻易地将这一切毁掉吗?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经过了那次变故,王莽深知自己的命运不由自己掌握的苦楚,于是后来的他决定铤而走险,而他不知道的是,他为了自己能够地位稳固,却不知不觉地伤及了无辜,引起天怒人怨,最终走上了让世人唾弃的道路。

王莽的成败教训,值得我们深思。绝大多数“坏人”,都不是甘心变坏,只是到了一定的环境中,受情势所迫,好像只能如此、必须如此,于是就那样做了,一做就坏了,从此入了魔道,愈陷愈深。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保持自己的本色,永远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除了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之外,选择一个好环境也非常关键。

凡俗的我们行走在这个尘世间,生命中的每一段旅程都会受到各种欲望的牵引,任何时候都可能遇到诱导我们变坏的因素,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人要从一个坏人变成一个好人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从一个好人变成一个坏人却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便大抵如此。所以,要想让自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卓然挺立,成为众人称道的好人,最重要的还是守住自己的本身本性,用强大的意志力去攀登道德高峰。

智慧典藏

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好人既要有善心又要有恒心,而如果稍微放纵自己,很快就会染上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发展下去十分危险。真正的智者,在任何情况下都懂得修正自己的内心,坚持做一个无愧天地的仁人君子。

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人生箴言】

压得低,心态才能够修炼得静,这样的人才会在“失意”的时候不气不馁,“得意”之时自省己身。

从历史的行事中可以看出,我们自古就是讲究中庸的,这个词几乎涵盖了整个儒家文化。不过分地偏左,也不过分地偏右,尽可能保持平衡。这个理念如果用在为人处世上,那就是得意的时候要低调,居安而思危;失意的时候要坚强,不能一蹶不振。

失意的问题往往比较好解决。朋友、家人都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加油鼓气的话多少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这个时候的人是脆弱的,能听得进劝。而得意的问题往往很难解决。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朋友、家人因为你的得意,高兴还来不及呢,谁会在这个时候泼凉水呢?

得意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膨胀,自我放大,就像一把开了刃的尖刀。好像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他,没有什么问题他解决不了。殊不知,这把尖刀随时可能伤害他最亲近的人,也随时可能受到意外的打击。因为它的锋利,所以它才脆弱,折断可能只是瞬间的事。

明朝有个人叫沈万三,是当时的“全国首富”。他家有田产上万顷,而且在四路八乡的城镇开设有许多的店铺。对于他的商业才能,余秋雨先生有过一句评价:中国14世纪杰出的理财大师。

沈万三太有钱了,就连当时的首都南京城,有一半都是他修筑的。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准备重修都城。可是由于连年的战乱,造成国库十分空虚,皇帝确实是没有那么多钱,只好向几个大户借钱。财大气粗的沈万三是当仁不让,主动表示承担一半的钱粮开销。

商人出身的沈万三自然有他的道理,自己这次出了大钱,而且是帮皇上的忙,这个功劳还小吗?如果靠上皇帝这棵大树,名利双收指日可待。

沈万三的自我感觉好极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当今皇上都得靠我接济,这是何等荣耀啊!他与皇帝的工程同时开工,结果沈万三先于皇帝完工,朱元璋很不高兴。

修筑帝都三年之后,沈万三觉得“不过瘾”,又申请由自己“掏腰包”犒赏三军。全国军队每人银子一两,总共近百万两。看到这种情况,朱元璋更难受了,他本来就出身贫苦,再加上心胸狭窄,终于由妒而恨,“匹夫犒天子之军,乱民也,宜诛之”,从那时起,朱元璋下令收他重税每亩九斗三升,相当于亩产的一半多。

沈万三认为,自己是修建首都的头号功臣,而且还给大明的军队花了那么多钱,皇帝怎么也得向我这个“土财主”表示一下谢意。可是他忘了那句话:功高盖主。大明朝是人家朱元璋的,姓朱不姓沈,朱皇帝哪里容得下你沈万三这样的普度众生的“活菩萨”?

朱元璋看到沈万三比皇帝还富有,本来就很郁闷。后来又主动发钱犒赏三军,朱元璋不得不开始琢磨:花了那么多钱,会不会是想收买我的天下?就算你有再多的钱,我说句话就能给你安个乱民的罪名,把你的财富变成姓朱的!

朱元璋翻脸了,要不是马皇后求情,沈万三真要人头落地,最后还是发配云南,没收亿万家产。

曾经的荣华富贵一下子变成了过眼烟云,一贯养尊处优的他,根本受不了云南的凄凉清苦。身体上的折磨还是次要的,心理上的痛苦才让他不能承受,自己为了大明朝出了那么多的财力,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太窝囊了,不出三年,沈万三就在愤懑抑郁中死去了。

好事没办好,还惹来了一身祸。这个结果谁都不能怪,只能怪沈万三自己得意忘了形。皇帝缺钱的时候向你开口借,你给的钱比他借的还多;皇帝用来统治天下的军队,你却要上杆子去花钱犒劳。这么夸张地炫耀,这么地盛气凌人,别说是一国之君了,就是普通百姓有几个能看得过去呢。

相比明朝的全国首富,如今连续13年的世界首富是什么样子呢。他会不会同样不假思索地一掷千金呢?事实上不是的,他不仅为人类社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他给财富和财富的拥有者做出了新的定义,他就是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出生于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的一个上层家庭,他是一名出色的学生,在高中时就曾断言自己会在25岁时成为亿万富翁。

盖茨的话确实应验了,1975年他创办了微软,微软公司的一系列产品如今已覆盖全世界,只要有个人电脑的地方几乎都有微软的身影。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靠电脑软件积累亿万财富的先行者,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世界首富,在1996年的时候,他的财产是160亿美元。

生活中的盖茨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他与妻子美琳达很少去一些豪华的餐馆就餐,有时由于工作的需要,他才不得不光顾一些高级餐厅。通常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肯德基或是一些咖啡馆。有时还会一块光顾一些很有特色的小商店。

盖茨在与员工平时相处中,完全不像个有钱人,他不喜欢什么事都与钱挂在一起,有时候出席会议,他会租一辆很普通的汽车前往会场。每次坐飞机,他通常都坐经济舱,没有特殊情况,他是绝不会坐头等舱的。在微软,比尔已经成为每一个员工的榜样,他的作风感染了许多人。所以微软员工的朴素也是很出名的。

盖茨的生活朴素而低调,这并不是因为他吝啬或小气,这些习惯体现了他的价值观和工作作风。他在身体力行的同时,也是在培养员工的艰苦创业精神,这无疑是非常可贵的。

诚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古人所说“无欲则刚”,但也并不能如李白所畅言“人生得意须尽欢”。凡事有度,适可而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些民谚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警示。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品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很多人开始向内敛含蓄的方向转变,得意而不忘形逐渐成为人们处世的准则。矜持低调、克己奉公、不事张扬,只有懂得这些生活道理并真正做到的人,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智慧典藏

在牢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同时,我们更不要忘记“高处不胜寒”。人生得意时,一定要在内心给自己划一道警戒线,哪些是可以逾越的,哪些是不能触碰的。这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身居高位而沉得住气,才是真正胸中含有大韬略的人。

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

【人生箴言】

世事变幻,人生无常。人生总有得意时,但是得意也要保持低调,时刻记住“锐者易折”的道理。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权力没有永恒不变的,今天可以意气风发,明天你也可能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在你春风得意的时候,一定要有畏惧感和危机感,谨小慎微地为人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