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录用考试华图名家讲义系列教材:判断推理模块宝典(第10版)(2016)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篇 考点知识必会

第一章 逻辑判断

学习导读

本部分视频为逻辑判断这一常考题型的学习导读,希望能帮助考生对逻辑判断形成一个立体的认知。(建议在 WiFi环境下观看)

视频精讲

第一节 逻辑判断概述

考 情 综 述

逻辑判断(演绎推理)是公务员考试行测整体试卷中“判断推理”部分的独立题型,是国考、联考和各地方考试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核演绎推理、归纳论证的能力和方法。

需要明确,不同地区对“逻辑判断”采用不同名称。国考、联考,山东、江苏、浙江、四川、黑龙江等地考试称作“逻辑判断”,北京、广东等地考试称作“演绎推理”,上海市考称作“分析推理”,深圳市考称作“判断与推理”,过去还有些地区考试称作“演绎与归纳”等。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试题考查的考点和考核形式完全相同。

本部分视频为本节知识点的串讲,主要介绍了逻辑判断的考情、试题难度和解题技巧。(建议在 WiFi环境下观看)

视频精讲

纵观“判断推理”试题,基本由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四个部分组成,国考、联考以及大部分地方考试都采用以上体例。北京、深圳市考最近几年都不考查类比推理。而逻辑判断是“判断推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整体试卷中的核心难点。

逻辑判断试题由题干、提问和备选项组成。题干或给出一段论述,或给定一些条件,要求考生根据提问,在A、B、C、D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答案。

(一)试题类型与考点

概括地说,逻辑判断试题主要分为:演绎类、归纳论证类和智能分析类。各类试题的再划分如下图:

上图囊括了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试题的全部类型和对应的知识考点。本章提供详细的知识介绍和大量的真题解析,请对应参考。

注:2014年,所有地区试卷都没有出现“模态命题推理”(“必然、可能”等模态关系推理)的试题。但是,多年来以北京为代表的不同地区,都有隔年断续出现“模态考点”的现象,不容忽视。

(二)题型、题量分布

需要强调的是,国考、联考及各地方考试,考点是完全一致的,只是题量或随机侧重点不同。也就是说每年试题的考点并没有变化,而对应考点的题量呈现无规律的变化。可能是演绎题比重大些,也可能是归纳题多些,还可能是智能分析题偏重。各地近年题型、题量分布可见下表:

2014—2015年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题型题量一览表(摘选)

由上表可见,国家或地方公务员考试,每年的题型、题量都在交替变化。这个差别和变化没有固定规律。这和中考、高考等考试的试题考点分布大同小异。有些考点每年必考,有些考点隔年出现,有些考点偶有出现。

2014—2015年,国考、联考的归纳论证试题比重要大于演绎推理试题,而北京、江苏等地的演绎推理试题的比重大于归纳论证试题,其他地区考点分布较为均匀。

试 题 难 度 预 测

(一)难度稳定,不会再度“拔高”

截至2012年,全国以山东、江苏、江西等地为代表的逻辑判断试题,在难度上经历了不断升级的过程。其中频繁出现“量化矛盾、模态矛盾、摩根定律”等原理的应用,都是难度稳步升级的具体表现,其他各地亦有效仿趋势。而国家公务员考试、多省联考和北京市考的试题始终难度领先、相对稳定。

但是,从2013年起,纵观国考、联考和各地区考试试卷可以体会到,全国试题考点基本成熟稳定,在保持原有难度基础上,试题难度升级已经不明显,个别地区(如山东等省)甚至呈现难度趋缓的态势。

前些年,试题难度升级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方面是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人们不断学习和能力的进步,各个学科的考查难度都会出现稳步升级的过程,逻辑试题也不例外。从GRE到MBA、MPA、GCT-ME等考试,从公务员考试到银行等系统或大型企业的招聘考试,逻辑能力都是考核的重要内容。这些考试都经历了由浅入深、稳步升级的过程。公务员考试也不例外。

试题难度稳定、趋缓的原因有三:第一,解题时间受限。逻辑判断试题要求平均不到1分钟要解决1道题,若考生面对诸多难题都不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无奈的猜题现象必然出现,那么考试就失去了意义。第二,就成熟的“普通逻辑”原理而言,都是固定不变的,通俗地说,考点是有限的,处于学术研究阶段的拓展性知识或不成熟,或不通用,所以再增加新知识点的可能性比较小。第三,考试的目的是对逻辑思维能力的一般性考查而不是专业性考查。相比其他国家的逻辑测试,我国试题已深处难区。若再升级,也只能在增加解题步骤上做文章,举个算术题的例子就很直观:2+2-1=3和2+2-1+3-2=4哪个更难些?显然,后者和前者没有明显的难度差别,不过是解题步骤多了一些,就普通测试而言没有实质性意义。所以,今后逻辑判断试题难度的升级不会太明显,也不会超出本书概括的知识点。

综上可预测:2015—2016年的“逻辑判断”试题难度不会再“拔高”。

(二)题量增加、减少的趋势

判断推理由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组成,题量一般为35题,参考时限为35分钟。2013—2014年,在难度升级不明显的情况下,国考和个别地区考试都出现题量有所增加而解题时间未增加的情况。如北京、吉林等地区的逻辑判断(演绎推理)试题都由过去的10道题增加到15道题。国考判断推理的整体试题也由以往的35道题增加到40道题。而2014—2015年,没有出现题量再增的现象。

由此可预测:2015—2016年,判断推理整体题量一般地区会保持在35题,国考不会超过40题;逻辑判断试题数量一般会保持在10题,北京、吉林(甲级)不会超过15题。

(三)试题日趋综合化

所有的逻辑试题都有规范的考点。尽管题型或结构形式变化多端,但考点是稳定的。从全国各地的试题情况看,有些地区侧重归纳,有些地区侧重演绎,但是不能认为侧重归纳的地区就不需要了解演绎。以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例,表面上看,似乎归纳类型的试题所占比重较大,但是,在具体分析的时候,经常需要用演绎的方法排除错误选项,这种具有综合考查作用的试题将成为重点题型。

备 考 指 导

逻辑判断是判断推理部分最具代表性的题型,也是许多考生感觉较难的一个部分,有些考生因没学过逻辑学的专业知识而感到迷惑。其实,逻辑判断并没有通常想象的那么高深莫测,只要熟悉原理,就能明确出题思路和考点,同时运用对应的解题技巧,答题就能做到快而准。

(一)认清形势,提前做准备

1.“高分才能获胜”趋势成必然

目前,公务员考试竞争十分激烈,其直接表现就是:一个职位可能有多人报考,虽然入围分数线上升不明显,但由于试题题量的增加,想要获得高分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高分就等于胜券难握。这和几年前的“裸考”过关的局面已经不同,考生要认清形势:高分才能获胜。

2.“超前备考,急用先学”

从2007年起,就已经陆续出现大一、大二的学生就开始备考公务员的情况。他们认识到“靠运气”“凭感觉”是不可行的,所以他们把公务员考试的课程当作专门学科来认真对待,并且效果不错。近几年来,“超前备考”的考生逐渐增多,“急用先学”成为必然。

(二)重视原理,苦练基本功

逻辑判断蕴含普通逻辑的基础常识。这些常识,在类比推理、定义判断等其他部分的测试中,都有广泛应用,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容忽视。有时,不了解这些常识,也能做一般性的分析和断定,但往往因为容易出错而难获高分。一般来说,不同的试题都有不同的考点,这些考点的考查方法和出题思路是有规律的,离开这些规律,就无从把握考点,甚至有可能形成预测、联想或“主观感知”的思路而失去正确解答的机会。超前备考或下决心拿高分的考生,都越来越重视对原理的学习和把握。这说明,他们都认识到“先夯实基本功,再显现智慧”的路径是正确的。

(三)根据卷面提示,理解解题要求

不论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是地方公务员考试,卷面都有如下提示:

逻辑判断。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你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答案。注意: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提示中的重点是:

1.对给出的陈述或条件不能置疑,不能用常识去理解和比较。

逻辑判断考查“求证”方法或路径是否正确(符合逻辑),或考查“思维形式”是否正确,不考查对常识的认知或了解。所以不能把专业知识作为衡量题干陈述“真”“假”的依据。例如,题干给出的条件是:

(1)只要温度达到-5℃,那么海水就会出现融冰现象。

(2)目前海水没有出现融冰现象。

根据题干条件,符合逻辑的结论是:

目前海水温度没有达到-5℃(逆否推理的结论)。

题干中的条件(1)只是一个假设,这个假设未必与科学现象相符,推出的结论也未必是科学结论。结论中“没有达到-5℃”的含义究竟是高于-5℃还是低于-5℃都无须纠结。

由于逻辑判断考查的是从“条件”到“结论”的求证方法是否符合逻辑,而不是考查结论是否具有科学性,若前提具有科学性,求证方法符合逻辑(符合规则),那么结论就一定是符合科学的结论;如果前提假设或求证方法不合逻辑,那么结论就失去了可靠性。前提的科学性是由学科知识程度决定的,而逻辑只确保求证方法正确,所以,不必置疑题干条件正确与否。

2.不附加条件做前提。

既然假设题干条件为“真”,那么只能根据题干给出的条件或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不可附加“自认知”的知识或常识。例如题干给出信息“天上下雨了”,考生只能根据这个给定的信息推断求证出:天下雨了(重言式之一),而不能依据常识推断出:地湿了,空气清新了,河水上涨了,庄稼长势好了,等等。如果题干给出“若下雨,则地湿”,就可以根据题干给出的条件逆否推出:地没湿,就没下雨。

3.所谓直接推出是指根据符合逻辑的方法直接推断。

逻辑方法就是指演绎方法或各类归纳方法。面对考题,不提倡凭借智慧“苦思冥想”,否则时间不允许且正确率难保证。对于“演绎方法”和“归纳方法”,本书有一定篇幅的介绍。

(四)解析先看“问”,再选择对应的技巧

阅读试题一定要重视“提问”,养成先看“提问”的习惯。先看提问,可以明确要回答什么,再根据原理决定怎样回答。所以,“解析先看问”是保证正确、快速解题的好方法。知道提问的要求后,可以确定阅读重点,从而大大提高效阅读效率和解题速度。

与类比推理、图形推理和定义判断一样,逻辑判断存在诸多快解技巧。这些技巧都是建立在熟悉定理或原则的基础上的“熟能生巧”。比如排除法、相关推演法都需要根据定理去排除或推演。如“并非都是=有的不是”“并非必然都是=可能有些不是”这些技巧的运用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推导出“有的是、有的不是”或“可能有的是、可能有的不是”等不合逻辑的其他结论。“一对矛盾”必有“一个真一个假”是不容置疑的,不可临场靠“智慧”或感觉苦思冥想。逻辑判断是理性思维,所以提倡在判断推理能力上的自我升华。可以说,只要考生把握了本书中的考点和解题方法,逻辑判断就可顺利过关。