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倍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如何快速培养和复制优秀人才

判断一个企业现场管理水平好不好,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主要看什么?看这个企业现场人才培养的体系是否健全、是否完善。绝大多数企业都可以取得相同的技术、机器、原料,但真正使一家公司脱颖而出的,则是人才的知识与能力。

韩国三星的李秉户曾经说过:“我自从三星创业以来,一直以五分四的时间来吸收、训练人才,我一直坚信,企业的成败就在于员工的素质”。

国内多数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人才成为了其发展的瓶颈,不少企业的领导缺乏人才战略,不愿意培养人才,他们认为:培养合格人才难度较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远水救不了近火;需要人才对外招聘比较省力。但随着“劳工荒”愈演愈烈,招聘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依靠招聘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在当今形势下已变得难以实现。

多数企业的人才培养周期太长,培训成本过高,员工进入企业属于“野蛮”式成长,员工在企业中“自生自灭”。而随着人员流动愈来愈烈,企业培训机制的不完善,无法确保新员工快速上岗,也因为员工技能的不足,导致质量问题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员工经常超时加班,加班导致员工身心健康出现问题,并加速员工的流失。

有家权威机构对我国150家大型企业高层领导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领导层认为企业面临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流失的问题,而只有10%的企业认为自己已建立起足够的人才储备来应对这种流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尽快建立系统规范的人才培育制度和人才储备敲响了警钟。

为什么很多企业的老总和现场管理干部事必躬亲、不能放权,日夜辛苦工作,以致积劳成疾;为什么很多企业是强将手下无强兵,能人手下无人用?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缺少人才。企业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睛;企业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培养人才的机制。

多数企业对中高层人才的培养都比较重视,却忽略了现场一线人才的培养,很多企业都没有一套完整的现场一线人才培养的体系。这些年,笔者为多家中国企业提供过培训和咨询,也接触过为数不少的中小型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在一线人才培育方面,大都存在“先天不足”。

一个企业,要快速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一线人才,首先,在理念上,我们要扫除以下的三个意识误区。

一、让员工“野蛮式”成长

很多企业的做法是HR部门把新招聘的员工交给用人部门主管,用人部门主管把新招聘的员工交给班组长,班组长把新招聘的员工交给师傅,一层交一层后,让这名新员工在生产线上“自生自灭”,没有培养计划,没有测评标准,没有定期沟通,没有绩效反馈。

员工在现场一线就这样“野蛮式”地成长着,我们的管理人员让员工在现场一线自生自灭,某些企业很少有人真正关心过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直到员工要离职时,才感叹“现在的员工真难伺候”。

二、只强调学以致用,却忽略“用以致学”

笔者曾经到一家大型化工集团讲课,这家企业前期曾制定了一项现场一线人才培养的《种子计划》,培训的课程有执行力、阳光心态、团队建设等一系列内容,每节课程培训完成后,HR部门都要求学员填写《学以致用行动表》,而这家企业最棘手的问题是季节工多(有些企业称临时工),新员工上岗慢,老员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疲于奔命,在这种情形下,员工怎么可能会有阳光心态?连本职工作都没有时间去处理,他们还有时间去学习那些现在根本就用不上的知识。一次培训结束后,让学员谈培训后马上要做的事情,有一名学员干脆说:“我培训后马上要做的事就是去处理完因为这两天培训耽误而没有处理完的手头工作”。听完,全体学员都笑了。

这样的笑话经常在很多企业发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培训不能赶时髦,如同身体一样,缺锌补锌,缺钙补钙,不能乱补。什么技能帮助员工提升业绩或改善工作,这项技能就是需要培训的。培训不是要增加员工的工作负担,而是要提升员工真正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来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

三、提倡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法

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法是现场一线最好的培训方法吗?答案肯定不是。在现场一线,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存在着以下弊病:企业内师傅太少,直接导致培训成本太高;师傅凭个人的经验教导,培训难以标准化;师傅做一手,留一手,徒弟一代不如一代;师傅教导方式不一定正确,容易错上加错;师傅往往不愿意教导,增加了管理上的困扰。

当然,在现场一线,并不是所有工作都不适用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以下情形就适用于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生产中难以标准化的流程或工序;高端技术与高创造性的科研工作;企业内需要独特传承的制作技艺;影响到公司的核心机密知识。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生产中难以标准化的流程或工序”适合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法;反之,生产中能够标准化的流程或工序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就会导致培训成本太高、培训周期过长。

现场一线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一般具备以下五个特征:由专家分析生产流程;由专家分解生产流程;由专家把正确的动作进行合理的编排;最终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的操作程序;用这种标准的程序去训练所有的员工。这里的专家指的是一线的资深员工,让这些资深的员工建立健全现场的五大作业标准(注:五大作业标准指的是“员工操作标准书、设备保养标准书、工艺控制标准书、质量检查标准书、安全作业标准书”)。注意,这五大作业标准书必须要具备“五化特征”:文字化、表格化、图像化、影像化、实物化。建立了具有“五化特征”的“五大作业标准书”,就会减少对师傅的依赖,就会做到“人尽其才,人走才留”,就会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益。

很多人都到过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两家餐厅给您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快!对,当然是快。但我们是否考虑过,快的前提是什么?标准化和人才培养。笔者曾经担任过真功夫餐饮的人力资源负责人,真功夫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也就是现场的标准化和强大的人才复制系统。

案例

摩托罗拉:每人每年培训至少40小时

培训特色

一直被视为世界无线通讯巨人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支配世界无线通讯市场已有多年历史。是什么因素使摩托罗拉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电子产业中能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摩托罗拉对培训的强调是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有分析家指出,摩托罗拉公司是当今职业培训潮流中最雄心勃勃的公司之一。

摩托罗拉公司把工资额的4%用于培训,每年用约两亿美元为其14万多名员工中的每一位提供至少40小时的培训。

摩托罗拉领导层相信该公司庞大的培训计划已产生了显著的财经效果。他们认为:在培训上每投入1亿美元,就有30亿美元的回报。

培训将公司业务发展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

摩托罗拉一向强调将公司发展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摩托罗拉认为企业既要发展业务也要发展人,只强调培训一方是不合理的。因此,摩托罗拉每年在做员工培训规划时,既考虑工作岗位的需要,也考虑员工个人发展需要什么技能。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摩托罗拉的某个工程师在工作几年后,萌发了转型去做市场的想法,他就可以跟主管讨论这件事情,主管会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若是他确实具备这方面的素质,主管会给他安排相应的培训课程,如增加一门市场研究或品牌战略课程等。

摩托罗拉会给员工提供超出工作范围的培训课程,这是很多企业做不到的地方。虽然有些员工会因为得到了培训而掌握一门新技能,然后跳槽。但摩托罗拉能一如既往秉持发展人的理念,进行员工培训。他们认为,单从数量上讲,可能会损失一个人才,但是由于这种文化会吸引来两个人才,甚至更多。很多人只看到了有人跳槽,而没有看到更多的人来投靠。而摩托罗拉看到了,这正是摩托罗拉的精明之处。

刚才,我们探讨了快速培育现场一线人才的三个意识误区,现在,我们来研究快速培育人才的方法和诀窍。

为什么多数企业现场一线人才的培育周期太长?如何提高企业快速培养人才的进度?我们分别从以下四点进行阐述。

一、快速复制人才,要做到“专业分工、分段派工、分段教导、阶梯式人才培育”

笔者曾经到过深圳一家大型企业,这家企业培养一名合格的机长需要5年以上时间,公司一年四季为了机长的流动和机长的招聘费尽了周折。

笔者为这家印刷企业从事人才快速培育咨询时,把印刷机的整个操作步骤分解为30多步,其中比较简单的操作是版辊领取、版辊清洗、上墨、油墨过滤等操作,针对这些工作的培训规定一个星期内要完成,并要经过测评和考核。上墨、上版、下版、对版、参数设定等这些工作属于调整性操作,需要一定的经验,规定培训时间为半年,并要经过测评和考核。最为复杂的便是套位、调色、异常处理等工作,这也是一个机长的看家本领,规定培训时间为一年,并要经过测评和考核。

一旦我们明确了员工技能的达标时间、达标内容和考核时间,员工的成长速度就会快速提升。在这家印刷企业,我们制定了各工序“文字化、表格化、图像化、影像化、实物化”的五大作业标准书,编制了《员工技能等级考核评定标准》、《员工能力等级统计表》、《工作教导分解表》等适合于现场一线人才培育的操作标准,并运用行动学习法、岗位技术比武等培训方法在现场一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岗位训练活动。经过三个月的实践,新进员工的培训周期比原来缩短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我们干脆把原来在生产线上由机长执行的调色工作,从机长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剥离出来,成立了专门的调色班,这就是刚才提到的所谓的“专业分工,分段派工”,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减少了因现场调色耽搁的效率,又减轻了机长的工作负担,更缩短了机长的培养周期。

二、快速培养和复制人才,要做到“快、准、狠”

快——即培训时间,明确多长时间达到哪一级技能标准。准——指培训内容,什么时间内必须掌握哪些工作知识。狠——指考核与测评,明确培训完成后考试和测评的标准是什么。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内部考试的目的是让员工尽快掌握技能后上岗,不是选拔与淘汰。新员工进入工厂,现场管理干部每天都要告诉他们要学什么,要考什么,这样,才能快速提升新员工技能,原来训练需要15天,这样做可能只需要3天。

案例

西门子:多级培训制度

西门子公司是德国的一家著名的电子产品公司,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它于1847年创业,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拥有职工40多万名。它从创办时期的两个人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世界500家大企业的第17位,德国100家大企业的第3位和世界六大电气公司之一。

培训特色

西门子公司能发展成为世界电气界的一颗璀璨明星,与西门子对人才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一整套对人才的选拔、培养、造就办法,成为了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门子公司一贯奉行“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不断的培训而提高的”,因而它坚持由公司自己来培养和造就人才。

包罗万象的培训内容

在人才培训方面,西门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培训体系——多级培训制。

西门子的人才培训计划从新员工培训、大学精英培训到员工在职培训,涵盖了业务技能、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帮助公司新员工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提高员工知识、技能、管理能力,并储备了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西门子长年保持着公司员工的高素质,这是西门子强大竞争力的来源之一。

大学精英培训

西门子计划每年在全球接收3000名左右的大学生,为了利用这些宝贵的人才,西门子也制定了专门的计划。

西门子注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公司同各国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为学生和老师安排活动,并无偿提供实习场所和教学场所,举办报告会等。

目前,西门于共有400多名这种“精英”,其中四分之一在接受海外培训或在国外工作。

大学精英培训计划为西门子储备了大量管理人员。

员工在职培训

西门子人才培训的第三个部分是员工在职培训。西门子公司认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革新、颇具灵活性和长期性的商务活动中,知识和技术必须不断更新、换代,才能跟上商业环境以及新兴技术的发展步伐,所以西门子特别重视员工的在职培训,在公司每年投入的8亿马克培训费中,有60%用于员工在职培训。

西门子员工的在职培训主要有两种形式:西门子管理教程和在职培训员工再培训计划,其中管理教程培训尤为独特和闻名。

通过参加西门子管理教程培训,公司中正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或有管理潜能的员工得到了学习管理知识和参加管理实践的绝好机会。这些教程提高了参与者管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使他们从跨职能部门交流和跨国知识交换中受益,在公司员工间建立了密切的内部网络联系,增强了企业和员工的竞争力,达到了开发员工管理潜能、培养公司管理人才的目的。

三、快速培养和复制人才,要在现场开展有计划的岗位轮换

如果要学英语,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当然就是去美国和英国工作或学习。任何岗位,尽量确保有两个人能操作:一是解决没人干的问题,二是解决有人干但技能不熟练的问题。那么,岗位轮换就能有效解决员工多技能培养的问题。岗位轮换的另一个好处便是,既能有效教导员工,又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让员工学会换位思考,比如,我们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生产主管费尽心机证明质量部的人太挑剔,而质量主管想方设法证明生产的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试想,如果让这两个主管进行岗位轮换,这样的矛盾就会大幅度减少。

笔者曾经在制造企业、国家核电的制造企业从事咨询时,就要求技术部的技术员、生产部的班组长、质量部的质检员能任意调换岗位,也就是说,一旦班组长离职,质检员能替代,同理,一旦质检员离职,班组长也能替代。

多数企业都存在着这样荒诞的事情,技术员或质检员在现场一线往往都无法说服班组长,原因是他们不太懂得关键的生产工艺或者是一线的瓶颈问题。在鲁能电工电器,所有质量部的质检员都是由生产部的班组长调任过去的,这些质检员在现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能真正发现现场一线管理的不足并能够协调生产部门一同改善。

四、快速培养和复制人才,要经常开展现场异常改善攻关活动

要做到快速培养和复制人才,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员工丢到问题的海洋中去,能够游出来的就是人才。试问,为什么传统的课堂培训往往是“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后一动不动”,原因是培训的内容与现场的实际差距太大。笔者在多家企业从事咨询时,最常用的方法便是规定现场管理人员和员工每个月必须要发现一些异常问题,并整改完成一些异常问题。现场一线的员工是最有智慧的,要让每一位员工学会从解决问题中实现个人价值,员工不应只是被视为会用双手干活的工具,而应该被视为一种丰富智慧的源泉。

当然,在这种“问题解决学习法”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压迫员工去改善,而应该是先让员工理解、认同,并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方法、培训方法让员工具备改善的意愿和掌握改善应具备的技能。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如果一个人光学习不应用,一个月之后,百分之八十七的知识就会被遗忘掉。经历是最好的学习,体验是最好的老师。员工在改善的过程中,在实践操作中学到的知识是最多的,毫无疑问,这种“问题解决学习法”是学与用结合的最佳方式,同时,通过这种改善攻关活动,也解决了公司现场一线不少的疑难问题,为公司创造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丰田有一句名言是“制造产品的关键是培养人才”,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人才培育制度和方法,可以达到快速培育出合格人才之目的,最终建立起企业的“人才复制系统”,解决企业内部经验共享与传承不足,人员成长重复投资的老大难问题。“人才六定培育法”以企业标准化作业为根本,以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模型培养为主轴,以员工参与现场改善创新为手段,以课堂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训练为依托,形成企业现场一线人才培育的体系。

如果你的竞争对手一年内能培养出合格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你的企业能够用半年就培养出来吗?在人才高速流动的今天、在“快鱼吃慢鱼”的今天、在年轻员工越来越多的今天,你还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人才培养观点吗?你的企业以往的培训,员工能够做好学与做的转化吗?培训后是否提升了员工的工作业绩?以上问题,传统的培训方式很难做得到。

案例

欧莱雅需要你像诗人一样

欧莱雅需要你像“诗人”一样,敏锐应对时尚和市场的瞬息变化。

欧莱雅强调应聘者对时尚的热爱。

面试时,除了考虑岗位的具体要求,我们还要考虑欧莱雅的人才标准,即:富有胆识和想象力,富有创造力,同时具备实干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人+农民”标准。

欧莱雅是一家以开放、现代而著名的时尚公司,我们需要的人才要像“诗人”一样,具备开阔的思路、敏锐的触角,要机动灵活,这样才能应对时尚和市场的瞬息变化。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我们还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农民”一样的实干精神。你有好的Idea(想法),同时还要付诸行动。欧莱雅的工作节奏是很快的,我们要求员工要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迅即反应,并随时对消费者保持深刻了解。

作为一家从事时尚文化传播的跨国公司,欧莱雅特别强调应聘者对时尚的热爱。这里所强调的时尚感,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在员工的衣着打扮上,而是更强调员工在这方面的感觉,即会积极地观察、感受时尚,有充分的想象力并懂得举一反三。当然,这些要求也会根据不同的部门各有偏重。像市场部这样的部门,员工的时尚感就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从事的就是时尚商品的商务工作。

另外,在人力资源部,招聘负责人的时尚感也很重要,因为他们自己首先就必须对市场营销和时尚有一个正确的感知和理解,否则无从判断人才。比如,一个穿着时尚的应聘者并不等于他(她)有时尚的灵感和从事时尚行业的市场营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